沒心沒肺,吃點灌肺補補肺唄

前兩天看《東京夢華錄》,隨手翻到《天曉諸人入市》,講到「每日交五更,……諸門橋市井已開,如瓢羹店門首坐一小兒,叫』饒骨頭』,間有灌肺及炒肺。」

「饒骨頭」讓我覺得有意思,起初以為是種吃食,細看發現是人名,是人名那也更有趣啦,為什麼起名叫饒骨頭呢,不得知。

而後由提到的灌肺、炒肺,聯想到老北京的炒肝。炒肝這種地區性吃食,近幾年因今上的緣故在全國還頗有名氣。但是灌肺,很多原先吃灌肺的地方,現在也很難見到,更不要說年輕人知道有這樣的吃食了。

肺本是豬牛羊等動物的呼吸器官,質地柔軟似海綿一樣泡池索囊。價格低廉,但因為處理起來尤為繁瑣耗時,現在的熟食攤上不多見。

烹飪行用肺做的菜也不多。豬肺有四川菠餅銀肺、江蘇銀肺海底松、青海燉牛肚肺等;羊肺有水花松肉、五花寶蓋、珍珠肺葉。

但以前民間,想補肺的時候往往會買一掛豬肺來燉湯吃。李時珍在明代就總結過「以形治形,以臟補臟」,清人章穆《調疾飲食辯》也說到「肺補肺」。這種認識,使得動物肺在農業社會沒有成為肥料,而是成為百姓菜肴。

灌肺第一次正式出現在文字中,正是載於《東京夢華錄》,但在書中僅出現一次,表明灌肺是北宋很普通常見的大眾市銷食品。此時,尚沒有書面文字記載灌肺的製作方法。到南宋,提到灌肺的文字記載就更多了,宋元時期也是灌肺出現於各筆記鼎盛時期。

《西湖老人繁勝錄》有「香葯灌肺」。

《夢梁錄》載「香辣灌肺」、「灌肺」。

《武林舊事》錄「香葯灌肺」。

這些都列為市食。《夢梁錄》將其列為「沿門歌叫熟食」類,「就門供賣,可以應倉卒之需」,意指用擔架子,或拿托盤賣,或沿門叫賣「灌肺」,可見灌肺是非常大眾的吃食。但至此,仍沒有文字記錄其做法。

直到元代,灌肺較詳細的做法才見諸文學。元代忽思慧《飲膳正要·聚珍異饌》章中的「河西肺」便是:「河西肺——羊肺一個;韭六斤,取汁;面二斤,打糊;酥油半斤;胡椒二兩;生薑汁二合。右件,用鹽調和勻,灌肺煮熟,用汁澆食之。」

河西,指黃河西部寧夏、甘肅一帶,乃至及於新疆一些地方。這是回族或信仰伊斯蘭教民族分布較多的地域,只是所記做法尚嫌簡略些。這也能拿來解釋學者宋憲章30年多前在新疆新疆南部古鎮阿克蘇市吃到過灌肺的記錄。

他在《灌肺前年香》中寫道:

我客居新疆南部古鎮阿克蘇市時,曾有幸在維吾爾族朋友家中吃到過灌肺,製作方法與元代書籍記載的一 樣,只是沒有在羊肺中灌裝那麼多香料、調料而已。維吾爾族人把「灌肺」叫做「面肺子」,每當逢年過 節家家殺羊時,都將羊肺留下做「面肺子」。「面肺子」的做法是:反 復用水灌入羊肺,洗凈血污,然後 將粉面子(馬鈴薯做的澱粉,可以 做的涼粉)加入洋蔥末、鹽、適量 的菜油,調成薄糊,邊灌邊拍,使 之灌滿羊肺,然後用繩子紮緊氣管,與羊肉塊同煮,熟時切塊,蘸 醋、辣椒面或蒜泥之類調味品食之, 口味咸香軟糯,風味獨特。

面肺子,就是歷史上曾流行於中原、及於沿海的灌肺。其後,亦在元代成書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的則複雜一些了:

河西肺——連心羊肺一具,浸凈。以豆粉四兩,肉汁破開;面四兩,韭汁破開;蜜三兩,酥半斤,松仁、胡桃仁去皮凈,十兩,擂細,濾去滓,和攪勻,灌肺滿足,下鍋煮熟。大單盤盛,托至筵前,刀割碟內。先澆灌肺剩餘汁,入麻泥煮熟作受賜。

同書中還有「灌肺」二法,用料稍不同,製法一樣;另外,還有三種生灌肺:「生肺」、「酥油肺」和「琉璃肺」(前二種也可用獐肺、兔肺製作),都不經燒煮,供生吃的。元代已將灌肺視作「珍饌」,由忽思慧收錄入書進獻給皇帝。

而且此時的灌肺既是菜肴,也可作點心,還能當小吃,更可用作葯膳。按中醫以臟補臟學說,羊肺可以補肺、去風邪、止咳嗽。灌肺顯然還有補肺養生之功。與忽思慧同時的世家名醫葛可久(即葛乾孫,1305—1353年,蘇州人,於治肺疾有豐富經驗)便有個治「久嗽肺痿、作燥」的方子,見於《本草綱目》:

羊肺湯——用羊肺一具,洗凈,以杏仁、柿霜、真豆粉、真酥各一兩,白蜜二兩,和勻灌肺中,白水煮食之。

奇怪的是,對灌肺的記載到明清突然失蹤了。明代的《宋氏養生部》,清代的《食憲鴻秘》、《養小錄》直至後來的《調鼎集》等等食籍上,再也找不到它了。

推薦閱讀:

台南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網上有哪些優秀的特產美食店鋪?
@謝熊貓君 秘制水煮魚或秘制酸菜魚烹飪方法是怎麼樣的?
怎麼煎荷包蛋好吃,什麼調味料會使荷包蛋更好吃?

TAG:风俗文化 | 美食 |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