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易經》有6個層次、6重境界,你知道幾層

《易經》有6個層次,也是6重境界。

第一層:《易經》是占卜術;第二層:《易經》是象學;第三層:《易經》是數學;第四層:《易經》是陰陽之學;第五層:《易經》是義理之學;第六層:《易經》是心學、心性學。

下面逐層來說明,先說第一層,《易經》是占卜術。

目前絕大部分人對《易經》認知僅僅局限於第一個層次,停留在第一個境界,認為《易經》嘛,不就是算卦書。甚至有少部分人將其歸結為徹底的迷信,而不屑一顧。

然而,《易經》和人類文明史中其他任何占卜術都有根本的不同,因為《易經》的占卜道具是「象數」,是根據「象數」來占卜的。而這個「象數」並非任何自然之物,而是來自八卦符號,來自卦象,這些都是人造的符號。一根橫線是「陽」,兩個並排的短橫線是「陰」。一根陰線或陽線叫一爻,三爻成三畫卦,即八正卦。六爻成六畫卦,即64重卦。

其他任何占卜術的占卜道具都是自然之物,而非人造的符號。譬如古巴比倫的臟卜術,是用動物的肝臟做道具。更準確地說,是用肝臟上血脈紋路做道具。中國的甲骨占卜術,使用的道具是龜甲和骨頭,更準確地說,是煅燒這些甲骨所產生的紋路。

《易經》使用人工符號做占卜對象,說明《易經》的基本思維已經脫離了物,超脫了物,從物中解放出來。這是一場對人類文明影響深遠的「意識革命」、「思維革命」,使得人的意識和思維開始獨立於物的世界,變得自由起來。人類知道獨立和自由是從《易經》始。

所以,《易經》是徹底的「無神論」的,她是通過模擬自然的大道,來預測未來。而其他任何的占卜術都是「有神論」的,他們認為世界和人類都是受控和決定於某類神,神意會通過某些自然之物的變化來顯示。占卜就是探測神意。

另外一個副產品是,八卦符號是文字的始祖和起源。歐美人一度認為人類文字起源於古兩河文明,然而隨著證據的增多,現在他們已經開始懷疑這種說法,因為很多更早的文字元號在其他地區被發現。但是,可以明確的是,最早的被賦予價值和意義的系統性的人工符號就是《易經》的八卦。

第二層,《易經》是象學

稍微再多了解一點就會知道,研究《易經》有兩個路數,一個是象數派,一個是義理派。在象數派的眼裡,《易經》就是象數之學。

象數實際是兩層意思,象是象,數是數。但是,大多數象數派都是象數不分,而且重象而輕數。象數之學就成了單純的象學。

所謂的象學,就是認為易經的八卦符號都是對人世間事物的模擬和象徵,用這樣的方法來講道理。要明白《易經》的道理,就必須搞清楚每一卦、每一爻究竟是如何取象的。這樣,象數派就把《易經》弄成了一套複雜且玄妙的象徵系統,其實大多都是牽強附會、故弄玄虛。最後陷溺於象,知象而不知理,甚至衍生髮展出看相學、風水學、讖緯學。

第三層,《易經》是數學。

儘管象數連用,但事實上,象數分屬兩個系統,而且這兩個系統相互矛盾,象數化的《易經》更可能是兩套相矛盾的占卜系統融合的結果。宋朝邵雍就明確而敏銳地意識到這一點,他堅稱《易經》有數而無象,是數學,而非象學。他區分出《易經》中存在兩套系統,一套是先天八卦,一套是後天八卦,前者純粹是基於數的邏輯,而後者則含有象的邏輯。

我本人同意邵雍,最初的《易經》是純粹的數學,八卦符號都是數字、數值,是計算出來的,而不是對任何自然事物的形象模擬。我認為,象是後來受另一種占卜系統的衝擊而混入的。這套系統就是甲骨占卜術,他傳入中國的時間是在考古學上的龍山文化時期,就是歷史記載中的五帝時期。並在商代大行其道,甚至壓制了本土的《易經》占筮。因此,《易經》也大量吸收了甲骨占卜的元素,即象學元素。

一個很強的證據是,現在已經弄清楚,用一根長橫線,兩根短橫線來表示一爻的做法,是戰國時期才出現的。之前並非如此,而是用純粹的數字表達,一個數字表示一爻。一個六畫卦就是用自上而下排列的六個數字表示。目前不僅以前發現商周時期大量的數字卦,而且還發現了5000年前的數字卦,來自江蘇青墩遺址。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感謝一個人,已經作古的古史學家張政烺(1912-2005)先生。是他破譯了這些數字卦,把對《易經》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高度。

第四層:《易經》是陰陽之學

韓愈說,「文以載道」。象數都是《易經》之文,都是載道的工具。何謂道?《易傳》說,「一陰一陽之謂道」。象的深處是數,數的深處則是陰陽。

在《易經》產生的時代,即伏羲時代,中國的先人就已經洞察到,萬物皆有對,且對立的雙方相剋相生、相互轉化,謂之陰陽。世界就是一個陰陽不斷轉換的過程,任何事物也都是一個陰陽平衡體。人生在世,關鍵就在體察和適應這種陰陽轉換和陰陽平衡。這就是大道。

之所以要用數字來占筮,在於我們的先人還觀察到,數學運算過程也是一個陰陽轉換的過程,可以模擬和指代大道。如果把奇數看成陽,把偶數看成陰,數字從1開始的累加過程就是一個奇偶不斷轉換的過程,也是一個陰陽不斷轉換的過程。

在《易經》占筮中,每一爻的生成都是一個數學運算過程,每一爻都是一個數值。《易經》的基本原理是,大道可以用數學來表達和模擬,這樣就可為宇宙建立一個數學函數,一個數學模型,以此來計算和預測未來。《易經》是數學函數和數學模型思維的始祖。

但是,在《易經》數學中,重視的不是數字本身,而是它們的奇偶性,因為它們代表陰陽。所以,稱為陰陽之學更合適。

第五層:《易經》是義理之學。

上面說,象和數都是載道的工具,事實上,陰陽也是載道的工具。上面也引用了《易傳》「一陰一陽之謂道」,但這句話並沒有傳達出《易經》的真義,造成了很多誤解,誤導了很多人。因為它強調了「一陰」和「一陽」,而事實上,《易經》認為陰陽本身是不重要的,甚至也不認為存在靜態的陰和陽。

陰和陽只是在表達兩種動態的狀態,這兩種狀態不停地轉化。當說到陰時,它已經包含了向陽轉化之意;當說到陽時,也已經包含了向陰轉化之意。《易經》真正強調的不是陰陽,不是任何一種定態,而是陰陽間一刻也不停息的變化、轉化。

世界永遠是變換的,沒有定態,那麼人該如何面對?答案是以靜制動,人不能盲目跟隨外在環境無休止地變化而變化,也不能執著和迷信於某種外在的定態,那樣你就會身心俱疲,或者上當受騙。

正確的方法是,不管外界如何變,自己都不能變。這就是「貞」。《易經》卦辭中反覆出現「貞凶」、「貞吉」,就是不厭其煩地告訴世人,任何情況下,不管世界怎樣變換,「吉」也好,「凶」也罷,你都要保持「貞」這一種狀態,保持這一種狀態就夠了。只要你「貞」了,在凶時就能逢凶化吉,在吉時就能讓吉更長久。

這就是天命、人心之理,這就是義理之學。

第六層:《易經》是心學、心性學。

明白《易經》是義理之學,你依然沒有達到《易經》的至高境界,還有一個境界需要你去攀登和體驗:《易經》不是義理之學,而是心學、心性學。

說《易經》是心性學有兩重含義。

首先,《易經》的核心就在一個「貞」字,教導大家去努力保持「貞」的狀態。然而,《易經》卻並未解釋「貞」是什麼?不僅經文沒有解釋,解釋經文的《易傳》也沒有解釋。何故?原因倒也很簡單,因為貞是人的本然之心,天生就具備的一種心靈結構。每個人都可體悟到,無需多言。

後來孔子講的「心安」,孟子講的「求放心」和「性善」,都是指這個「貞」。只有「貞」了,你才心安。「放心」就是偏離貞了,求「放心」就是回歸貞。性善就是貞善。

再後來,宋明理學講的回歸本心、本性,也是回歸貞。朱熹講「存天理,滅人慾」,這個天理就是貞。王陽明講「致良知」,這個良知也是貞。

其次,《易經》講的道理,也並非存在於人心之外,而是人所本有,在人心之內。我們學習這些道理,也不是從外界注入,而是覺悟內心。用孟子的話就是「義內」,而非「義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宋朝的邵雍也說,數本於心,數學也是心學。

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中國的儒家思想早就過時了,甚至已經成為「遊魂」,因為儒家思想所依託的社會基礎,體制基礎已經消失了。在他們看來,儒家或者是小農經濟的產物,或者是封建專制的產物,這兩樣都在中國消失或基本消失了。

顯然,這些對包括《易經》在內的儒家思想的理解過於膚淺,停留在一個很低的層次和境界。

如果非要說儒家思想有依託的話,那麼她所依託的絕非任何外在的東西,而是內在的人心。只要人類存在、人心存在,儒家思想就不可能過時。

事實上,《易經》不僅是中國文明的基石,而且早已傳入西方,影響了西方文明的產生和演進,成為文明的基石,全球文明的基石。不僅中國的傳統學問可以以「心性學」概括之,任何文明的學問也都可以「心性學」而概括之,只不過因為環境的不同,都是「異化」的心性學。

《易經》、心性學也是中國和全球文明的主軸。中國文明史是一個不斷偏離《易經》、心性學和重新回歸《易經》、心性學的循環史。而西方文明,則是一個不斷《易經》化、心性化的歷史,不斷地以《易經》的心性自由為終極目標而進步、進化。(微信公共號:新心性主義)

推薦閱讀:

紅樓夢中,最先察覺賈家的大廈將要傾覆,或者在賈家被抄家後能全身而退,並保全自我的人是誰?
如何評價和小智直播的帝師孫英雄?
「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形」是什麼意思?
這裡停電了嗎?
【陽宅風水師資】線上課程培訓

TAG:易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