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阿拉斯加:從太平洋到北冰洋(3)苔原冰路

(文圖均為原創,轉載須獲授權,請尊重作者)

為保證真實的觀感,文中圖片均為紀實形式的原圖,未做後期修飾!

多圖預警!

詹姆斯·道爾頓公路(Dalton Highway),冠以開闢這條公路工程師的姓名。以費爾班克斯為起點,越過布魯克斯山脈,穿過北極苔原,最終到達北冰洋邊死馬鎮(Deadhorse),全長414英里。與公路伴行的是穿越阿拉斯加的輸油管道,大部分道路沒有路面,鋪以砂石,初春的北極苔原時常狂風大作,路面被冰層覆蓋。

BBC的記錄片將這條公路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公路(之一),附上鏈接:

BBC:《世界上最危險的道路:道爾頓公路》

因為這條路複雜的路況和危險性,阿拉斯加的大多數租車公司明文禁止將租借的車輛開往道爾頓公路。但是有專門的公司提供改裝過的帶有衛星定位的車輛,主要是服務於到此地進行考察的環境學者和研究人員和部分旅行者。

走完全程需要兩天,公路沿途僅有一個小鎮,冷足鎮(Coldfoot),在公路178英里的位置,提供食宿和汽油,因為資源匱乏導致此地物價奇高,基本的雙人間每晚的價格是249美元,不包含食物和網路,87號汽油每加侖約5美元。除此以外,路段中沒有任何商店和加油站,沒有任何通信信號,旅行者通常都會被告誡準備額外的汽油和食物,並且隨車攜帶車載電台以在緊急時刻求救。

1981年之前,該公路並不對公眾開放,需要行路許可才可以進入。1981年之後在阿拉斯加州居民和部分地方政府的呼籲和支持中,公路才向公眾開放。然而,公路終點能抵達北冰洋邊的最後八英里,至今仍處於封閉狀態。

公路是為了北極地區油田而建設的,行駛在這條路上的時候會有很多18輪卡車從你身邊呼嘯而過,這些卡車經過會帶起路面的砂石與冰屑敲擊擋風玻璃,並且這些在結冰路面上以超過50英里每小時時速狂奔的卡車根本無法剎車,我們在臨行之前被警告不要隨意在路上停車,並且保持車速,因為當卡車看到你的時候通常無法剎車。

(GoPro視頻截圖:砂石路與冰路上的會車,分別拍攝於布魯克斯嶺路段和北極苔原路段,從路面的反光可以看出光滑程度...)

雖然路途中滿目荒涼,但是令我們感到意外的是路邊竟然還是有幾戶居民的,在冰封的育空河上沿著長長的橋穿行而過,橋下便是一戶人家簡易的木屋,還是個禮品屋。

這家禮品店出售一些加工的獵物皮毛和愛斯基摩人的手工製品。然而店老闆並不是本地的原住民,在交談中她說原本是明尼蘇達州的居民,後來搬去了邁阿密,為了逃避文明社會的喧囂與浮誇,13年前她全家一起搬到了這裡,開始近乎原始的打獵和砍樹的生活。聊了很久,她拿出家庭影集將過去的生活片段展示給我們,以下為部分翻拍的家庭快照:

新作:《棲居於北》

離開育空河繼續前行,積雪越來越厚,跨越北緯66度33分,就進入了北極圈。站在高點向北望去,看到的是布魯克斯山脈蒼涼的山影,山脈以南,河流匯入育空河最終流向白令海,山脈以北,河流向北流入北冰洋。

北極圈分界線標識

遠望布魯克斯山脈

黃昏的輸油管與卡車

冰湖日落

一路遊玩走走停停,傍晚到達冷足鎮。冷足鎮最早是道爾頓公路上為卡車司機建立的服務區,有餐廳和宿舍,如今行路的旅行者到此可以與卡車司機們分享食物和房間,因為物資匱乏,所有的服務在這裡都非常昂貴。房間雖然簡陋,但是乾淨溫暖並且提供24小時熱水。

如船艙一般的宿舍通道。

午夜宿舍外的極光。

冷足鎮位於北極圈內,初春夜間溫度時常低至零下四十度,所以卡車司機通常會讓引擎徹夜啟動以防止隔夜蓄電池電量耗盡。而小型車輛則常需要在停車將引擎保溫裝置連接至電源。在這種氣溫下所有電子設備包括相機,電量減半。

冷足鎮的自助餐廳。

因為位於永久凍土帶,修建道爾頓公路的工程師建議所有路面均為砂石。然而聯邦政府的法條卻規定一定要有一定比例以上的路面為柏油路面才可以申請聯邦政府款項,所以還是有一些平緩的路段是路況極佳的柏油路,無論對於旅行者還是卡車司機來說,在顛簸了幾個小時之後有一段好路確實是一種福音。

這樣的好路通常可以開到80英里每小時,足以讓你的車成為北極圈內移動速度第二快的物體,第一快的是風暴。

彩蛋:在雪中遊走的Tim

穿越布魯克斯山脈是許多探險家和攝影師畢生的夢想和心愿。比如攝影大師薩爾加多就曾經在這裡拍攝過大量的照片。著名的北極之門國家公園也在山中,然而,並沒有公路通向公園,唯一的進入方式是乘坐螺旋槳飛機,由於時間和天氣限制,我們並沒能在此次行程中進入國家公園。然而沿公路翻過阿提根山口(Atigun Pass)也是一件極為炫酷的事情。

進入布魯克斯山脈前,周圍的植物都變成了低矮的灌木,經過某一點之後就再也沒有樹木了。翻過阿提根山口則是一望無際、廣袤的苔原。

阿提根半山,天空墜落成湖。

大概是因為過夜之後無法啟動,被旅行者遺棄的房車。

路邊泵站的雪地履帶車,用於油管維護作業,據說這路一天不鏟雪就會消失。

輸油管與上行的公路。

Gopro視頻截圖:山口的狂風與雪崩區,能見度極低

天氣好的時候從山口向北望

從山下回望風口,山間疑似河道的溝壑里流淌的不是水,而是如同白沙一般的雪和冰屑。

山脈的邊際與北極苔原的交匯點。

阿拉斯加的北極苔原似乎並不像想像中的那麼平坦,而是起起伏伏綿延不盡的山坡。遠處的天際線還依稀可見一些山脈。

公路與輸油管的交匯,與遠處的群山交相映襯,猶如一條項鏈。

滿眼皆蒼涼,然而白色讓這種蒼涼看起來不那麼無趣。然而仔細觀察,似乎也不是一片死寂,路邊的雪地上可以發現北極狐(@劉看山 !!)和北極兔的足跡,但是似乎引擎聲在這種環境中太喧鬧,始終只是見到足跡而不見本尊。

極地的氣候和地形,促使了一些特殊天象的產生,比如極光,又比如幻日。

幻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由於天空中大量漂浮六角形冰晶整齊折射太陽光線,從而在真實太陽位置兩側產生兩個太陽的虛像。幻日在英文中的名稱是Sun dogs,直譯是日狗... 沒查到相關的來源,求知友科普。

幻日近景

極地氣候多變,在BBC的紀錄片中主持人不幸遭遇了風暴和公路滑移。當我還在僥倖走了這麼久還沒有遇到極端天氣的時候,用長焦鏡頭看到了遠處平行的雲團,終於明白,該來的總會來的。

進入風暴

在東北的居住過的人一定都知道白毛風是什麼。當我們抵達風暴的邊緣,已經是日落了。這可能是致命的,因為強力的風暴可能將公路和車一起吹走(事實上我們經歷了一次停車時車被風吹動的情況),並且大部分路段能見度目測只有5米,完全看不到路面,只能靠路邊的定位標識來緩緩行進。

Gopro視頻截圖:黃昏時風暴的中心

再向前行,風暴更加猛烈,一側的路和標識已經完全被積雪埋沒,只得以1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一邊找路龜速前行。

半路經過的護路站,跟工人簡單的說了幾句,得知這場風暴已經持續了5天5夜,而目前的狀況還算是比較好的(不知道他們認為的糟糕狀況到底有多糟)。臨走工人還不忘了跟我們說一句你們很勇敢嘛。

終於看到天邊的一點燈光,在風暴中行駛了60英里之後,終於到達了死馬鎮,圖為死馬鎮營地。

開門是這番景象。

死馬鎮仍然在風區中,然而由於周邊建築較多,所以顯得風小一些,但是風冷還是低至零下六十多度,出門如果有任何暴露在空氣中的皮膚,一分鐘之內就會被凍傷。

所以必須穿成這樣...

第二天一早出門觀察周遭,小鎮有許多油田工人的公寓,以及一個機場和其他一些附屬設施。

機場,居然在這種天氣還有飛機起降,看來飛行員都是老司機!

更多的雪地履帶車

一種可以移動的集裝箱住宅,下面是雪橇,可以用履帶車拖著到處走。

在回程途中駛出風暴區,看到的超級幻日,也許是對我們一路艱險的一種回報。

彩蛋:

美術短片,行走於風暴中心,可以翻牆的朋友可以一看。

youtube.com/watch?

章節一:穿越阿拉斯加:從太平洋到北冰洋(1)冰川篇

章節二:穿越阿拉斯加:從太平洋到北冰洋(2)高山與極光


推薦閱讀:

會買分,會用分等於廉價住5星!
盤點 | 辦一個簽證居然可以去多個國家旅行!
南京出遊兩天 求合理推薦?
和心愛的姑娘環遊世界515天,是怎樣的體驗?

TAG:摄影 | 旅行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