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後悔葯,你要嗎?|關於「後悔」的秘密

"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張棗

文|西瓜王 簡單心理內容實驗室 編輯|簡小單 簡單心理官方編輯

我好希望在爸爸去世之前,對他說過我愛你。

我好後悔在上大學的時候,沒有認真對待我的學業。

我好後悔當時沒有拉住他的手,對他說,別走。

……

你呢,最後悔的事情是什麼?

商業雜誌《第一財經周刊》在跟名人面對面訪談時,會問他們一個相同的問題:「如果你能夠重新回到25歲,你希望改變什麼事情?」。

這個欄目持續了5年時間,訪問了200多個社會名人。他們其中有政治名流,也有商業巨頭,有20多歲的中國電影明星,也有80多歲的義大利畫家。每個人的回答千奇百怪:有人後悔將自己的一生都固定在台北這個城市,有人後悔自己還是個年輕女孩時不敢於和男性競爭,有人後悔應該提早10年辭去工作去創業……

在這200多位名人中,只有僅僅幾個人回答,我沒有什麼想要改變的。

我們都渴望擁有後悔葯。我們希望能回到18歲或25歲的某個關鍵時刻,將事情再重來一遍。「如果能夠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會……」我們說。

然而,現實讓我們失望——時間機器還沒被創造出來。這意味著我們將永遠承受後悔的痛苦嗎?對於後悔的事情,我們真的沒有可以彌補的方法嗎?我們該如何幫助自己從後悔中解脫?

我們為什麼會後悔

想想自己的經歷,你在什麼時候感到後悔?

「如果當時……就好了。」我們在後悔的時候,常常說出這句話。我們在後悔時說出的話,暗示著內心的兩個隱藏想法:我們不滿意已經做出的行為和決策帶來的結果;我們認為,如果我們當時改變做法,能夠獲得比現實更好的另一種結果。

美國心理學家Kahneman 和 Miller將這種想法稱為「反現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我們在腦海中虛擬了一個假設結果,用來跟現實比較它是「可能」發生的,「應該」發生的,但沒有實際發生。

我們用來衡量現實的標準,就是我們腦海中幻想出的這個假設結果。如果假設結果比現實結果好,我們會覺得現實更加糟糕。如果假設結果比現實糟,我們對現實就會感覺更好。

然而,這種標準並不公平。我們常常會容易將事情幻想得無比美好,無法客觀地分析出另一種可能性的風險和困難。因此,在「反現實思維」中,我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覺得現實更加糟糕,從而陷入「後悔」的負面痛苦情緒之中。

如果你這樣做,更可能陷入後悔的痛苦

先讓我們來做一個有趣的實驗:

Paul先生擁有糖果公司的股票。去年,他曾經考慮把糖果公司的股票,換成麵包公司的股票。但由於擔心風險,他放棄了這種想法。如今,麵包公司股票上漲了。Paul先生在當時如果換了麵包公司的股票,就會賺得1200美元。可惜他沒有這麼做。

Geo先生擁有麵包公司的股票。去年,他把麵包公司的股票換成了糖果公司的股票。如今他發現,要是當初沒有換糖果公司的股票,而是仍然保留麵包公司的股票,就會賺得1200美元。可惜他換了。

你覺得,他們兩個誰會更後悔?

你選的是Geo先生,對嗎?大多數人做出了和你一樣的判斷。

實驗中,92%的調查對象認為Geo先生更加後悔。但是你注意到了嗎,Paul和Geo先生的損失是相同的——他們都損失了1200美元,而且手中同樣擁有糖果公司的股票。為什麼客觀狀況相同的兩個人,我們會普遍認為一個比另一個更後悔?

Kahneman 和同事Tversky在1982年完成了這個股票故事的實驗。他們由此總結出後悔的「做-不做規律」:如果結果讓人不滿,當我們可以選擇做或不做時,做要比不做產生的後悔情緒更加強烈。隨後的幾十年間,心理學家們在不同國家重複了多次類似實驗,都獲得了相同的結果。

但當我們將時間跨度拉長到人生的幾十年,情況則發生了完全相反的轉變。時間越長,你會越為了沒有做的事情後悔

美國康奈爾大學的心理學家Gilovich和Medvec試圖研究現實生活中的後悔。他們在1994年對1000個人進行了一次電話調查,讓參與者回憶自己人生中最後悔的事情。結果,75%的人在人生中最大的後悔是一個「不做的後悔」。

這跟後悔的「做-不做規律」產生了矛盾。Gilovich和Medvec進一步分析研究後發現,這一規律只在一個星期以內的短期後悔中成立。而在長期後悔中,人們呈現出來的態度完全相反。他們收集到的短期後悔中,大部分是「做的後悔」,例如後悔參加了一個舞會。但在長期後悔中,大部分都是「不做的後悔」,例如後悔沒有完成大學學業。這種差異被稱為「後悔的時間性模型」。

3種後悔葯:如何從後悔中解脫

1. 提醒自己,另一種選擇很可能更糟

後悔產生於我們將美好的假設與糟糕的現實比較。你需要反覆提醒自己,用頭腦中的幻想和現實比較並不公平。

我們普遍存在一種「樂觀傾向」。我們喜歡暢想未來的美好生活。我們總認為,自己會比一般人活得更久、身體更健康、事業更成功,而車禍、癌症這些噩運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

Kahneman 和 Miller 的實驗證明,當某一事件的結果呈現出來時,人們對其的反應往往不是直接評價,而經常是將個體頭腦中該事件的「應有結果」與現在的結果相比較。要知道,我們選取的標準不同,評價的結果也就不同。

你可以做一個小實驗。拿出一張紙,強迫自己列出另一種可能性的5個糟糕狀況。不列完5個以上,不許自己離開桌子……例如我後悔沒去參加了舞會。那麼,就寫出去參加舞會的5個可怕後果。

怎麼樣,列完了嗎?現在是不是感覺好多了。

2. 為了人生的後悔最小化,大膽地選擇去做吧

還記得我們之前提到的「後悔的時間性模型」嗎?研究的結論簡單來說,做了後悔一時,不做後悔一生。

Gilovich和Medvec找到了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如果你去做一件事,「做」產生的後悔在一星期之內的初期階段更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後悔的強度也會驟減。反而「不做」的後悔雖然也會隨著時間推移下降,但下降的速度遠遠不及「做」產生的後悔。這就導致從時間跨度超過一個星期的長期階段來看,「不做」的後悔程度要比「做」更深。

當你面對不確定的選擇,不知道 「to do or not to do」 時,想想這個結論。如果不想在長期的人生中後悔,去做比逃避是一個更好的選項。但要注意,首先得想清楚做這件事情將會給自己造成的最大損失是什麼。你能夠承受嗎?有其他辦法可以彌補損失嗎?如果答案是yes,那就大膽地去做吧!

3. 尋找已有結果的積極意義,讓自己快樂起來

這可不是自我催眠。

後悔會消耗巨大的心理能量。後悔往往會引起自責、愧疚等消極情緒,同時還會引發身體的緊張。消極情緒和緊張本身都會消耗能量,而身體為了回到正常狀態所進行的調整,也會同樣消耗不少心理能量。

我們的心理能量就像一個錢袋子。如果只花錢而不賺錢,錢袋子很快將癟下去,沒有剩餘的錢來進行其他活動。心理能量也是如此。如果我們長期處於後悔中,心理能量將一直處於消耗狀態,影響我們完成其他行為的質量。

有沒有「賺錢」的方法呢?有——讓自己快樂起來,喚起積極情緒。Tice等人進行了一系列的試驗研究,對積極情緒的作用進行了驗證。他們用意外的驚喜,觀看幽默劇等方式引起人們的積極情緒。然後讓參與者完成解迷宮等需要消耗心理能量的活動。實驗發現,積極情緒能夠明顯提高人們在隨後任務上的表現。

你可以逃到開心的事情中去,讓自己忘掉後悔這件事。但更聰明的方法是,從這件事情本身去尋找積極意義,讓這件事喚起你的積極情緒。

參考文獻

Kahneman D, Miller DT. Norm theory: Comparing reality to its alternatives.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6

Gilovich T;Medvec V H.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what,when and why.1995

Tice D M, Baumeister R F , Restoring the self: Positive affect helps improve self-regulations following ego depletion. 2007

轉載務經授權,投稿或版權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

歡迎關注公眾號:簡里里


推薦閱讀:

因為玩客幣一個朋友賺了8萬美金,但我依然不看好它
《國富論》 : 看不懂,但讓我開啟財富新思路
6個月 607.52KM,我終於實現了「全馬」夢想
有了孩子之後,怎樣有效安排時間進行個人學習提升?
如何看待華文的《二十歲無資本無未來》?

TAG:个人成长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