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千利休》:史上最完整地展現日本茶道美學的電影

《尋訪千利休》

千利休是活躍於16世紀日本的一代茶道名匠,憑藉在茶道方面極高的藝術造詣,而被日本人稱為茶聖。他對茶道美學有著獨到而高深的見解,不僅令世人傾倒,也使得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反轉乾坤的英雄豪傑對其青眼有加。

若然千利休那獨步天下的美學理念,源自他年輕時代的一段戀情,其間又會有怎樣可歌可泣、纏綿悱惻的動人故事呢?

以這個大膽的假設為出發點,日本作家山本兼一寫了小說《利休之死》,電影《尋訪千利休》便由此改編而來,同樣採用時間逆行的倒敘手法,強有力地勾勒出了茶道大師千利休在切腹自殺前傳奇的一生。

這部電影可謂是,史上最完全地展現茶道美學畫面的電影。那麼,茶道美學是如何在這部電影中體現的呢?我們還是隨著電影中的畫面,共同來探究一番吧!

自然之美

茶事中,一切皆追求自然的狀態。若是能在茶事過程中,感受到自然的細節與美好則十分可貴。影片中,利休為了舉辦一場茶會招待,在準備前期與弟子去到正值櫻花盛開的深山中,折枝而歸用於茶房布置。

正在客人們飲用準備好的茶時,弟子拉開障子風吹而入,櫻花花瓣隨即緩緩飄落,客人捧著自然燒制的粗陶茶碗,在季節的饋贈與自然的美好中飲用茶湯。

在這場完美的茶事後,客人們被利休藉助自然之力創造的場景感動不已,利休的弟子正感慨師傅技藝高超時,利休卻說「專業上沒人比得過你,但茶,要合乎心意才最重要。」

缺陷之美

岡倉天心在《茶之書》便說,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我們都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學會欣賞缺陷。

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每一個獨特的「缺陷」之處都會成為茶人反覆觸摸、回味的特別之處。

影片中,武野紹鷗在和利休談論放置在茶室的陶罐總覺得有些不盡之處,利休取過罐子將其側耳一摔。其缺陷帶來的魅力躍然眼前。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體現在茶事的諸多方面,自然地取材、造景、融入,都是茶人簡素的願望。正值山茶花開的季節,利休的妻子看到院落中花開正妙,折一枝放在石井邊,彷彿水都充滿了清雅的香氣。

電影中的簡素之美,不僅在茶庭中常綠素雅的花植,還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為水墨淡彩之作。或是茶室木柱或橫樑上,看似毫無精雕細刻的,卻有靜默生命力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

在回憶到年輕時期,利休為救高麗女子的途中,她看到木槿花恰逢花開之際,在逃命途中折了一直帶在身上,暫避小房屋中用竹筒盛水後將其木槿置入筒中。

一份自然的生命再次盛放。簡單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枯槁,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依然擁有靜默之美。

電影中的茶室,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老舊斑剝的茶盒,雖然一目所見,其枯槁之狀,卻令人感悟到厚重的力量。

利休主張茶道不應該依賴昂貴或華麗的茶具茶杯,物品應該為使用而做,茶碗與雙手的貼合度,在使用中逐漸帶上歲月洗鍊之美。

幽玄之美

詩云「庭院深深深幾許」,與幽玄之美有著相同的意境。電影中,通往茶室的路徑要穿越樹木山石,以迂迴曲折來幫助打破平凡境地的羈絆。

光影之美

光,流動中與物的邂逅,動靜之間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作為展示光與影最好的載體,電影自然也將這光影流動融入其中。

千利休:茶道比生命重要

十九歲前,他叫千與四郎,是一間魚鋪老闆的兒子。

十九歲時, 他流連花街柳巷,放蕩不羈,那時他偶然邂逅美麗的高麗女子。對方綽約靈秀、超凡脫俗的容顏瞬間虜獲了這個年輕人的心。

在此之後,利休師從武野紹鷗學習茶道,以此為機緣和高麗女子重逢。此後,千宗易以獨特的風格,在茶界大放異彩,並被豐臣秀吉收為茶頭。

千利休,他站在「美」的頂端,隨心所欲將其操縱並掌握,只要被他認可的事物,就是極品的保證。除了在茶席上展現出前所未有、清麗寂艷的侘茶風情之外,利休也藉由茶席間的氛圍,屢次為豐臣秀吉的野心推波助瀾,建下奇功。

茶道、美學、愛情、恩仇,千利休這跌宕起伏的一生終究化為了一部《尋訪千利休》,想更深入地探究大師的故事,建議你還是完整地欣賞一遍電影吧!

本篇稿件所用圖片來源於網路,茶語網(chayu.com)無法聯繫上圖片作者,請作者見稿後速與我們聯繫(feedback@chayu.com),以便奉上稿酬。文章轉載需註明來自茶語網,否則涉權必究。


推薦閱讀:

TAG:电影 | 日本 | 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