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埃及記

系列文章:

泰國交通面面觀 - V·T·E·C - 知乎專欄

行走在歐亞之間的國度 - V·T·E·C - 知乎專欄

今年3月份,我和老婆兩人去埃及旅遊了10天。雖然我們已經去過十幾個國家,但踏上非洲大陸這還是第一次。儘管埃及也仍然只是非洲的邊緣,也還是帶給了我們足夠的異國情調。

早在來埃及之前,就得到了很多關於埃及秩序混亂,騙子又多的提醒。沒想到,我到達開羅的第一天,埃及就給我一個下馬威。本來出機場的時候,機場附近訂的酒店派來的接待就已經早早等在海關處(埃及有接機證是可以進海關接人的),我一句阿拉伯語不會說,見到他其實是放心了不少。但誰想就在旅客一個接一個過關的時候,我卻被攔了下來,並被接待告知我的簽證出了問題,我拿的是學生簽證(我明明申請的是旅遊簽證,不靠譜的埃及大使館搞錯了,但因為簽證類型都是阿拉伯文,我也完全不知道),然後就被帶到了小黑屋等待被詢問。中間接待還暗示我實在不行可以考慮行賄。好在被仔細盤問了一番以後,官員給我蓋了新的章,然後就被放了出來。

出了機場以後,去完洗手間,負責清潔工作的大媽又找我要小費,事實上,洗手間完全免費。不過我拒絕以後,對方也沒有糾纏。

好好的睡了一覺以後,我們第二天就準備先去參觀金字塔。經歷了一番討價還價以後,我們包了一輛私人計程車,就開始了一天的旅途。

在開羅的活死人城中,墓地上面就是住宅,這裡的樣子很能滿足遊客對於神秘異國的想像,就像很多遊戲和電影里的場景那樣。

大街上不少中國車,計程車中,奇瑞A5和比亞迪F3都很常見。而私家車則以吉利帝豪為最多,去年,帝豪在埃及汽車銷量榜上排在第12位。跟東南亞人不同,很多埃及人在言談之中,都會認為中國是一個強大的工業國,而不是劣質產品的輸出地。

中午時我們終於到達金字塔。完全沒想到的是,世界七大奇蹟今天僅存的金字塔,周圍居然完全是一片亂糟糟的景象。

這裡正好在沙漠的邊緣,其實站在這裡還是能被幾千年的風沙中這巨大而簡單的古老建築震撼到。只是,這裡有太多攬客的小販變著法想從我們身上搞到錢,很是煞風景。

參觀金字塔的有很多中學生,我們很榮幸體驗了一把當年西方人在中國的待遇,所有年輕人都對這兩張亞洲面孔很好奇,搶著跟我們合影。而在後來旅行途中與埃及人接觸,也能發現大部分埃及人都會對中國人格外友善些,也許是因為中國作為一個大國並不像美國和俄羅斯那樣喜歡干涉中東內政的緣故。

當天晚上我們前往盧克索,因為幾個月前埃及航空前往俄羅斯的一家飛機被炸彈襲擊,開羅機場戒備森嚴,光安檢就有三道,除了正常的取票處之後的安檢之外,進機場和登機門處還各有一道。但是就在我們從埃及返回的那天,一家從亞歷山大前往開羅的飛機就被劫持了,實在不知道是怎麼管理的。

盧克索的街頭有大量的馬車,但並不只是經營旅遊業而已,實際上馬車仍然是當地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之一。

而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是大量的私人運營的老舊麵包車,大概類似我國八九十年代的那種小巴,沿固定線路行駛,但招手即停。門一直開著,方便攬客。

盧克索家用汽車的普及率比開羅還要低很多,這裡多的是摩托車和帶貨斗的三輪摩托車——大都也是中國生產。

盧克索的街邊沒有多少餐館和娛樂場所。但在城中心路邊的小店裡,2埃鎊的價格就可以買到很好吃的埃及麵包,5埃鎊就能買到用4個橙子榨的新鮮橙汁——簡直是我喝過最好喝的橙汁。

不過雖然盧克索比開羅落後不少,但我們卻更喜歡這個安靜而令人放鬆的小城。這裡沒有什麼工業,甚至雖然遊客不少,旅遊業也不算髮達,一切事物都以舊時光里那種懶散的速度運轉著,午後在尼羅河邊或是中心廣場邊小坐,聽著路上汽車偶爾的喇叭聲,現代社會的無謂壓力似乎在這一刻也煙消雲散。

作為全世界最著名的河流之一,尼羅河卻很例外的沒有多少開發,河岸邊多是農田和雜亂的草地。但因此尼羅河其實有一種別樣的自然的美。在傍晚的時候租一輛帆船泛舟之上,能夠格外體會到這樣一條哺育了整個埃及的大河竟然如此的平靜。

在帆船上經過往來阿斯旺和盧克索的游輪。

盧克索最出名的景點是作為新王朝都城底比斯時期建設的卡納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雖然經過三四千年,但保存仍然相對完好,在今天置身其中也能感受到宗教的威嚴。

如果有學生證的話,埃及的很多景點都可以半價。但是要小心跟你搭訕的人,多半都是要在給你照相後索要小費的。不過看起來,埃及人雖然有些狡詐,但性格倒並不兇惡,即使是他幫你照了很多角度獨到的趣味相片以後,如果你堅持不給小費,一般也不會把你怎樣。

我們還包車去了西岸參觀法老的墓穴和其他一些神廟。盧克索的物價很便宜,講價以後,包車一整天居然只要100埃鎊(75人民幣)。在路上跟司機大哥聊天時,還得知他一直想去中國發展,但申請了三次簽證都被拒絕了。

墓穴群的入口

在西岸參觀的哈普蘇特女王神廟。

神廟中的壁畫

我們在盧克索住的旅店是以前的希爾頓,幾乎所有的計程車都知道這家酒店。這裡正好在尼羅河邊,風景不錯,也有好幾個泳池,還有一個小碼頭可以直接坐帆船遊覽尼羅河或是前往景區。

很難得的是,在我們的賓館隔壁,居然有一家中餐館,在吃了幾天埃及菜以後,能夠吃到中餐總是令人興奮。老闆是遼寧人,已經在當地娶妻生子。中間還特地出來對因為缺少香醋和郫縣醬,菜品味道不夠正表示歉意。

在盧克索待了3天以後,我們再次乘飛機,在開羅中轉後,來到了西奈半島南端紅海之濱的著名度假城市,沙姆沙伊赫。

就像墨西哥的坎昆,印尼的巴厘島,菲律賓的長灘島,泰國的普吉島一樣,這裡也明顯比埃及其他地方發達得多。街道要乾淨的多,基礎設施也比較好,晚上也有很多照明。道路也更有秩序,在這裡租車或摩托還是挺可行的,但前提是需要國際駕照IDP。

跟盧克索的遊客以英國人和德國人為多不同,沙姆沙伊赫充斥著俄羅斯人,大街上除了英語也屬俄語標緻最多。大概跟國內東北人最喜歡去泰國和海南島旅遊一個意思。而中國人似乎只有我們兩個。

我們在沙姆沙伊赫住在sunrise select arabian sea這家酒店。這家5星級酒店要比我之前住過的所有5星級酒店都還要豪華的多,整個酒店依山傍海,沿著山坡分為6-7個平面,每個平面上分別有樓房和游泳池,以及大片的花園,酒店本身完全夠的上一個景區的規格。而底下就是海灘和一個不錯的浮潛棧橋。在這裡最便宜的房間只要55美元,而且還包含了兩個人的早晚餐自助,確實是無法想像的實惠。

紅海邊的沙姆沙伊赫也是著名的浮潛聖地,這裡的魚群比起東南亞的菲律賓等地要更密集,顏色也更豐富,珊瑚礁也更多更豐富。

我們行程的最後兩天又回到了開羅。

(題外話,我從開羅機場坐計程車到賓館時,粗心把手機落在了車上,結果第二天計程車司機大爺還特別讓自己懂英語的妻子聯繫了手機通訊錄里在中國的人,並且最後開車將手機送回給我們,讓我們非常感動)

我們這次住在開羅喜來登。開羅的物價比盧克索和沙姆沙伊赫都要高很多,這裡的居住條件還沒有盧克索那家酒店好,更不用說與沙姆沙伊赫相比,但價格卻高達100多美元。不過這裡位於現代開羅的正中心,可以俯瞰尼羅河和開羅的夜景。這附近的高架幾乎會從早上一直擁堵到半夜。

我們花了一天遊覽開羅的科普特部分——即希臘人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和羅馬帝國時代的開羅,和開羅的伊斯蘭部分。

通往科普特開羅的地鐵,在一些路段,地鐵在地面行駛,看起來更像是中國的鄉村火車。

在今天的科普特開羅,仍然居住著不少的基督徒。儘管後來在人數上完全被穆斯林壓倒,這群人卻仍然在一千多年的歷史變遷里,保持著自己的信仰——也是兩千年以前大部分埃及人的信仰。

懸空教堂

前往伊斯蘭開羅,則需要在地鐵站在達成來回往返地鐵站和重要商區和目的地的微面,雖然距離不遠,但因為無序的交通常常會完全堵死,實際上花了不少時間。

混亂的交通,行人就在擁堵的車輛中穿行。

髒亂差的市容和擁堵的交通

地鐵站附近等待拉客的公交麵包車

伊斯蘭開羅充斥著看上去有些破舊的民房和髒亂的小巷,會讓很多外國遊客望而卻步。

菜市場

我頭一次在國外見到這麼多小麵包和微卡。

但真正走到裡面,看到的清真寺卻很令人震撼。埃及雖然不管是經濟還是社會觀念相比土耳其都要落後很多,但不知道為什麼,這裡的清真寺卻讓人感覺到一個更為真誠的伊斯蘭。

在清真寺頂層,也能看見伊斯蘭老城的大片貧民區

最後一天則用來參觀埃及博物館。其實這裡絕對不缺乏價值連城的珍貴文物,但因為展示的水平實在太低,都不必與大英博物館和大都會博物館相比,跟中國的博物館也還有挺明顯的差距。在這裡逛了大半天,因為文物並沒有很好的用埃及的歷史介紹和經濟、手工業、藝術的發展脈絡串聯在一起,感覺似乎是「lost in history」。

更糟糕的是,雖然我們住的酒店相距博物館不過幾百米,但因為中間有高架橋,而埃及幾乎不存在人行橫道,汽車也比中國更沒有禮讓行人的傳統,每一次穿越最後都變成一場「華麗」的冒險。。

博物館附近的長途車站

博物館邊,開羅市中心的解放廣場,2011年阿拉伯之春的時候,這裡曾聚集了2百萬的抗議群眾。

廣場周圍的行人

離開博物館,我們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深入到附近的一個飯館和煙館集中的居民區。在這裡的kusari素食飯館裡,外國人也能以與本地人一樣的低價享受到絕對值得一試的美食。我們還在這裡嘗試了米腸,烤鴿子,以及水煙。

Kusari

居民區的入口

水煙館的水煙居然只要5埃鎊一支,在我們抽水煙的時候,又一個好奇的埃及少年跟我們用谷歌語音翻譯聊了大半天。

夜裡開羅的商業街

9天的旅行結束之後,我們坐飛機離開埃及。雖然在這9天里,我們走過最破的街道,對付過最奸詐的小販,但很奇妙的是,我卻已經有點期待有一天再回到這裡。


推薦閱讀:

埃及軍方在埃及扮演怎樣的角色?
埃及的女權發展在中東乃至伊斯蘭世界的女權發展史中具有怎樣的地位和影響?
高產是必然的。
中國人什麼時候知道埃及(人)?
去埃及旅行一定要跟團嗎?

TAG: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 旅行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