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歐亞之間的國度
-本遊記為易車網約稿,將會是一個系列文章,寫一些我在各國旅行中對當地風土人情的觀察。當然切合本專欄的主題,也少不了談談當地的交通,希望大家多捧場:)
系列文章:泰國交通面面觀
在歐美兩地求學和生活,時間長了,對西方的新鮮感慢慢減弱。於是利用年底聖誕和新年的假期,我和領導大人策划了一次從德國去土耳其的旅行。正好年初土耳其對全部中國公民開放了電子簽,只要提前兩天上網花5分鐘簡單填個資料付個款就能立即從郵件中拿到簽證,相當方便,完全可以跟落地簽媲美。
因為德國有大量土耳其移民,土耳其航空有不少來往德國和土耳其的航班。也就從而提供了不少從美國前往德國各個城市的轉機航線。我這次從美國去德國,乘坐的就是土耳其航空,而在回程正好可以在土耳其逗留幾天,之後再直飛回舊金山。機票的價格也相當實惠,並不比一般的往返轉機航班更貴。所以如果有計划去德國,順便在土耳其玩一玩其實是相當方便的選項。
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在亞歐之間,大部分國土在亞洲,但最重要城市伊斯坦布爾的重心卻仍然在歐洲。如果把伊斯坦布爾算作一個歐洲城市,它的人口規模排在第一位,GDP總量則僅次於倫敦巴黎和莫斯科,排在第四。我們到達伊斯坦布爾,就住在歐洲部分老城區蘇丹阿和邁特廣場附近,離主要的景點包括索菲亞大教堂,藍色清真寺,地下水宮殿,托普卡帕皇宮都在附近。只是因為附近清真寺眾多,每天早上都會被禮拜的大喇叭吵醒。
索菲亞大教堂
藍色清真寺
站在托普卡帕皇宮眺望金角灣對面的歐洲新城地下水宮殿
伊斯坦布爾在公元前1000-1200年建城,最早是色雷斯人的土地。幾百年後,希臘殖民者把這裡發展成一個工商業城市,名為拜占庭。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將這裡變成羅馬帝國東部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並逐漸成為整個地中海東部最重要的城市以及東正教的中心。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突厥人攻佔後,被更名為伊斯坦布爾,從此成為一座伊斯蘭教的城市。不過,包括聖索菲亞大教堂在內的許多羅馬和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建築仍得以保留,從19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也受到歐洲的廣泛影響,也有一些建築,比如歐洲新城區的帝國新皇宮也是歐洲風格。在伊斯坦布爾,確實能感受到包括歐洲的西方文化、阿拉伯的伊斯蘭文化和來自遠東的突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海峽對面
位於歐洲部分新城區的新皇宮
皇宮大門
歐洲部分老城區普通居民區19世紀,奧斯曼帝國逐漸衰落,並在一戰後被最終肢解,凱末爾革命成功後,在土耳其建立了世俗化的政權,向西方學習並實行現代化改革。今天的土耳其雖然不像很多中東國家一樣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但經濟、社會的現代化程度都相當高,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收入水平比我去過的泰國,墨西哥等地都高,也比中國高了近50%。
根據我自己在10餘個國家的旅行經驗,似乎歐亞大陸上歷史悠久的國家,一般要比新大陸上發展水平類似的國家擁有更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帝國覆滅後的土耳其在建立民主共和國以後,仍然有比較強的大國情懷,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顯然比泰國要重的多,在這樣的情況下,土耳其政府對社會和經濟的主導作用都更為明顯,也進行了更多的公共投資。雖然伊斯坦布爾雖然基礎設施相比中國的北京上海仍有較大差距,但仍然明顯比曼谷發達。這裡擁有4條地鐵線,一條旅客自動運輸系統,一條橫跨博斯赫魯斯海峽的通勤鐵路,兩條現代化有軌電車,兩條歷史電車線路,兩條纜索鐵路,兩條空中纜車,以及一條快速公交。
伊斯坦布爾的官方軌道交通圖
不過也許是受制于海峽和河流的分割,伊斯坦布爾軌道交通線路的設計就有些混亂。像北京一樣,如果在伊斯坦布爾市內乘軌道交通移動,常常出現不太遠的地方,卻要乘兩次的情況,而且路線也比較繞。另外有些換乘站的設計確實比較奇葩,步行距離也相當遠。好在價格還比較便宜,大概只合人民幣5-10塊,遠比泰國便宜,然而土耳其物價確是明顯比泰國高的。不過低票價帶來的副作用是,土耳其的軌道交通遠比曼谷的擁擠。尤其是有軌電車線路,途徑很多重要區域,但本身運量有限,高峰期的擁擠程度完全可以跟上海地鐵2號線和1號線相比。再加上土耳其人也遠沒有歐美人,台灣人,泰國人那麼禮讓,所以在土耳其乘坐公共交通的體驗,遠不如德國,相比在西歐公共秩序相對較差的西班牙也有相當差距。
蘇丹阿和邁特的電車線
地下纜索鐵路Tunel,始建於1875年,是全球第三老的地下鐵路
土耳其的汽車保有量達到每千人253輛,是中國的兩倍以上,相比墨西哥和泰國都要略高。而跟所有發展中國家的型都市一樣,伊斯坦布爾的道路交通也極為糟糕,用伊斯坦布爾人的話來說,跟大部分城市不同,這裡每天只有一個通勤高峰,從早上一直持續到晚上。土耳其司機的脾氣又遠沒有泰國人好,搶道的情況比較多,一旦堵起來喇叭聲也會此起彼伏。再加上伊斯坦布爾山路眾多堪比重慶,在伊斯坦布爾開車確實不是什麼很享受的事情。
土耳其常見的小型巴士
相比更發達的西歐國家,土耳其的三廂車相對兩廂車的比例明顯更高,這一點倒是跟泰國和中國類似,大小則以緊湊型和小型為主。因為土耳其沒什麼本土汽車工業,大街上都是各種外國品牌。不過大部分車型仍然在土耳其本地生產。計程車最常見的是菲亞特Albea,也是土耳其本地生產,是中國人熟悉的西耶那的換代產品。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有相當多的小型廂式車,包括菲亞特Doblo,大眾Caddy,雷諾Kangoo,福特Transit Courier等等,大部分是土耳其本地生產。它比一般的兩廂小車和小型MPV更高,空間更大,但因為採用轎車底盤,車頭也比較長,行駛品質、安全性和觀感又比我國的小面更高級,也叫做LAV(leisure activity vehicle,休閑活動車輛)。在土耳其,快遞、送餐、旅遊包車、計程車都大量使用這種車輛,同時也有不少家庭購買、作為多功能車使用,n
街頭的菲亞特Doblo
大眾Caddy
雷諾Kangoo
雪鐵龍Nemo
在伊斯坦布爾的幾天內,除了參觀幾處最出名的歷史建築,我們也特地去一些商業區體會了一下普通土耳其人的生活。我們住的蘇丹阿爾麥爾廣場附近就有一個小商業圈,就像上海的新天地一樣,在很多有風味的老建築中間,經營了不少挺有格調的餐廳和工藝品商店。雖然這些餐廳以土耳其菜為主,但完全是針對外國遊客的。不但價格偏貴,而且每家店門口都站一個極能忽悠的拉客小哥,使出渾身解數給我們推薦菜品,導致我們後來回賓館都盡量繞開商業區。
老城區的小店
我們也去了位於金角灣北側歐洲新城區的塔可西姆廣場,這則大概是一條類似上海南京路的步行街,是伊斯坦布爾的傳統商業中心,以低端品牌店和百貨商場為主,人流眾多,走在路上時不時會蹭到路人。這裡本地人居多,外國遊客很少。這裡的價格相對低廉,但相應的環境也多半不算特別好,各種商店和餐館的裝修也很普通,如果把文字都換成中文,人群換成完全的東亞長相,那麼說是在中國也毫無違和感。不過有一點跟中國不同,就是大街上的人群中女性遠少於男性,對於一條商業街很不正常,大概跟伊斯蘭中下層社會的保守觀念有關。
我們最喜歡的是位於亞洲區的Kadikoy。如果說蘇丹阿和邁特和塔可西姆廣場分別像新天地和南京路,這裡就更像田子坊——和農貿市場的結合版,也就是更有格調的農貿市場。比塔可西姆廣場更有格調,但又不像阿和邁特那樣過於針對外國遊客而顯得不那麼道地。這裡既有外國遊客,也有本地人,也有不少本國其他地方的遊客。我們在這附近逛了一下午,中途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的舊書店,淘了不少舊海報和歐洲各城市的舊地圖。
冬天的Kadikoy商業區失去了不少風味,網上搜到這裡的夏天是這樣的
因為之前在伊斯坦布爾安排了4天的行程,而實際上3天就已經玩得差不多,我們臨時決定去附近的布爾薩看看。布爾薩位於伊斯坦布爾東南方向,是奧斯曼帝國早期的首都。雖然它距離伊斯坦布爾直線方向只有幾百公里,但因為陸路較繞,過去也並不算方便。我們打算乘水上飛機去,從港口起飛,在港口降落,只需要20分鐘,價格雖然需要近300塊,但也是一次獨特的體驗。遺憾的是,官網預訂鏈接出現了故障,而儘管官方的熱線電話中有英文選項,對接的客服人員卻完全不懂英語。最後我們只好選擇坐渡船去,時間需要近兩個小時,票價只有水上飛機的六分之一。
網上搜到的沒坐成的前往布爾薩的水上飛機
土耳其的渡船倒是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舒適,上面的座位都是沙發座椅,而且比一般大巴和飛機經濟艙還要寬敞一些,另外客艙全封閉,暖氣也開得非常足,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需要穿更厚的衣服。客船到達的港口是一個小城市Mudanya,離布爾薩還有一定距離,需要搭布爾薩的市郊巴士前往。
渡船內部
港口
布爾薩是土耳其的第四大城市,市區有200萬人口,不僅在中世紀曾有超過百年作為奧斯曼土耳其的首都,同時也是今天土耳其的汽車工業中心。擁有一條地鐵和兩條電車線路。但從城市布局上來看,布爾薩跟很多土耳其城市一樣,偏向於攤大餅模式,面積很大,但市中心並不是特別繁華。我們在布爾薩轉了一天,走了很多比伊斯坦布爾更陡的山路。去了幾個幾百年歷史的清真寺,單從建築來說並沒有多少亮點。不過這些清真寺比起伊斯坦布爾的清真寺沒什麼商業化,仍然主要是當地人民的宗教場所,我們也在得以近距離觀察禱告的穆斯林民眾。
布爾薩的清真寺
布爾薩大清真寺內禱告的老人
布爾薩街景
出乎意料的是,當天行程的亮點反倒是很少外國遊客專門去訪問的登山纜車Telefrik。這個纜車在1963年就已經建成,當時本來是像重慶過江纜車那樣的大型車廂,每個車廂可以乘坐20名乘客,但只能容納兩輛車來回擺渡。2013年,土耳其政府將纜車線路更新為像一般風景區一樣的形式,同時還對線路進行了延長,今天是全世界最長的登山纜車線路,一路從山下直達Uludag雪山上的滑雪場和度假村。我們只乘坐了其中的前半段,已經讓我們驚嘆它的陡峭。這一段落差已經有835米,長2.2千米,需要差不多20分鐘才能到達目的地。一路看到的風景也確實非常壯麗,非常推薦讀者有機會也去試試。
Telefrik老照片
從纜車上往山下看
我們土耳其之行的最後一站是位於土耳其中部的卡帕多奇亞。這裡因為喀斯特地貌以及上古時期的地下城市和利用地貌建設的空中城市聞名,近幾年又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熱氣球遊覽勝地。原本卡帕多奇亞只是一個小山村,但因為國際遊客的逐漸增多,這裡的旅遊業相當發達,主要的景點都被總結成幾條標準化的線路,而且除了跟團遊覽以外,也有提供atv(四輪越野摩托)遊覽,騎馬遊覽等更具趣味的遊覽項目。此外,卡帕多起亞的旅館普遍無論是建築風格,內部裝修,服務水平都相當不俗,而且價格相當實惠,淡季只合人民幣300元就能住到不錯的房間,即使是相對高檔的賓館,或者是洞穴旅館,也只要500元左右。
卡帕多奇亞街景
已有2000年歷史的空中城市中的教堂卡帕多奇亞的地方名吃:陶罐燜肉
因為連續幾天的大雪,卡帕多起亞的熱氣球都不能起飛。不過下雪天帶來的額外收穫是,我們可以騎著ATV在雪地上馳騁了!因為有些自然風光所在的地方沒有鋪裝公路,ATV遊覽既提供了更便捷的交通方式,同時還提供了在崎嶇的路面上越野的樂趣,並能一路欣賞風景。而下了雪之後,更是增添了許多樂趣。雪地使得漂移變得非常容易,而且一路壓過新雪,行駛在蒼茫的大地上,恍惚間自己彷彿進入了007的電影。ATV的價格位250元每車,每車能坐兩人,全長兩個小時,確實是很難忘的體驗。
我們的座駕honda 250ex
沿途參觀玫瑰谷
雪過天晴的卡帕多奇亞
卡帕多奇亞旅行結束以後的兩天卻沒那麼順利。先是因為大雪,伊斯坦布爾機場無法降落,我們回伊斯坦布爾的航班被取消,只能延後一天。而且因為氣象情況不明,我們不得不也購買了卧鋪大巴車票以防萬一。最後雖然我們成功在返程航班前一天趕回了伊斯坦布爾,但第二天我回美國的航班卻讓我陷入窘境。
大概是因為之前的大雪讓土耳其航空大批往美國的航班取消,我們的航班超賣,而儘管我三個月前就購買了機票,卻只拿到了一張standby的登機牌,只有在有座旅客登機結束後仍有空位的情況下才能登機。而土航工作人員原本承諾登機完畢以後會給所有未能登機一個解釋,卻在登機結束以後迅速跑掉了。所有的滯留旅客都出離憤怒,但土航顯然對這種情況沒有任何管理,機場工作人員只是不斷的互相推諉,我們輾轉一個又一個地方,卻永遠無法落實明天的機票。最後經過了幾個小時的爭吵、交涉、求饒,面對了土航工作人員的各種官僚作風和粗魯態度(土航是國有企業),以及像難民一樣在各種混亂而嘈雜的隊列中的等待,我最後也只拿到一張兩天後的機票,又等了幾個小時,才來到土航安排的酒店。
土航安排的酒店窗外的風景,很像中國北方的城市。
雖然最後兩天的體驗非常糟糕,這趟土耳其之行仍然讓我覺得不虛此行。我們遇到的大部分土耳其人都熱情好客,我們在迷路的時候得到過路人的主動幫助,逛小店的時候也常常得到免費的土耳其紅茶招待。土耳其的獨特歷史也賦予它豐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但畢竟我個人在10天的時間內,對土耳其的了解肯定有限,如果您好奇本文中的這些現象是否真如我所說,不如親自去這個東西方之間的國度去看一看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