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俞可平:科學素養是知識分子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

俞可平,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

導語:

  2015年12月25日下午,北京大學講席教授、政府管理學院院長兼中國政治學研究中心主任俞可平做客第43期北京大學「教授茶座」,與學生們暢聊「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其中精彩語錄原載於「燕園學子微助手」(ID:pkuyyxz),政治學家如何談論科學素養?何以將其視為實現社會責任的前提?「知識分子」特整理成文,推薦給諸位讀者。

● ● ●

社會責任感是區分人格高低的重要尺度

在談到社會責任時,俞可平首先指出,「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人格卻有高低之分,社會責任感是區分人格高低的重要尺度」。他認為,只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是自私的,而那些跳出個人、家庭、親友這類「私」的範圍,能夠為了所在的群體、階層、民族、國家的公共利益而擔負責任的人,其人格就更加高尚。而高尚還可以成為一種力量,「因為一個人如果品行高尚,他就會有感召力,能夠影響更多的人」。

俞可平認為,在現今這個多元世界,價值的多元、理想的多樣是很正常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寬容別人的追求。「一個人的高尚與否並不在於他選擇了什麼樣的職業,而在於他是否盡到了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感同時與我們每個人自身的幸福也息息相關,在俞可平看來,金錢和權力並不等於幸福。幸福是多個要素的綜合,需要身體的健康、人身的安全、穩定的職業、體面的生活,還需要友情和愛情等。俞可平說,「實現幸福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努力為社會盡責任,二是憑自己的良知做個好人」。一個人的能力大小雖有不同,但只要努力盡到了自己的社會責任,便可以心態坦然、問心無愧。而他認為一個人最幸福的狀態就是「你所追求的社會責任和社會價值,跟你追求的個人價值能夠合二為一」。這是俞可平認為的「最完美的人生」。

不過,俞可平同時強調,僅有社會責任感未必都能為社會做出真實的貢獻,還必須有能力,並且實幹。「只有不斷提升能力,並且腳踏實地,才能為社會做出真正的貢獻」。

科學素養是知識分子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

那麼,知識分子們要如何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呢?俞可平指出,對知識分子而言,科學素養是實現其理想抱負、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條件。而科學素養有不可或缺的兩個要素:科學知識和科學精神。

俞可平認為,社會上對於科學素養有兩種偏見:一是重視科學知識,但忽略科學精神;二是僅把科學理解為自然科學,而忽略了社會科學。而事實上,「知識內化為精神,方為素養;自然與社會並重,才是科學」。一個人如果要全面地培養科學素養,就應當同時重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而不應顧此失彼。俞可平告訴在座的北大學子,其實,傑出的科學家多半都有豐富的人文素養;反之,傑出的社會科學家也大都有深厚的自然科學素養。牛頓和愛因斯坦有著深刻的哲學思想,馬克思寫過《數學手稿》,萊布尼茨則既是哲學家,也是數學家。

作為北京大學講席教授,俞可平對北大學子們提出了殷切的要求和期盼,他說,北大學生素「以天下為己任」,更需要依靠深厚的科學素養來實現宏大的社會責任。要能夠把社會責任和科學素養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學好知識,擁有本領,走向社會以後,便能夠盡更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進步做更多的貢獻。

在與學生們的溝通和提問環節中,俞可平回顧了自己的學術研究生活,「我做學術研究的動力有兩個:一是對於社會和學術進步的責任感,二是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慾」。面對學生們目前的許多困惑,俞可平告誡,「人要有崇高的目標和追求,但也要學會調整。要根據客觀環境調整理想目標和行為方式,發揮能動性,不能撞到『南牆』還執意不回頭」。而避免眼高手低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虛心學習,踏實做事,做出成績。「特別是要從小事做起,因為任何小事都能讓人長本事。這些本事積累起來,就為你做大事打下了基礎」。

談到未來,俞可平寄語莘莘學子,「不僅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中華民族偉大進步,恢復中華民族昔日的輝煌,更要使中華民族引領人類文明的進步」。

(本文由彭雯整理)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關注請加微信號:the-intellectual或長按下方二維碼。投稿、授權事宜請聯繫:zizaifenxiang@163.com。


推薦閱讀:

TAG:知识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