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媽看到你的臉,就愛嘮叨?

題圖,亨利·馬蒂斯 Green Stripe,Royal Museum of Fine Arts, Copenhagen

好久沒有寫專欄,貌似是因為我在寫書,所以打個大廣告:

我的新書《看臉》上架啦!!!!(購買地址:Kindle | 豆瓣 | 網易 | 百度 )

我的新書《看臉》上架啦!!!!(購買地址:Kindle | 豆瓣 | 網易 | 百度 )

老樣子,以一個例子開場。周末你久違的回家了,沒想到迎接你的不是紅燒肉,是你媽拿著報紙對你憂心忡忡地說:「你看,這個夜跑出事了吧!」然後好言相勸晚上不要一個人出去,然後趕快結婚,或者搬回家住別再外地工作了。接著你越聽越生氣,乾脆直接吵起來。What a wonderful day!

為什麼呢?為什麼就是對你呢?之前張口閉口隔壁老王的孩子她怎麼不關心?或者隔壁老王為什麼不來關心你?這麼多的問題肯定籠罩在你的心頭,那麼怎麼解答呢?

這時候,我們需要科學的力量!

然後我們要擺出科學的陣勢!

最後言歸正傳,科學家還真是對這個做了點研究的。

科學家對這一類問題的研究是從一個小方向開始的:我們大腦怎麼識別那些我們比較熟悉的面孔。這樣的實驗結論比較有趣,很自然所謂FFA區域會對熟悉的面孔反應更加強烈,原因就是此FFA就是對『面孔是誰』判斷的(Rolls,2000; Gobbini and Haxby, 2007)。在歸根溯源呢,就是說所謂的『FFA』不止對面孔有反應,大凡是熟悉的刺激都會有反應,這麼一看,梭狀回這個東西excited,是一個針對我們專長事物處理的平台嘛(Tarr and Gauthier, 2000);比如我們人類基本都是人臉識別的專長者,而猴子們就是猴子臉識別的專長者,但是汽車們就不是汽車臉的識別專長者。但是這個不足以解釋我們上述問題,最多能夠解釋為什麼你在幼兒園時候,你媽接你速度比隔壁王叔叔快(因為母親們對孩子的面孔真太熟悉了)。

科學家們在做了熟悉的人的識別之後更近了一步,分析了熟悉的人的識別和熟悉程度的關係。就好比分析了幾個無窮大之間的量級關係一樣。這類實驗最經典的就是分析了母親們在看自己的孩子和熟悉的但是不是自己的孩子的孩子的圖片時候的大腦活動。結果呢,一般而言與面孔熟悉程度相關的視覺皮層貌似沒有差距(因為熟悉程度相似,差異不顯著:區域一般有FFA,PCC,PC,分別是梭狀回,後扣帶皮層以及楔前部區域);但是有些其他的腦區有明顯不同。看到自己的孩子之後,母親們的大腦中杏仁核區域(amygdala,感謝有人對我的發音支持,重音在m處,大家不要和我一樣念錯了哦!)以及前腦島區域(aniterior Insula)有著明顯的活動。這說明母親看自己的孩子的確有點區別,她們看你比看「爸爸去哪兒」還是要多用幾個大腦區域的。那麼這兩個區域說明什麼了呢?和我們的題目有關係么?

大有關係,我們先從功能說起。先是杏仁核,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整天重複杏仁核,所以大家都很清楚杏仁核的功能:(1)警覺,(2)負性情緒判斷,(3)與負性記憶相關。那麼我們思考下,母親看你肯定是喜愛的,所以警覺更切合情況,畢竟唯一的孩子,母親總害怕三長兩短不是么。但是杏仁核的警覺往往會激發起對於負性記憶的喚醒(說起來離海馬很近呢),所以說母親整體給你發奇奇怪怪的文章、或者總擔心你三長兩短也是情有可原的。其次是腦島,腦島似乎和吃東西關係更接近,但是它不限於此。腦島也對負性情緒有關係,如果是杏仁核更多和害怕有關,腦島就是厭惡情緒,很類似嘛,一個是明確指向的不開心,一個是指向更發散的不開心(Calder et al., 2001)。其次呢,腦島還會對共情和感情摻一手(Bartels and Zeki,2000)。這麼說來,在杏仁核和腦島夾擊下,母親們的負性情緒是有點多啊。

最後呢,為什麼母親一這樣你就上火,你一火你媽也火(搞得你爸沒飯吃)呢?這一點我有個假設,可以談一談:那就是我們在對熟悉的人進行加工時候,情緒涉及其內,但是超出意識判斷。鏡像神經元大家都熟悉,當我們看到老媽著急時候,你的鏡像神經元也巧了,加工起來這樣的交際情緒,「感染了」之後你也就火了,你媽再一看就更火了。這樣的情緒判斷其實往往超出了意識控制,就好所謂「臉盲」者,可能分不清熟悉人的面孔,但是皮膚電數據表明,他們在對熟悉的人的時候,皮膚電還是會有不同呢(Tranel et al., 1995)。

說了這麼多,總結起來就是母親在看我們的時候,很多與負性有關的腦區也會活動起來,其本質目的是為了更加警覺保護我們,但是副作用就是嘮叨和胡思亂想;加上我們關係的親密,情緒的傳遞也是更難以控制得,這不就如同例子里一樣上火了嗎。她們的心急其實是因為母親這一個「工作」所致,這一切不就是愛嗎。

其實,母親們真的是不容易呢,要不要現在給她打個電話呢?

我的新書《看臉》上架啦!!!!(購買地址:Kindle | 豆瓣 | 網易 | 百度 )

我的新書《看臉》上架啦!!!!(購買地址:Kindle | 豆瓣 | 網易 | 百度 )

感謝通往心靈中央的旅程 - 知乎專欄(好專欄,我也在作者裡面呢) 主編@This Is Not Tina的理論支持以及發音支持。

文獻:

Bartels, A. and Zeki, S. ( 2000 ). The neural basis of romantic love . Neuroreport , 11 , 3829 – 3834.

Calder, A.J., Burton, A.M., Miller, P., Young, A.W., and Akamatsu, S. ( 2001 ). 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of facial expressions . Vision Research , 41 , 1179 – 1208.

Haxby, J. V., & Gobbini, M. I. (2011). Distributed neural systems for face perception (pp. 93-110). A. J. Calder, G. Rhodes, M. H. Johnson, & J. V. Haxby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ace Perception.

Rolls, E.T. ( 2000 ). Functions of the primate temporal lobe visual cortices in invariant visual object and face recognition . Neuron , 27 , 205 – 218.

Tarr, M. J., & Gauthier, I. (2000). FFA: a flexible fusiform area for subordinate-level visual processing automatized by expertise. Nature neuroscience, 3, 764-770.

Tranel, D., Damasio, A.R., and Damasio, H. ( 1995 ). Double dissociation between overt and covert recognition .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s , 7 , 425 – 432.


推薦閱讀:

Julia 和 Titanium有何差異?
如何預測一個人(孩子)若干年後的相貌?

TAG:认知神经科学 | 母亲 | 面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