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摸著石頭過河:有了大方向,就趕緊行動
這幾日看到了兩本好書,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那種好書,而是讓自己覺得相見恨晚的那種。
一本是塔勒布的《反脆弱》,一本是奇普·希思和丹·希思的《瞬變》。
之所以說相見恨晚,是因為這兩本書給我一直以來的行為、實踐——提供了理論上的解釋。
讓我感覺到:原來這樣做有效,是因為這個道理啊!
這樣的點很多,不多說了,只舉三個例子,因為今天這篇文字的主題不是這個。
例子一:反脆弱其實是一種面對隨機(不可控)環境的生存策略,它的含義,是既然人生中,不可控的成分如此之高,那麼與其追求不可能的控制,不如採取一種積極面對、順應變動的策略:在混亂中成長,從衝擊中受益,從隨機事件中獲得有利成果。——東坡之前說過的,從自由到自控,失控的意義。
例子二:塔勒布指出,整體系統的反脆弱性是通過個體(局部)的犧牲來實現的,也就是局部的錯誤不可避免,甚至可以通過局部的失敗實現整體的進步。同時,這樣的錯誤不可以大到將整體系統衝擊至崩潰的程度。——東坡之前在微博中提過,不要犯大錯,可以犯小錯,甚至主動試錯。
例子三:《瞬變》中提到,實現轉變的重要方法,就是發掘亮點,從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中找到通用的模式,進行推廣。——東坡以前寫的,向自己學習。
等等,乾貨遍地的兩本書。所以在讀的時候,感慨萬千。
一方面,覺得很欣慰,覺得自己多年的思考和實踐得到了肯定;
另一方面,覺得有些遺憾,要是能早一點看到,可能自己就不用摸索的那麼辛苦了。
然後,東坡突然意識到,這種遺憾是無意義的:因為我今天能夠意識到這些理論的價值,是因為我已經走了過來。放到十年前,你把這兩本書放到我面前,我一樣無法理解它的意義和價值。更不用說把它作為行動指南了。我有了相關的實踐和經驗,才具備了真正理解相關理論的能力。
這麼多年來,對我影響和幫助最大的,不是理論,而是實踐;不是思考,而是行動;不是徹底的理性和思考,而是適當的衝動和勇氣。
這樣說,不是要否定思考和分析的重要性,它們當然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東坡每天看書、思考、總結個什麼勁兒呢。
寫這些是想說,我們不能把思考、理性、分析的重要性無限拔高。
不能無限拔高,不能忽視勇氣和行動的力量。
很多時候,尤其在轉變的初期和瓶頸期,衝動,行動,勇氣,才是實現轉變的關鍵。
-------------------------------------------------------
在大學開始叛逆時,我根本不懂心理學是啥。
當我畢業後開始反抗干涉,試圖實現自我的獨立時,我也根本沒有自我這個概念。
我懂一些理論和知識,可是有限,它們也沒有告訴我具體要如何做。
它們和我的本能、情緒、衝動一起,給了我一個大方向,僅此而已。
大方向:叛逆,反抗,獨立。
那時候走上這條路,50%是本能的衝動,40%是覺得這個大方向是正確的,10%是一些知識和理論。
大家今天看到東坡在這裡侃侃而談,覺得好像東坡是想清楚這些之後才走到今天的,其實哪裡是呢,這些文字,都是最近一年才慢慢被自己提煉出來的。
因為東坡需要向更高的階段走,沒有理論指引不行了,所以才要開始總結。
今天,可能60%都是思考和分析了,可是一開始,這些都是沒有的。
就好像1978年的中國,其實根本不知道具體的路要怎麼走,只是覺得這樣下去肯定是不行的,覺得改革開放是對的,那麼,就開始行動。
要知道,1978年開始改革開放,1997年,將近二十年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在十五大寫入黨章。
哪有什麼神機妙算,摸著石頭過河而已。
從無到有,從簡陋到豐富,從問題多多到逐步完善,一路走到今天,還需要繼續走下去,繼續完善。
這個過程中,學習、理論、知識、思考,越來越重要,越來越要加強,但一開始,它們不是決定性的。
大方向正確,勇氣,衝動,行動,才是決定性的。
你得開始。
-----------------------------------------------
有了大方向,你就得敢下河。
否則,你永遠就在岸上,永遠無法前進。
對我們而言,行動和勇氣,更加重要。
1、你的問題,本來就是超我壓制本我帶來的,你再多的理性思考,也只是在強化超我的作用,對需要寬鬆和釋放的本我,毫無作用,緣木求魚而已。而且,我們這樣的人,不缺思考,缺勇氣和行動。思考是我們擅長的,但行動不是。
2、衝動和本能可能預示了正確的方向。不要低估你的情緒,如果情緒過於強烈,一般說明有壓抑的存在。如果你並非衝動之人,卻一直有壓抑不住的衝動,那可能意味著,你需要適度、適當釋放。它們可能預示了問題的所在,進而預示了正確的方向。
3、行動會帶來變化,這種變化會促進事情的發展,也為思考提供依據。思考再多,不去行動,現實也不會有分毫的變化。但你只要有行動,就會發現變化。無論是外界的環境、他人的看法還是自己的心態,只要有實質的行動,就會有變化。然後這種變化會成為下一次變化的基礎。
4、徹底想清楚,是不可能的。人類的認知是不斷進步的,寄希望於對某個問題有全面無瑕疵的正確認識是不可能的。正確的做法,是趕緊行動,然後不斷改進。認知也需要不斷改進。
5、只要有辦法,就可以推進。即便缺乏全面的認識和理論,人也可以把事情推向前進。因為人們會從現實和經驗中尋找辦法。理論是相對固定的,辦法則無比多樣,這就有靈活性。說到底,生命自己會找尋出路。與其望洋興嘆、東想西想,不如邊走邊看。
--------------------------------------------------
寫這麼一篇,是因為,最近發現很多完美主義的小夥伴有一個誤區:我只有徹底想清楚了,才能行動。——於是想了很多很多,現實一動不動。總覺得我需要想得再清楚一些,再完善一些,這樣我才能不犯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可是,真實世界的發展,往往不是這樣的。
你想的再多再完善,不行動,都沒有意義。而且你沒有行動,很可能,都是空想而已。
我們走在自我完善的這條路上,可能需要明白:認知是永遠無法達到完美的,可是事情卻需要向前推進。
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經驗、知識、理論統統沒有,而你必須走上這條路。
知道一個大概方向,就可以去行動,也需要去行動。這條路上你肯定會犯錯,但是只要不犯顛覆性的錯誤,具有底線,然後肯學習,會反思,懂改進,你就會發現,在真實的行動中,你會獲得快得多、真實得多的進步。你的思考,也才是有的放矢,不是坐而論道。
跌跌撞撞,磕磕絆絆,反反覆復,卻也真真實實,可能才是進步的常態。
沒有完美的理論,沒有完美的開始。找到一個大方向,勇敢地開始行動,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改進,不斷進步,可能才是最有效的進步路徑。
開始,行動,反思,迭代,進步。
找到自己的大方向,然後放下書本,開始行動。
一點個人體會。
以上。
推薦閱讀:
※我一定要把自己累殘才罷休也不知道在焦慮什麼,這麼變態怎麼破?(案例)
※如何做到自律?------做一個自律的人
※怎麼勇敢的把自己的生活過好再找回前男友?
※個人成長的兩個底層邏輯
TAG:个人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