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模式適合成為基礎醫療發展的重點么?
文/趙衡
總體來看,隨著市場的擴張,未來基礎醫療領域內併購將多發。緊密型醫聯體僅是過渡形態,未來的基礎醫療發展將以衛星模式和連鎖模式為主。
面對持續的老齡化和慢病高發,中國的醫療支出正在快速上升,政府也因此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在壓力面前,控費是政策的不二選擇。在控費的大方針之下,政府已經意識到光靠壓製藥價是不夠的,限制大醫院規模擴張和分級診療成為接下來力推的政策。但是,發展積貧積弱的基礎醫療的整體路徑在哪裡?僅靠外圍的技術手段能夠吸引病人迴流嗎?大醫院在在受限的情況下,如何與基礎醫療共同發展?nnn
ntn在討論這些問題之前,先來看一個山東的例子。山東兗州中醫院與兗州郊外的漕河鎮衛生院結成合作夥伴關係,兗州中醫院派駐醫護和管理人員進入,原鄉鎮醫生經n培訓後上崗,由兗州中醫院共同獨立管理,自負盈虧。合作將近一年後,中醫院擴大了規模,鄉鎮醫生提高了技術和收入,病患方便了就醫。n
nt↑附近村民來到兗州中醫院漕河院區,挑選就診醫生n
ntn除了上述的幾點以外,鄉鎮衛生院的這一變革的關鍵是能夠把病人留在基層,降低了醫療費用。一份2015年3月數據統計顯示,在兗州中醫院本院區,當月出院n人均費用為4807元,自付佔比例近45%,門診均次費用為191元;而在漕河院區,出院人均費用為3575元,自付佔比例為30.7%,門診均次費用為n106元。n
ntn從這個例子來看,未來基礎醫療尤其是占最大比例的鄉村醫療體系或許可以通過緊密型的醫聯體來發展。由於公立醫療機構行政關係複雜,在沒有強力政府推動的前n提下很難進行兼并收購,因此,緊密型的醫聯體成為一個較為合適的操作手法。藉助漕河鎮衛生院原有規模,兗州中醫院僅投資數百萬元,就得到了百十張床位。這n對於公立醫院來說,是一個比併購更划算的交易。n
長期以來,基礎醫療的醫生能力差,藥品目錄不全和檢查設備不足都制約了其發展,導致病人都湧向城市的大醫院。儘管政府現在大力發展第三方檢驗和補足藥品目n錄,但鄉鎮衛生院和位於市郊的社區醫院依舊無人問津,核心缺失依然還是在醫生的服務能力。要想讓大醫院的醫生真的下沉到基層,其難度非常大。目前階段較為n合適的卻是是這種衛星模式,即大醫院與若干基礎醫療機構結成事實上的合作體,來共同為周邊的病人提供服務,盡量讓病人留在基層並給予更好的服務和更低的價n格。nt
ntn從這個角度來看,限制單體醫院規模擴張和發展分級診療其實為中國公立醫療機構划下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徑,那就是衛星模式,通過構建一個體系內的分層級的醫療n服務體系來進行控費。在這個體系內,盡量通過醫生下沉和基層醫生培訓來提升服務能力,把大部分病人留在基層,從而在整體上降低醫療費用。而大醫院也通過這n樣的模式獲得了增長,解決了規模受限後的發展難題,並有助於其自身的轉型。本質上來說,大醫院不應該是以看普通門診為業務核心的。通過衛星模式發展,大醫n院將普通病人留在了基層,有利於自身轉向疑難雜症和急重症的治療。n
ntn但是,在公立的體制下,這種衛星模式的緊密型醫聯體依舊是一把雙刃劍。因為產權和管理歸屬的不清晰,未來這種模式的發展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這種模n式依然無法在基層留住好醫生,而且很容易使得基層成為大醫院變相擴張向自己輸血的手段。以大醫院為核心的衛星模式也將導致為基層提供服務的第三方機構無法n發展,因為大醫院都將其包辦了。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弊大於利,不利於真正的基礎醫療的發展。n
因此,基礎醫療未來的發展最適合的還是產權清晰的併購模式,而這在公立體系下挑戰非常大。良好的衛星模式是非常適合當下醫療服務體系的下沉的需要,但大醫n院自身的轉型以及將病人真正的留在基層是發展關鍵。如果大醫院不改變目前的運營模式,最終演化成以大醫院為核心的分級診療則會事與願違,從而進一步加大控n費的難度。nt
ntn總體來看,隨著市場的擴張,未來基礎醫療領域內併購將多發。緊密型醫聯體僅是過渡形態,未來的基礎醫療發展將以衛星模式和連鎖模式為主,單體診所也將具有n一定的空間,但更多的是因為具有一定的資源而存在。隨著大吃小或者單體加入連鎖,基礎醫療的服務能力將增強,進一步推動基礎醫療的市場規模快速增加。
作者趙衡:村夫日記創始人
內容摘自健康點healthpoint: 衛星模式適合成為基礎醫療發展的重點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