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繁花·考據」再嗅薔薇,孰蘪孰蘼:薔薇名字由來與荼蘼物種考(二)

「薔」源自「蘠」

上篇留下一個問題:真正跟薔薇相關的「qiáng」,會是哪個字呢?

《植物名實圖考》卷二十二,蔓草類:

營實牆蘼

營實牆蘼,《本經》上品。蜀本草雲,即薔薇也,有赤、白二種,白者入葯良。湖南通呼為刺花,俗語謂刺為勒,音之轉也。《救荒本草》:采嫩芽、葉煠熟食之,產外國者製為露,香能耐久。今吳中摘花蒸之,亦清香能祛熱。雩(yú)婁農曰:薔薇露始於海舶,蓋帷薄中物也,宋時重之。蔡絛竄謫中,猶津津言之不置,殆其父子、昆弟,平日阿諛容悅,比之婦寺孜孜以奇異纖瑣之物,引其君於花石玩好,以為希榮固寵之計。其家人目見耳濡,以不能寶遠物、辨真偽恥,以恤民艱、圖國事為遷闊,而相姍笑。黃雀、螳螂,自謂無患,而不知挾彈黏黐(chī)者,隨其後而捕逐也。然而其錮蔽已深,雖至家國盪析,不知怨艾;而計較其昔時所寶貴者,猶怡然自詡其賞玩之不謬。以為彼談民依勵清節者,皆田舍翁、窮措大耳,無足以知此?嗚呼!玩物之喪人至此哉!或謂海外薔薇,得霜雪則益香,故為露逾於中華。不知彼地燠熱,花之有臭者,經寒乃清冽而耐久。南中橘油,至燕薊亦芬馥逾於所產;物理之常,亦無足異?彼斤斤於耳目嗜好者,誠哉夏蟲不可語冰,而醯(xī)雞瓮天,安知宇宙之大也?

「營實牆蘼」這個名字,實在是用起來不怎麼方便;「牆」與「薔」音同字近,想來應該是用「薔」取代了「牆」?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七·營實牆蘼》當中對「牆蘼」二字字有所解釋:

營實牆蘼

釋名:薔薇、山棘、牛棘、牛勒、刺花。

此草蔓柔,靡依牆援而生,故名蘠蘼。其莖多棘刺勒人,牛喜食之,故有山刺、牛勒諸名。

看到的版本有兩個,一種是「牆蘼」,一種是「蘠蘼」

按照此種解釋,「蘠蘼」是給「牆靡」加上了草字頭而來;所以「薔」取代的是草字頭的「蘠」。康熙字典當中對「蘠」的解釋也就是「蘠蘼」;看來,「薔薇」就是「蘠蘼」,這一點還是靠得住的。

剩下的問題是,「蘼」是怎麼變成「薇」的?

據植物學家夏緯瑛寫的《植物名釋札記》,他曾經這麼解釋過薔薇的含義:

《管子·度地》曰:「內為之城,城外為之果,郭外為之圖閬,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樹以荊棘,上相穡著者,所以為固也。」《尹注》云:「穡者,鉤也,謂荊棘刺條相鉤連也。」是嗇音之字又鉤刺之義。《說文》曰:「槍,歫也。」槍、嗇音近之字,亦有銳刺之義,都與薔薇之「薔」之音義有關。

《方言》卷五:「鉤:宋、楚、陳、魏之間謂之鹿觡,或謂之鉤格;自關而西,謂之鉤,或謂之?。」是?之義為鉤。今薇之薇,當從?義,亦示其植物之多鉤刺耳。

「薔薇」一名,取於鉤刺之義,正與其植物之顯著特點相符。

然而我們看到,薔薇的原名並非薔薇,此種說法並未說明「蘼」是如何演變為「薇」的,如此解釋,似乎頗為牽強;,並且「薔」字解釋為「嗇」,還得靠聲音相同但字形相差較大的「槍」來過渡,實在是相當不自然,沒有體現詞語的發展過程,有一種根據現有名稱和特徵,生搬硬套的嫌疑。

到底「蘼」與「薇」是什麼關係呢?

「蘼」變成「薇」

首先總要知道「蘼」到底是什麼意思吧。

實際上,「荼蘼」的「蘼」字,有不同的來源。

康熙字典中,「?」「蘪」「蘼」三字解釋如下:

?

【直音】音麋。

義與蘪同。

【唐韻】武悲切,音眉。

【說文】蘪蕪

【爾雅·釋草】蘄芷蘪蕪。

【注】芎?苗也。一名薇蕪

【管子·地員篇】五臭疇生,蓮與蘪蕪,藁本白芷。

【左思·蜀都賦】蘪蕪布濩於中阿。

【博物志】諸物之相似亂者,蛇床之亂蘪蕪。又【爾雅·釋草】蘪從水生。

【疏】草從水生曰蘪。又【揚子·方言】蘪,無也。

【注】謂草穢蕪也。又【韻匯】忙皮切,音麋。意同。

按蘪蕪蘪字,《說文》從艸麋聲,《楚辭》作蘼,《相如賦》作?,同異雜出,不能歸一。然考《爾雅》《說文》作蘪,《五經文字》有蘪字,無蘼字,宜從經典為正。

【唐韻】靡為切【韻匯】忙皮切, 音糜。草名。

【爾雅·釋草】蘠蘼,虋(mén)冬。又蘼蕪

【楚辭·九歌】秋蘭兮蘼蕪。詳蘪字注。又【玉篇】亡彼切,音美。義同。

《爾雅》當中,出現了兩次「蘪」、一次「蘼」;與「蘪」相關的內容,一次是「蘪蕪」,又名「薇蕪」,另一次是單獨出現;(看,「薇」字出現了!);而與「蘼」相關的內容,則是「蘠蘼」;楚辭當中則使用的「蘼蕪」一詞,看起來應該是「蘪蕪」的誤用,並且一直沿用下去,與「薇蕪」表示同一種東西。

這樣整理下來,可以認為,後世的「蘪」「蘼」二字,基本上趨於通用;而由於表示芎?幼苗的「蘼蕪」與「薇蕪」同義,不能排除用「薇」在其他場合替換「蘼」的可能

還記得「薇」的意思嗎?「薇,似藿菜之微者也」,本身有會意的地方,帶有微小的意思。

蘼蕪這兩個字,是不是也不僅僅是形聲字,也帶有會意的成分?或者是另一種可能,兩字之間有某種聯繫?

稍微延伸一下查詢範圍,在《爾雅釋言》當中有這麼一條:

靡,罔,無也。

靡是無的意思,如果有「靡無」一詞,就會是典型的同義複合詞;「蘼蕪」會不會也是類似的情況?

還記得微的另一個意思嗎?《岳陽樓記》最後一句是什麼來著?

「微斯人,吾誰與歸?」

微者,無也!

如果「蘼蕪」一詞的構詞方式,屬於「加了相同部首的同義複合詞」,那麼「薇蕪」也有理由歸到這種構詞方法。

用「薇」替換「蘼」,並不是沒有依據的隨便替換。

蘠蘼者,薔薇也。

這是不是比夏緯瑛先生在《植物名釋札記》當中,「今薇之薇,當從?義,亦示其植物之多鉤刺耳」的說法,來得更有依據?

至此,薔薇兩字的來源,基本已經考證出來了。

未完待續,下期預告:最早的花露水

本系列續集:

「繁花·考據」盥薇雒誦,名士風流:薔薇名字由來與荼蘼物種考(三) - 繁花與簡史 - 知乎專欄

「繁花·考據」續考薔露,從?到玫:薔薇名字由來與荼蘼物種考(四) - 繁花與簡史 - 知乎專欄

「繁花·考據」白花為荼,薔薇為蘼:薔薇名字由來與荼蘼物種考(五) - 繁花與簡史 - 知乎專欄

「繁花·考據」從rubus,到Rubus:薔薇名字由來與荼蘼物種考(六) - 繁花與簡史 - 知乎專欄


推薦閱讀:

TAG:植物 | 考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