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手帖】夏至:紫陽花
紫陽花便是繡球,也叫做八仙花的。三個名字都很好,但最美還是紫陽花,把梅雨季節里點亮的穠麗色澤很到位地描述出來了。此花在東亞溫暖地帶廣有分布,然而日本人好像對它尤其的偏愛,但凡提到夏季的時令風物,紫陽花必不可少,時至如今已近乎成為日式田園生活的一大象徵。殊不知「紫陽花」這個詞卻是從中國傳去的呢,來源則是白居易的一首小詩:
何年植向仙壇上,早晚移栽到梵家。雖在人間人不識,與君名作紫陽花。
雖然後來有日本學者考證說,他所寫的或許是丁香花——因為白大詩人在序言里有說「山花一樹,色紫氣香」——而繡球既無香氣,又不高大成樹,不過這也不重要了。日本文人推崇白氏詩歌,總是不爭的事實,他們讀到這一句覺得很好,紫陽花的名字遂就此叫開;而這三個字回歸祖國為眾人所知,也不過是近些年的事情,打的還是和風的名號。所以每每看到網上那些古風穿越小說里寫到紫陽花,我都很想笑……白樂天先生若泉下有知,會不會也忍俊不禁呢?
(日本各地的紫陽花。公認欣賞紫陽花的「名所」主要集中在京都、鎌倉,另據說沖繩亦有大片紫陽花海分布。圖出處已軼,見諒。)
不過老實說,光是憑我自己的理解,一直不大想得通日本人為什麼那麼喜歡紫陽花。它生得如此圓滿富麗,性情還十分皮實頑強,好像並沒有日式文化慣常的纖細哀愁。可是他們對它的愛似乎根深蒂固,早在紫陽花的名字尚未流入東瀛之前,已經有不少和歌與俳句以此為主題了。那個時候它的幾個名字都很怪:譬如「集真藍」「味狹藍」或者「安治佐為」「阿豆佐為」,後兩者應是音譯:總而言之都是形容其簇擁的花型和優美的藍色調。的確提到紫陽花,約定俗成能想到的都是那股鬱郁的藍紫色:在日式花語里,它意味著「背叛」和「善變」——藍色的花,如果喂它一點鹼性的東西,就會變成紅色——所以他們也叫它「七變草」來著;好像《萬葉集》里就有那麼一首詩:
樹木靜無言,無奈紫陽花色變,迷亂在心間。
至於我自己喜歡叫「紫陽花」,倒是另外一個原因:「繡球」作為植物的名字使用,實在太亂。凡是長得圓滾滾好像繡球般的花朵,都能冠以這個名字,一來二去,說的人雖然自己心裡清楚,聽的人恐怕就不知道是哪一種了……譬如「洋繡球」,其實是天竺葵;「天藍繡球」,其實是針葉福祿考;還有我們在春天裡見過的木繡球——這倒是正兒八經的大名了,古人也用的最多:詩詞裡面但凡提到「繡球」,說的多半都是它,花色潔白、株型高挑、春日開放,故有「繡球春晚欲生寒,滿樹玲瓏雪未乾」之句。此君雖然看起來和紫陽花的花型很像,但它們倆並沒有絲毫的親緣關係,所以也有人認為紫陽花並非中國原生,而是後來由日本傳過來的。嗯……怎麼說呢,畢竟除了白居易那一首很存疑的詩,關於紫陽花最早的記錄也不過是在清朝。這也並非無稽之談的。
不管怎麼說,紫陽花本身的確有討人喜歡的理由。此物分外喜濕,只要給它充足水分,幾乎就沒有長不好的;就連拉丁學名Hydrangea,詞義原本也是「水容器」的意思。這也難怪它在梅雨季節的江南最為如魚得水,非要所有人都被連綿的陰雨下得沒有了一點力氣,它卻開到最蓬勃高調的時候。
有幾年我住在山裡。入了夏,早晨被滴滴答答的雨水弄醒來,身上蓋的薄被潮嘰嘰的,就算洗漱了吃過早餐,整個人也好像沒有睡醒一樣的迷離懶散。撐著雨傘走在一片水霧朦朧里,濃郁翠綠的樹蔭肆意流淌,就能看見路邊那些開到盛時的紫陽花,碩大花球如同隨時招架不住一般一直快要垂到親吻地面,而青石板上,濕潤的水窪倒影泛著細膩的微光,落下的紅粉藍紫的花瓣還在那裡滴溜溜打轉……一切這樣和諧。那很鮮麗又陰晴不定的樣子,果然叫人想起日本古典文學裡的仕女:穿著盛裝十二單衣,頭髮很整齊而有光澤地梳著,臉色卻始終隱晦在竹簾後面——大約就是那時候,開始明白為什麼日本人這樣喜歡它:在因為下雨無法出行,也一直要苦惱晾不幹的衣服和容易發霉的食物器具的時節里,紫陽花的色彩好歹讓這些都顯得不那麼漫長,甚至成為一種值得細細去體味的觸手可及的享受。以至於後來客居北方,我揣著一顆始終不適意的遊子的心,竟然分外想念那些濕漉漉的日子,浸泡在紫陽花的顏色里。
紫陽花愛水,但自然風乾後,做成乾燥花,樣子也分外好看。色彩里有一股意猶未盡,沉鬱而低調的復古感覺,本來豐碩的花球也變得輕飄飄起來,冬日裡插幾枝在暖色的燈光下,很有味道。從這個角度來說,又很適合另外一首和歌了:
紫陽花綻放,朵朵不敗永綿長,思君在心上。
(風乾後的紫陽花。常用於vintage風格的花藝裝飾中。圖出處已軼,見諒。)
※ 本文收錄於2015年新作《節氣手帖》。若你有意閱讀,真是感謝:)
推薦閱讀:
※現在二十四節氣對人們影響還大嗎?
※為什麼清明節有時候是4月4日,有時候是4月5日?
※七言·24節氣申遺成功周年紀念
※24節氣精確到分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