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廚房 Tony : 我挺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小清新」

又到周五,繼續我們的「人物產品集」專欄,每周一個人物,讓對產品有著狂熱追求與獨特品味的 NEXT 用戶,和那些已經或者正在打磨著下一個驚艷產品的人,進行思考上的連接。

上周,我和 Tony 在氪空間,用小工具 archive.org「穿越」了一回。

Tony 本名王旭升,下廚房創始人,豆瓣第一位設計師。

截圖是我們「穿越」到的第一個地方: 08 年 10 月時的豆瓣網頁。那時他剛加入豆瓣 4 個月,圖中的網頁,也是他操刀設計的。

豆瓣之前,Tony 已經在鮮果做了兩年設計師。那時候,喜歡寫東西的 Tony 是獨立博客興盛時期很早的那一批「老博主」,與好友白鴉一起發起組建了設計圈有名的 UCDChina。「創業後就越來越忙,沒有時間打理了,UCDChina 也慢慢停止了更新」 。

加入豆瓣也緣於白鴉的介紹。

和阿北第一次見面,「坐下來就開始聊很細節的問題」。他們聊的是怎樣解決豆瓣設計開放性的問題;08 年的時間節點,豆瓣正在擴張產品線。Tony 記得當時他給阿北提了三個建議:設計模塊化、弱化設計本身、突出內容本身。「這也是為什麼豆瓣都選了很淺的你們認為小清新的顏色」。

Tony 印象中,阿北有冥想產品的習慣,「他是一個很有產品 sense 的人」。那個時期他們常研究的明星產品,包括 Flickr ,dig 等。豆瓣期間,Tony 也開始由設計轉型產品,豆瓣小站和豆瓣小組都是他負責過的產品線。「之前對社區的概念是比較陌生的,豆瓣期間完整地建立了對社區的了解」。

Tony 認為,「社區」一般而言有兩個派系:一種是「沖著流量而去」的傳統論壇模式,一切指向PV ,再通過廣告變現。這種模式下,扒內容、找爆點…大雜燴的內容堆積、效率低的溝通,重心聚焦於渠道和 SEO。另一種是 UGC 模式。「UGC 服務於人而不是渠道」,「儘可能地通過社區的規則、聊天方式、功能等,體現對人、對內容生產者的尊重」,「但從思維上來說,你控制不了人、也控制不了生產內容的人」,「所以一個穩定的社區是去中心化的」。

我們「穿越」到的第二個網頁,是 11 年 3 月 17 號時的下廚房,這也是下廚房網站正式上線兩天。Tony 開始通過自己設計的規則,去添磚加瓦、招攬駐客、組建社區了。

11 年 3 月 17 日的這張網頁,首頁的視覺核心位置,是一張美味鹽煎肉的大圖 banner 。早期的用戶,應該都對下廚房每天更換的 slogan 和 EDM 印象深刻。耳熟能詳的「唯有愛和美食不能辜負」;摘取於萬能青年旅店的「是誰來自山川胡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以及「小寒大寒糯米飯,年頭年尾暖粒粒」、「遠傳冬筍味,更覺綵衣春」等帶著煙火暖意和生活質感的文案。

不過這些,都在後來的迭代中有了變化。EDM 早已關停。下廚房移動端最新的 4.0 版本,並沒有視覺明顯的大圖 banner ,取之而代的是重要度並行的條塊,分別呈列本周最受歡迎菜譜、關注動態、和早午晚餐晒圖的入口。

「首頁就是一個沒得選擇的結果,基本是邏輯推理出來的」。 Tony 說。頭圖 banner 展現一張美食高清大圖的形式,媒體思維導向色彩更濃,照顧的是內容消費者;而關注動態、晒圖等功能入口的露出,照顧的是內容生產者。下廚房現有首頁的信息排列方式,就是他對內容生產者的選擇結果。「設計其實就是排除法。尤其是首頁的信息排列邏輯和呈現方式」。「改來改去改到最後,體現的就是一個最底層的邏輯。你看中了什麼,取捨了什麼」。

停運 EDM ,則是運營機制和產品機制相互配合的時間節點問題。「冷啟動期間,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運營搭建一個樣板間,向用戶呈現我歡迎什麼樣的內容、對內容的期待是什麼樣子」。「當一個社區逐漸壯大,由相對平等融洽的小村莊擴張為城市時,產品規則應該成為團隊關注的重心,強輸出的運營也從一定程度上交給核心用戶」。「阿北曾經是豆瓣很多個小組的組長,社區做大後,也慢慢淡出,把好幾個小組的組長職位轉讓給其他人」。

「那些 EDM 和下廚房一樣,都挺小清新的」,我說。Tony 很不解,「為什麼大家都說我們小清新,我挺不願意承認的",「清新可以,但月活躍2000多萬用戶不算小了吧」。「我一直定位的下廚房,是「有價值、很實用」的平台,太文藝也是當時停掉 EDM 的原因之一」,「這和豆瓣當初選了很淺的顏色去凸顯內容、淡化設計是同理的,這些設計都是功能導向、凸顯內容導向的,背後有反覆論證的邏輯,沒有刻意小清新過」。

相比「小清新」,「反覆論證」似乎更能體現 Tony 的產品設計風格。他加功能非常謹慎。「增加一個功能會經歷反覆的論證,不停地重構,每一個小功能小分類都需要有一套推敲多次的邏輯支撐」。比如下廚房的菜單分類,就是按照「用戶不知道吃什麼怎麼吃時提供解決方案」的維度來設定的。 在「魚」的分類下,有淡水魚、海水魚、少刺的魚…這樣分類所對應的場景就是,通常一個用戶帶著「想吃魚」的模糊想法到下廚房看菜譜,跳入眼帘的是淡水、海水、少刺等很容易對應的偏好,隨之最快地找到能用的菜譜,而不是一個讓選擇更加困惑的生硬的魚類分類。

因為「反覆論證」而相對較「慢」的團隊也開始被事情逼得緊張起來了。

下廚房團隊現有 30 多個人,產品算上 Tony 有兩人,10 個技術,其中一個專門負責數據挖掘的工作。這也從一定程度體現了他們「用戶數據導向」的風格。當然,每隔半年也會做一批定性的回訪,每組 20 人,一般會都是尋找最輕量級的用戶而非深度用戶,了解外圍用戶對產品的理解。

最早的時候,團隊沒有 KPI ,「早上想幾點來就幾點來」。Tony 希望倡導的,是一種自我驅動、主動參與、「大家都能聊很 high」 的創業氛圍。而發展電商以來,基本都是早晨 9 點到達、晚上 10 點以後再結束工作。 下廚房團隊現在搬到了清河,離小米公司不遠。「每次自己工作到很晚回家看到小米公司仍然燈光通明心裡就會一緊」,Tony 笑。「現在更強調習慣執行。以前習慣型摳細節,特別害怕改功能而犯錯誤,圍繞規則的討論比做事情還慢,這一套現在完全行不通了」。

【快問快答】

1.起床後使用的第一個 App ?

Reeder

2.睡前使用的最後一個 App ?

微信

3.在路上最喜歡用的 App ?

我一般開車出門,在路上聽播客,喜馬拉雅的內容挺豐富

4.說出一個生活中你沒有被解決、希望有相應產品來滿足的需求

暫無

5.NEXT 本周榜單中你最喜歡的產品?


推薦閱讀:

嫦娥日記:優雅地記錄女性的「月事」
在 KickStarter 上眾籌的 mostfun,追求簡單易用的家用桌面級 3D 印表機 | NEXT Big
如何快速的獲取高質量種子用戶?

TAG:NEXT官方博客 | 人物产品集 | NEXT | Tony | Reeder | 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