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讀書:互聯網和知識邊界

我在連續讀了幾本譯著以外,終於怕了國內的出版社,一本顯然是科技評論水平的書,通過標題、簡介文案,硬生生地能包裝成「變革世界」的奇書,凱文?凱利的失控如是、納特?西爾弗的信號與雜訊如是,最近讀的戴維?溫伯格的這本知識的邊界亦如是。

話說我購買《知識的邊界》的原因到真的是被封皮所吸引,但是我忽略了英文標題「too big to know」,這個完全要為我後續自覺閱讀體驗糟糕負責。

縱觀全書,作者確實用一章內容探討了「知識結構「的問題,其中談到了」基於書本的知識結構「和」基於網路的知識結構「的界線問題,但是他確確實實沒有說」知識邊界的問題「,譯者得出」知識的邊界「這個譯稱,不是腦洞大開,就是為了賣書而妥協。從too big to know來看,學過英語的人都知道這是」表面肯定暗自否定」的語言技巧,直譯基本上可以對應為」大而不可知「——這個點到是符合作者的本意的——互聯網導致知識」無限「外擴,導致過濾效率跟不上(作者的話叫做」過濾失效),最終導線「求知而不得」的局面。

就是這麼個小小的邏輯,作者念念叨叨地舉了一長串例子,說好聽了叫做有助於理解,但是實際上卻正如作者自己說的,把我硬生生給逼得「過濾失效」了,我讀罷這本書,第一感覺是整本書太乏味太冗長,第二感覺是憋死了,第三感覺是還我錢來。

當然了,本書也不僅僅就說了上面那一個story,而是在在這個框架之下,作者引申到,互聯網(作者喜歡用「鏈接」這個詞)改變了知識的結構,使傳統知識結構受到了衝擊。這個理兒大約應該是正確的,但是未必就一定是真理,甚至於我,還覺得存在似是而非的地方。比如,我個人的看法是,知識本身和互聯網的興起其實關係並不大(當然,互聯網興起本身也是知識實踐後的產物),但是知識的積累速度確實是被互聯網所改變了。

我這裡舉個栗子。作者不竭餘力的吹捧網路的超鏈接,而實際上,他所說的這些超鏈接不過只是可以視為「圖書館編目學」的一種網上高效延伸(試想一下以前我們在圖書館要借閱圖書,就會用到一種工具,叫「主題檢索」,其本質是藉助前期的人工整理,使類似主題的書目處於一個空間內),根本不能構成作者所說的」互聯網之改變知識結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第二個栗子是,作者說書本的印刷錯誤可導致其他研究人員產生困惑(書中以化學溶解度舉例說明),這似乎是說,人工錯誤錄入不會存在於互聯網上一樣,而事實上,這類錯誤太多見了——其背景就是互聯網為人工所限,它不過是一種高效工具,本身並不能對工具承載的信息(」知識「)負責(和書本一樣,你不能說印刷錯誤是知識問題吧?)。

從後一個栗子來看,作者在書中似乎存在著明顯的」邏輯「錯誤,幾乎等同於硬傷了。

即便不考慮硬傷,我們所看到的也只是對知識(以信息作為載體)的膚淺觀察,語言只不過呈現出對網路表面優勢的描述而非探討。而即便是表面優勢,在我看來,也可能有失偏頗。以上文圖書館「主題檢索」栗子來說,我作為醫療人員,比較熟悉PubMed的主題檢索,對比之下,之前我在圖書館檢索相關文獻,則要複雜得多(目、科、類等等…)。簡單來描述一下這前後兩種檢索方式,要點是,互聯網使檢索效率有了質的飛躍,但是並沒有本身導致知識結構或知識本身的改變。

隨後作者還說到了回聲室效應和信息混雜導致「求知」障礙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應,我看納特?西爾弗那本冗長、充滿大白話的信號與雜訊倒是蠻適合的。這裡我要談的只是」雜訊「問題,而就此,作者只是在第5章「一個回聲的市集」中說:

互聯網本身包含豐富的多樣性,存在太多的分歧。沒有一個突出的佔據優勢地位的觀點,我們將會迷失在一個不同觀點織就的漩渦里。我們需要在人們對任何事都無法達成共識且將來也無法達成共識的世界裡探索如何獲得知識。

可以看到,作者似乎矯枉過正,把話說過了頭。這裡實際上的情況是,互聯網並不會讓任何事情達成共識,但是互聯網能夠在局部(回聲室,如封閉的論壇,自以為是的中醫黑團體)加強雜訊,干擾信號的獲得。這時候,確實會「迷失」,而正是迷失,獲取信號(知識)才需要由「專家」來通過共識解決困局。但是作者對「專家」的認識並不深刻,他覺得:

在互聯網上,衡量一個專家的權威並不在於你對某個話題能夠蓋棺定論,而在於你能否最先發出聲音。

顯而易見,作者的出發點是認定專家是知識的產生者,但是從知識碎片化當前時代來看,除了少數高精尖專業亞領域之外,一般的「專家」其實更傾向於是知識的組織者,互聯網真能夠使知識的組織更高效,而「專家」的價值當然則確保知識的組織更精確——互聯網本身絕對不會對精確性負責(只會產生雜訊干擾精確性),」知識「(信息)也許會因為互聯網的存在而意見紛呈(導致求知效率降低),但是也一定只會因為」專家「的存在而更精確、更可靠。

從這個角度來看,作者的論述有片面之處,亦沒有深入思考過」信息「為何物,只是描述互聯網對「知識」的影響,甚至對互聯網的特點——高效的同時合併高雜訊,都沒有進一步展開。至於大家期望的大數據、事實到底是什麼,作者甚至沒有任何涉及,恐怕喜歡封面的同學要大失所望了。

總之,這本書適合利用互聯網「玩」(瀏覽水平)的同學瀏覽,那些利用互聯網進行深度學習的人還是不要浪費錢了吧。

推薦閱讀:

《聖經》里有哪些發人深省的句子?
一直想找個人和我一樣愛看書,愛聽音樂,愛旅遊的,特別是對書籍的熱愛,為什麼這麼多年的都找不到??
大韓民國史上最後一名死刑犯
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 章魚讀書群六月作品
半醉半醒之間

TAG: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