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節氣手帖】秋分:木樨蒸

木樨是桂花的古名。

前人的記載中,帶有「桂」字的香料植物極多。如肉桂、菌桂之流,但因桂花的木質紋理似犀角,所以許它「木樨」之名,以示區別。木樨蒸這個說法,聽上去好像挺浪漫,彷彿桂花的芬芳蒸郁在空氣中,實際上卻很難叫人浪漫起來——它的另一種說法是「秋老虎」。農曆八月,桂花批量開放,因此又稱桂月;然而比不得北方的秋高氣爽,這時候的天氣,要熱起來也很可怕,時時仍像是三伏天里被炙烤的大地。張愛玲有一篇《桂花蒸阿小悲秋》,對對,就好像她借用好友的話,寫在開頭裡的:「秋是一個歌。但是桂花蒸的夜,像在廚里吹的簫調,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又熱又熟又清又濕。」到底還是要有桂花香才好。不然真的是,那明明入了秋還儼然夏日一般的苦熱,光想一想就叫人絕望。非要有桂花這樣的秋之使者,隱約露出一些氣息,才會漸漸相信就快熬出頭了。

桂花對於溫度確實相當敏感。小小花芽必須要熱氣熏一熏才開得夠勁,這也是事實。倘若哪一年夏季清涼多雨,入了秋桂花多半開不好,便開了,也還怕雨水,濕漉漉地又減去三四分花香;相反的,如果秋來多晴日,溫度高,桂花也會意猶未盡,一而再再而三地開上好幾撥。譬如杭州,那裡的暑熱與桂花都是出了名的,能從九月初到十月底那麼一路開下去,其實多半要歸功於每年秋天的一場「木樨蒸」;尤其秋分前後的盛況,是整座城彷彿完全浸潤在桂花香里,夾岸繞堤,香到人五臟六腑深深的最裡面,聞著也並不覺得高溫是那麼難以忍受了。

如此說來也很奇怪。桂花的香氣極甜,理論上應很容易叫人膩煩;但現實場景里,清甜桂花累滿枝頭,卻似乎很少看到有人嫌棄,反倒是那些不太地道的香水,加入一味桂花,稍有差池就顯得廉價起來。《瓶史》里說,「木樨宜清慧兒。」寫得真好:一個極其清秀聰慧的孩子,桂花何嘗不是這樣呢。

桂花到底是有股貴氣。「桂」通「貴」,以此諧音為花木討吉利,也是中國人慣常會做的事。廣寒宮裡寂寞清冷,唯獨桂花可與嫦娥的碧海青天夜夜心相伴,可見勞動人民心裡,它確是可與神仙比肩的出類拔萃者。且這也是很應景的——八月十五中秋賞月,一般也正值桂花飄香,兩兩相襯,是何等風雅的景象。古時候科舉拔得頭籌,也稱「蟾宮折桂」;雖說跟秋季進行的考試有很大關係,但也是借明月桂花,暗喻其高貴難得,只是比「平步青雲」說得更含蓄一些。古來評定花木的人,常用「仙」來評價桂花。雖然外形上未必十分有說服力,但想到香氣,想到月亮,想到背後的傳說……卻是很合適的。據說道教里曾將桂花當做升仙的食物;不知那些長老看到如今凡人們碗里的桂花板栗和桂花酒釀,會不會還作此感想?

說到桂花入饌,那可真是大大的亮點。它香氣濃甜,花朵又細碎輕巧,任憑什麼尋常飲食,加上一勺桂花立刻活色生香,誰都得心應手。只是采桂花費事。我以前和朋友做桂花糖,就是很簡單的,一層鮮桂花一層糖,碼在瓶里等它發酵成醬,但在此之前,需先耐住大日頭和蚊蟲叮咬,采上滿滿一大袋子的花朵才行。如果嫌費事,要偷懶也不是沒有辦法——拿乾淨的紙張或塑料薄膜鋪在桂花樹下,等著桂花自己落在上面就好了。那樣不必辣手摧花,也環保些。只是挑剔地再三鑒定後,仍覺得掉落的桂花不好:大多都開倦了的,並不如初放的新鮮花蕾更加香氣充盈……誰在乎呢?看著那些小小的花混著白糖,漸漸發酵,形成均勻澄凈的蜜糖色,就算是好了,打開蓋子,甜香得一塌糊塗,且在新鮮的桂花香里又氤氳出一股沉澱之美,充分展現出時光和糖分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煮小湯圓,做糯米糖藕(秋季的新藕和桂花也是絕配呀),或者牛奶沖麥片,糖桂花是最好的伴侶。兩隻小罐子可以吃上一整年,如此也不負當初採花時的辛苦了。

古往今來的文化一直推崇桂花,它本身又很適合作為食材,中國人自然不會放過。關於桂花的食譜多到不勝枚舉。《山家清供》有「廣寒糕」,《清供錄》有「天香湯」,顧名思義,都是以桂花為材而制。名號與食物本身一樣引人入勝,真虧他們想來。還有「桂漿」——屈原《九歌》里已有這名詞出現,「援北斗兮酌桂漿」,寫得飄飄欲仙,雖不知道是否確有其物,至少創意是沒有錯的吧。後世人對此有更深入的記載:「桂漿,殆今之桂花釀酒法。魏,有頻斯國人來朝,壺中有漿如脂,乃桂漿也,飲之壽千歲。」——千歲肯定是不敢當了,但我想味道一定很好,才至於如此流芳百世。

前面說到桂花不耐雨,但後來我見到網上的照片,清秋雨水中,累累滿枝的桂花沉甸甸落了一地,金燦燦黃澄澄地鋪在濕漉漉的青石板間,真好像用桂花酒衝出來的一鍋龜苓膏。連香味都還沒嘗到,就已經覺得醉了。

桂樹秋日開花,春日結果。也有四季開放者,曰四季桂,但香味和形色都略遜一些。白居易寫《憶江南》,裡面有「山寺月中尋桂子」的句子,說的是桂花,我卻一直以為是桂樹果實。它雖不常見,也無甚特別的風趣,但嫩嫩地點綴在春夜的桂樹枝頭,把白先生所述的場景安排在這裡,倒也可傳為佳話。

(本文收錄於2015年書作《節氣手帖》,原文有改動。圖片均為原創。手機編輯,格式如有混亂,還請見諒~)


推薦閱讀:

古代怎麼用農曆搞農業的?
立冬吃餃子還是冬至吃餃子?
立春時間是怎麼算出來的?
中國1912年才使用公曆,那24節氣為什麼是對應的公曆??
24節氣為什麼這麼精確?

TAG:植物 | 节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