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學術生存之道

超弦理論之父史瓦茲,曾擔任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由於沒有拿到終身職位,只好去加州理工做研究員,從1972年到1985年。然後1984年他發起了超弦理論革命,一年後被晉陞為正教授。暴漲理論的提出者阿蘭 古斯,MIT博士畢業後輾轉若干個機構做博士後九年,在提出暴漲理論後回到MIT任副教授。苦逼的學者,只有做出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才可能在學術圈生存下來。

提出量子多世界理論的Hugh Everett III,研究成果不被認可。只好受雇於國防部去研究國防,退出物理界。1982年,51歲時,一直堅信量子永生Everett的由於心臟病突然離世。也許他只是在我們這個世界死去了,而在另外一個平行世界裡繼續活下去,看到了他的多世界理論獲得更多的認可。G.茨威格和蓋爾曼同時發現夸克,因為他執意要發在PRL上,得罪了CERN的同行,文章最終沒有發表。蓋爾曼後來得了諾貝爾獎,茨威格則只能退出了物理學界,先研究生物,後來進入金融界賺錢去了。基礎研究有風險,做出一流工作,也不一定能生存。

上面這幾個例子只是成名人物,所以能夠留下記錄。不出名的人,更多是早早默無聲息的退出了學術圈。 越是聰明絕頂而有野心的人,越是希望挑戰大題目,越是有可能在挑戰大題目的過程中失敗而離開學術界。我們不知道誰能生存,誰會退出。有一個段子是這樣說的,Witten接受國會質詢時,被問到,美國目前有多少弦論專家?他說有一百人。那麼我們需要多少人呢?Witten說,大概1個人。那為什麼要資助這剩下的99人呢?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把這一個人從99人中挑選出來。

要在學術圈生存怎麼辦?那就接受自己的平庸,做一些小的題目,扎紮實實地做透。無法做出震動世界的工作,但至少能給這個領域有自己的貢獻。降低風險,也降低了收益。當然,那些胸懷大志的人是不可能做這種選擇的。對他們來說,學術上做不出重大的成績,還不如早點轉行。以他們的聰明才智,做別的行業都很容易有成績。

推薦閱讀:

幾位民間科學愛好者
認識自己
量子信息的簡要發展

TAG:量子世界 | HughEverettII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