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自己有關的快樂

我們如何才能快樂,用句時髦的詞,我們如何才能充滿正能量?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用我的理解定義一下,什麼是快樂?對我來說快樂就是滿足感,無論滿足的是什麼。也許是一個讓我自豪的事情,也許僅僅是一頓美餐。

那麼從哪裡獲得快樂呢?東方哲學的觀點是讓我們向內尋找快樂,尤其以佛學最為純粹。順帶說一句佛學和佛教是不一樣的,佛學是一門哲學,佛教則是建立在其上的上層建築,包括規則,儀式等等。僅就我的理解來說,我並不覺得佛陀的本意是引導人們通向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我認為無論所謂的極樂世界,還是其他的內容,都只是為了讓更多的「世俗之人」來信仰佛教。在我看來,佛陀最初的本意是讓我們遠離慾望從而獲得快樂,因為慾望是我們獲得快樂的阻礙。人總是被慾望驅使,今天我要這個,明天還要哪個。有了一個還想要有更多,或者根本去追求錯誤的事情,還有最根本的,對生的貪戀。在我看來,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概念它的目的是讓我們從容的面對死亡。不要害怕死亡,只要你按照佛說的去做,遠離慾望,包括對生的執著,就能夠去極樂世界,在哪裡你可以獲得永生。但是如果我能從容的面對死亡,那麼是否有極樂世界又有什麼重要的呢?

如果東方哲學是讓我們向內尋找快樂,那麼西方哲學則是讓我們向外尋找。但是追求物質的富足就能快樂嗎?答案是肯定的,當然可以。如果你今天還衣不蔽體,明天卻家財萬貫,你會快樂嗎?當然會。但是會持續一年嗎?我認為不會。為什麼我們無法從物質中獲得長久的快樂?因為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太強了。好的消息是,我們對壞得事情能很快適應,例如很多在我們看來身體有缺陷的人也可以很快樂,包括哪些本來是健康的人。但壞的消息是,我們對好的事情也同樣很快適應,我們很快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們才經常說別人身在福中不知福。

很難從物質中獲得快樂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物質的快樂一般來說需要立即兌現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用,而且一旦兌現,它的效用就會逐漸消失。如果我很想吃一頓美餐,但是我必須等一個禮拜,這個效用會小於馬上兌現所產生的效用。所以我理解的幸福是從,哪些能夠在生活中很快兌現的小的、美好的事情中產生的。我和伴侶想要去旅遊,馬上籌備,立刻出發,就會覺得很幸福。但是因為工作,必須拖上一年時間才能去,這樣的快樂是不如上一個例子的。我們在工作中獲得的快樂實際上是在追求目標中所產生的滿足感,當目標實現的時候,也是效用最大的時候,但哪一刻之後,效用就會逐漸減少。現在請你回想一下,你上一次獲得工作滿足感的時候,是哪些每天加班的日子?還是最終成功的哪個時間點?

向外追求是可以獲得快樂的,但是這種快樂卻不是一個持久的快樂。相對的,心靈上的寧靜是一種持久的快樂,卻又要求我們遠離慾望。

我覺得雖然佛陀走的太遠了,但是向外追求物質卻也遠遠不夠。無欲無求可以讓人獲得心靈上的寧靜,從而獲得快樂---心靈上的寧靜是一種持久的快樂體驗。但那卻也不是我全部想要的。我需要心靈上的寧靜,但我同樣需要富足的生活。在我看來,這並不矛盾,關鍵是要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慾望,還有,用佛陀的話說,活在當下。我想要一個東西,那就去追求好了,我能從追求中獲得快樂。但是如果我得不到,那就得不到吧,這也很好。我沒有什麼損失,我用我所有的,換取了快樂。如果得到了,那也很好,夠用就行。不要去追求不適合自己的事情。重要的是清楚的認識自己,我適合創業?還是適合在大公司工作?這是兩個不同的事情。我想要小富即安的生活,還是轟轟烈烈的一生?這是兩個不同的目標。要追求自己認為對的事情,但是不要執著於成敗。

我追求這樣一種人生:我不懼怕死亡,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我可以從容面對,我不會有什麼遺憾,因為一切就到這裡了。無論之前是什麼,有什麼,已經跟我沒有關係,因為一切就到這裡了。無論我的人生是什麼結果,都不再重要了,因為一切就到這裡了。但是在這一刻來臨之前,如果我還能為這個社會做出一點貢獻,能夠真正得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那簡直就是上天對我的眷顧。如果我能做到這兩點的話,那麼我的人就完滿了。

推薦閱讀:

TAG:人生 | 哲学 | 世界观 | 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