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真的喜歡京劇嗎?
中國人真的喜歡京劇嗎?
一個只有兩百年歷史,幾省受眾的曲藝,怎麼成了五千年歷史,34省的國家的國粹
接觸過的漢學家一致喜歡黃梅戲。
中國戲劇這麼多,京劇一家獨大隻不過是因為慈禧喜歡看而已。我認為京劇配不上「國粹」的定位。中國喜歡京劇的人也確實不多。沒有廣大群眾基礎,只不過因為高層權力人物的喜好的活動是配不上「國」字型大小的。
單從唱腔而言,黃梅戲、評劇、越劇都比京戲好聽
西方人真的喜歡京劇?這個問題類似於:中國人真的喜歡西方歌舞劇嗎?不說什麼《圖蘭多》《卡門》《托斯卡》《費加羅的婚禮》了;就是現代流行的《貓》《西貢小姐》,還有個最流行的《漢密爾頓》。都喜歡嗎? 很不客氣地說,會英語的你們,聽得懂《漢密爾頓》全本,了解它有哪些典故(就是有些什麼梗)您至少在國內是英語語言文學的碩士研究生畢業了,注意是至少。其實按一般情況,你在西方申了PHD都不一定了解。 但是還有人喜歡聽啊!比如我母親,1990s的UMich交換生。英語會話基本都不利索了。不也想去美國聽,還盼著他們來華巡演呢。 補充一下,敝人不想挑起中西文化之爭,但評論里的反饋,個人覺得奇怪。 京劇居然不「通俗」了? 那就貼一段,《三家店》(這個算是常演的經典戲了,CCTV的各種戲曲晚會都有)的唱段: 將身兒來至在大街口, 尊一聲過往賓朋聽從頭。
一不是晌馬並賊寇,
二不是歹人把城偷,楊林與我來爭鬥,因此上發配到登州。捨不得,太爺的恩情厚; 捨不得,衙役們眾班頭; 實難捨,街坊四鄰和我的好朋友。 捨不得老娘白了頭; 娘生兒心頭肉,兒行千里母擔憂。兒想娘身難叩首,
娘想兒來淚雙流。眼見得紅日墜落在西山後,叫一聲解差把店投。 -讀完這,再去讀讀《全唐詩》,《全宋詞》,再來評「雅」,「俗」。 個人最後留一段不客觀,不中立的「狂言」。風歌兮。 西方所謂歌劇,《浮士德》《鄉村騎士》《卡門》《奧賽羅》等,大概相當於崑曲,遣詞造句也堪稱典雅,但現在基本也是後繼無人; 西方現代舞台劇,大概相當於京劇。可人家仍在推陳出新,哪像中國,新編的京劇本子幾乎沒有,有也沒有什麼水花,完全就是因循而寫,一唱就是在仿古,還門派之見那麼重,誰願意聽啊!《標日》里各種吹京劇看著就尷尬,當然我不否認可能有外國人喜歡,但是覺得莫名其妙和無聊的肯定占多數,就像我對京都的藝妓也無感一樣
中國喜歡古典音樂的人有多少?知乎里這個問題得出的結論是:幾乎沒有
那麼喜歡古典音樂的人里喜歡歌劇的又有多少?答案顯而易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洋爸爸的歌劇都輸入不了中國,中國的京劇怎麼可能輸出到外國?另一個方向來說,喜歡京劇的中國人有多少?生書熟戲,能把一折戲看明白的人都是鳳毛麟角,何況喜歡的人。那麼,聽說現代漢語都成問題的外國人怎麼可能聽明白戲,聽不明白談什麼喜歡。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不喜歡京劇是國粹,但是目前看來,絕大部分老百姓,不分中外,是不喜歡的,在清朝京劇就被外國人發現了,但是至今卻沒對現代戲曲造成多大的影響。說明作為一種舞台藝術,京劇本身和其他的舞台表演形式比並不具有優勢。為了避免某些人說什麼西方亡我之心不死之類的,舉個例子吧,美國黑人的藝術,在馬丁路德金之前,美國黑人一直受到制度性的歧視和壓迫,但是黑人的藝術,爵士樂hiphop之類的卻非常流行,影響力更不止於美國國內。如果京劇擁有和其他表演藝術一樣的感染力,為何對世界無法造成足夠的影響,甚至連中國的年輕人都不喜歡??作為國粹,國家在宣傳和投入上做的夠多了,也的確養活了不少從業人員,培養了一批(老年人)硬核粉絲,但是想靠著京劇做文化輸出??恐怕真的很困難。
只說喜不喜歡,不談好不好,更不對「國粹」這個詞做評價。
什麼叫喜歡?走路做飯的時候哼,無聊的時候哼,放歌的時候只放它,聚會的時候永遠只唱它。他們多數人並沒有對傳統戲曲做過系統的研究,但就是覺得好聽,特別好聽,打心眼裡覺得喜歡聽,對其他所有發聲的藝術都提不起興趣。
然後就聽了大半輩子,這才叫喜歡!!
什麼?您說您不相信有這種人存在?周末可以多去公園逛逛,大爺大媽直接教你做人。
但是真的有這種外國人么?肯定有,但是我沒見過。這麼多人怎麼看不懂題,問的是外國人喜不喜歡,沒問你喜不喜歡,你不喜歡不代表外國人也不喜歡的呦
聽得懂而且喜歡漢傳統文化懂漢文化的外國人里有一部分喜歡京劇。大三時期認識一位瑞典來的訪問學者,對京劇很是痴迷,她請我一起去聽,我不喜歡我沒答應。
還有很多聽得懂漢語懂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根本不喜歡京劇。根據本人認識或者交流範圍來看在中國的西方留學生絕大部分不喜歡,喜歡的也就是好奇新鮮,過了一段時間就沒那個熱情和好奇心了。如果真媒體宣傳的那樣西方人那麼痴迷京劇,現在歐美肯定颳起一輪京劇風,就跟上個世紀歐美流行佛教一樣。絕大部分外國人聽不懂漢語聽不懂漢文化更不用說聽得懂京劇,他們沒聽過 連京劇啥都不知道,所以對絕大部分外國人沒有喜不喜歡的劃分。
要向西方出口京劇就得按他們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宣傳,現在這些深受西方影響的中國人都不喜歡,哪兒還能希望那些更西方的西方人接受。
個人覺得現代年輕人中喜歡京劇比例這麼低,是因為歷史上發生了那麼幾次全面否認傳統文化的全民運動,認為一切傳統都是垃圾,喜歡和保留傳統的都被視為是封建落後的思想蔓延全社會。
除了那些老年人外大部分人沒什麼接觸和了解過,所以不喜歡很正常。我從小接觸歐洲古典音樂,所以比較喜歡。反正本人看不懂,每次陪朋友(好奇的老外)不到十分分鐘就開始困,比我高中語文老師更催眠。
在瞎扯幾句新疆維吾爾人接觸現代文化不比漢人晚,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新疆的文化發展跟內地的不相上下,各種現代文化擁入維吾爾社會,當時維吾爾文化各方面發展很快。因為維吾爾人沒有那麼全面否定傳統文化,所以現在很多年輕人包括那些接受最現代教育很西方的喜歡木卡姆的比例還是較高。當然了漢人也是因為當時完全放下歷史文化包袱,所以現代化速度上比維吾爾人快了。喜歡kpop的人比喜歡京劇的歐美人多的多的多的多。kpop是韓國的傳統文化么。
外國人不是很喜歡京劇,
但是外國人喜歡看京劇的地方!
沒看見人家照片一出來立刻做成推特封面了。
現在特朗普不光是美國總統,還在中國體會看一把皇帝看戲的感覺,這得多有面子啊!
這可是能跟周圍朋友吹一輩子的事!!!
哪一個外國人?
回答別跑題。題主問的是外國人喜歡不喜歡,不是京劇好不好,更因為不是京劇能不能「重振輝煌」。外國人喜歡不喜歡京劇,這要看怎麼定義「喜歡」。如果說看了覺得挺好,套句雅詞「感受到京劇藝術的美」,那麼估計大多數外國人喜歡京劇,因為京劇有足夠的美。可以用來比較的是原始的「儺戲」或者民間的跑旱船、小車會,我想中國人外國人都不會喜歡因為實在沒什麼藝術可言,只是因為傳統才存在。但如果把喜歡定義為為之付出,學習引進發揚光大,那可以說中國人外國人都「不喜歡」京劇,因為太難或者根本做不到。所以我認為有足夠審美水平的中國人外國人都會喜歡京劇,這是因為京劇有足夠的藝術高度。有藝術高度也是國家花錢養著京劇的根本原因。但是有藝術高度不等於京劇應該發展,不等於京劇能恢復到清末和民國的繁榮。京劇和西方的歌劇一樣,屬於歷史文化遺產,隨著科技和文化藝術的進步,新的藝術形式如現代歌劇必然代替落後的時代產生的落後的京劇,京劇不可能再度輝煌。京劇的落後可以舉例說明。比如京劇的唱法,跟美聲唱法一樣很難學,遠不如通俗歌曲的唱法簡單大眾化。為什麼歷史上的京劇歌劇會發展成這種難學的唱法而不是通俗唱法?答案很簡單:傳的遠。不信你試試在卡拉OK里關了麥克唱首歌,再讓會唱京劇或美聲的的不用麥克唱一段,聽聽兩者哪個更清晰。室內尚且如此,兩種唱法在室外比如廣場(戲園子)里的差別,可以想像吧?有人可能會說通俗唱法飈高音也能傳的很遠啊!---你每天晚上飈高音倆鐘頭連著一禮拜試試。
過去的戲園子或劇院沒有擴音,為了傳的遠讓更多觀眾聽見,只好用難學的唱法。現在有了擴音裝備,為什麼還要用難學的唱法啊?可是京劇用通俗唱法那還是京劇嗎?那不成了現代歌劇了嗎?所以京劇必然被現代歌劇淘汰。淘汰京劇並不是京劇不好,是京劇落後。
當然淘汰不等於像垃圾一樣扔掉。你不會用元青花瓷壇裝大米了,因為密封不好又重,但也肯定不會把你家祖傳的元青花扔掉(如果你家有的話)。表面看來是元青花很值錢,但值錢是因為它很美,有足夠的藝術高度。不喜歡討論,怎麼關閉評論?大學時我當導遊帶英文遊客 一般來說都會有京劇這個項目 類似於去成都看變臉 當地特色吧
帶過的遊客里只有一對老夫婦 英國來的公務員家庭 一望而知很體面那種人 看完了全場 中間也有問一點問題什麼的 而去長城雍和宮動物園他們全程是非常興奮我不停的說他們不停的了解 其他遊客都是一小半就走了……謝謝他們走了我也可以回家了我還是覺得黃梅戲好聽,經典,推薦一個,《戲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