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智能家電里聲控系統並不普及?

很少見到有成熟聲控系統的智能電子產品,是技術上的問題還是成本問題還是別的什麼問題?


家裡全套的小米,今年出了小愛同學就入了。用了幾天已經習慣純聲控了。

以前手機控制家電燈具感覺已經很舒服了,不用到處找遙控出被窩按開關。現在換聲控後手機都不用拿了。天氣見冷,出被窩前喊一句開空調。別樣舒暢。

當然,要做到這些需要對家進行改造。把設備接入同一系統才行。以前研究過樹莓派,想接語音識別做聲控不過太難了。現在智能助手各家都在做,搭配起來方便了不少。亞馬遜和谷歌是智能語音助手的排頭兵,而國內廠商則把它的價格拉到平民化也能購買。聲控設備比自己單獨買組件還便宜,關鍵還不需要開發。

智能家居是一個趨勢,是錦上添花的存在。就像以前的筒子樓到現在的綠化小區一樣。沒有照樣生活,有了會方便不少。但是習慣了方便,就會覺得以前不方便了。


縱觀全球——就算是目前賣得最好的亞馬遜echo,仍然還有著不少提升的空間。

想要普及一種全新的操作體系,其實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雖然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從沒有手機,到現在幾乎生活離不開手機並沒有經過幾十年,但這也是建立在「肢體動作是通用的」這一基礎上。

但語言不一樣,不要說不同國家了,即使實在同一國家,不同地區也有著不同的「鄉音」。語言結構本身就很複雜,再加上數不清的方言,對於聲控系統來說,顯然是很大的一個課題。

當我們家中的聲控系統不那麼健全,或者說不那麼完美的時候,我們對其價值評定自然不會高到哪裡去,這就讓我們不太會考慮花費開支在這上面,因為這對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並不顯著。

總而言之,聲控系統不普及主要問題還是在技術上,原本課題就比較難,想要把它攻克,可能還需要畫上不少的時間。


一切只是改變控制方式的所謂智能家電,全是耍流氓。什麼聲控,藍牙,wifi,紅外線,都只是起到了開關的作用,哪裡智能了, 我覺得智能一定是要帶上數據分析,一定要自動對數據結果有所回應的。比如一個電燈,開始是感應到人類活動就開,沒有人類活動幾分鐘就關,隨著數據的累積,能算出來什麼時候會來人,提前開,這才叫智能。

話說回來,說聲控,這是技術原因, 聲音的識別是很麻煩的事情,IBM,微軟等巨頭,老早就有這方面的研究,但都不完美。


電視這個東西,聲控可能比較困難。

比如電視劇里出現這個對話

「你那去啦?給你打電話怎麼也打不通」

「嗨,手機沒電,關機了。」

啪,電視關機了。

多麼的尷尬。


寒冬臘月,你正在客廳吹著暖風看電視,突然電視里傳來一句:好熱啊!!!

然後空調就從輔熱自動切換成製冷了,是不是很刺激?!


當家裡面的智能家居達到了一定的數量之後,聲控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比如燈啊,你一句話就能關掉所有的燈,總比你一個開關一個開關去按舒服吧!現在沒普及,不代表以後不會


你覺得自言自語有意思嗎


首先是技術問題,技術門檻比較高。語音識別本身很多問題,尤其是環境影響特別大,直接導致使用效果不能百分百滿意。什麼降噪了,識別率了,拒識率了等,這些都是問題,需要以後慢慢改進。

技術的難度直接導致成本的飆升。這就導致了不能普及。

因此我認為第一種方式是做平台聯網的,現在的阿里,亞馬遜,科大訊飛等就是干這些的。第二就是做離線的。離線識別使用效果會降低,但是如果針對特定場景去考慮研發就是好的突破。比如我自己做的語音控制開關,就是自己不想下床/伸手關燈而自己給自己開發的。直接用說話去控制。她雖然不智能,但是目前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場景。(給自己打了個廣告)


echo 還不成熟么

模擬個 hue 能聲控萬物

嫌不夠智能自己寫腳本啊


之前一直想拿樹莓派或者Arduino搞一個聲控燈,不是樓道里那種一拍手就亮的,是我說「要有光」然後就能亮,說「天黑請閉眼」就能滅的。

後來發現其實技術上沒那麼難,語音識別可以有開源的解決方案,但這東西涉及到要動牆裡面的線路,很麻煩。

所以,個人感覺,普及智能家居,更多的要看裝修公司的設計師是不是有這方面的方案。也許大城市裡,設計公司做的比較好。可是我們村……還是算了吧。


  1. 聲控系統不普及,很大原因在於中國的方言太多太雜,現在智能語音機器人基本上只能識別普通話,技術難題有待攻關。
  2. 現在智能語音對於家裡有老人的家庭來說,還是非常方便的,畢竟智能語音確實能夠控制智能家居,對於不大習慣用智能手機的老人來說,還是很有幫助的,尤其是對於獨居老人和居家養老的老人來說,極大安全便捷了他們的居家生活。


推薦閱讀:

TAG:智能家居 | 聲控 | 智能硬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