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年的觀眾不會質疑瓊瑤劇的某些觀念?
如今《新月格格》的小三愛情或是著名的「你只是斷了一條腿」,都成為大家吐槽的熱點,如果說當年我們年紀小想不到這麼多,可是大多數的觀眾或是瓊男郎女郎們都是實實在在的成年人啊,他們不會覺得某些地方觀念不對嗎?演員們真的就很理所當然的說著這些台詞沒什麼別的想法?
其實是這樣,瓊瑤劇當年在大陸觀眾看來是很有衝擊力的。改革開放以後,社會風氣依然比較保守,不像現在談性說愛是家常便飯,這需要一個過程。舉個例子,1983年的電影《大橋下面》,主演是龔雪和張鐵林,故事主線說的是一個離異帶孩子未滿30歲的婦女怎樣面對社會的歧視,而男主角又怎樣放下心裡對此的疙瘩,突破社會的偏見家人的阻撓,有情人終成眷屬。這裡面還附帶描繪了改開初期對個體戶的偏見,投機倒把的流行,負心多是讀書人的現實,文革對青春和愛情的壓迫等等。整部電影不但沒有床戲,連吻戲和擁抱也沒有,甚至沒有戀人那種正經的牽手,男女主角唯一一次身體接觸是女主角迫於壓力要走,男主角為了挽留情急之下不小心碰了她的手背。大結局連正式的表白都沒有,從頭到尾沒有一句「我愛你」,男女主角只是含情脈脈的相視而笑,這就完結了。還有更早的1980年的《廬山戀》,當年郭凱敏和張瑜的一次吻戲,其實就是親臉頰而已,卻轟動全國,被認為是具有里程碑、劃時代意義的一場戲。
可見,當年在男女關係、談情說愛方面,中國大陸是多麼保守,小心翼翼。瓊瑤的小說最早進入大陸是1982年,你不妨想像一下這種作品會給當時的國人以何種衝擊。他的一些作品,比如《月朦朧鳥朦朧》在80年代末被改編成滬劇,《庭院深深》於1989年被拍成電影,著名的大宋佳主演。事後看,這些都可算是為90年代瓊瑤劇大熱做的鋪墊了。
然而,瓊瑤的小說屬於言情小說,在中國文壇這類小說的地位從來都是不高的。從80年代到90年代,一直有學生上課偷偷看瓊瑤小說而被沒收的,我的同學裡就有。很多老師是公開在課堂上反對學生看瓊瑤小說看瓊瑤劇的,因為擔心不好好讀書,都忙著早戀,耽誤了學業。我以前有一位女同學因為看了梅花烙,就真的為了早戀對象在身上紋身的,結果被老師專門拉進辦公室教育,弄得全校皆知。所以,你以為當年沒有人非議瓊瑤劇的內容嗎?
雖然瓊瑤劇的三觀比較成問題,但客觀講它也不是一無是處的。當年大陸對港台在文化上是持崇拜態度的,港台歌星影星都能影響大陸的流行風向。瓊瑤劇的男女主角一直選得很好,男的秦漢、張佩華、林瑞陽、徐乃麟、馬景濤、李志希等,女的如林青霞、劉雪華、陳德容、岳翎、蔣勤勤、趙薇等,還有許多出色的配角,都有高顏值,大多數演技也可以,這些屬於硬實力,而且因為兩岸文化氛圍不同,港台明星的氣質當年給人的視覺感受是挺新鮮的。這些也是瓊瑤劇的另一個看點了。
瓊瑤劇的人物都愛得很熾烈。秦漢有一次被採訪時就談過,說瓊瑤女士要求他們演員要演出人性中最強烈的那種情感,這往往需要爆髮式的表演。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物吵架乃至廝打的劇情,還有大家一直調侃的「咆哮」。現在看,觀眾當然會說表演浮誇,然而當年的大陸觀眾其實很少有人敢於這樣表達情感的,這是現在的觀眾已經忘卻或無法理解的,因為那時的觀眾剛剛走出一個壓抑束縛的時代,一個不容許個性化的時代。我前一陣子發現B站有《渴望》,現在的小朋友看了第一集頭幾分鐘就納悶地發彈幕問「為什麼那個年代的人說話都那麼含蓄,表情都悶悶不樂」,這就是所謂的代溝了。
瓊瑤劇在大陸的取景也很到位很美,對童星的打造在當時也很成功,還有片頭的主題曲和片尾曲也都動聽而有文采,許多還朗朗上口,便於傳唱。這些也是瓊瑤劇的長處和賣點,觀眾並不只是接受三觀接受劇情才看一部劇的,否則現在又怎麼會有流量明星?
此外,雖然瓊瑤劇當年確實很火,號稱霸屏,但你也不必過於高估瓊瑤劇當年的地位。80年代到90年代,大陸觀眾在電視劇方面其實選擇很多,瓊瑤劇受歡迎只是一個側面,香港的《上海灘》和大陸的《渴望》都曾經被評價為萬人空巷,還有《成長的煩惱》《鷹冠莊園》《大飯店》《黑暗的公正》《霹靂遊俠》《時空遊俠》《閃電俠》等美劇,《血疑》《武田信玄》《東京愛情故事》《東京灰姑娘》等日劇(這還沒算影響力也很大的日影),還有風格自成一派的新加坡電視劇《天涯同命鳥》《摩登俏冤家》《出人頭地》《蓮花爭霸》《鶴嘯九天》《情絲萬縷》等等。更別說,還有金庸、古龍、卧龍生的武俠小說和武俠劇。
而瓊瑤劇在大陸最紅的主要是《婉君》《梅花三弄》(其實主要是《梅花烙》)和《還珠格格》,《新月格格》當年無論是電視劇還是小說,在國內都沒讓我覺得有多麼熱,連《一簾幽夢》都比不上,後者重播過很多次,《新月格格》又有幾次?無非因為是瓊瑤劇,總歸有點固定的收視群而已。我個人對《新月格格》《一簾幽夢》的印象是這兩部劇夾在瓊瑤劇熱播的一個緩衝期,前一個高峰之後,下一個高峰之前,僅此而已。
總而言之,觀眾愛看一些電視劇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不必上綱上線到「不質疑價值觀」。我媽就超喜歡馬景濤,就說為了看他,劇情不合理也沒關係。事實上,我母親跟我一起看港台片的時候,「小三」「渣男」這種設定見多了,又豈止是瓊瑤劇獨有?我家人一樣指指點點說這個男的不好,那個女的不應該,但電視劇還是照看的。為什麼?因為那就是電視劇而已,打發時間的娛樂工具。
跟《婉君》同年(1990年)播出的《渴望》也許你沒看過,當年播到大結局的時候,男主角王滬生的前女友肖竹心來到王家門前伸手摁門鈴,全劇戛然而止。觀眾一直在爭議這個開放式的結局,即她到底該不該再去找王滬生,因為在觀眾心裡她是夾在王滬生和劉慧芳之間的第三者。再扯得遠一點,1996年的上海有個小三用硫酸潑原配的「楊玉霞毀容案」,這個大案被街頭巷尾議論紛紛,都是批判小三同情原配的,最後被告死刑大快人心。我以前住的工人小區,還有一位大叔因為妻子屢次出軌,忍無可忍把妻子殺了碎屍下鍋油烹了的,街坊四鄰的輿論是同情為主。公道自在人心,哪裡是瓊瑤劇可以影響的?你多慮了。
因為當時的嚴肅文化太多了,標榜的道德太厚重了,所以瓊瑤劇這種輕鬆毀三觀的就有市場了
那個年代除了瓊瑤劇還有很多紀實性的電視劇比如說121大案,同時也有政治尺度很大的我愛我家,反應農村社會的籬笆露露女人與狗,反應城市底層的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打工妹題材外來妹,那陣對文化管制不嚴格,瓊瑤劇這種三觀有問題的播了也沒關係,又不是只有瓊瑤一家電視劇,樹三觀電視劇不是沒有,而且知乎很多小朋友都是通過安嘉和叔叔的教育發誓不家庭暴力的,又不是只看瓊瑤劇。
有情有義。可能你年齡小,沒經歷過大風大雨,不懂這四個字的含義。
時代不一樣了,風氣也變了。
有種說法叫「信息不對稱」,你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批判過去的事物,那會顯的不公平。
推薦閱讀:
※男生會不會看網路言情小說?如果會,他們的關注點和女生相同嗎?
※《易水涼·離城月》
※龍族算是言情小說嗎?
※如何評價《千幟雪》里的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