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說我是幻相,那麼受苦的是什麼呢?是什麼在尋求離苦?

佛法


佛陀是不會說這種對修行的實踐沒有用的話的。因為這種語言對於明白的修行者而言,無須多言;而對於尚未搞清楚其含義的修行者而言,基本上就是一坨矛盾的觀點。

這句話應該來自於大乘的經典,其真正的含義應該這樣理解:

首先要搞清楚,「我執」和「因果」是兩個層面的邏輯。比如,站在裝修的角度,房屋是由廁所、廚房、大廳、卧室等等概念組成;站在建築的角度,房屋是由板磚、鋼筋、混凝土等組成;站在物理學的層面,房屋是由原子組成。

那麼站在「我執」的層面上,受苦的當然是我,也是我想要尋求離苦之道,最終也是我離苦,一切都是我想要如何如何;但是站在業力的層面上,一切都是因果,受苦是一種苦受的升起,這種苦受的升起是果,而導致這種果的因是什麼呢?這個需要你自己去觀察。當你觀察並思索這個問題時候,你就是在尋求離苦。而站在因果的角度講,「你」在尋求離苦的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你因為看到我的回答而產生的一個念頭,這個念頭隨後又作為因,讓你產生新的念頭或相應的行為。

另外就算在大乘中經典中,也沒有一個「我是幻相」的結論,準確的說,是「我如同幻相」。這個是大乘經常念叨的空性問題,如果你想知道,就去看相關經典,很好理解。但是不想深究,也無所謂。


比如說你一邊低頭刷知乎,一邊走路,然後撞牆了。你的腦門,也就是身,和牆發生了一次親密接觸,身識就跟著生起了。三者和合稱為觸。然後由於觸的生起,於是產生了苦受,在這裡就是痛啦。然後對苦受生起了憎惡之念,並將其執取為我。你就覺得「卧槽痛死爸爸了」。

在這個過程中只有身心名色的相續變化,但由於無明的作用,你將這身心執取為我,所以有了我在受苦,我在輪迴。

感覺沒講好......


再次請出《成唯識論》:

「 若無實我。誰能造業誰受果耶。所執實我。既無變易。猶如虛空。如何可能造業受果。若有變易。應是無常。然諸有情。心心所法。因緣力故。相續無斷。造業受果。於理無違。
  我若實無。誰於生死輪迴諸趣。誰復厭苦求趣涅槃。所執實我既無生滅。如何可說生死輪迴。常如虛空。非苦所惱。何為厭舍求趣涅槃。故彼所言常為自害。然有情類。身心相續。煩惱業力輪迴諸趣。厭患苦故求趣涅槃。由此故知定無實我。但有諸識無始時來。前滅後生。因果相續。由妄熏習。似我相現。愚者於中妄執為我。 」


佛陀什麼時候說過,在哪部經里說過,請先明示出來……


說你是幻像的是北傳,為啥貼上座部標籤??


大般若經 摩訶薩品 菩薩但有假名施設言說 空之探究 龍樹的空 般若經假名空性 阿含經緣起 中道的統一

  「複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菩薩摩訶薩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菩提及薩埵俱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眼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眼處不可得故;耳、鼻、舌、身、意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耳、鼻、舌、身、意處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色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色處不可得故;聲、香、味、觸、法處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聲、香、味、觸、法處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眼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眼界不可得故;色界、眼識界及眼觸、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色界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耳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耳界不可得故;聲界、耳識界及耳觸、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聲界乃至耳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鼻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鼻界不可得故;香界、鼻識界及鼻觸、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香界乃至鼻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舌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舌界不可得故;味界、舌識界及舌觸、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味界乃至舌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身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身界不可得故;觸界、身識界及身觸、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觸界乃至身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意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意界不可得故;法界、意識界及意觸、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法界乃至意觸為緣所生諸受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地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地界不可得故;水、火、風、空、識界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水、火、風、空、識界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苦聖諦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苦聖諦不可得故;集、滅、道聖諦但有假名施設言說,集、滅、道聖諦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無明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明不可得故;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嘆苦憂惱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行乃至老死愁嘆苦憂惱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內空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內空不可得故;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外空乃至無性自性空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真如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真如不可得故;法界、法性、法定、法住、離生性、平等性、實際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法界乃至實際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四靜慮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四靜慮不可得故;四無量、四無色定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四無量、四無色定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四念住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四念住不可得故;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四正斷乃至八聖道支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空解脫門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空解脫門不可得故,無相、無願解脫門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相、無願解脫門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布施波羅蜜多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布施波羅蜜多不可得故;凈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凈戒乃至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五眼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五眼不可得故;六神通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六神通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佛十力但有假名施設言說,佛十力不可得故;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四無所畏乃至一切相智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無上正等菩提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上正等菩提不可得故;無上正等覺者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無上正等覺者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色但有假名施設言說,色不可得故;受、想、行、識但有假名施設言說,受、想、行、識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圓覺經里有答案的吧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上座部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