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丈量世界的覺得這本書怎樣?
我看了這本書感觸不是很大,花一下午看完的,高斯的話印象就是天才,靈感一下就來了,怎麼邏輯思維的推薦寫得那麼好,請問大家有從中獨讀出什麼嗎?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大地測量學家,和阿基米德、牛頓並稱為「世界三大數學家」,被譽為「數學王子」。在本書里我們看到的高斯,是個尖酸倔強、口不留情的老夫子,他在智商上傲視群雄,卻在生活和社交中幼稚得可愛。
亞歷山大·馮·洪堡,德國博物學家、自然地理學家,地貌學、火山學、近代氣候學、植物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等學科的創始人之一,確立了「等溫線」「等壓線」等概念。與其說作為探險家的洪堡勇敢無畏,一往無前,不如說他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牆不回頭。
高斯的一生,被「天才」兩個字貫穿始終。他一度認為身邊的人都在演戲,因為他們說話做事前總要停頓片刻,這短暫的思考間隙讓高斯難以理解。
20歲時高斯就發表了數論著作《算術研究》,連他自己都覺得今生在數學領域很難再有更高的成就了。
大眾對神秘的數學不感興趣,他們只理解看得見的東西,因此高斯把精力投入天文學的研究,為了相當實際的理由——賺錢。高斯的數學天賦派上用場,他獨創計算星球軌道的方法,成功預測穀神星的出現,實現名利雙收。
高斯寧可一輩子把自己關在家裡算數,也不願踏出家門一步。對於政府賦予的領導土地測量計劃的使命,高斯雖然心有不甘,卻讓他有機會在新的領域大施拳腳。他採用純數學的方法縮減誤差,利用三角測量法和自行發明的回光儀,繪製出當時最精確的地圖。
我們看到這位名垂青史的天才,並非如想像中的完美神聖,他曾風流放蕩,金屋藏嬌,為追求物質上的富足改弦更張,為獲得名分忍氣吞聲。但當待解決的問題在眼前展開時,探究事物本質性真理的衝動就成為驅動他的主宰力量。他在這一刻就不再是籍籍無名的尖酸小市民,而是偉大的才華橫溢的數學王子。
洪堡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天才。他堅韌,踏實,最重要的品質,就是試圖明晰萬物的好奇心。
他見山就要攀登,測量它的高度,敲下幾塊岩石帶走;每種植物就要製作成標本,分門別類地保存;他把狗和鱷魚關在一件屋子裡,研究鱷魚的獵食行為;即便是遇到火山,他也發瘋般吊進去看看,驗證「地球內部是水」的學說是否真實。
1799年至1804年間,洪堡前往美洲考察。狂躁的暴雨,肆虐的蚊蟲,炎熱的氣候,都沒能阻止洪堡將異國標本和資料帶回歐洲,這位勇敢、多識的探險家成為歐洲競相追捧的對象。
高斯和洪堡兩人前半生素未謀面,但神交已久。洪堡定期寫信將美洲旅程的見聞告訴哥哥,並請他幫忙將它們登在報上,高斯始終是洪堡的忠實讀者,並驚嘆於他的奇異旅程;當洪堡漂蕩於大洋之上仰望星空時,也時常想起祖國的某位卓越的天文學家用數學方法計算出了星體的軌道。
關於各自的學科,高斯和洪堡沒有太多共同語言。洪堡遍歷河流山川,攬閱萬千生靈;高斯常足不出戶,都要家人趕著才出門。而談到數學,洪堡面對一串串公式就不由得頭昏腦漲。
他倆一個「俯察品類之盛」,用腳步丈量世界的廣度,揭示萬物的規律;一個「仰觀宇宙之大」,用頭腦探底思維的深度,追求最簡潔的數學之美。
不再年輕的洪堡受沙皇之託前往西伯利亞考察,官僚作風、漸增的年齡、龐大的隊伍和條框的約束讓洪堡無法按照個人意志行動,聲望拖累著他的腳步,他再也不能單純地跟隨好奇心的指引自由前行。遠在哥廷根的高斯為老洪堡不得不聽任那些科學門外漢的擺布而惋惜,同時又祈禱他旅途順利。
身在西伯利亞的洪堡在給高斯寫信尋求理解的同時,也常常感嘆,那個可憐的老傢伙從來沒機會好好看看這個世界。轉念想到高斯窮盡一生在小屋子裡潛入數學感受公式的美,遙望無窮的宇宙尋找規律,他又迷茫地弄不清到底誰才是一直留在家裡的那一個。
對科學的「痴」和對真理的「好奇」使他們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怪異。他們從來不太理解這個世界,這個世界也不太理解他們,但他倆能找到對方成為知己,已經算是極大的幸運。英雄暮老,惺惺相惜。
最後談談本書的問題。《丈量世界》作為不完全是傳記的小說,敘事跳躍,可讀性差,它的簡潔不是採用白描手法勾勒整體輪廓,而是一筆未盡、一筆又起的斷續,當你以為這件事還要往深發展的時候,突然就換到另一個毫不相關的場景去了,這讓本書大部分內容——尤其是洪堡探險部分——讀起來讓人既感枯燥又覺困惑。同時,不知是原作的意圖還是譯者的選擇,全文採用第三人稱敘事,本意可能是為拉遠讀者和人物的距離,蒙上更濃厚的歷史觀感,但這一敘事帶來嚴重的指代不清的問題,一句話中會同時出現好幾個「他」,如果不刻意聯繫上下文,你也不知道它到底指的是誰。如果不是最後20%的內容引出對人生意義的求索,以及兩人性格自帶的幽默屬性,這本書我只能給出三星半甚至三星的評分。
實際上,這根本就是一出實現排演好的舞台劇,賦心靈以希望,賦靈魂以沉思。
——歌德答洪堡他娘育兒語錄
世界可以被丈量嗎?這個問題似乎不應該這樣被提出,而是你願意去丈量世界嗎?大部分人聽到這個命題,肯定會認為提問者是吃飽了閑的沒事兒幹了。沒錯,即便是在高斯和洪堡的那個時代,也同樣有許多人理解不了。
可是,在推動人類科學大進步的學科奠基人身上,這個問題就顯得合理了很多。問題是,我們這樣說,難免也還是有點事後諸葛亮的嫌疑。畢竟,兩位曾以不同方式丈量世界的科學巨人,擁有了與他們的奇葩經歷相匹配的成就和歷史地位。
高斯是天才的代言人,是跟阿基米德和牛頓並列的數學之神。據說這傢伙智商達到198,以至於後人戲稱:上帝不擲骰子,除非高斯答應讓他贏一次。
而洪堡則並沒有開掛的智商,卻同樣成為近代地理學、氣候學、植物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等多個學科的奠基人,並與同時代的高斯惺惺相惜。
二人的豐功偉績就不在這裡贅述了,他們在各自學科上的貢獻自然是巨大的。今天我們要探討正如題所述,是他們丈量世界的那些事兒。
如果把二人通往其偉大成就之路,僅僅歸納為堅忍不拔、刻苦努力這些勵志之詞,那一定是說這句話的人在偷懶。
當然,異於常人的付出是每個偉大成就者不可或缺的。然而,我們在高斯與洪堡身上看到的,卻不是什麼靠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頭懸樑錐刺股的勇氣。而是他們莫名其妙的沉浸式專註,和好不遲疑的前行勇氣。
在《丈量世界》這本書中,有幾個地方令人印象深刻。一處是高斯與妻子喬安娜的新婚之夜,兩個人從羞澀緊張到漸入佳境,開戰之際,高斯突生靈感想通了一個數學問題,然後馬上丟開新婚妻子,伏案奮筆疾書,摸黑寫下「使各個觀測值與計算值之間差值的平方和最小。」
另外一處則是在他妻子臨終前,高斯正專心致志地埋頭研究問題。當別人告訴他妻子已經死了,他才恍惚拼湊起零碎的記憶,試圖回憶老婆去世這件事兒剛才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如果你知道高斯有多愛的她妻子,那麼就知道他有多愛他的研究。
你看,高斯同志並沒有逼著自己一定要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他的思考和研究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而且絲毫不會讓他感覺到壓力和痛苦。
記得曾經有一個創意大牛說:這世界上根本就沒有什麼所謂的靈感創意,所謂的靈感就是你針對一個問題,吃飯的時候想,走路的時候想,開車的時候想,洗澡的時候想,甚至睡覺的時候做夢也在想。然後在某一個瞬間,這些零零散散的潛意識忽然組合起來,迸發出你想要的結果,那一瞬間有如神助,便是所謂的靈感。
沒錯,高斯連啪啪的時候都在想,連妻子去世的時候都在想,何況他還是用他那198的智商在不停地想,他那些神一樣的成就,也就合情合理了。
書中有一段這樣的記錄:在一個雨夜,高斯終於大功告成,他丟開羽毛筆,用力捏鼻涕,揉搓額頭,幾個月來的拼搏抉擇思考,都已經被他拋在腦後,有個人經歷了這所有的一切,但不是他,從幾分鐘前開始就不是他了。高斯,他面前放著的手稿,是另一個人留下來的,密密麻麻地寫了幾百頁,高絲翻閱著手稿,驚訝地問自己是怎麼完成的?他不記得有什麼靈感或者思維的火花,記住的只有自己為之拚命工作。
許多時候,高斯在完成一段研究之後回頭再去看,自己也需要費盡心思全力以赴才能勉強看懂自己寫過的嚴密邏輯和推理論證,可見他的研究過程,的確是一種捨生忘我的存在。
洪堡對我們這些普通人來講,則會顯得親切很多。因為他沒有高斯那開掛的智商,可是他卻有著同高斯一樣開掛的專註和鍥而不捨。洪堡小時候並沒有哥哥優秀,卻唯獨對偏愛收集植物、調戲小昆蟲情有獨鍾。
當他最終踏上了丈量世界的征程後,他那近乎偏執的性格與探索精神便顯露無疑。他固執地去測量路途中的每一座山峰、河流。在一次難得的日食測量時,他眼睛盯著儀器一動不動,完全錯過了這一自然奇觀。
為了驗證伽伐尼電流,洪堡可以割開自己的皮肉,插入鋅片與銀片,直至鮮血淋漓;
為了駁倒老師維爾納的「水成論」,洪堡可以冒著生命危險,鑽入墨西哥荷魯約火山,搜集火山中的火成岩;
為了證明氣候不僅受緯度影響,還與海拔高度密切相關,洪堡寫好了遺書,徒步爬上欽博拉索山5878米處,幾乎命喪于山上,保持人類登山紀錄29年之久。
由於洪堡近乎瘋狂與痴迷的科學探索熱情,與洪堡一同進行五年考察的科學家邦普蘭飽受折磨,他「曾經無數次詛咒洪堡被剁死、射死、燒死、毒死」。
洪堡對自然、地理、物理、天文的一切未知,都不能容忍,他總要親自登上山巔,闖入湍流,深入洞穴,去揭開那些神秘的面紗,至於身家性命,貌似遠沒有真理來的重要。
洪堡探險歸來,很快名利雙收。而那時的高斯,也已經蜚聲學術界。只是高斯用一己思維編製的數學世界,終究是令普通人難以理解的。而洪堡科學探索中的歷險成分,更能引起大眾的興趣與好奇。故而,洪堡在普通民眾與世俗權貴的心中,是揭秘未知世界的英雄。
在德國自然科學研究者會議上,數學天才高斯與科學狂人洪堡終於相遇,在短暫的交流中,他們可以圍繞政治、君王、藝術、法律、死亡等話題進行熱切的交談,擦碰出閃亮的思想火花。然而,一旦回歸科學研究最本質的問題,烙刻在兩位科學家內心深處的宇宙觀就會釋放出來,把他們拉回各自的學術傳統當中。
高斯認為,洪堡到處探索高山、河流的自然地理,只是偶遇各種各樣的巧合現象,並不能創造性地發現世界的本質邏輯和規律。科學應該靠嚴密的數學公式和一架望遠鏡的觀測結果進行深刻的推理論證。而洪堡則認為,只有爬上高山、深入洞穴、探索河流,通過廣博的現象才能歸納事物的本質。
更概括的說,高斯更長於基於他高智商的推理論證,而洪堡更善於不辭勞苦地探索觀察。無論如何,他們雖然各持己見,卻在丈量世界的道路上惺惺相惜。
而有趣的是,當洪堡接受沙俄皇室的邀請,在浩浩蕩蕩數百護衛隊的陪同下,完成了再也不能純粹如年輕時那般的1.5萬公里俄國探索測量後(這場探索之旅更像是沙俄皇室主導下,由大明星洪堡領銜主演的形式主義極強的舞台劇),在失落的回程中他感慨:數據和數字,或許能夠拯救一個人。
舉例而言:這次考察歷時23周,遠行1.45萬俄里,途徑658個驛站,使用了12224匹馬,這些數字讓一路上的混亂變得井井有條。他突然想到,高斯此刻或許正在用望遠鏡眺望那些可以用簡單的公式概括其運行軌跡的宇宙天體,他一下子弄不清楚:他們中究竟是誰走的更遠,誰才是一直留在家裡的那個。
《丈量世界》並沒有像流水賬傳記一樣記錄兩位科學巨人的整整一生,卻淋漓盡致地流露出兩個人對知識和未知的如饑似渴,更向我們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兩種極致專註的人生,和同一種淡化了功利心的純粹准求。(洪堡雖然功名成就,可是他卻因為各種各樣的人際應酬而苦於不能再專註於他純粹的科學事業,應該說是洪堡的功名成就是無心插柳,而並非原始動機)
而我們也似乎看到了,即便不是所有人都能體驗高斯那種智商開掛的天才式人生,但每個人至少可以像洪堡那樣本著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去丈量自己的世界。
小嵐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愛閱讀,愛寫作,更愛分享。好玩的觀點不能被分享,會憋出內傷。文評,書評,不間斷電影、音樂、脫口秀一頓亂評,時而生產觀點,時而做觀點的搬運工,這就是小嵐雜評。
中學生讀物。
對於暢銷書,目前我還沒有特別印象深刻的,比如追風箏的人,被吹到天上,我看完覺得很一般,可能是覺得外國小說都是約翰克里斯朵夫那種文筆和格局的吧,我建議還是多看名著,世界名著那麼多本,非看什麼東野圭吾村上春樹之類的,然後一本一本像做任務一樣把這些人的書全看完,說起複活說起紅與黑卻一臉懵逼。
剛看完中譯本,感覺好多錯別字。
這本書呢適合大人和小孩一起讀,對孩子,培養對世界的好奇和對科學的興趣。對成年人,尤其我們這種20-30年紀,世界觀基本形成的人,,不論什麼時候,不論多大年紀,永遠不要失去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這本書讀完後最大的感受是,其非凡的成就離不開非常的專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