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情」是不是法國電影較多出現的元素? 這和法國人的性格還是什麼有關,希望能得到專業人士的具體分析。
《天使愛美麗》、《放牛班的春天》、《與瑪格麗特的午後》、《刺蝟的優雅》、《蝴蝶》、《這個殺手不太冷》、《普羅旺斯的夏天》、《觸不可及》等這幾年比較出名的法國電影都有著溫情的元素在。
謝邀
《天使愛美麗》、《放牛班的春天》、《與瑪格麗特的午後》、《刺蝟的優雅》、《蝴蝶》、《這個殺手不太冷》、《普羅旺斯的夏天》、《觸不可及》等這幾部電影都是比較溫情的電影。但是僅僅的溫情並不能涵蓋所有的溫情。比如《天使愛美麗》裡面的溫情是對友人的,《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面是對陌生人的,《普羅旺斯的夏天》是對親人的,《觸不可及》是對朋友的,《蝴蝶》和《放牛班的春天》是師生之間的。
所以回顧題主的問題,其實並不是溫情是法國電影中很重要的元素,而是——溫情的法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上比較容易受大家歡迎,接受度更高。
撇開生澀的70年代浪潮之後,法國80年代左右開始在世界上比較著名的電影無一不是包容了這種所謂與人為善的溫情,但如果廣泛點來看的話,其實法國電影的整體卻不是那麼的溫情。有許多電影都是建立在「世界是殘酷的,要小心」這個基礎上的。比如至今在逃的波蘭斯基和他老婆的電影《苦月亮》以及《穿裘皮的維納斯》無一不是這樣,我相信法國在00年後的一段時期也曾經嘗試過催生自己的電影工業,拍出美國那種叫好叫座的電影,但是在《藝術家》之後,法國人找到更好的合作方式,就是歐洲的導演+編劇團隊搭配美國的技術和製片團隊。
然而對法國本土電影面對世界來說,這種真摯且沒有被扭曲的情感才是法國電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無論是法國本土的一些稍微小眾的電影還是像《藝術家》一樣能夠在世界贏得滿堂彩的電影,溫情都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至於法國人本身嘛,舉個例子,說起法國就會說到浪漫,但是法國人浪漫么?
不見得呀,相愛相殺或者平平庸庸的也許多。
法國人也並不是浪漫的代名詞,浪漫屬於他們生活的本質,而並非是刻意營造,上述電影中的「溫情」也是如此。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