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喀秋莎在中國傳播廣泛?
01-31
我覺得這是一首很好的歌啊,也是通過近幾年的文化才接觸到的,
少女與戰車喀秋莎 高清
有個動畫片叫少女和戰車,雖然台詞和劇情比較搞笑,但是依然是有那種軍事的感覺的,
裡面就有這首喀秋莎,
配音就是上坂政委,哎呀好萌。如果要從客觀物質條件上來講……
自中國50年代對蘇聯外交政策一邊倒以來,受俄語教育盛行和蘇聯藝術界文化引入的影響,《喀秋莎》、《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布爾什維克之歌》(又譯《共青團員之歌)等蘇聯歌曲便在國內廣為傳唱。 據說在那時,學俄語干文化工作要學唱喀秋莎;學音樂搞藝術工作也要學唱喀秋莎。 實際上,在這一時期傳入中國的蘇聯文化作品中,文學作品界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音樂作品界的《喀秋莎》,影響了不止一代人,直至今天。而從精神上來講,喀秋莎不僅是一首歌。
每當聽到它的旋律,總不免展開遐想——那是一個晴朗的早晨。蘋果樹和梨樹花兒綻放,茫茫霧靄飄灑在河面。我看見喀秋莎站在又高又陡的河岸上,聽見她歌唱著正在前線奮戰衛國的心上人。它象徵著一段戰火洗禮的青春愛情,凄美頑強。它歌頌著發生在人類最極端行為——戰爭背景下的人類最美好行為——愛情。而它也被時代賦予堅強的力量,成為一曲至今影響著世界音樂史、世界戰爭史乃至世界歷史的戰歌。
「1945年春天,蘇聯紅軍200多萬人突破波德邊境,攻入德國本土,從南北形成夾擊,包圍了納粹德國的巢穴柏林。4月16日,紅軍對柏林外圍開始進攻。
那正是一個梨花盛開的季節。前進中,數萬部隊齊聲唱起了《喀秋莎》。而為這歌聲伴奏的,是2000多門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實際上是對於自己那種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回來。的緬懷
說不上來具體的,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因為父親很喜歡,父親當年學的是俄語,據說學校都是教俄語,沒有接觸過英語,甚至沒有學過拼音。在我小的時候,父親經常哼一段,國語和俄語的都能唱,所以這也成了我對童年回憶的一部分。這麼一來我和父親兩代人都對這首歌有著很深的感情,推廣開來,在這個年齡段附近的人應該或多或少有些同樣的感覺吧
精品的戰爭之中的溫存在哪裡都不會缺少市場
把戰爭的戰士和默默守候的女士結合在一起,愛情浪漫,戰爭殘酷,實在讓人影響深刻
好聽啊⊙ω⊙
《復活》?
我覺得,一方面是那個時代的因素。另一方面,喀秋莎是最好學的俄語歌曲了。。。別的一般人不太容易hold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