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看待漸行漸遠的友情?

中學的同桌、曾經的摯友漸漸都走向不一樣的路,成為彼此差別很大的人,你們是如何對待這件事的呢?不介意的話請來講講你的故事吧:-)

想借你的故事,打開心結。


上次我過生日,我發了一條祝自己生日快樂的朋友圈。

回到聊天界面後,收到了一條久未聯繫好朋友的私信:生日快樂。

我開心得從椅子上跳起來,輸入框里飛快地摁出一句「不錯不錯,你個臭小子還記得為父。」

想了想,覺得太輕佻了,刪掉,又打了一句「我還以為你忘了我生日呢」。

想想又覺得太哀怨,刪掉。

最後,我發送了一句「謝謝」。

從特別關心到取消關心,從聊天置頂到不常聯繫,從單獨分組到大眾分組,從秒贊秒回到朋友圈孤零零一條橫線,只有社交軟體變化的位置記錄了友情逐漸變淡的過程。

「分開後的第一周,我們可能還會擠出時間見一面,過了幾周我們可能在同一個群里寒暄,再過幾周,我們只剩下彼此點贊,後來我們連贊也懶得給彼此點。」

很多時候,朋友之間的關係就像那句歌詞說的,「解散後各自有際遇作導遊,接受了各自有路走」。

相識免不了人在風中,聚散不由你我。

同學聚會時,都會心生感慨,席間除了追憶往昔,便是攀比吹噓,那些年少時結伴上籃的兄弟,課間攜手去洗手間的姐妹,不過短短几年,相見竟再無話可說。

可能是人際交往到了青黃不接的過渡期,兒時玩伴多已成家立業,少年同窗如今各安天涯,大學知己更是四散於海內外。

新結交的朋友寥寥無幾,舊時的玩伴又分隔兩地。

我們總是感嘆,老朋友不懂新情況,新朋友不懂老脾氣。

可是大多數人一邊追逐穩固的友誼,一邊又沒有足夠的能力維護好每一段關係。

2005年,進化心理學家羅賓·鄧巴為了研究人們的社交關係,以寄「聖誕卡片」來衡量人最多能和多少朋友維持「需要耗費一定時間精力成本」的友誼,研究結果發現,大多數人最多只能與150人建立起實質關係,不可能比這個數字多出太多。

後來,鄧巴通過大腦皮層實驗進一步驗證了150這個數字,「鄧巴數字」也成為用於社交媒體設計的參考法則之一。

這個事實,仔細想想其實挺孤獨:

不論你在人際方面多麼長袖善舞,和你建立實質關聯的朋友,一張紙就能寫完。

如果《遇見陌生人》里那句話所言不虛,人的一生平均會遇到2920萬人,會與其中的3000人結交,與其中一人相愛,那麼現在的你,除了正在與之結交的150人,還有2850段人際關係,要麼在還未抵達的未來,要麼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沉沒在過去。

所以在人生的長河中,一段友誼的消散幾乎是必然的。

有時候我們會模糊了「友誼」和「久處」的界限。

回顧年少時的情誼,會發現人與人的親近往往和空間距離有著密切的聯繫。

小時候活動範圍有限,交友範圍也有限。發小就像電影電視劇中演的那樣,不是同班同學,就是隔壁鄰居,再不就是父母交情甚篤兩家常來往。

一起逃過的課,聊過的八卦,趴在窗台上看過的隔壁班帥哥,相處幾年間,共享了彼此百分之八十的青春記憶。

記得《重慶森林》中,金城武喜歡呆在舊宅子里,對著一塊用了好幾年的舊毛巾自言自語。單純的記憶共同體,就像金城武這塊情感豐富的毛巾一樣,你對舊友誼的懷念,也只是一種對自己過往的懷念,你懷念的這個人,只是一個舊日時光的象徵。

人是社交動物,會對熟悉的人和事物產生依戀。行走在人群中,每離一個人更近,就會離另一個人更遠一點。

而年少時,總是更想追逐未知和遠方。

社會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社會情緒選擇理論」,理論認為,情緒會受到年齡和預期壽命的支配和影響。

以前看過一個電視節目,大致規則是三隊隊員衝進一間超市,在規定的三分鐘內將儘可能多的商品搬到收銀處,最後拿到商品總價值最高的成員,能夠獲得免單。

這一規則下,情緒選擇的效果在三分鐘之內得到爆發:在開始的一分鐘里,隊員會瘋狂地把商品搬進購物車,在接下來的兩分鐘,隊員就會逐漸減少每一趟物品搬運的重量,以期在規定時間內「求穩」,拿到手上的商品。

如果將一生的交際視為獎品,將賽程延長到整個人生,會發現情況也是如此。

感覺未來時間期限還很長時,往往會選擇見識新的世界,結交新的夥伴;但當我們老去,自覺時日無多時,就會逐漸「求穩」,退居在情緒滿足的龜殼裡。

體現在行為上,就是放棄新的社交渠道,更願意和關係穩定的舊友相處。

生活把我們從此岸推到彼岸,身邊又有了新的久處之人。年少時淡去的友誼,真的就像跟帖里說的,聊完了過去,就無話可說了。

即使曾真心相待的朋友,也會敗給漸行漸遠的三觀。

微博上有一個討論「友誼逐漸疏遠」的熱門話題,點贊最高的回復是:微商這條路是你自己選的。

記憶回到少年時,當時班上有很多同學,籃球隊有一排穿同款髒兮兮球衣的小隊員,舞蹈班也有好幾個可愛的小姑娘,大家都有朝夕相處的集體記憶,可為什麼偏偏是你們,成為了朋友?

我想是因為當初的認同。有了相似的三觀,就有了共同話題,有了最初的感情基礎。

可歲月變遷,兩人的境遇總有變化。

翻看張愛玲散文集,字裡行間常常會出現一個名叫炎櫻的女孩子形象。

炎櫻是張愛玲在香港大學讀書時期的同學,兩人有著相似的審美愛好和生活品味,很快成為了好友。

張愛玲曾寫道:「在這個世界上,恐怕只有炎櫻能買到讓我滿意的圍巾,換任何一個人都不行。包括愛麗斯或鄺文美,炎櫻是無法替代的。可能,任何人都無法替代。

張愛玲為炎櫻取中文名為貘夢,意思是「食夢的小獸」,一個稱呼說盡了對炎櫻的疼愛。

炎櫻是張愛玲兩次婚姻的證婚人,張愛玲先後去日本、美國,也都有投奔炎櫻的意味在裡面。

但隨著張愛玲遠離故土,商賈之家出身的炎櫻交際能力遠高於張愛玲,張愛玲名氣逐漸式微,生活能力又差,一時不為人所知。

境遇的轉換,使得炎櫻原本就有的高姿態更加凸顯。這種感覺,和平時聚會上見到飛黃騰達高談闊論的同學可能有一些相似。

不是所有人,都能體諒朋友一生得意洋洋愛炫耀,心思細膩的張愛玲對這一點尤其反感,兩人的關係逐漸冷淡。在張愛玲晚年所著的《小團圓》里,炎櫻化身為沒心沒肺的比比,仍然存在在主角的生命里,但是一句好話也不肯給了。

炎櫻寫了幾封信給張愛玲,一封信中她起筆就問「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使得你不再理我」,但張愛玲始終沒有回復。

如此想來,身邊的友誼大抵和張炎二人類似,友誼只可共青春,不足以共滄桑。

三觀沒有高下之分,卻有你我之別。相似的觀念把兩人聚在一起,漸行漸遠的價值取向又將兩人分離。

時間不可能給每個人都留下一模一樣的刻痕,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彼此的身邊都有了和自己三觀一致的新朋友,年少的好友,變得只適合懷念。

好的友誼從來不是為彼此停留,而是同步成長。

看《後會無期》時,注意到一個小情節:

陳喬恩飾演的小演員周沫,對主角團說,混得不好你們可以回來找我。

浩漢問,混得好呢?

周沫淡淡一笑,混得好你們就不會願意回來了。

少女兔寫過一篇文章,說的是少年的友誼,第一關散在大學,第二關散在工作,第三關散在婚姻,身份變化,角色轉換,生活中不斷填充的新東西,擠佔了留給回憶的那份空間。

很多時候,好朋友逐漸疏遠不是因為別的,只因你們奔赴的前程有著不同的方向。

是歲月在變遷,彼此在成長。

友情和戀愛相似,都不想像老人一樣咀嚼著回憶過餘生,想要千日千面,每天都有新感覺。

友情和戀愛又不同,友誼是更權衡利弊的關係,是一個雙向輸出的過程,勢均力敵要對等。

說來殘酷,但大多友誼的維繫,都是考量過維護成本和情感收益後的決定。

所謂老友,既是每個人心裡最初的地方,也是失敗時才會想起成功時淡忘的那個地方。

《破產姐妹》的Max和Caroline同甘共苦。有一集Caroline決定搬出Max的公寓時,她向Max保證自己還會是Max永遠的好朋友,Max卻說:

「分開後的第一周,我們可能還會擠出時間每周末一起喝一杯咖啡,過了幾周你就有別的事情不來,我也有事情不來,然後接下來的六十年我們都不會再見面。」

有時候覺得,社交媒體是個挺殘酷的發明,讓舊友之間原本心照不宣的疏離變得清晰可見,你看著曾經的朋友和其他人談笑風生,唯獨繞過你的朋友圈從不點評,卻只能裝作什麼都沒有發生。

輸入法打出縮寫還顯示你的名字,我媽還問我「你怎麼不去找那誰玩了」,但我已經不記得了。

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我有一位大學同學,性格非常好,會照顧人、不發脾氣。

深入交往之後,她告訴我:「其實,我性格好,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自卑,生怕得罪什麼人,所以,只能對所有人都好。

友誼其實是一個不太好把握「度」的事情,容易陷入兩種極端:

一種是唯唯諾諾,一句話都不敢說;一種是左右逢源,忙著和所有人打好關係。

兩種不同的表現,出發點卻是一樣的:害怕因為人際關係給自己帶來麻煩。

但你要明白,用低聲下氣的態度來換取的友誼並不穩固,一方無止境的退讓只會讓友情止步於忍不下去的那一天。

這個情況就像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你幻想通過建立一個圈子打造自己的層次,卻沒想到圈子的本質,就是層次相同的人聚在一起。

成長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意識到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喜歡你。

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往往急於湊進各種圈子,用「認識的人」來彰顯自身價值。

那些講座結束後圍著大佬掃過的碼,那些行業交流結束後會場上收集的聯繫人手冊,那些在群里加過的大佬……在你真正有對話的實力之前,那些都不叫你的人脈,充其量,就是個好友數量。

同樣地,群聊里咋咋乎乎的粗鄙好友,每天在朋友圈刷屏賣假貨的微商,混吃等死的同學同事,一言不合就飈黃段子的男人……他們也不是你的朋友,只是你的微信聯繫人。

就像20世紀美國財政部長說的:你不可能用辯論擊敗與你意見不合的人。

想明白這件事情,就會減少很多煩惱。

對於層次不同的人,不必刻意相融,也不必改變自己的心意去迎合對方,而應當懂得,有些情誼當舍當放。

蔡康永坦言,「永遠不要把友情放在一個不可思議的高度上,有些朋友就是在一個階段帶給自己美好東西的人,互相享受而不要互相捆綁。」

應該如何對待漸行漸遠的友誼?

不要強留,不要忘記。

導演賈樟柯在《三峽好人》點映時,談起過他年少時和表弟的一段情誼:

賈樟柯27歲拍出斬獲眾多國際大獎的電影《小武》,算是年少成名,他的表弟則走上了一條相對庸常且平穩的道路:娶妻、生子、工作。

「我們倆兄弟少年的時候非常親密,十八九歲的時候他到了煤礦工作,逐漸就疏遠了。後來回家見面的時候我們話非常少,非常疏遠和陌生,只是偶爾笑一下,但是我知道,他的內心涌動著所有的感情。

賈樟柯說到這時,一度哽咽落淚。

賈樟柯談到舊日友誼眼泛淚光

看到過一句話,回答這個問題很恰當:

多是南轅北轍,少有殊途同歸。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於心。

「每個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遲早是要分開的。」賈樟柯的人生觀,在他的另一部電影《山河故人》中,借女主角之口說了出來。

這句話貫穿了整個故事,朋友、父親、丈夫,相繼陪伴著她又先後離她而去,就連她身邊的狗,都不再是當年的那隻。

有些人,可能你們已經見過了此生最後一面,只是尚未知覺。

不能否認,有些人能夠收穫相伴一生的摯友,有些人能夠和久未聯繫的故人一個眼神就回到十年以前,有些朋友就是能相隔兩地依然有情緒就第一時間分享。

就像一句說過很多遍的話:相見亦無事,別後常憶君。

能擁有這樣感情的朋友,是幸福的少數。

更多的朋友,與其說長大後各奔前程的每個人都「各有各的幸福」,倒不如說「各有各的求而不得」。

陳奕迅有句歌詞這麼唱,來年陌生的,是昨日最親的某某。

可是,即使兩人註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偶遇又被人潮給錯開,回想起相遇的那一天,我仍然會選擇認識你。

感謝你曾出現在我生命里。


擦光所有火柴難令氣氛像從前閃耀,至少感激當日陪著我開甜蜜的玩笑


我很想說 真正的友情其實就是等價交換

這種交換不僅僅指物質方面 甚至絕大部分交換都是非物質的

小到對周圍人事的共同看法 你喜歡的歌手我也喜歡而不是聽都沒聽說過

大到你認同的生活方式我也心嚮往之 你的悲傷我懂 你的無奈我心感亦然

這是一種信息的分享和交流 更是一種世界觀價值觀的共通和輝映

而不得不承認 這些思想層面的東西太多都是建立在經歷和環境基礎之上

因此 好的友誼是相似經歷的衍生

反過來 兩個昔日無限靠近的的好友也很可能因為之後迥然的生活經歷而漸行漸遠

因為你們失去了繼續互相取暖的基礎

即使你們的感受方式和思維方式依然非常相似 但不同的輸入 還是得到了兩個相去甚遠的答案

所以啊 對待友情最自然的方式不過就是

對每一段陪伴都心懷感恩 但當它無法維繫 也不必勉強

很大程度上 天時地利都已不在 人和亦難全 這是必然

等到時過境遷 有些友情只是用來懷戀

君子之交淡如水 大抵就是如此吧

要相信你會發現新的友誼 無關乎年紀 只在於時空

這是饋贈 亦是補償


如果硬要給朋友之間漸行漸遠的友誼一份標答的話,那我想直接引用馮侖那條最著名的人脈原理---「人的一生中交往的關係人是10-30-60:遇到危機的時候,能借錢的對象不超過10個人;經常打交道的,做點事的,不超過30人,這30人還包括前面說的那10個人;最外一圈是所謂的熟人,也就是打起電話來記得住這個人,而且了解他的背景,最多也就60個,這60個還包括了前面說的那30個。」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在成長的道路上,有選擇性的跟一些朋友say goodbye是無可避免的小悲哀。

「朋友之間就應該人走茶涼。如果人走茶不涼,朋友陸陸續續地來,你就招呼不過來了。」(《偉大是熬出來的》)

很殘忍吧,可真實的世界,尤其是只缺時間不缺資源的如今,本來面目就是這樣。這是大家默許的價值觀,言傳身教,從出生那天起便耳濡目染,所以很久都沒有人再專門拿出來大談特談了。

朋友之間,當「單向慈善」的成分大於「相互理解啟迪,彼此幫助成長」時,弱勢的一方付出多少忍氣吞聲、費力討好都只能讓自己的境況愈發窘迫。

如此說來友情跟愛情相差無幾,精神層面的門當戶對實在太不可或缺。「感情是由於情投意合,合則來,不合則去,人能夠約束自己的是道德和責任,而非感情。一段感情能否持久與牢固,很大程度上是兩人的博弈,勢均力敵者方能走到最後。很多人都不願意承認的一點,很多時候,你以為是別人刁難了自己,其實往往是你成長跟不上別人的腳步罷了。你們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對手,沒有勢均力敵來維持雙方關係的平衡,感情能夠起到的作用往往微乎其微。」(《最牢固的感情,大都勢均力敵》)

朋友的脾氣有隨和些的,也有高傲些的,但歸根結底大都只是表象而已。真正的感情,從來不存在誰聽從誰,誰主導誰這一說。風度翩翩才高八斗的胡適被他的小腳夫人江冬秀拿捏一生總為外人或悲哀或津津樂道,但要我看,能如此持久地被鉗制住,必是生出了根深蒂固的了解與青睞。

有些話乍聽刺耳,但我所推崇的平等自由從來不是消除價值觀差異,而是在清晰了解這種差異的基礎上,彼此互相接受的才可能成為朋友。

「當我談企業管理時,你在搜索商場打折;當我談職場資源時,你在八卦同事魅力;我說的笑話,你聽不懂,我說的悲劇,你當笑話…」(《沒有事業的女孩子》)「同一個層次上與自己相去甚遠的人交流,簡直是一件毀屍滅跡的災難。淺層次的交往即使所處層次大相徑庭,蜻蜓點水也不會使人厭煩;但當一個人想展開深層次交往時,回報率和愉悅感是她最看重的因素,而這兩個因素,往往在層次相同或相近的人群中才能滿足。」(《不是我冷漠,是你太弱》)

說到底,親愛的漸行漸遠的朋友啊,最終你生活里的一切,無論友情或者愛情,都得靠著自己實實在在地奮鬥而來,並無法依靠你長相脾氣工作家境等等一類浮於表面的轉瞬即逝交換維持。你總要先找到自己,才能找到陪伴一生的那些人。

更何況,當你把我看作人脈而非朋友的那一刻起,就該清楚,「50塊的人民幣設計的再好看,也不如100塊更招人喜歡。」(《芮成鋼入獄尚無人搭救,屌絲切勿高估自己人脈關係》)[微笑]


正在體驗友情的漸行漸遠


往事舊人 也有他們的好 但沒好到要念念不忘的地步 因為最好的人 都在你身邊守著 而不是讓你記著

上面的內容是大一剛開學寫的 那時室友說我不合群 太念舊了 每天都在想念老朋友 是真的很想他們 現在也很想 但是現在可能我明白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兒 可能他們也想在我身邊 但是他們得先做完該做的事兒才能做想做的事兒


去年大學畢業,我最好的朋友結婚了,伴娘是她最好的朋友。

年底生了一個女兒,因為她老公的工作和家庭的原因,留在了縣城,目前是全職媽媽。我工作在市區,NGO。

這一年半的時間裡,我給她打過三次電話,聊過兩次QQ,都因為聊不下去而告終,一方面是我對結婚生孩子什麼的確實沒經驗,不知道聊啥,另一方面是我這份工作在西南地區社會認知度真的不太高,她也不了解。現在就是偶爾給對方的狀態點個贊,評個論。

我是典型的魔羯座,能被我真正劃為朋友的不多,且非常不擅長應對和建立親密關係,再加上我大學在另一個城市,跟很多初高中有可能發展為我朋友的同學都斷了聯繫。

現在回到這座城市,眾多的熟人、同學,卻沒有什麼朋友,再加上我本身不是一個多熱絡的性格,很少會主動聯繫人,所以有時候能約到一起逛街吃飯的人也難找。不過慶幸的是我並不熱衷於逛街這項運動,更重要的是我非常享受這種近乎孤獨的狀態。一個人自由自在,不用顧及任何人,一個人才有可能靜下心好好跟自己對話、反思。

跑題了。

事實上我一直很難過跟煩悶,對於那幾位難得的已經漸行漸遠的朋友。上周還跟一位年長的朋友分享,她用她的閱歷和親身經歷告訴我,告訴我那些我早已開解過自己好多次的道理,相信大家都知道,也都知道知易行難。所以我並沒有好過多少。

直到最近兩天,我終於開始釋懷。

仍舊是跟一個朋友有關。在聊到未來的時候,他所希冀的未來是與我截然相反的狀態,我是一個執著的理想主義者,內心世界的堅韌與富饒是我最看重,並且一直追求的,他所追求的是上司的賞識、工作的穩定、收入的增長、女朋友對他的關注,對於他所追求的這些,我沒有任何不屑或者輕視的意味,非我所願,但我非常能理解他的想法,只是我才忽然反應過來,哦~~原來我們不是一條道兒上的人,他最看重的與我最看重的是不一樣的。原來很多東西我們聊起來各種不對勁兒是因為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脫離了超高同質性的校園,我們之間的不一樣才正式顯露出來。

所以我就像終於見到了黃河,撞了回南牆一樣,清醒的看到了答案。

我回頭找你,卻發現早已與你背道而馳,所有我只能將我們的過往存檔,繼續往前,尋找新的同路人。


知己,對於現在這個社會來說,真的是越來越少了,疏遠你的人何必再去用熱臉貼冷屁股呢?


初二那年她轉校過來,我和她是同桌。開學第一天我主動傳了張小紙條給她,內容至今記憶猶新,「你好呀,我是xxx,請問你叫什麼名字呢?」從此我們成了很好很好的朋友。

初二下學期,由於我自己神經兮兮和壞脾氣,和她鬧了彆扭,她很委屈地要和我和好,我寫了信告訴她,「我們就當普通朋友吧,不要是好朋友。就算和好了我們也回不到以前那樣了。」那條她收到我的信一個人在走廊盡頭偷偷哭。不過後來我們又慢慢關係變好了。

初三上學期,我們依舊同班,但不再同桌,因為一個誤會,我們又開始互相不搭理對方。那段日子我為了努力學習考上A班也沒有花多少心思在這段關係上。

初三下學期,我考上了A班。她在隔壁班。那時關係稍好了,我也會經常去找她。

中考那會,我選擇去GZ上大專,她留在家鄉讀高中。

在外讀書的前兩年,我們偶爾會通通電話發發簡訊,我生病了她也會打電話來關心,我有什麼值得分享的事也會告訴她,而且每次的生日她都會記得給我祝福。每學期放假回家我一定會去找她,把這一學期沒對她說的話都說完。此時的我們還是好朋友。

第三年,我們的關係又出現了變化。有一回我國慶回來,專門買了生日禮物補送給她,可是整整七天她都沒聯繫我,我也故意不主動找她。在回GZ的頭一天晚上我終於按捺不住了,直接坐車(她家和我家不在一個地方)跑去她家找她,出發前我發簡訊騙她「我叫人帶了個東西給你,你等下出來路口拿,我回GZ了。」當她看到我的時候還是很surprise的。那天晚上我在她家和她睡,本來以為我們會有很多話要聊的,沒想到她竟然什麼都沒說背對著我睡著了。

第三年的那個暑假,我們沒有見面沒有聯繫。在她高考完來GZ玩的時候,也來了我們學校找朋友玩,沒有聯繫我。當我看到她發朋友圈時,我難過了一個晚上。

今年是第四年了,她考到了GZ的大學來,整整一學期她沒找我我也沒有找她。默契。

現在經常可以看到她曬各種閨蜜照,我在想什麼時候我可以做到看見這些是心情是平靜的。

依舊會經常想起過往的一切,那年我們剛認識,她給我帶吃的甚至給我帶葯,我難過她陪我哭我開心她陪我笑。我們一起學習一起玩鬧。甚至還說好她以後的孩子我要當她乾媽。

很多時候我都不明白怎麼好好的就這樣淡了散了,說過的「我在,你隨時都可以找我。」怎麼就成了看著你的微信我竟然連找你的勇氣都沒有。

不過現在我漸漸明白一切都情有可原——和你一起共同度過那段艱難的歲月的不是我。

之前的矛盾可能有點影響,可是真正導致這段關係破裂的是這三年多的空白,沒有一起度過,所以不知道各自冷暖,沒有共同話題。

我只能祝福她,願她能夠永遠開心。

居然發現自己打完這些文字的時候並沒有很失落。

希望題主也能慢慢釋懷。


和昔日老友漸行漸遠的感覺大概就是:

你看著給自己點贊的人的名字想不起來他們的臉,而對方動態下的點贊與評論你都不太看得懂,卻不知如何開口去問。

你們不再分享同一片天晴同一場暴雨,對方還穿著短t熱的要死時你已經裹上秋衣在風中蕭瑟。

心事不是不想說,而是能說的時間越來越少,如果少了見面的時間,有些情緒難免不能感同身受,伏於肩頭的哭泣哪怕只是低聲哽咽也要比閃爍的屏幕背後的失聲痛哭更促進感情。說多少山盟海誓甜言蜜語矯情的話都比不過睜開眼睛看見她剛醒來的惺忪睡眼。

你們選了不同的專業,去到不同的地方,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增長不同的閱歷。

於是你們不再讀同一本書,不再用同一對耳機分享新歌老歌好歌爛歌,不再坐在同一片黑暗裡看著放映機投射出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肆意的放聲大笑或泣不成聲。

放課後你走出教學樓,看到夕陽那麼美,濃烈的色彩像是哪位尚且不知名但總歸是要永垂不朽的畫家隨手打翻色彩盤留下的經典畫作。你激動的想要與她分享,可無論用哪個濾鏡也不能把這美景原本復刻,語言文字都太過蒼白無力。無法再感同身受,更可怕的是,你發現自己好像其實也已經沒那麼難過了。

高中時背成語,有一個叫風流雲散,大概意思就是天之涯啊海之角嘛我的知交不是半是完全零落了啊。生離過於可怕,讓人不敢想像有一天還要面對死別。

打敗真摯感情的大多數時候真的不是時間,而是遙遠。

但她還是會在我最需要的深夜把自己蒙在被子里接起我的電話,而我只是故作矯情難以入睡而已。她會在我買買買以後不敢管家裡要錢的時候說來刷我的卡然後發來卡號密碼。她會在電話中傻笑會在安慰中一如往常的沉默不語,我甚至能想像到她美麗的眼角紋和無措絞起的手指。

我們常講,別去期待永遠。然而真正的朋友,你想要與她們走的慢一點再慢一點,希望度日如年,卻總是光陰似箭。

15歲時我天真幼稚,豪情萬丈,說要一直一直在一起,直到我們把死亡分開。

時至今日,依然沒有絲毫悔意。

十年老友,已成習慣,懶得改變,所以總歸還能走到下一個十年。

也許在距離上你們漸行漸遠,但是你要知道,天空不管多麼深遠,同一種鳥總要飛回同一個地方越冬;海洋不管多麼遼闊,同一種魚總要游回同一個地方產卵。無論世界多大,只要你們是同類,你們就總會殊途同歸。請永遠不要懷疑這個真理。

在最後分享這個背景音樂。我們不如就慢一點,別過早的下了漸行漸遠的定論,別急著抵達終點,過程才是關鍵。

一起看過了風雲壯闊,走過山水江湖,愛同一個男孩恨同一個女孩,有未來固然好,只剩回憶也並不可怕。你們一起分享過的好時光,就算未來有了更好的人拉住你的手,但有一段歲月里曾同行就已經無比珍貴了。

把禮物還給上帝,但留下美好回憶

"Return the gift to lord, leave good memories."

就是這個道理。


曾經看了很多關於友誼的日劇 給我建立起非常完整的交友觀 至今活這麼大 交往過的好朋友 沒有掰過的 一直或多或少 都保持著聯繫 有因為客觀原因疏遠的 但從來沒有撕破臉皮老死不相往來的那種 我勉強可以稱為 交友廣闊 得到的也都是脾氣很好 人畜無害了

看過的日劇里的友情 我非常羨慕 不管是三人組 五人組 那種平淡互相信任互相包容的友情鏈 我都非常羨慕 我也很想建立這種美好的感情線 不給自己青春留下薛小的遺憾吧 抱著這樣的心情 也曾經有意無意的連接了那麼幾個人

但是沒有一個成功的 也不是說關係就崩了 日劇只是日劇啊 生活往往是很嚴肅現實的東西 也許曾經我們抱在一起鬧 一起哭一起笑 但是 總是那麼一些不經意的瞬間 就會打破這個網 可能問題不在你身上 可能你沒有玻璃心 但你不能要求人人都跟你一樣 , 我不是說我自己多優越 但事實上就是這樣 好的友情 真的有時候比真愛還難找 就像奇葩說里說的 真愛是什麼 你可能有天遇到鬼你都遇不到真愛

一份真摯真實沒有任何負擔的友情 不是你現在身邊的人跟你喝兩頓酒 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就一鎚子敲下了的 也有可能是在你不經意間 聽到什麼有趣的論點 大家都很平靜 你突然抿嘴笑了一抬頭 發現左邊的人也剛好抬頭你倆一對視 大家相視而笑 一臉寫著:哦原來你也懂了

僅此而已

後來我就明白 不可強求 你在沒有遇到那個人時

先學會 做個孤獨的人吧

如果一輩子也遇不到呢

那就享受孤獨

多麼崇高的理想精神境界啊 做為一個凡夫俗子

我跟大部分普通人一樣 還是沒能做到 …………

我依舊在紅塵俗事中掙扎糾結反覆自我折磨……

以上


可能就是孤獨 才會一條一條的把答案翻完


高一時候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 要好到寸步不離一起打水 一起吃飯 一起窩在被窩裡講悄悄話 可是後來 因為一個女生 我們鬧矛盾 開始互相不理睬對方 甚至她說看錯了我 那段日子真的是我整個高中最難熬的日子 看著她們一起吃飯 打水 窩在被窩裡講悄悄話 自己就整晚整晚的窩在被窩裡哭 當時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還好後來班裡新來的轉學生和我變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再後來 大學了 有了新的朋友 新的開始 我覺得那段不開心的過去我已經放下了 可是有一天 在空間看到 她曬她和那個女生的親密合照 眼淚一下子就留下來了 如果可以 我還是很想讓那段友誼走下去 可是那樣親密的朋友真的鬧翻之後連普通朋友都做不成了 願每一個人都能擁有一段長久且堅定的友誼。


滿腹心事你卻已經不是我要訴說的人


差不多和失戀一樣的感覺,但是好像只是我單方面這麼覺得


「唉!人類真是一點也不互相了解,完全錯看對方,還以為那是獨一無二的摯友,一輩子都沒察覺到這一點直到對方過世,還淚流滿面地弔唁著呢!」——《人間失格》


不管現在我們的友情有沒有從前那麼好

想你是真的 捨不得你也是真的

可是我們還是就這樣了啊

我是個笨拙的人

不懂表達感情也不懂如何經營

但彼此一起走過的時光是真的

你若要回頭 我是一定在的

希望

沒有我的日子裡

別忘了要好好疼愛自己

既然你都那麼努力想要忘掉過去了

那麼我也得 加把勁才行啊


最怕友情已漸行漸遠,還要故作親近,越聊越難。


千與千尋里有一段。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從起點駛向墳墓的列車,有的人和你坐幾站就會要提前下車了,而你要做的就是和他們揮手告別。

若是遇到一起坐到了終點的人,那就是莫大的幸運了。

友情如是,愛情亦然。


後來你漸漸明白你們的每一次「交談甚歡」只是她的刻意為之;你第一時間分享的你們的老梗,她很久以後才回復一句無關的誇讚;你努力追尋她的痕迹而她只想守在自己的秘密花園。

那些記憶都快要模糊了,那時每天放肆大笑總有聊不完的話題,說著傻乎乎的約定被別人聽到後的尷尬,晚自習課間操場上走過一圈又一圈,夢想在很遠的地方,你沒向她說過什麼,但她都懂。

你的提議,她並不拒絕,即使那不是她願意的。她可以不必這樣辛苦的,你在心裡苦笑。你不懂她到底在經營,還是在守護。但是你慢慢承認慢慢妥協有些感覺變化了。

那些記憶果然越來越模糊了,只是它們可曾真實的存在過?

不要用現在否定過去。

感謝你們共同擁有的回憶。

可是現在,該放她離開了。

看著聊天屏幕上沒有溫度的寒暄,默默打好了最後一個符號——圓圓的大眼睛,美少女戰士一樣的嘴,像小時候用鉛筆畫的女孩一樣。對著屏幕默默的說一聲,再見啦,我的朋友。

終於我們也淪為點贊之交。

朋友,不再說就不必說,那些陳年舊梗我也快忘掉啦,秘密花園也還給你。吶,願你在新的世界裡玩的開心。

這好多年過去,終於學會了放手。


推薦閱讀:

曾經的特別關注,而今的形同陌路
朋友是怎麼消失的?
學生時代最讓你留戀的是什麼?
如何看待崔雪莉和IU的友情?

TAG:生活 | 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