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現代社會還有人不造惡業嗎?


地藏經里說,南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

本煥長老百來歲的時候說,我八年不打一個妄念。

這種老禪和子,

一來讓人由衷恭敬,頂禮讚嘆。

二來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真心想讓人趴地上跪舔。

三則最關鍵的,真懂行的,聽了之後沒有後脊樑不冒涼氣,打心底里又敬又怕的……

頂禮本煥老和尚!頂禮無量自在光明如來!

一,忽略老爺子的吐字不清晰,老爺子刺舌根血抄經天天放血,扎的舌頭不好用了。

這是破身見。放下對自己身體的執著和對三寶供養的殊勝法門。見者隨喜。

二,忽略那些不管不顧在前面蹭照片的傻缺佛棍。

大和尚講法不恭敬聆訊而在那兒自得其樂,實在是膩歪。

三,最扎心的是老和尚開示授記成佛的時候後面衣缽弟子印順大和尚的表情。

老和尚開示成佛凈土和名號,真就是差不多快走了……

自己法身慧命的爹要舍報了,心裡只剩下疼。

四,你樂意恭敬我隨喜,不屑不遜也隨您。佛說,仰天而唾,掉誰臉上?!

五,今天一位師兄發給我的小文,感受良多。

唐不遇 第一祈禱詞

世界上有無數的禱詞,都不如

我四歲女兒的禱詞,

那麼無私,善良,

她跪下,對那在煙霧繚繞中

微閉著雙眼的觀世音說:

菩薩,祝你身體健康。

本煥長老!祝你平安吉祥!


《筆者先說結論,站大乘佛法而言,未解脫前,人生所做一切全部都是「惡業」,一切能夠導致人類產生苦惱思想言行,都叫「惡業」,讀者沒有聽錯,筆者沒有說錯,請讀者先聽畢一席話。》

回應此問題,必須對以下三個領域有基本認知,筆者用盡全力以最簡單現代語表達,內容全部圍繞三個領域......

一、什麼是識?

二、什麼是五蘊?

三、什麼是業?

《識》

「識」究竟是什麼?

知識來自學習。

常識來自生活。

認識來自思考。

意識來自對「知識、認識、常識」的累積所構思成的思維活動。

  • 佛法上更提及「業識」,指「執取身心活動的累積成的記憶體」,業識形成觀念、性格,無形無相,卻架構著人一生思維呈式活動,導致影響人生際遇,亦即所謂「命運」。

現舉例子表達,就能窺探「識」的真相:

烏鴉在中國現代屬不祥之物,誰知道到中國古代曾屬「吉祥鳥」。喜鵲,唐代前屬「凶兆」,進入唐代開始屬「吉祥」。

古云:

「北人喜鴉聲而惡鵲聲,南人喜鵲聲而惡鴉聲。鴉聲吉凶不常,鵲聲吉多而凶少。」

亦即是說同一年代北方人、南方人對於喜鵲、烏鴉的觀念也不一。中國清朝紫禁城之內,皇室曾飼養了一群神鳥,英國倫敦塔也飼養了一群鳥,禁止被傷害,其實全部是烏鴉,如沒有記錯,英國人亦曾把烏鴉視「吉祥鳥」,如果大舉離開代表凶兆降臨。

在日本,比較鄉下的地方,認為屋頂有烏鴉飛來飛去,就是吉兆。究竟這種鳥類是吉是凶,此文重點不在研究歷史或吉凶真相。

  • 為什麼對同一隻烏鴉會有不同反應?因為各人大腦透過人事物的互動過程,一早已建立了不同訊息,資料庫已經完成建立,當一遇上某事情,大腦就會剎那間提取資料作出反應,這個提出反應是「果」,並不是「因」。
  • 生活上人就是透過五蘊~(色、受、想、行、識)的作用,記錄在潛意識,成為一種「會忘記」但卻沒辦法遺掉的「記憶體」,這種體驗是不知不覺默默儲存下來,當一遇上類似際遇就會將體驗不受控制的勾出來,而去面對眼前作出反應的就是記憶體作崇,叫「識」。

《五蘊》

究竟什麼叫「五蘊」?表達很簡單:

凡看過叫「色」;

凡感受過叫「受」;

凡想過叫「想」;

凡做過叫「行」;

就必定留下記錄在「識」。

人生就是一連串「色、受、想、行、識」的活動。

題外話,能夠洞悉過去的識,就會構成是「宿命通」,屬於六種神通之一。

舉例,看見車上老人家站著~色,覺得老人需要幫助~受,心想我要幫老人~想,馬上付諸行動讓座~行,雙方也不知道是誰,老人不知道感恩姓甚名誰,扶持者也沒有期待,但從此之後,雙方各自的「識」就已經建立,這個體驗各自入了資料庫記憶體,老人的識有「被關心」,扶持者的識有了「關心」。

《業》

  • 五蘊活動一直影響人生,人一生就活在一個累積之中,這個「識」,令人產生千差萬別的感受,叫「karma業」,說到底,業就只是「思維活動」,此乃「業的真相」
  • 人的識儲存了什麼,就會感召出什麼感受。故此,際遇其實只是一份感受,就好比烏鴉與喜鵲,本來其實是「中性」,如果用佛法作最徹底的表達,其實這隻小鳥是「空性」,它只是一隻小鳥,又何來吉凶?
  • 憑以上文字,我們可以得知人的禍福,某程度上來說其實只是一份感覺,因為際遇只是「被感知後而出的觀點~(相)」,重點是有什麼「記憶體」可以去拿出來作出感覺?
  • 一個人心中充滿正面累積,一定快樂。一個人心中充滿負面累積,一定痛苦。
  • 佛法所指的智慧叫~「般若prajna」,就是一套「破除二元對立」的思維繫統。
  • 修行就是為了醒,醒就不迷,不應該被那份「累積~(識)」所牽制,要用「離相」的態度去「超越體驗」,何必為體驗而耿耿於懷、攀附不放?
  • 如認識此刻的心,就會知道自己過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當下的心就是「過去累積的總和」啊!
  • 不需要求神問卜,已能馬上窺探過去自己是一個什麼的心,什麼的心就構成什麼樣的生命,這是因果,也叫「萬法唯心」。一切劇本橋段出現,也是同一個能知能覺的「心」啊!
  • 依智不依識;就是佛法修行方向,現已知道識其實只是一份「體驗」,因為盲目不受控地提取資料庫來面對眼前際遇,結果只只會用反應去做人,即是說;「反應就是自己,自己就是反應」,這個情況叫「迷」。
  • 凡夫只用「反應」去做人。修行是以「智慧」去面對人生。
  • 這種智慧由於不被現象所縛,叫「般若prajna」,用超越表象的觀點去面對際遇情境,中文大意叫「離相的思維」。
  • 資料庫中的「迷識」實在太多,一下子根本無辦法清除,唯有用智慧,去洞悉現象的「中性、空性」,直接締造「覺心」,去取代那個「迷識」,設法不被感知所縛。
  • 由於眾生「見相」而「著相」,迷於相而攀緣聯想,執相沉淪,最後成為「心執」,這個「心執」使人眼中感受到的人事物也出現偏差,所以活在痛苦中,屬於情不自禁的,因為那個識已經變成了極強心執,叫「惡業」。

站因果而言,苦的人,必須逆著思想去面對人生。

例如:

知道自己貪心,就要多做一點扶持別人。

知自己人緣差,就要多一點去關心別人。

大乘佛法,修行目的是直接去締造那個「識」,令記憶體有足夠「光明能量」,當進入臨界點,感受及面對能力就會出現劇變,扭轉變成光明,慢慢就會感到自在,所謂「離苦得樂」了。

故此,人生只是大腦識的作用,一切只是一份體驗,不必埋怨,亦不要太認真,否則一切自作自受,因果其實都是「識」的作用。

《人類的使命~(轉識成智)》

「轉識成智」就是轉化過去執著的記憶,改變成為「駕馭感知的思維~般若智慧」面對人生。

以下就是「轉識成智」的修練過程的基本認知,此乃大乘佛法修行的步伐:

一、五蘊就是「記憶總集」。

二、識是記憶,實相是空,只「因心執相而建立」。

三、業是思想活動,記憶下來就叫做「業識」。

四、苦是因為「執識」。

五、凡夫迷於識,「被識所轉故而流浪六道」。

六、菩薩明白識的實相,「轉識而成覺」。

七、大乘佛法修行,關鍵是「破除對識相的無明」而已。

重複一次,「識」只是一堆「記憶體」,駕馭不了這一堆「執著的記憶體」,就會導致「所言、所行、所想」都會帶來惡果。

故此,如果明白以上道理,人生於世,並不是來受苦、不是來享樂,只有一個最大的使命,這個使命就是就是覺醒,除了覺醒,一概不取,為了覺醒,必須修行,這是投胎成為人類的真相,共勉。

(註:天堂專心享樂。阿修羅專心妒忌。地獄、餓鬼、畜生專心受苦。唯獨人類是為了覺醒而來)

P.S 筆者已經儘力把所領悟的回應 ,希望以上文字,能夠為題主帶來啟發。

《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Handsome:法國名牌「hermes愛瑪仕」,一個手袋可以為賣200,000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6845773/answer/103199162?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

~~~~~~~~~~~~~~~~~~~~~~~~~~~~~~~~~~

《輕心修行話》

一、人生意義是為了覺醒,為了覺醒,必須修行。

二、業就是思維活動。

三、識就是思維活動的記憶。

四、執著思維活動的記憶,就呈現成因果、感受。

五、調整思維活動,才是消業的根本。

~~~~~~~~~~~~~~~~~~~~~~~~~~~~~~~~~~

附錄《懺悔的真義》

如果沒有得到清靜傳承的心法,哪怕看一萬次佛經,也將會把佛經內涵曲解。

由於把感知到的攀附不放,形成在「觀念」上產生滯留,只要任何一個觀念產生滯留,就會帶來苦惱,此乃佛法所指的「罪」。

假設有人做出了違反「戒律」的事情,然後只單純不斷耿耿於懷,這是於事無補,反而只會令某個罪孽加重,原因何在?

古云:懺其前衍,悔其後過。

懺:指回憶過去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之執著。

悔:指調整今後的「身所行、口所言、意所想」之執著。

  • 例如為了戒掉「貪心飲酒」而改變成「貪心抽煙」,改變的只是行為,佛法教人調整對某領域的「貪、嗔、痴」,並非「否定某領域」,煙酒是沒有罪的,有罪的是「心」,要調整的是「心」。 真正懺悔是放下。
  • 放下執著,放下對執著的執著。 懺悔從來都跟哭哭啼啼無關,並非教人把做錯了的思想言行產生情緒,否則只會執上加執、罪上加罪、罪加一等。

  • 懺悔目的是為「心獲得清浄,而非加重心的負擔」,真義是「放下執持」,而非「増加執著」。

所以邪淫的所謂罪,並非針對用手、口、肛門、時間、場地、自慰、結婚與否,這些例子目的在於提醒不要貪,否則便本末倒置。並非指因為不在私人空間進行性活動,就代表不能上天堂,此觀念錯到不得了,完全違背佛法真實義。故此,必須要知道過去做錯了什麼,才能反省,然後對今後作出調整,必須知道錯的是心。

這就是最「罪從心起將心懺」的道理,真正的要「消業」從我們的思維入手作出反省及調整,罪孽才能連根拔起,要調整的是「心」。

一般人所誤解的懺悔,以為是情緒上的流露,甚至哭訴,如果真的能夠清楚知道做錯什麼,發心對今後作出調整,這個力量會構成一個「思維程式重組」,會產生天翻地覆的力量,這個過程叫「消業」。

重點是有多少人知道自己錯了什麼?大部份人都是依表象所見,而一廂情願的去作出情緒上的認錯,這是無法生起「懺悔力量」。

所以無論人對泥塑雕像如何三跪九叩,如果掌握不了這原理,都不會有任何效果,最後都是白費,必須知道懺悔的重點是「思維重組」。

懺悔是向心下手,並不是向外追求,離心尋道,皆是「外道」,就已偏離了佛法。

《佛家的懺悔究竟有何深意?》

Handsome :一對相依為命十三年的母女,彼此間存著濃烈的感情、默契,直至有一天......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490500/answer/231698926


爾時尊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

無邊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虛空無邊故。

無等等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不可得故

離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畢竟空故

不可破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性不可得故。

無句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名無相故。

無性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來故。

無言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分別故。

無來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蘊不可得故

無去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來故。

無集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取故。

無盡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盡相故。

無生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著故。

無作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作者不可得故

無知者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主宰故

無所至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無退沒故。

不滅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前後中際不可得故。

夢幻影響陽焰等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不生故

無煩惱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貪嗔痴等性清凈故

無出世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所依止不可得故。

無染污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虛空清凈故

無戲論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平等故。

無念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念不生故。

無動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常住故。

離欲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真實故。

無起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疑故。

寂靜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相不可得故。

無過失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具足諸功德故。

無眾生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眾生際不可得故

無斷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不起故

無二邊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離著故。

無異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和合故。

無著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不分別聲聞緣覺地故。

不分別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分別平等故。

無量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量法平等故。

如虛空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無障礙故。

無常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有為故。

苦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虛空平等故。

空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不可得故。

無我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我不可得故。

無相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不可轉故

空性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畢竟無邊故。

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空無相無願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三解脫門不可得故。

內有色觀外色等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八解脫不可得故。

初禪定等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九先行法不可得故。

苦集滅道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四聖諦法不可得故。

布施等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十波羅蜜多不可得故。

十力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不可破壞故。

四無所畏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不怯不懼不退不沒故。

離系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智智無著無礙故。

如來無量功德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過諸數法故。

如來真如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真如平等故。

自然智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自性平等故。

一切智智 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性一切法相。不可得不可知故。


拿破崙並非真的比許多人(不是說絕大多數人)更壞。他同樣具有極為通常的利己主義,即通過犧牲他人來尋求自己的利益。他所擁有的最為傑出的東西只是,他具備更偉大的力量來實現他的意志,並且他還具備常人難以具備的更為偉大的悟性、智慧和勇氣。除此而外,命運也鍾情於他,賦予他遊刃有餘、大顯身手的歷史舞台。正是藉助於這些有利條件,他實現了自己的利己主義,干出了那些成千上萬人夢寐以求又不能幹成的事情。每個儒弱無能的男孩,他通過侵害其他男孩的利益,搞出一些小小的惡作劇而為自己獲取一點可憐的小利益。相比而言,這些雕蟲小技可謂小兒科,但其本質上與拿破崙乾的事情沒有什麼兩樣。

那些相信死後因果報應的人總是希望,拿破崙將要為自己造成的難以計數的災難,在死後受到上蒼處罰,經受地獄難以形容的痛苦折磨。但是,相對那些具有同樣意志而不具有同樣力量的人,拿破崙並不應該受到更多譴責。

---摘自《叔本華論說文集》第600頁


很簡單。

什麼是惡業?做人沒有底線,就是惡業。

第一,敬佛之前先敬父母。

第二,不能違反國家法律。

第三,不能見利忘義(誠信,契約精神)。

做到了,就有功德了,有福德了。

做到了,學佛很容易,老天都能幫助開悟。

做不到,下地獄。

答案我就不用說了,朋友們應該能看明白。

沒學,離佛很近。

學了,離佛很遠。

地獄門前僧道多。

做夢娶媳婦,凈想美事。

打坐玩幻覺,竟想美事。

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或者你應該想,自己如何做好「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才不致於徒增煩惱。管住自己的舉止動念已要下莫大功夫,至於別人,有別人自己的意志、自己的因果業報,豈是外人可以替代的?!


那就要看你的善惡衡量標準了。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不一樣,你問的惡業是什麼標準呢?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為天津爆炸死傷者誦經祈福?
如何看待並解決現在知乎上大量心靈法門教徒?
一行禪師說,要時時保持清醒覺知,工作時覺知自己在工作,但既然把心思用在覺知上了,那如何保持自己專註?
如何證明佛教的宇宙觀是真理,而不是因為信心而承認是真理?

TAG:佛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