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Qualia有哪些最新理論?

你看到的紅色和我看到的紅色是不是一樣的?

被針插一下,除了生理反應以外,大腦中那個所謂痛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怎麼樣的系統能產生感覺?比如狗有沒有感覺,魚有沒有感覺,樹有沒有感覺,有沒有感覺這個事情是否是個連續的過程?

客觀信號和主觀感覺之間似乎有一道巨大的鴻溝。

以前就想到過這個問題,今天才知道叫做Qualia。

最近在思考人工智慧尤其是強AI的時候重新想起這個問題,依然覺得這個問題不可思議。這樣一個問題似乎也並不會隨著神經生物學研究的深入而有絲毫的改善,就算我們很清楚得知道了大腦哪些部位對應哪些感覺,這個問題似乎依然存在。

人工智慧越來越強,各種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應用層出不窮,而我們卻沒辦法確認它們到底有沒有感覺,更別提自我意識。

Qualia和自我意識是否是等價的問題?

查了wiki,似乎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哲學家在爭論是否是個偽命題。

想聽聽各位知乎們怎麼看,專業人士分享一下業界最新研究成果,非常感謝。

供感興趣的同學參考:http://canonizer.com/topic.asp/88/6


Qualia 是一個很危險的詞,熟悉 Wittgenstein 的人都知道他的私人語言論證。Wittgenstein 認為私人語言是不可能的,而語言的邊界就是概念的邊界,因此私人概念是不可能的,即,不可能存在一種 qualia,使得原則上只有我才有可能分辨這種 qualia 到底是什麼,而其它任何人在原則上,無論通過什麼手段,都不能知道這種 qualia 是什麼。

很多時候當代認知科學和心智哲學在討論這方面的問題的時候都會傾向於把這個 qualia 往一個這樣危險的方向去推。當然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把這個東西拉回來:對,qualia 可以有,但是我們必須小心翼翼地提出這個概念。

需要明確的是,Wittgenstein 肯定會認為,我們在 (1) 哲學上以及特定的神經科學中描述自己切實的感覺的詞(即,qualia)和 (2) 日常語言中使用的詞是不同的,根據這個回答中提到的色譜翻轉(Spectrum Inverse)思想實驗,一個人的色覺神經如果搭線搭錯了,並且假設所有人類的視錐細胞對於光強的敏感程度都是一樣的,向大腦中反映的信號的強度也是一樣的,那麼,這個人可以有著和正常人完全一樣的辨色功能,但是與此同時,卻沒有和正常人同樣的 qualia。因此,紅色在日常語境下指向一種客觀性的東西,而在那個對應的思想實驗中指向一種 qualia。

但是這個地方並不是說有一個 private language,因為實際上根據我們的假定,這個人在神經結構上是和正常人不同的,更具體一點,正常人腦有 R、G、B 三個輸入口,而對應的視錐細胞和神經接線是 r、g、b,而這個人,如果要描述他的話,可能是 RGB 分別對應了 gbr。因此,原則上來說,只要我們將這個人的視覺神經做一個手術,那麼他就能夠有和我們相同的 qualia。也就是說,如果採用了這種對於 qualia 的理解,那麼是正確的,沒有問題的。而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能夠研究的也就是這種東西。

問題在於這個地方:有些人會說,「這個人口中的紅色並不是真正的紅色!」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日常語言中的「紅色」指的並不是一個我們內心中 qualia,而是一種存在於習俗中的具有客觀性的東西(比如,某個物體的顏色),當然,更為恰當的說法是:不要在意紅色指什麼,你要在意的是紅色的用法。我們將這樣的東西稱為紅色的,而將那樣的東西稱為非紅的。這是我們在日常語言中對於顏色的用法:它們並不指稱自己的感覺,而是指稱一種具有一定客觀性的東西,在某些情況下,它指稱的是一種特定波長的光,或者是幾種特定波長混合起來的光(我看到了黃色的光)。在有些時候,它指稱的是客觀對象的光學性質(這個蘋果是紅色的)。但是除了在我們這種哲學討論中,它們都不會指稱這種感覺本身,並且,只要我們承諾自然主義,那麼任何 qualia 在原則上都是可以和他人共享的。

「我擁有和你相同的感覺」——這句話無論是在日常語言中,還是在討論 qualia 的時候,都是非常正常的話。「你不可能擁有我的感覺」——你在強調什麼?你是否同時認為我現在不可能擁有我昨天的感覺?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和「你沒有我這一個感覺」有什麼區別呢?

最後補充一個討論:我們有可能想像一個人和自己的神經結構完全一樣,但是在受到相同的物理刺激的情況下卻有著不同的 qualia 么?我想應該是不能夠的。認為這種可能性存在會導致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兩個人有著完全相同的物理狀態,但是卻有著不同的精神狀態,那麼這就是在承諾存在一種非物理的心靈狀態,換而言之,這就是某種二元論。而二元論最大的問題就是:精神世界是如何和物理世界發生作用的呢?而這個問題就像是 Platonism 中理念和實際世界是如何發生關係的那樣,本質上來說是無法回答的。因此二元論是靠不住的。我們只能認為相同的物理狀態因果地決定了相同的心靈狀態。因此,如果兩個人有不同的 qualia,必定是因為他們在對應的物理結構上有一些不同。

這篇答案針對的是題主的補充說明部分,因為我認為問題本身並不是重點。

你看到的紅色和我看到的紅色是不是一樣的?

根據上面的分析,紅色有兩種意思。日常的意思下自然是一樣的,指向 qualia 的時候則有可能是不同的。

被針插一下,除了生理反應以外,大腦中那個所謂痛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怎麼樣的系統能產生感覺?比如狗有沒有感覺,魚有沒有感覺,樹有沒有感覺,有沒有感覺這個事情是否是個連續的過程?

這是一個神經生物學問題,但是同時也是一個哲學問題,「如何產生」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給出一個神經活動的解釋,但是判定一個對象是否有感覺則需要我們新創立規則。我認為這之間並沒有特別明顯的界線。劃界是不可能的。很多低等生物並沒有系統的感覺,只有基本的應激性。植物雖然沒有神經系統,但是有對應的傳遞信息的成分,而動物本身也有類似的體液調節而不是神經調節的應激成分。這就使得問題格外困難了。確鑿的劃界需要神經生物學對於系統的描述,只有在描述清楚之後,才能把分界的刀砍下去。當然,並不是說只有哲學家才能去做劃界工作,科學家自然也會做劃界工作,但是請注意,科學家在進行劃界工作的時候是才創立概念的新的使用規範,而不是在做科學:下定義不是做科學,而是做科學的前提。

客觀信號和主觀感覺之間似乎有一道巨大的鴻溝。

但是根據自然主義和反二元論的立場,客觀的大腦狀態決定了我們的主觀的感覺,包括了 qualia。

Qualia 和自我意識是否是等價的問題?

顯然是不同的問題,「自我意識」本身這個詞就是一個模糊的辭彙,它指向兩個概念:意識本身以及關於我自己的意識(即,意識到我是我)。sensibility 處理 qualia,而 sensibility 包含在 consciousness 中。至於能夠意識到自我的這種能力,應該算是人的理性能力的一部分,那麼這就和單純的感性能力更加遠了。

這個問題只有科學的部分是有意義的。它看上去的哲學的部分僅僅是因為一種錯誤的本體論預設,或者是產生於語言使用過程中的含混。


淺答一個:人腦是自組織模型,每個獨立個體都有一套自己對現實的「解」,這個解空間自由度之大使得不可能出現「神經元」意義上的相等。但是外界的信息是有其內在規律的,這個規律性可以看作為大腦求解的約束條件,也即雖然我的紅色永遠不可能被你絕對理解,但是我們可以實現有意義的交流。


推薦閱讀:

每天以1.2倍的速度播放視頻與音樂,若干天回到正常生活後是否會覺得現實時間變慢?
彈吉他久會導致指尖長繭,對觸覺的影響有多大?
有沒有人在看到蛇之前就能感覺到蛇就在周圍的能力?
被腰斬的人會有什麼身體和心理上的感覺和感受?

TAG:人工智慧 | 哲學 | 認知科學 | 感知 | 認知神經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