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乎獲取知識比什麼都不想好在哪裡?
02-01
我覺得提問者的疑惑也在於,為什麼要與眾不同。
請參見人為什麼要變得優秀問題中張宇辰先生的回答,漁夫很快樂,商人也可以很快樂,但是漁夫的快樂建立於風調雨順之上。一旦周圍環境變了,一旦縣官要你上交以前三倍的魚,不幹就把你女兒給搶走,漁夫真的還會快樂?商人不一樣,他視野更廣,他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有更多實現自我理想的資源,他不一定更快樂,但是他有更多機會尋找和穩定自己的快樂。「人不過是會思考的蘆葦罷了」,思考本身是有樂趣的。知識永遠不會是無用的,但是知識不等於智慧,從知識衍生智慧是最困難的一層,我覺得題主在知乎收穫了一堆不知道哪天能用到的知識,忽視了自身思考。從小處說,知識,視野,是思考和智慧的重要因素。
思考是每個人類都需要面對的主題,無論他是否簡單快樂。我哥是個很樂天的人,不怎麼看書,有次他很驚奇的給我說,他讀了兩本書,裡面把他一直在想而但不通透的東西給點透了。身邊的確有很多單純直率,赤子之心的朋友,他們的生命中也不只是快樂,一個笑容下面掩藏了多少東西,一個笑容是多少壓抑下的發泄或者釋懷,這些很值得深思。另外,很多時候,一個人從別處看來的一點知識就能解決一個難題,收穫快樂的可能性豈不更多。「缸中之腦」,這類似於學而不思則罔的狀態。解決的辦法就是,學習並且躬行,通俗點就是你學的知識要和你的實際生活聯繫在一起,和你愛好的東西有共鳴,然後你得去實踐它們,然後失敗,然後思考,學習,然後再實踐。
這裡面涉及到知識和信息的選擇,涉及到自身愛好的探索,涉及到自我實現與成長。我覺得這些快樂也許會比那種簡單的不必思考就可以獲得的快樂要更穩定一些。對我而言,真正值得敬佩的是這樣一群人,他們最初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後面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後返璞歸真,笑對人生,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些人生境界,都和視野,知識,智慧,胸懷有關。在感悟人生的一路上,知乎能給你啟發。
」他們不去想什麼問題 ,活的簡單快樂」——只要是個人都有想法的,也都是會思考的,不要小看身邊的人,也許是溝通的方法不夠好吧。
我認為,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個局,是由我們的心智,能力以及環境所限定的一個局,我們的所有認知,收穫,成就都被限定在局中。胸有大局者,不斷努力地想要打破原有的局,去擁抱一個更廣闊的世界。
另一些人或身處局中而不自知,或畏於艱辛不願改變,甘願身陷局中。
前者,不斷碰壁,也不斷接觸新事物,新景象,這過程自然會有痛苦;後者因為從未感知局限之所在,故而也無苦惱可言。至於孰好孰壞,則各有選擇吧。知乎的樂趣就在於你可以用極低的成本感受到只有在探索宇宙時才能有的快感,對於一個人來說這種投入產出比是正無窮的。
知乎上的東西有趣又漲知識,每天刷刷心情舒暢,還能學到東西。以個人經驗來看:
論有趣,論壇和微博這樣的社交平台有趣的東西很多,但不少都是哈哈黨轉來轉去,或者惡搞,娛樂八卦,看過就算了。
論知識,維基百科有知識,非常詳實,但好像是你翻字典一樣,如果沒有明確的主題,趣味不是那麼大,而且一般答案都非常完整了,沒有什麼互動。
知乎兼具了兩者的優點——既有對理論的探討,也有比針對性很強的的實際問題,而且好的回答一般都有理論支持和解析,但又有些來歪樓的有趣回答令人捧腹。刷知乎,你既學了東西,還不用那麼辛苦,有些內容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維方式,有些知識在這裡得來全不費工夫,說不定哪天就能用上,知乎實在是居家旅行的一大寶物。遠離那些讓你生活變的糟糕的東西,包括知乎(前提是你覺得它讓你的生活變得不快樂了)
每個人的經歷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對一件事的解讀不同。看到多種觀點,可以用來審視自己的偏頗和局限。如果重複堅持自己以往的觀點和做法,你就不會改變自己做事的效果。愛因斯坦說,瘋子的定義就是,重複自己以前的做法,卻期望取得不同的結果。
我是第一次上知乎。看了大家的回答,個人認為知乎有助於多角度地去思考問題。其實我們沒有必要糾結於它到底會帶來什麼好處,順著自己的心走就是了,你肯定會收穫很多,並且會收穫一些意想不到的東西。
刷知乎和刷微博都是一樣的,都只是傳遞信息,只有看完以後加入自己的思考才有意義。他們唯一的不同就是微博上值得人思考的有用信息實在太少。
我覺得平台不是主要的,關鍵是你有沒有一顆願意接受的心,就是所謂的興趣,有些話題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的,找到自己需要的是在任何一個平台都最先清楚明白的,喜歡對樓主有些用處,因為自己覺悟來的比別人灌輸的來的更加有意義
各種相左且各有理由的觀點,可以讓你學會獨立思考。
當你對問題思考,然後並得到了答案,你就比那些所謂簡單快樂的人多了一份成就感。這不是一種快樂嗎?
推薦閱讀:
※男生獨自一人時會模仿女生做什麼?
※有什麼東西很耐玩,而且不用花太多錢的?
※換對髮型,這個春節給你「衣錦還鄉艷壓群芳」既視感!
※低收入者如何在上海過上比較優質的生活?
※想要更多的自律?你可能搞錯了!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