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再提升到「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感受,最重要的「心智約束」或者「心智釋放」是什麼?

少想多做。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肉眼看,看見世界的現象、概念、文字、被命名;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慧眼照見-空性;

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佛眼悟道-性空。

...............................................................................................................................

你愛怎麼看就怎麼看,什麼「山」啊,什麼「水」啊,什麼「心智」,什麼「約束」,什麼「釋放」

(沒眼看,看了當沒看,沒看也沒;也沒有答,答了當沒答,沒答也沒)


一切景語皆情語


偽命題,這種問題整個人類歷史上可以答出來的也寥寥無幾。即使答出來,樓主也無從借鑒。根據各人生平際遇不同,認知也會不同。


我個人認為這像畫畫, 畫在描繪過程中,給人的就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最後完成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腦海里有想畫的事物,但開始時的一筆一划並不能確定事物形態,給觀察者各種想像和思考,當畫完的時候,觀察者放眼就知道畫的到底是什麼。


回歸初心。


世間有為法皆是如夢如電如幻如泡影


從盲從,到獨立思考,再到理解為何要盲從


分享一下上課的筆記:

  • 山是山(規定性概念)
  • 山不是山
  • 山只是山(指示性概念)
    • 柏拉圖未區分指示性概念和規定性概念,以為可以通過規定性概念達到指示性概念。
    • 海德格爾認為西方哲學的問題就是總是追問was ist das.
  • 事物本身處在空位上,打開,具有無限可能性。事物在前謂詞階段就被給予我們了。

個人的一點感想:

看山是山:此時的「山」,顯現在我們意識中不是「作為山的那個東西」,而是「山」這個概念。語言反過來規定了我們看世界的目光。

在反思了這一點之後,我們會力圖將概念給予我們的束縛擺脫掉,此時的階段是:山不是山(這個概念)

在這一基礎上,進一步思考觀察,就能發現概念不過是一種指示,指示的是無法被割裂的生活現象之流。


心境不同啊。山為何是山,是迷惘,是批判,山就是山,是豁達是妥協,都是在不同的心境。


是色是空蓮海慈航游六度 不生不滅香台慧鏡啟三明


從虛空的夢想達到務實的境界


這一系列變化旨在注重回歸,也就是關注現在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習+思考。


推薦閱讀:

你覺得我們生活的社會有問題嗎?
如何解讀魯迅-《高老夫子》?
很多時候討論無法深入的原因是什麼?

TAG:心智 | 反思 |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