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


為什麼對人口原理一片叫罵呢? 人口原理在當時是完全符合時代背景的,在今天,人口原理依然值得我們思考:科技更新、經濟發展、政治政策是如何通過人口反饋的

盧梭在社約論中也提出:好的政府可以養活更多人 (鼓勵生育是好政府的標誌)

我們要明白人口原理是怎麼提出來的:是為了反對戈得溫等人號稱「完美的社會制度可以帶領我們走向幸福」,認為人類因為自身的生育欲而永遠不可能擁有完美的社會制度。戈得溫所制定的完美的社會制度是一種理想化的社會模型,馬爾薩斯為了反對戈得溫的理想化社會模型,分析出完美的社會模型下,人口的發展方式,依此證明:完美的社會模型是不可能的

首先反對@王至的答案:

理由 :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是一個理想化模型,將土地產出與人口增長數量按照完全理想化進行比較 即:土地現產出量為1,其後每25年因為①技術革新 ②資本堆徹 ③人力投入 而算數級別遞增 (第二個25年2、第三25年3………第一百25年100)馬爾薩斯:「這是最大膽的科學家也無法想像的發展趨勢」 馬老已經承認,這種發展趨勢是不可能達成的,上數據:(來源 http://www.fao.org)

1961 年小麥 世界產量:222 357 231MT

2011 年小麥 世界產量:649 325 444MT

40年間,糧食產量上升3倍不到

再看人口 馬老以美國1790年至1820年的4次人口普查為依據(為什麼用美國呢?因為馬老認為那時候的美國是①土地肥沃、②生活必需品分配傾向於社會大眾、③勞動力需求高,這是最適合人口增長的幾個要素)1790年白人數量為:3 164 148 而到了1820年,白人數量為:7 861 710 平均25年翻一番。

依此:馬老提出 人口數量以幾何數量提升(1、2、4、8、16)而糧產則以算數提升(1、2、3、4、5)有沒有聞到饑荒的味道?

@王至所說,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育率並沒有如馬爾薩斯與後馬爾薩斯理論模型預測的那樣提高,反而下降了,特別是在發達國家

讓我們把書本翻到181頁:由於實際工資高,或者由於擁有支配很大一部分生活必需品的權力,可能會出現兩種完全不同的結果。一種是,人口迅速增長,高工資主要被花在供養大家庭上;另一種是,生活方式的明顯提高,人們享受到生活的便

利條件和舒適品,卻沒有引起人口增長率相應的加速提高現象。

在觀察這些不同的結果時,究其原因顯然就是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

時期的人民中存在的不同的習慣。

不分析不同國家的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就套用理想化模型。…。小心馬老揍你~

然後反對@面朝黃土(; ̄ェ ̄)反對這麼多人不會被揍么……

@面朝黃土:那我自然也沒話說。憑什麼食物就一定是線性增長啊?

請點擊(=?ω?)? http://www.fao.org 裡面有糧產數據

為什麼英國工業革命前500年沒有人口有效的人口增長呢?

答:馬爾薩斯的25年人口翻一番是完全理想化的,①土地肥沃 ②生活必需品分配傾向於底層人民 ③勞動力需求高

為什麼沒有有效增長呢?因為以上3點當時都達不到啊啊啊!貧窮和匱乏和疾病抑制了人們的生育欲。就像放開二胎好多人也不敢生啊~


很簡單,我認為馬爾薩斯的理論是錯誤的,不適用於古代也不適用於現代。

中國的史學界一向有兩種觀點,一種是以曹樹基為主的學術界主流,這部分人贊同馬爾薩斯人口陷阱理論;一種是以李中清為主的非主流,認為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無法成立。

我呢,贊同後一種。

在這場辯論中,雙方還圍繞著「人口過剩」和「人口危機」的存在與否,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如曹樹基認為,中國人口的模式可以簡化為「過剩—緩解—重新過剩」;人口過剩的難題(始終)纏繞著古代中國人,成為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夢魘 。李中清則認為,中國不存在「人口過剩」(甚至在人口最為稠密的長江下游也是這樣) 。不僅如此,在李伯重看來,中國歷史上曾否存在「人口壓力」都不無可疑了 。這些論點不帶來如下的一些問題:我們應如何看待古代經濟發展的動力,又如何評價人口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我們還是從經濟歷史的角度來看:在中國傳統經濟的發展序列之中,經濟的「起步」完全得力於人口的增加和有效需求的擴大;人口的增加,甚至會引起收益的遞增,這在發展的早期或所謂「恢復時期」最為明顯,也較少引起爭議。到了經濟發展的較高階段,雖然收益會有所遞減,但它卻可能更為有效地利用日益增多的勞動力----------------因為沒有人口的正常增加,則沒有需求的擴大;沒有需求的擴大,就不會形成生產上的擴張和「規模經濟」的出現,便也沒有地區間的貿易和比較優勢的交換可言。只有有了生產上的擴張和規模,才可能促進科技的發展和擴散。由此看來,古代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所有成就,無論是土地的全域性開發,還是跨省區優勢交換格局的形成,如果沒有人口的大量增長,都是不可想像的。也可以說,中國傳統經濟需要那樣高度密集的人口,二者之間有著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人口的增加,對於中國傳統經濟的各發展階段,無疑都起到過推動的作用 。


與一般人想像相反,超級馬爾薩斯災難反而是現代才會常見

古代因為疾病糧食短缺等原因,人口增長有限反而問題不大。

而現代世界各國經濟水平不一,很多國家完全靠賣低級資源過日子,比如礦產油氣在古代挖不出來也沒人要,這些國家維持個幾百萬人,並沒有人口壓力。

現代這些東西有人要,靠賣初級資源買糧食建立醫院,人口幾十年增長到幾千萬甚至上億,然而他們維持人口並不是靠自身生產發展而是外部性輸入,一旦出現國際經濟波動、資源枯竭甚至單純的人口漲到把歷年積存的餘糧外匯都吃完了,大家說會如何?

只不過這種事大家感受不到罷了

第一、現代人感受不到馬爾薩斯,是因為馬爾薩斯理論在現實中作用的周期超過了人們一般感知的限度

類似古代王朝由盛轉衰的時候,往往當時人並不能自覺,完全是後人才能觀察到這種幾十上百年的長周期運動

第二、經濟技術發展使得人口上限跑贏人口增長,這個理論上也是沒問題的,然而能跑得贏的也就只有部分甚至少數國家,其他組織低下的農業國半農業國仍然跑不贏,那麼馬爾薩斯理論仍然起作用……而新聞上這些國家一般不常見,出事了才會見得到。

一談馬爾薩斯,就拿中國為例來反駁,然而不講後來計劃生育,就算建國初,新中國靠有效組織和人民熱情,硬是能靠堆人力搞出淠史杭、荊江截彎取直之類得水利工程,把農業社會的人口上限提高了,否則哪有餘糧供應城市工商業……堆人力說的輕巧,然而第三世界上百個國家有幾個做得到


這麼偏門的問題,不過恰好對此比較感興趣,試答一二。

關於馬爾薩斯的理論,算是老生常談了,所以這裡不再贅述。其實若是有對於馬爾薩斯人口理論感興趣的人,可以讀讀他的first essay,不為別的,就因為論證過程簡單粗暴,真可謂當頭棒喝!可惜這一下子可能要算是白挨了,因為論證過程實在是漏洞百出,沒啥值得學習的。

奇怪的是,這麼一個看上去漏洞百出的理論,為啥當時引起了轟動?並且現在若是修習經濟史,也是當個重要人物來對待的。他的理論究竟對經濟理論的推動起到了什麼了不起的作用?這也是我一開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當然後來已經想通了,所以在這裡分享一下。

要想知道馬爾薩斯理論的偉大之處,必須要知道馬爾薩斯當時為什麼寫這麼篇文章。當時英國人在亞當斯密的經濟增長理論與工業革命的雙重衝擊之後,早就開始樂觀得忘乎所以,開始討論人類未來能多麼多麼幸福,以及人類社會將會有多麼多麼完美。似乎沒什麼問題,經濟在增長啊,人們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素質也會越來越高,然後社會就開始越來越和諧了。其中代表人物為Condorcet
(1743-94)與William
Godwin (1756-1836)。這時候,馬爾薩斯跳出來了,說,你們這群二百五,人類社會根本就不會進步,也沒進步過,別在那做白日夢了。然後就出現了大(臭)名(名)鼎(昭)鼎(著)的馬爾薩斯人口理論。

接下來就是數據時間,可以看看馬爾薩斯這簡單粗暴的理論究竟有什麼用。圖1中,可以看見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前人均收入在長達500年時間以上都沒有任何有效增長,難道當時那些英國的學者就不覺得好奇這是為什麼么?(p.s. 當時的數據獲取極為不易,各位看官也不要覺得這些學者都是腦殘)而我們看馬爾薩斯當時寫這篇論文的年代---1798年,從圖1中可以看出,雖然當時是工業革命階段,但是人均收入並沒有突破過去幾百年的瓶頸----$100。所以馬爾薩斯就提出一種觀點:雖然生產力在增長,但是人口比生產力增長的更快,所以200年後也不會全民高富帥,依舊是全民屌絲的節奏。這是對過去現象的一種(合理)描述,雖然為什麼人口增長比生產力增長更快馬爾薩斯根本沒有解釋。當然,你要非說「因為食物是線性增長,人口是指數增長」這也能算是解釋的話,那我自然也沒話說。憑什麼食物就一定是線性增長啊?

圖1 英國於1260-2000年的人均收入

看了上圖的一種本能反應就是,之所以人均收入在工業革命前停滯在一個水平,是因為工業革命前社會並沒有顯著提高生產力的偉大發明!(獎勵你倆糖,提了個好問題)但是再看圖2,在工業革命前,雖然重大發明不多,但是例如什麼犁(plow)之類的發明對於農耕時代不可不說不重要,為啥人均收入就沒有顯著提高呢?馬爾塞斯的答案是,因為人口增長了,並且人口增長的比率恰好跟生產率增長(糧食產量增長)的比率一致,所以人均財富就沒有提高了。乍一聽,還挺有道理,所以那些樂觀的人都被唬住了。可是仔細琢磨,他也沒說為什麼人口增長必然侵蝕生產力增長帶來的人均財富的提高啊。所以又覺得好像他說的不對,結果爭議自然就大了。

圖2 從遠古時期至今的重大發明所在的時間點與世界人口的人均收入

來源:我也不知道我們老師從哪搞來的-.-

事實上,馬爾薩斯自己也被自己搞糊塗了。他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現象,那就是人口增長在過去似乎總是等同於生產力增長,但是他覺得這是一個理論,試圖證明未來依舊如此。所以理論是壞理論,可是現象確實是好現象。就如同著名的飛利浦曲線(Phillips Curve),當時飛利浦就提出個現象,幾十個點,花了條失業率與通脹的負相關的線,沒有提供任何有效的理論,但是依舊引起了當時經濟理論界的軒然大波。因為提出一個被理論家們普遍忽視的一個現象,那對於理論的推進作用是極大的。在馬爾塞斯提出這個現象之前,沒有經濟學家試圖聯繫人口增長來解釋關於國民財富與福利的問題,但是通過圖1就能看出,人口增長不可謂不重要。這之後便湧現了大批關於人口增長的經濟理論,而現代研究人口理論的經濟學家也奉馬爾塞斯為鼻祖。那麼關於馬爾賽斯的人口「理論」,你說它究竟重不重要?


謝邀。

馬爾薩斯理論核心內容:人口指數上升,糧食產出卻不會指數上升,導致人均糧食減少而出現糧食危機。

如果諸位,特別是生育教徒,試圖證偽馬爾薩斯理論(已經可以拿炸藥獎了估計),那麼需要建模證明以下幾個定論:

①:未來地球人口一定會下降

②:工業可以永久使糧食生產指數上升,而無限提高地球的環境承載力

③:未來人類不需要吃東西

否則只不過是當前沒有爆發馬爾薩斯危機。

我期待知乎諸位生育教徒能給中國拿一張炸藥獎。


馬爾薩斯理論極度簡潔。完美而優雅。他通過研究人口容量的關係來反推人均生存質量。他的理論預言人類社會的生活水平都是差不多的。甚至預言自然界的生物也是如此。

這個理論是如此的正確。所以事實上在1800年之前的人類生活水平和自然界真的是完美符合他的模型的。

唯一的問題是。生存空間在1800年之後不再是線性的增長,而是在科技的進步下開啟了指數的增長。這個增長的速度超過了人類的繁殖速度。於是人均生活水平超過了馬爾薩斯所說的剛好滿足自己生存的水平。

科技在1800年到現在 顛覆了馬爾薩斯的預言。但是它能否繼續顛覆。則需要討論。

首先 生殖率高的人類的比例會逐漸增大,於是生殖率會逐漸提高。這是必然的結果

然後討論生存空間

假如現有的物理定律有一部分是正確的。比如說光速。

事實上。負熵是有限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 由於光速的限制。空間也是有限的。假如光速之類的物理隔閡是真實的。那麼未來的一萬年,人類不可能佔領1萬光年以外的星球。 這個人類活動區域是多項式的增長。而人類的個體數量是指數增長。考慮到利用率的極限。那麼人類終歸會是回歸馬爾薩斯狀態的。

馬爾薩斯理論也說過。由於種種原因。歷史上總會出現一些生存個體數量遠少於生存極限數量的時期。這些時期被稱之為蜜月時期。這些蜜月期內,個體的生存條件會超過馬爾薩斯極限。但是當蜜月期過去之後。終歸會回到馬爾薩斯狀態的。

如果現有的物理定律不正確。也就是光速可以超越,或者是可以開啟虛數空間,平行世界等世界。那麼。。。。。。

光速其實更像是一個牢籠,用來封鎖指數增長的物體。以防止這種瘟疫一般的增長席捲整個宇宙。如果這個牢籠失效。那麼人類最終會佔領宇宙。改變宇宙結構。或者是遇到增長力更強大的外星種族。從而被毀滅。

總之,沒有光速束縛的宇宙是危險而不穩定的。這個宇宙毫無安全感。因為沒有任何手段可以抵抗超文明的席捲。非常可怕

目前的宇宙學似乎沒有看到這種超文明的影子。但是也許看到他們的時候。我們已經滅亡了。

人類是務實的種族。那些深邃的,貫穿恆古的預言。大概永遠不會被人類所重視吧。


可以看看印度的人口問題,孟加拉也可以,中東問題就有學者指出大背景是穆斯林世界人口爆炸,還有很多了,例如中國消耗的資源量等等,就算馬爾薩斯有些錯誤,你願意生為一個普通的印度人或孟加拉人嗎?


理論沒有好與壞,關鍵是使用理論的人。


乾隆年間中國人口從1億增長到3億,儘管經濟大幅度發展,但還是饑荒遍地,乾隆末年民變四起。完美印證馬爾薩斯論。科技發展是能提高人口上限,但畢竟有個限。人口無限增長,人民無限富裕的情況是不可能發生的。


馬爾薩斯的人口理論很好的解釋了人口周期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但顯然沒辦法預見到工業革命後,科技對於生產力提高帶來的劇變。但即使如此,人口理論也是非常有指導意義的,控制人口,也為各國所接受。

我寫過一篇馬爾薩斯的傳記,不太長,但是描述了他的生平,人口理論的簡要內容和中國對其理論從抵制到接受的過程。

但就像凱恩斯說的,當馬爾薩斯與李嘉圖辯論時,大家選擇相信李嘉圖,三十年代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而50年代,我們放棄馬爾薩斯,到了79年才開始計劃生育,引起了我們如今的未富先老。

如果有興趣就加我的微信訂閱號:sysztjq 去看看【財經】禁慾尊上馬爾薩斯——《經濟學家男神系列之二》 吧。

http://weixin.qq.com/r/bz-C2nnE6SSWrT2592p9 (二維碼自動識別)


兩點,一,我覺得食物可以說是能源吧,能源的來源是太陽,每年太陽送到地球的熱量是多少?估計固定不變吧,人口增長怎麼樣?網上有人口統計。如果不斷開發「太陽能」,而不阻止人口增長,我覺得雖然不科學(但是前提沒問題吧?),地球超載θεθ

第二個,馬爾薩斯發現下層階級更容易早婚,而獲得資源的能力不足,不僅生活難以改善,反而加重。推之開發能源能力,是不是人類在科技不發達的時候也會加重生活困境呢?∩ε∩

非常好的思考題TεT


生物學和化學產業的發展,讓現代社會短時間內糧食夠吃了,批判馬爾賽斯1.0理論沒有意義了。

主流的政府和輿論的做法就是明面批判馬爾薩斯理論,實際上就是採取馬爾薩斯2.0的做法。

例如這樣:


是一種理想化的簡化模型,就像現在的經濟學論文一樣,完全不考慮現實世界裡面複雜的邏輯關係


首先,我覺得從當前社會的發展來看,糧食生產增長主要依賴科技進步,而人口增長依賴的因素和制約的因素就很複雜,如管理部門主動控制、社會成員生育意願改變和戰爭疾病等外部因素等等。

所以我認為人類目前應該關心的不是如何證偽馬爾薩斯的理論,而是學會如何與科技進步協同共生。


請問,馬爾薩斯人口理論和馬爾薩斯模型有什麼關係嗎?


馬爾薩斯是一個悲觀主義者。


馬爾薩斯理論核心內容:人口指數上升,糧食產出卻不會指數上升。

事實上在可以預見的幾百年之內,剛好是相反的。這就是科學的力量,改變了物質生產也改變了人類的生育觀念。


一拍大腿說到:「人口增加,需要就增加。」說的好啊!但問題是資源稀缺性。很多人批判資源稀缺性和生存空間論,說是生造出來的理論,其實是過於依賴理想化模型,沒有仔細思考現實問題,而且忽視了真理的時效性。試問各位,你們覺得100年內國家會消亡么?答案如果是國家不會消滅,國家主義(民族主義)就不會消滅,那麼領土這個縱向概念和主權的概念就不會消滅。很遺憾,在這樣一個現實系統內,一切資源(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等)都是必須服務於同一立場的,而這一切都建立在領土之上。每次提到領土,總有人搬出科技革命、新能源開發進展,還有人提過去的水稻改良的。問題是,你們這些人,一直都忘了一個基本前提,就是無論科技革命到何種程度,只要國家不消滅,就只有服務於自身立場的資源才是資源,一切資源是為了滿足本國需要而不是外國需要。簡單來說,就是哪怕水稻畝產破萬公斤,若這水稻長在別人領土內,這技術被別國獨佔,這水稻也能叫做水稻么?難道還要拐彎抹角地利用全球化死皮賴臉地去「互惠互利」?毫無疑問,馬爾薩斯人口論是一個前提,並且無論已發現的和利用已發現資源生產的可利用資源(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等)如何增加,資源是有總量和潛在總量的,且載體是縱向領土(至少在國家滅亡、宇宙殖民實現之前是這樣)。如何更好的去抑制他國的人口,並在本國人口發展到當前科技水平資源容量時自行抑制,一直是國家必須直面和致力於的問題,這現實從來就不曾改變。


好像八國聯軍侵華時也是說中國人口增長最後會像黃禍時一樣侵略歐洲xd


推薦閱讀:

TAG:理論 | 人口 | 經濟模式 | 經濟政治 | 馬爾薩斯英國人口學家和政治經濟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