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羅漢是否輪迴的考證?
阿羅漢已經證得漏盡通,已經出了三界之外
那麼,末學愚鈍,多年來依然想不明白,誠教各位善學:1.對於六道的去留,阿羅漢是否擁有自主權,意思就是想來就來,不想來就可以不用來?2.對於佛陀批評阿羅漢不能回小向大,這種說法出自哪裡?可信否?3.有說法稱阿羅漢沒有圓滿智,還有微細惑,未斷法執,只是證得分段生死如果已經不用輪迴了,什麼未斷未證的還有什麼可糾結的,還重要嗎?
我認為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選擇和追求,人生是豐富多彩的,有人喜歡挑戰自我,有人喜歡幫助他人,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決定,不要干涉,不要評頭論足,證得阿羅漢已經相當了不起了,應該得到讚歎
謝邀
其實張沐師兄已經答得很好了,我以我的所知再啰嗦一些。
⒈阿羅漢已破除我執,證得無我,是:「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不受後有」,所以阿羅漢不是自由來去六道的問題,而是人家根本不想再來,除了受佛囑託不入涅磐的十六羅漢和回小向大修菩薩行的阿羅漢,其他的阿羅漢都入無餘涅磐,解脫輪迴不再來世間。
⒉張沐師兄已經給了經典出處
⒊阿羅漢在佛教的層次體系中屬於聖人位,高於一切六道眾生。所以阿羅漢又叫應供(arhate),堪受一切眾生供養。雖然佛陀與阿羅漢都是涅磐,但佛陀是自覺覺他,不同於阿羅漢的必須依靠佛之聲教解脫。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就是佛陀不是直接修成阿羅漢,而是先菩薩道修行,做一名菩薩,經歷世間百態,積累功德資糧,斷盡煩惱、所知二障,然後在最後生示現成佛。菩薩成道不知比證悟阿羅漢果要難度高多少了。
如果以南傳的角度,阿羅漢確實是正確的追求,止息苦就是修行的全部目的。至於久遠以後還有沒有人解脫,那是以後菩薩的事情,反正這個世界無始無終,總會有佛陀誕生的。而且菩薩道修行為了圓滿波羅蜜,中會有很多不那麼「正確」的舉動,比如為了修忍辱而任人宰割,為了修布施而將自己的妻兒給人家等等,所以南傳會覺得北傳人人修佛的目標定得太大,修行方式太過繁雜,容易走上偏。
北傳佛教的目標是成佛,追求的是止息全部眾生的苦,所以對阿羅漢這種只滿足於自我解脫的做法不以為然。北傳為了修行也是各出奇招,有直指人心、呵佛罵祖的禪宗,有以戒為師的律宗,有注重止觀的天台,走求上名校學習的凈土宗,有神神叨叨的密宗,
這是目標不同造成的價值觀差異1.對於六道的去留,阿羅漢是否擁有自主權,意思就是想來就來,不想來就可以不用來?
問迴向菩提聲聞。為住無餘依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為住有餘依涅槃界耶。
答唯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有此事。所以者何。以無餘依涅槃界中。遠離一切發起事業。一切功用皆悉止息。
問若唯住有餘依 槃界中。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云何但由一生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所以者何。阿羅漢等尚當無有所餘一生何況當有多生相續。
答由彼要當增諸壽行。方能成辦。世尊多分依此迴向菩提聲聞。密意說言。物類善男子若有善修四神足已。能住一劫彼雖如是增益壽行。能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所修行極成遲鈍。樂涅槃故。不如初心始業菩薩。彼既如是增壽行已。留有根身。別作化身。同法者前方便示現。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由此因緣皆作是念。某名尊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已般涅槃。彼以所留有根實身。即於此界贍部洲中。隨其所樂遠離而住。一切諸天尚不能睹。何況其餘眾生能見。彼於涅槃多樂住故。於遍遊行彼彼世界。親近供養佛菩薩中。及於修習菩提資糧諸聖道中。若放逸時諸佛菩薩數數覺悟。被覺悟已。於所修行能不放逸。
2.對於佛陀批評阿羅漢不能回小向大,這種說法出自哪裡?可信否?這個不能應該指不願意吧?那麼《法華》《維摩詰》這些經典里都有說問若阿羅漢迴向菩提。便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何因緣故一切阿羅漢不皆迴向無上菩提。
答由彼種性有差別故。所以者何。諸阿羅漢現見種性有多差別。謂或見有諸阿羅漢俱分解脫而般 槃。是故當知由彼種性有差別故非一切阿羅漢皆能迴向無上菩提。複次迴向菩提聲聞。或於學位即能棄捨求聲聞願。或無學位方能棄捨。由彼根性有差別故所待眾緣有差別故。如迴向菩提聲聞由遇緣故。乘無上乘而般涅槃如是。菩薩設為如來及諸菩薩之所棄捨。因棄捨故。若遭尤重求下劣乘般涅槃緣。應惁下乘而般涅槃。然無處。無容諸佛菩薩如是放逸。棄捨於彼定無是處(《瑜伽師地論》)
3.有說法稱阿羅漢沒有圓滿智,還有微細惑,未斷法執,只是證得分段生死
如果已經不用輪迴了,什麼未斷未證的還有什麼可糾結的,還重要嗎?再轉一段《瑜伽師地論的》:我認為每個生命都有自己的選擇和追求,人生是豐富多彩的,有人喜歡挑戰自我,有人喜歡幫助他人,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決定,不要干涉,不要評頭論足,證得阿羅漢已經相當了不起了,應該得到讚歎這也是我一直糾結的,到底是究竟一乘,還是究竟三乘。如果是一乘,最終目標只有佛陀果位,那麼讓大家都成佛這是對的,如果是究竟三乘,那麼確實應該尊重各自決定。一乘三乘之比較,也可以參考這篇,比較易懂http://www.zgmzyx.com/html/report/1604222427-1.htm問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為有少分差別意趣殊異不耶。
答一切無有。所以者何。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設高下勝劣。此是如來此聲聞等。問何因緣故無有差別。所以者何。諸聲聞等有餘殘障。於無餘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佛一切障永無所有。答住有餘依涅槃界中。可得安立有障無障。住無餘依涅槃界中。畢竟無障可立差別。何以故。於此界中。一切眾相。及諸粗重皆永息故。皆永滅故。所以者何。諸阿羅漢住有餘依 槃界時。一切眾相非悉永滅。異熟粗重亦非永滅。由彼說有煩惱習氣即觀待彼相及粗重安立有障。住無餘依涅槃界時。彼永無有。是故當知於此界中。無有有障無障差別。問若此界中永無有障。如諸如來離一切障。阿羅漢等亦復如是。何因緣故。阿羅漢等不同如來作諸佛事。答彼闕所修本弘願故。又彼種類種性爾故。阿羅漢等決定無有還起意樂。而般涅槃。是故不能作諸佛事
自主權,這是佛教反對的重要邪見之一,佛教是無主宰的,諸法皆因緣而生滅,何來主宰?因為有我而輪迴,無我而解脫。
讚歎阿羅漢聖者!
回答問題前,先明確一點,看看共許不:阿羅漢不如佛圓滿(比如如來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若共許可看下面的回答,若不這麼認為,當我啥也沒說。
1、如果阿羅漢入了無餘涅槃,那麼他將不受後有,不能來六道了。若阿羅漢還沒入涅,那麼,如果他願意,他可以長久住世。根據在阿含經,修四神足,可住世一劫有餘。
2、在大乘經典,如《法華經》,有批評不回小向大的阿羅漢,但也有回小向大的阿羅漢。《瑜伽師地論》給的回小向大的方法就是住世一劫有餘(即很多劫)的那段時間,去積累福慧資糧,行菩薩道。
3、比如唯識學認為二乘聖者斷了煩惱障,但還有所知障未斷,不過呢,所知障不礙涅槃。有所知障,那麼智慧就不圓滿,和佛比。這也是為啥要回小向大的原因之一,從不夠圓滿到究竟圓滿嘛。拿經典做各種考證的就省省吧,這根中世紀的基督教神學沒啥區別。
複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於舍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若在舍心,舍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迥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楞嚴經。上述文字中阿羅漢與其他修行方法中阿羅漢的含義是否精確對應,可能有不同看法。
阿羅漢並沒有證得漏盡通。
當自我身心妄業,徹底熄滅於心靈純澈覺照中,覺性性寂,性空無染本無迷障,迷消覺亡,不可得即圓滿,能所雙亡,身心脫落,即心離心,是隨緣性起,無取無證,無所得是涅槃,是故空中無色,明晰普照中,並無生滅可緣起,覺所覺空,空所空滅,生滅寂滅,本無有善惡諸業可得,心離妄想之當下,是如來清凈法身,如如圓滿,隨順不動,於眾生世界,不即不離,這就是漏盡通,證入無生法忍,生死性即涅槃。-大乘了義佛法
維摩經中天女散天何以會粘神通具足的佛的大弟子阿羅漢,獨不能黏諸菩薩?天女曰: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因阿羅漢「意」雖清靜,然心意未空,不空則有染,有染則分別,分別則妄想,妄想則攀援,六根得便!故詩云:剎那未除人我相,天花黏滿護身雲!-澄江明月色成空
「奢摩他是觀心修行的道路,因為行者有心可觀,故有清凈觀心者,因為有心可滅,則有聖果可證,必有境界所成就。
因有境界所成就,則必有感知境界心,因有聖果所得故,必有所得心來承載,故而所證所斷,皆不脫識陰存在感,覺知受——色受想行識五蘊熏染,如人除草,只是割除了草苗形態,卻沒有將草根徹底拔出。
清凈觀心的功夫,只是熄滅了煩惱名相,而煩惱種子依舊深藏在阿賴耶識中,在心識細膩的習氣川流中往複,神識依舊在三界生死中輪迴。
有所得果,必定有承載所得果之心,心色相續就是輪迴,阿羅漢所斷的,是自心煩惱名相,所證的,是煩惱色塵熄滅後,心靈覺知清凈綻放的,純明心光,心光與十方三世如來心光,相互輝映,照自己與眾生八萬劫生生死死,心如明鏡一塵不染,映照諸相明晰不動,是為奢摩他。」
-大乘了義佛法1.「不能回小向大」:好比商人賺了錢不與人分享也不做壞事叫作小。賺了錢布施與人結緣叫作大。
等同此理,小乘只嚮往自己解脫極樂,大乘還會來渡人去極樂。2.小乘阿羅漢又分有漏與無漏。有漏就是還有緣分要回來還緣、磨礪道心(可參考南懷瑾講解的經書),無漏涅槃以後就是真正的「所作以辦」三界五行我的理解和你有點不一樣。如同可見光波段範圍,跳出三界就是可見範圍比我們更寬。那你說他還見得到可見光嗎?集合-跳出三界》集合-三界。也可以說包含。而不是有個主宰(元素)一會兒在這個集合,一會兒在那個集合。
問這個問題感覺未入門
1.阿羅漢是不輪迴,不生死,至於能不能、想不想往來六道,自己理解,我不理解,因為站不到阿羅漢那個高度。2.應當是出於寶積部經集部大集部諸經,意思是阿羅漢已入涅槃,棄卻有為,不能再修證佛果。然而法華部中也有記載不少阿羅漢未來成佛。所以可信不可信自己理解。3.如果目標是涅槃,是解脫道,那阿羅漢就做到了,其他的無所謂。如果目標是成佛,那就有所謂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