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發燒音響是大型騙局嗎?


不請自來,寫點感想。

發燒音響不是大型騙局。發燒音響說白了是「高級家用音響」,是音響工業的一個門類。音響工業是充分競爭的、歷史長久的、支撐學科嚴謹的工業類型,專業舞台音響、會議音響、電影擴聲音響、錄音專業音響、家庭影院音響、民用音響是它的子類,所謂「發燒音響」就是高級的民用音響,類似於運動型轎跑車與普通家轎、高級定製服裝與普通時裝等等。

不管是否「發燒友」,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監聽音箱」吧,是的,與發燒音響關聯最密切的就是錄音室使用的專業器材了。事實上,很多現代歐美頂級家用音響品牌的創始人原本都是錄音工業界的大咖。發燒友耳熟能詳的BW 801原本就是錄音室監聽音箱,價格不菲。要知道錄音器材相對對家用來說都是「天價級」的,但為什麼發燒音響就給人「騙局」的誤解呢?首先是環境,其次是系統集成。錄音工業有著嚴格的規範,錄音室、聽音室的建築聲學方面光是設計費恐怕就能買一套不錯的發燒音響了,監聽電聲系統的設計一般都是專業公司成套提供的;反觀家用音響,大多是在敞開式的客廳使用,搭配也是五花八門各隨所好,一般人、哪怕是發燒友都是很難掌握的,同樣一套器材在不同的地方得出完全相反的評價也就不奇怪了。

說說發燒音響的歷史,就知道這不是什麼騙局了。家用音響的高級化,始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這裡要提一下兩本音響雜誌:《Stereophile》,創始人J G Host可謂是音響界教父級的人物,但相對來說還算不上「發燒」,另一本《TAS》的創始人Harry Pearson就是發燒音響的始祖了,他注重音響還原的速度、定位、舞台感(發燒友所謂的「聲場」),開創了現代音響美學,吸引了一大批各個領域的大咖級人物投入生產高級音響器材,代表性人物就是MARK LEVINSON,一位大提琴手,原從事錄音行業,創立公司後生產大電流純甲類後級放大器,在八、九十年代楊威世界音響界,也帶動一大批發燒音響創業熱潮!後因經營不善賣掉公司後(這也是發燒音響界的常態),又相繼開創、參與CELLO、RED ROSE等品牌,出品許多膾炙人口的好東西。

說到華人發燒圈,不得不提台灣《音響論壇》雜誌、網站的劉漢盛先生。原本賣唱片的劉先生於九十年代創辦音響論壇雜誌,恰逢兩岸經濟起飛,這本雜誌極大地推動了華人世界的音響熱。

懷疑發燒音響是騙局,我個人認為與互聯網信息碎片化有很大關係。在紙質時代,發燒友通過一段時間(兩三年以上吧)對音響雜誌的閱讀,在實體店對比、了解後,基本上對經濟能力內的音響器材的格局還是有個大致的把握。互聯網時代,大家要認識音響品牌容易多了,對某個具體品牌型號的價格也很容易了解,但恰恰是信息的碎片化,使得絕大多數人反而不容易對高級音響建立基本的了解,商家、媒介也不願意去做基礎教育。試著想想某個80後、90後,聽膩了耳機後想升升級或搞一套音響聽聽,不成想搜索到一條電源線居然要幾千甚至上萬元,好不容易找到個實體店,店家對他或愛理不理、甚至還故弄玄虛,他很容易就會覺得這是一個大騙局。

只要對音響器材有個系統的、基礎的認識,大家就不會覺得這是玄學或騙局,但這需要有權威的、能服眾的、不計較短期利益的互聯網媒介願意做基礎性的長期推廣,類似日本的Stereo Sound,英國的What`s hi-fi之類,可惜這在我朝基本也是夢了。


  • 相當比例的(不論是否國產)消費級音頻產品,確實像個/是個騙局,因為他們實際上是賣傢具、裝飾藝術或者演藝明星的。

  • 少數不是騙局的產品,也有可能被競爭對手和一些無知的人抹黑成騙局。
  • 有些品牌的銷售人員,其實是個騙子,對音響幾乎一竅不通,只管信口開河。
  • 還有一些也是幾乎一竅不通的人,在運營著部分國內重要的音頻社區和測評網站。真可怕!
  • 為數不少的音響測評以堆砌形容詞為唯一手段,或者放一些狗屁不通的圖表,或者圖表雖然不是狗屁,但測評作者的理解和說明能力等於狗屁。
  • 有些消費者以為買一套音響回家,應會得到音響店試聽室效果——結果竟然沒有得到,頓時覺得被騙。為什麼沒得到呢?他家裡的聆聽環境太渣。
  • 有些並不喜愛音樂,買音響回家只是為了裝點門面,當然也是一場騙局。
  • 還有些人的智力,不足以明白騙局的意思究竟是什麼。
  • 剩下的基本上都不是騙局了。


謝邀,這是個很大的命題

我可以很負責的告訴你,這絕對不是騙局。

但讓很多人覺得發燒音響就是騙局,這是該行業的悲哀。

為什麼幾十萬的萊卡、哈蘇相機沒人說是騙局

為什麼動輒幾萬幾十萬的愛馬仕包沒人說是騙局

為什麼幾十甚至上百萬的百達翡麗沒人說是騙局

為什麼從幾十萬到幾千萬的豪車從來沒人說是騙局

相對於大家一直關心的根本聽不出來的音效差異,不知道在上面幾個領域中,是否又能明確的判斷出效果、性能的差異?那為什麼很少人說他們是騙局呢?先拋塊磚,等大家一起來討論


當然是。文學、音樂、舞蹈、電影、網際網路、遊戲、戲劇都是大型騙局。音響發燒相比之下屬於小型騙局。


順著這個邏輯:對於天生失聰者,音樂就是個天大的騙局。


是這樣的,當我們看到某個圈子的人進入一種沉迷、走火入魔的狀態,就很容易覺得這是一個騙局。

就好像傳銷。。。就好像網遊。。。又好像兩個音響「發燒友」爭論自己花了幾十萬巨資的音響在哪個播放交響樂

「臨場感」更好。。。

然而門票只要幾百元的交響演奏會,他們連一場都沒聽過。。。

發燒音響不是騙局,高級音響更爽這是真的

但不要過度沉迷,走火入魔,那叫自己騙自己。。。


一向比較懶,所以在這裡只作提綱式的討論,詳細的解釋諸君可以自由想像。 一、聲波是什麼類型的波?縱波或者橫波?一般人認為聲波是縱波。事實上聲波在氣體或液體中傳播表現為縱波,在固體中傳播則表現為橫波。由此可見,生活中的聲波是一種複雜波。而橫波的傳播速度要小於縱波。

二、聽音樂聽的是什麼?是每件樂器的舞台位置?這是在練聽音辨聲的武功嗎?我們在音樂廳是從頭到尾閉著眼睛嗎?我們在音樂廳聽古典樂每件樂器的位置都能很清楚定位嗎?呵呵,更多的情況是你已經沉浸到音樂中去了,所以你只聽到了這首作品而不是每件樂器。不是嗎?魯賓斯坦在王公貴族家裡的演奏一定是不能和柏林愛樂音樂廳的演出媲美的嗎?霍洛維茨在家裡就是亂彈?更何況音還不準?可我坐在著名的鋼琴演奏家身邊聽他在家裡彈奏莫扎特的奏鳴曲怎麼沒覺得比在音樂廳差呢?

三、89年開始接觸音響,90年跟著祖國的潮流開始發燒,一直聽著中圖進口的原版唱片,93年的某一日聽著卡爾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演奏的勃拉姆斯第四交響樂,閉著眼睛突然感到樂隊里每把樂器的位置我都能聽出來不禁歡欣鼓舞,也為自己開始步入金耳朵驕傲。然後開始diy。各種功放,膽機石機,甲類、乙類、純甲類、甲乙類等等,各種摩機,各種音箱(除前載入號筒),各類線材,各種端子,遍地木屑,滿手焊泡。喇叭從銀笛到seas到focal,一路玩一路燒一路牛一路玄。但是音樂呢?

四、聲音的干涉。反射干擾、傳播延遲干擾、音箱邊際衍射效應、材料振動干擾、諧波等等。該怎麼處理?

五、聲染怎麼看?

六、基本的電聲指標。沒有交流調製聲,沒有在某一個頻率上的諧振,諧波豐富,聲音頻響曲線平順,頻率寬,電聲轉換迅速,相位正確。

七、不過分誇大現場感、空氣感、結像力、聲場定位等等。

八、就像攝影大師並不是都用阿爾派、哈蘇、萊卡,森山大道就用一台人民幣四五千元的grd也能拍出藝術大片一樣,音響也不是非貴不行,雖然是一分錢一分貨,但對於普通大眾,四五千元的音響已經可以讓你欣賞音樂了,而且如果你懂也一定會被音樂打動,而非器材。

九、除了那些玄之又玄的發燒應該說不是一個騙局,只是因為有很多雜誌文章把音響玄化了,所以才讓人覺得這是一個騙局。


貼吧語錄:

1、10000以下聽個響;

2、你們年紀輕輕千萬不要碰這些東西:毒品、顯卡、耳機、固態硬碟、單反、機械鍵盤、鍵盤鍵帽、手辦、大疆精靈、卡巴基佬、圖吧圖釘、二手礦卡、硬改CPU、bjd娃娃、鋼筆、手錶、lo裙、公路/山地車、球鞋、漢服、軍模/航模、文玩、steam uplay origin、遊戲卡包、戶外用品/軍品、弓箭。


某天在北京某個電子市場一家hifi音響店裡看到一台電子管功放。其實不太懂,但因為接觸吉他箱頭比較多也買過電子管,知道有整流管、前級放大、後級放大之類的區別

於是好奇問店員:這個管是幹嘛用的?

他想了想:是讓聲音變暖變亮的

我:。。。哥們你沒懂我意思,我是問這是什麼管,前級放大管嗎?

店員:額,那我就不知道了

我的想法是,騙局不騙局不好說,反正各種忽悠。不過大家聽得開心就好啊,聽得開心又聽得有優越感何樂不為,何必較真呢。

推薦答案

hifi 方面的這些看法到底是不是玄學? - 傅紅雪的回答

一句話直指要害

不會做傅里葉分析,不足以談HiFi。


相比於一分錢一分貨的電子產品,我覺得豪車、名表、名包、葡萄酒才是大型騙局


當然不是。聲音產品是沒聽過好的就不知道什麼是好。大多數人會覺得家裡的超薄電視機的聲音就不錯,手機聲音又大又好,再好能到哪裡去-_-#也就難怪會有「騙局」這樣十分可笑的疑問。


我又不是木耳 器材提升對於有些音樂感受有質的飛躍 但是寫在衛生紙上的真理和刻在金玉上的也是一樣 最後還是要回到音樂本身 (我諾基亞用著垃圾樂的鈴聲總會讓人側目而視 覺得我手機破 破音太厲害了 這也是一種肯定 雖然出發點是錯誤的 哈哈)


如果說發燒音響是大型騙局,那吃飯,睡覺就是活著的騙局嗎?


我以前也覺得是,直到有一次我見識到了一個價值23w的音響。


別被器材綁架了,音樂才是我們的目標。


相對很多其他玩意來說不是騙局

但是價格也得你也得和體驗成比例

這套就比較划算 班龍六寸書架箱一對

自己某寶去搜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