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從來不理髮嗎?
身體髮膚乃父母所受 那麼古人真的從來不剪頭髮嗎(除了削髮銘志 剃度出家之外)
這裡有個時間邏輯上的先後順序。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能剪髮這個觀念是否流行於中國古代每個朝代,是否在這個觀念被普遍接受前,人們就從不打理頭(須)發;每個朝代鬚髮修理的習俗是否一樣。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出自《孝經·開宗明義章》。《孝經》是儒家十三經之一,是儒家闡述倫理思想的著作。而《孝經》一般認為成書於秦漢之際,自西漢至魏晉南北朝,註解者及百家。流行現世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而關於對鬚髮的打理的記錄最早則可追溯到《詩經》。終朝采綠,不盈一匊。予發曲局,薄言歸沐。
——《詩經·小雅·采綠》
即描述了整天在外采藎草,弄得頭髮彎曲成捲毛,要回家梳洗好的情形。
即便此處只是梳洗打理,還不是剪,但專職的理髮師在漢代即已出現。 「理髮」這個詞最早出現於唐代。 《顏氏家訓》記載南朝的貴族弟子都削髮剃面,理髮業也已經相當發達。- 謝安傅 在《晉書》七九卷中曰: 桓溫後諸安值其理髮。
- 朱熹對《詩· 周頌· 良耘》中的「其比如櫛」一句注云 「櫛,理髮是也。」
- 杜甫《水宿 遣興奉呈群公》詩,其中也有「耳聾須 畫字 ,發短不勝篦」之句。
- 唐代秦韜玉在《才調集》第五卷中有《貧女》詩云 : 「誰愛風流高格調 共憐時世儉梳 妝。」
這些史料都記載了古人理髮的情景。此外,漢代還有染髮之記載,王莽篡位之時已是皓首白須,為了掩飾其衰老, 《漢書·王莽傳》記載他:
欲外視自安,乃染其鬚髮。
而後世關於染髮,多和治療白髮病有關。《神農本草經》記載了一些藥物可使白髮變黑,如白蒿能「長毛髮令黑」。 東晉醫學家葛洪在《肘後備急方》中記用醋漿煮大豆來塗發染髮,可以起到「發須白令黑」而且「黑如漆色」的效果。到明代,《本草綱目》更記載了多種供染髮的外用藥物。
但同時,在儒家思想根深蒂固之時,人們蓄髮而不剃頭,也對蓄髮的修理方法及束髮的形式不同而
稱呼各異。 女子常「盤發」 男子則「束髮為冠」。明代稱理髮為「 頭」。清代強迫漢人依從滿族習俗改 削髮為「剃頭」,
從此便改「理髮」叫「剃頭」。 清朝滅亡後, 男子再不用留辮子。而後剪頭髮而成時 尚,理髮也隨之改稱
為「剪頭」。
在文章開始之前,先讓我們講一個凄美的童話故事。
話說有一個小徒弟和師傅學剃頭髮。師傅讓他先練習剃冬瓜上的毛。小徒弟有個習慣,每次剃完最後一個冬瓜,就把刀插在那個冬瓜上,喊一句:「完活」。時間久了,小徒弟的手藝也越來越好,可以出徒了。一天,來了一位客人要剃光頭。師傅正忙著,就讓小徒弟去給客人剃頭,順便檢驗一下他的手藝。
小徒弟剃得非常好,客人也很滿易,但是剃完最後一下時,他習慣性地把刀往客人的頭皮上一插,喊一句:「完活。 」後果大家可想而知。
然而在古代的勞苦大眾們都是如何理髮的呢?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這話大意是:我們身體的毛毛、皮膚都是父母給予的,不能輕易損傷和毀棄,這是最基本的孝道。其實,孔子這段話的關鍵,是告訴人們,要愛護毛髮、皮膚,不能讓它們受到無謂的傷害;並不是說,毛髮不可以修剪。
如果毛髮不修剪,人人都會跟長毛鬼兒一樣嚇人,還談得到文明進步嗎?就說男人的鬍鬚吧,如果不及時修剪,可能就會長的像一團亂麻,遮蓋了大半張臉,連睡覺、吃飯都會成為嚴重問題。事實上,古人,包括孔子在內,也是要修理毛髮的。不過,古人髮型跟現在大不一樣,無論男女,都留長發。一般是把長發挽起來,盤成髮髻,用頭巾包束住,或戴上"冠",也就是帽子。女人的特別之處是,由於頭髮更多,就用隨便撿來的樹枝、木棍將盤好的頭髮卡一下。因此,至今我們詞典里還留下了"束髮"、 "結髮" 、「荊釵」、"綸巾"等名詞兒。所以各位女同學們完全不需要花大價錢購買發卡啊盤發的東東啊,路邊兒撿一個樹枝才是最流行的返璞歸真復古風。
在漢朝,或已出現了專門為人修理頭髮的手藝人,在宋、明兩代,修理頭髮專業應該是很成熟了。需要說清楚的是,古人長發除了修剪之外,也是需要清洗和梳理的。不過那時沒有我們現在這樣高級的洗髮液、護髮素等東西。那時洗次頭髮很費勁,一般是用鋸末加細沙,將頭髮里的油泥裹掉,再用篦子反覆梳理而已;或其他可以去油污的天然植物,如,皂角樹的果實、葉子(搗碎成糊)加水搓洗頭髮。想想這個過程簡直噁心,跟熬粥差不多。哦對了,還要把熬好的粥倒在頭上。
因此,一年能洗一次發的,應當是很講究了,估計多數一般老百姓一生也難得洗次頭髮呢。也因此,古人頭髮里經常生虱子。比如,像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唐朝的白居易都留下過捉虱子的詩句。嵇康是這樣寫的:"性復多虱,把搔無己"。也因此,把古時的理髮叫做梳理頭髮或許更為貼切。
古人流行長發髮型,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個就是觀念問題。古人認為,他們隨意失掉頭上的一根頭髮,就會覺得對不住父母,臉上無光。如果不是頭髮長得實在太礙事兒了,一般是不輕易處理的。而且,為了表示對父母的尊敬,一般是把弄下來的頭髮,就像黛玉葬花那樣,找個好地方兒,挖個坑兒鄭重的埋掉,絕不敢亂丟。留長發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受制於金屬冶煉技術。即,那時,製造鋒利、方便的理髮工具的金屬不是很普及。這也限制了人們可以隨時理髮。古人的理髮工具主要是剪刀,即用剪刀修剪毛髮。當時,剃刀使用的很少。這也就是古人多蓄髮留髯的原因。古人基本是不留光頭的。留光頭,一來是顯得對父母有些大不敬;二來是,那時確實沒有製造更鋒利剃刀的金屬。真正剃刀的出現和使用,應該是現代優質鋼材的出現以後。唐朝詩人賀知章說:"二月春風似剪刀";宋朝詩人梅堯臣說:"春風騁巧如剪刀",這說明唐宋時期剪刀已經比較先進和普遍使用了。我們目前發現的我國最古老的剪刀是陝西寶雞出土的西漢交股式鐵剪。這把西漢鐵剪在當時也應該是貴族才能用上的較先進的剪布、理髮、剪指甲等等的通用工具(那時很可能沒有專用理髮用剪),一般老百姓估計還是用青銅刀具,甚至是石刀、石斧切斷不能再長的頭髮的。到了明代,特別在清代,剃刀已廣泛使用了。
清人入關後,在順治二年(1645年)頒布了"剃髮令":"自今布告之後,京師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行剃髮。若規避惜發,巧辭予辯,嚴懲不貸。"這就是民間流傳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頭政策"。當時,官府就在街道邊或路口搭個棚子,旁邊豎一根上掛"剃髮令"聖旨的旗杆,以示這裡就是剃頭點兒。有哪個敢抗令不剃髮的,抓住就砍頭,並且把人頭就勢也掛在那旗杆上。就這樣,大江南北確實有上千萬漢人,因拒絕剃掉傳統長發,而被殺了頭的。清初的強制性剃頭,剛開始是一律免費的。後來,局勢鞏固了,剃頭成了人們的生活必須,也就改成收費了。但剃頭的標誌性旗杆卻保留下來,剃頭的人在它上面掛些長辮子,或掛塊寫有"剃頭"倆字的布片兒當幌子,這就是最早的"理髮館"--剃頭鋪了。雖然,前面剃光,後面梳辮子的髮式並不複雜,但擋不住咱中國人的愛美之心和豐富的創造性!就這麼個髮式,後來竟發展成"緊辮兒"、"松辮兒"、"鍋圈兒"、"前後孩兒發"等等多種多樣的花活。剃頭行也很快成為了人民生活不能缺少的一種專職行業。
清代,至二十世紀上半葉,那時,老百姓之間請客的主要方式就是請吃飯、請洗澡(不是裡面有粉色燈光的那種)、請剃頭、請聽戲。那時固定的剃頭鋪兒不多,主要是流動方式的剃頭挑子。所謂剃頭挑子,就是剃頭手藝人走街串巷,招攬買賣,給人剃頭的工具和招牌。剃頭挑子就是一條大扁擔挑子,挑子一頭兒是一個有三層抽屜的木質工具箱,裡面裝著剃頭的必要工具,如,剃頭刀多把(剃頭的刀子和刮臉、刮鬍子的刀子要分開)、大小剪子(小剪子用來給客人修剪鼻毛)、梳子、篦子、掏耳勺(那時剃頭有項給客人掏耳朵的義務內容)毛巾、大布(圍在客人脖子上的大圍巾)豬胰子(豬胰臟做的肥皂)等等。這個工具箱同時也是客人坐的板凳(剃頭匠沒有坐著的資格,只能永遠站著);挑子的另一頭兒,就是一個小型炭火爐,上面架一個裝滿水的銅洗臉盆,盆里的熱水,用來給客人擦臉,涮毛巾用。
因此,民間就留下了"剃頭挑子一頭熱"的著名俗語。那時,剃頭匠都是男人,沒有女人;剃頭的客人也全是男賓,沒有女賓;女人是決不到那那兒修理自己頭髮的。
洋剃刀可能在康乾時期就出現了,但在老百姓中使用就晚得多了。筆者是在上世紀50年代才見到洋剃刀的。由於理髮工具的限制,上世紀五十年代前,人們理的發,不是像狸花貓,就是像狗啃的泥餑餑兒式。至今,偏遠地區的老百姓還有用割稻砍柴的鐮刀剃頭的呢........................................
誰說的,難道和尚不是人……
好吧,上面那個意思是:得分人。古人還是要理髮剃鬚的,不然頭髮鬍子長的太長生活也不方便。《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這說明古時貴族有專人為其梳理頭髮。 到漢代,就有了以理髮為職業的工匠。 《顏氏家訓·勉學》說南朝梁的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面」。 而「理髮」這個詞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髮器也。」到宋朝時候,理髮業已比較發達,而且私家理髮業已形成了規模,宋洪邁《夷堅志》卷十二《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鬚毛,先與錢二百」。宋張端義的《貴耳集》中,也記載秦檜曾喚一鑷工為他櫛發,以五千當二錢嘗給鑷工。 當時的理髮匠不但有店鋪,而且也有了行會,宋周密的《武林舊事·社會》就記載當時的臨安有「淨髮社」,元代據延佑元年長興州修建東嶽行宮碑,碑陰刻辭中有「淨髮行」的記載。明清時候,民間稱呼理髮師傅為「待詔」。《永樂大典》里還有專門記載理髮業行規行語與隱語的《淨髮須知》。 至於清朝,不用說了,必須要剃頭的,剃的不幹凈都不行。
古代中國人真的不理髮嗎?-新聞頻道-手機搜狐
我覺著寫的挺明白
推薦閱讀:
※古代名人之間有哪些開玩笑的事?
※為什麼古代人的名字都起的很好聽?
※「刻部稿」是什麼意思?
TAG:古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