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菩薩畏因,眾生畏果」?眾生可以達到菩薩畏因的高度嗎?

宗教,佛教


謝謝邀請。

舉個例子吧:有火災發生了,大家也都及時從火災中逃出來了,這時火勢變大,再進去就會有生命危險。這時有人突然大喊:我一輩子的積蓄,幾十萬人民幣都還在屋子裡啊,然後就開始哭泣、瘋狂的想要再進屋子裡去拿回這些錢。而有同樣情況的其他人可能就會想,錢很重要,但如果我再進去可能就會死,所以就不進去了。而那個人卻不管不顧,非要進去,當他沖回去拿到錢後,發現已經出不去了,在被燒死的前,就開始後悔,我當時真的不應該這樣執著於這些金錢,要不也就不會死了。

如果用菩薩怕因,凡夫怕果來衡量這兩個人的話,那沒有回去的那個人就是菩薩,而沖回去被火燒死的那個人就是凡夫。

為何?因為他們都知道沖回去可能會死,而沖回去的那個人無法剋制對錢的執念、慾望,所以落得被燒死的下場,而沒有沖回去的人很清楚的知道,若要回去可能就是死了,如果死了,有再多的錢也是無意義的,這份理智的信念戰勝了心中的慾望。

佛經中不斷的提醒,不要貪,不要嗔,放下「我執」,可是依舊有很多人不斷的在滾滾紅塵中追逐名利。

為什麼?因為他們無法控制心中的慾望。

對於無法控制心中慾望的這部分又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根本不想控制自己慾望的人,一種則是想要控制,而沒有方法的人。

而當你就一個禪修方法不斷的深入練習時,你會發現,每當你心中升起嗔恨的念頭,並且你在腦海中不斷對這個念頭認同、翻滾時,你當下身體就會升起疼痛的感受。

每當你心中升起貪愛的念頭,並且在腦海中不斷對這個念頭認同、翻滾時,你當下就會開始躁動不安,不得安寧。

當你有了這樣深刻的體驗時,你在現實生活中,就很容易做到,無貪、無嗔。

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你有實際體驗的基礎上,就如火會燒傷手,這也是你親自體驗後才知道的。你不斷的對一個孩子說,不要碰火,會燒傷你。他是聽不進去的。

而當他親自體驗了這些,他自然會遠離火。

當凡夫親身體驗了,自然法則運作的規律,體驗到當我升起嗔恨時,我當下就會痛苦,那他自然會遠離貪愛,遠離嗔恨,這時自然也是在怕因。

凡夫如何變成菩薩呢?去實際修習、開始體驗吧。

體驗什麼呢?四念處!

百度搜索:中國內觀網,就可以看到。

或:http://ng.81355.net/


有人抽煙至得肺癌時才害怕,有人抽第一根煙時已經害怕,果斷不吸,就是畏因。

眾生不去做導致惡果的事,就是畏因,不一定非得菩薩才畏因。


普通的畏懼饑寒、病痛、死亡、貧窮、親友分離或怨憤等等不愉快的事情。

菩薩畏懼惡念以及由此引發的惡言惡行。


這句話在腦子裡迴旋了好久,來講講自己的看法。

這句話是寫書人自己的開脫。畏果與畏因並沒有區別,都是畏懼,他偏要說眾生畏果,菩薩畏因。

不畏果,怎會畏因?因果是一體。

因在自己,果是自己心的映射。

你們都在害怕現實中發生的事,我怕的是我的負面的存在狀態,我的心裡的貪嗔痴念。

一個人若有智慧,就知道無畏者自無畏。貪嗔痴是人之起始,而來此世之人,都是不怕這一套的。


脫離宗教方面的背景考慮的話。我認為這句話的深意在於以一種怎麼樣的方式和心態去對待事物。

有因未必有果,然而有果必有因。菩薩和凡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在"因"發生的時候,已經看到了果,即便只是一個果的概率。

而凡人則往往見到實際發生的果才會感到傷心或高興。卻不知道一個果的發生時間其實是在種下因的時候。

所以做"因"的時候,我們應該考慮到預期的"果",並且在心態上接納它。

這樣,未來的事情都能折現到當下作處理。即便結局慘不忍睹,我們回想過往決定的時候也無需後悔。因為在定下因的同時我們也接下了它的果。

實際應用:和女朋友分手後不要後悔當初給她買了多少東西,在當初給她買的時候就應該想到這是一場賭博,只有幾率,沒有必然。


隨便說說 個人理解

菩薩在問題發生的當下或者根源解決問題,問題發生之後就只能接受現實了,而大部分人則是完全相反的態度。

能不能做到關鍵應該在於智慧,有智慧清晰的看清因果,凡夫估計很難達到菩薩的水準,因為凡夫與菩薩的核心差異就是智慧的差異。


推薦閱讀:

TAG:佛教 | 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