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斷舍離」?
斷舍離除了整理物品,還能帶給我們些什麼
貼一篇我的讀後感吧:《斷舍離》山下英子 - 一天不讀手腳慢 - 知乎專欄作者:林胤鏈接:《斷舍離》山下英子 - 一天不讀手腳慢 - 知乎專欄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斷舍離」的概念在國內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都非常火,可能現代生活實在過於快速與繁瑣,所以極簡向的東西——無論是藝術形式還是生活方式——都極受推崇。於是我找來了原作讀一下,還是感觸頗多的。
《斷舍離》屬於典型的「文字寫得狗屁不通,但道理講得非常清楚」的書,也就是所謂的乾貨多吧。其實整本書前兩章寫得還是條理清楚,道理通透的,建議只看前兩章也就夠了。我重新整理下了主幹內容,精簡之後如下。
「斷舍離」是什麼?
一言以蔽之,斷舍離就是—— 通過收拾物品來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人生更舒適的行為技術。 換句話說,就是—— 通過收拾家裡的破爛兒,也整理內心中的破爛幾,讓人生變得開心的方法。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裡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通過不斷重複斷和舍,最後會到達這樣的狀態: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的空間。
「斷舍離」和普通的整理收納術的不同
斷舍離與一般的整理收納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斷舍離並非絕對要以把房間弄乾凈為目的,而是要通過收拾的過程了解並喜歡上真實的自己,實現自我肯定感。總而言之,斷舍離並不強求非得把房間收拾得規規矩矩一塵不染,或者即便如此,也會獲得額外的好處。 其次,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考慮的是「我自己還需不需要它。扔了很可惜,還是留下來吧」這種想法,就是拿物品當主角。一般的整理收納術總是將著眼點放在如何保管物品上,而斷舍離則是以不斷地循環代謝為前提,讓居住空間永遠保持著變動流轉的狀態。
斷舍離和單純的掃除、收拾不一樣,並不是以「很可惜啊」、「還能用嗎」、「不能用了嗎」為考慮的重點,而是要自問「這個東西適合自己嗎」。換句話說,斷舍離的主角並不是物品,而是自己。這是一種以「物品和自己的關係」為核心,取捨選擇物品的技術。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並不是「這東西還能使,所以要留下來」,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11。主語永遠都是自己,而時間軸永遠都是現在。現在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就必須放手,只選擇必要的物品。通過這個過程,你可以從看得見的世界走向看不見的世界,最終實現對自己的深刻、徹底的了解,並接納最真實的自己。如此一來,不僅是居住環境,就連整個人的心靈都能輕鬆舒暢了。
「斷舍離」中的減少物品=只要能徹底地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收納了。先把收納東西的傢具都扔了吧,因為如果能真的只留下必要的物品,那麼分類、收納物品之類的技巧也就沒什麼大的用處了。而且,所有的收納工具和收納物品都是為了往裡面塞滿東西而存在的,所以只要有那些東西在,就等於是縱容自己無休止地增加東西。斷舍離首先就非常質疑這一點。
篩選物品的兩個維度
在篩選必要物品的時候,我們要考慮兩個維度,一個是我與物品的關係這條關係軸,另一個是當下這條時間軸。換句話說,收拾就是要我們捫心自問某件物品與當下的自己是不是確實有關係,進而對物品進行取捨、選擇的過程。
回想平時的生活,恐怕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漫不經心地收拾,從來沒考慮過「當下的我」與物品真正的關係吧?如此一來,倘若關係軸或時間軸是錯位的,那麼即便是收拾了,也沒辦法區分出生活必需品和沒用的破爛兒。別人送給自己的東西,雖然用不著,但也丟不掉;某樣東西,總覺著遲早有一天能派上用場,但那一天直到今天還是沒到來;明明知道這個東西毫無用處,但就是一直放在那不想扔,諸如此類的東西,就是關係軸或時間軸錯位的產物,即在考慮如何處理這些東西時,我們把軸線錯位在了物品與他人、不確定的未來和已經成為過去的過去上。
總體來說,在施行斷舍離的過程中,我們要做的大部分事情就是基於關係軸和時問軸的收拾工作。從行動上講,就是扔掉——舍。如果只是把用不上的東西放進垃圾袋再扔進儲藏室的話,那不叫收拾,那不過是把東西改變一下形態換個地方存放而已,是移動。而斷舍離要做的,是把用不著的東西扔出家門,徹底切斷它們與自己的關係。如此徹底地「舍」了以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呢?結果就是——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會留在你自己的空間里。
時間是由不斷持續發展著的若干個當下組成的,所以這些「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也是在時時更新著。所謂時時更新,就是說我們要不斷進行更換。如此一來,只要認真地收拾下去,你就會自然而然地在把東西搬回家之前認真思考一番,考慮東西現在對自己是不是真的有用,然後做出正確的選擇。在思考的過程中,你逐漸會認清,原來在你的生活里竟然充斥著那麼多沒用的東西,與此同時,你就會只關注那些生活的必需品,懂得拒絕那些非必需品了。 一旦形成了這種三思而後行的習慣,你就真正實現了「斷」的狀態。而斷舍離的含義就是,在「斷」與「舍」的交替里,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鬆自在(離)的狀態。
物品會投射擁有者的自我形象
打個比方說,有人送給你一套名牌杯子,你把它原封不動地裝在盒子里,放在櫥櫃的最裡面。而你當下在用的,只是買甜甜圈時的贈品——一個再普通不過的杯子。如果有人問你「為什麼不用它啊」,你會回答「太可惜了,這種好東西捨不得用啊」。換句話說,在你的潛意識裡,你認為「自己配不上這麼好的杯子,我沒達到那個水準呢」。你的真實想法,就可以通過物品反映出來。
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認識到了自我形象,反過來就會開始想要把現在用的東西替換掉了。「這樣啊,其實我也可以用它的。」像這樣認可自己。一旦開始使用那隻杯子,自己就會和那件東西逐漸相稱,看東西的視角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允許自己使用高級的東西,這種機制一旦運轉起來,看待自己的方式就從過去的減分法變成了加分法。了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能。這些都不是有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實現的。
說到底,這些東西到底值得我花那麼多工夫、時間、金錢和勞力去收拾嗎?
「斷舍離」的階段
最初階段:要徹底地篩選物品。要用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判斷標準來看待物品,所以在「舍」的開始,人勢必會覺得迷茫。已經下決心要把不用的東西丟進垃圾袋拿出去扔了,但要扔出去之前又心生憐憫一一「要不還是別扔了,說不定什麼時候會用到呢。」這就是正視迷茫的開始。因為迷茫,所以總是不能把東西乾脆利落地扔掉,身邊的東西仍然還是很多,很雜亂。但即便如此,也得想方設法與這種覺得可惜的想法作鬥爭,反覆堅持實施捨離。這樣,判斷物品是否必需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慢慢地,人就不會再以可惜為借口,把用不著的東西留在身邊了。
中級階段:果斷下判斷與下狠心的階段。此時,人就能用「把這個東西送給用得上它的人吧」、「這東西就算留下來也沒有任何人會用它」的形式做出明確的選擇。這是中級階段,到了這個階段以後,判斷的速度就會加快,甚至就連下決斷本身都會讓人覺得是前所未有的痛快。不達到這個階段,談收納術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在這個階段以前,我們總會為了冗餘的物品而心煩不已,換句話說,自己是物品的奴隸。只有物品減少到了自己可以把握的量,也就是物品全都在自己的支配下了,才能把你自已變成物品的主人,才能達成先有自己,後有物品的狀態。
最終階段:確保每樣物品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下,自己能確實用到它,並且和它成為好朋友。和自己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在買東西的時候會反覆思量,讓物品物盡其用,並且確保它能把它的功效發揮到極致,一直到用完。讓身邊的物品保持優勝劣汰的自然循環,既留下適度的量,又確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細選過的,那麼就會將物品的丟棄程度降到最低。以往總是到處塞東西,把東西堆了又堆,接下來必然就是扔了再扔,這真的讓人傷透腦筋。不過等到了這個全新的階段,你身邊留下的都是精心篩選留下的、造量的物品,性能又高,又美觀,這樣一來,你的居住空間里放著的,都是自己最重要的東西了。這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終形態。換句話說,這其實是一個連收納物都不需要的空間,是連收納術都沒有用武之地的世界。這個世界,都可以拋掉「住所」的稱謂,改叫「自在空間」了。這是對每個人來說都最為舒適自在的空間。
「七、五、一」原則
在斷舍離里,看不見的收納空間只能放滿七成。之所以要留出三成空間,是因為這會讓人有把它收拾整齊的慾望和心情,空出來的那三成空間就能成為物品出入的通道。這也算是一種環境影響論,因為留出了出入通道,所以人們就會想要把它們收拾整齊。
接下來碗櫃、餐具架之類的看得見的收納空間,放東西的限量是五成。只放五成,這其實是很少的,因為東西太多的話實在是影響美觀。超級便宜的量販店裡,商品都是見縫插針似的一樣挨著一樣擠在一起放著的,可在高級精品店裡,貨架上只會零零散散地放非常少量的東西,這樣才顯得很漂亮,顯得很有品位。哪怕同樣是GUCCI的包,放在前一種地方和後一種地方,給人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再接下來,一些裝飾性的給別人看的收納空間了,這種收納空間只能放一成。
重複進行徹底的七、五、一成收納之後,你就會切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品位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因為只留下經過精挑細選的物品了,所以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種提升是建立在「總量限制原則」的基礎上的。假設說根據總量限制原則,你只能留下五件特別喜歡的東西,那麼你首先就得實施「斷」,只允許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進到家裡。如果你入手了新歡,就得放棄之前排名在最後的東西,就像這樣不斷地循環。如此循環往複,自然就只剩下排名靠前的東西了,而且自己斷舍離的層次也會隨之提高。這樣做下去,你的目標就會越來越清晰,不會再搞不清重點。這樣一來,也就能夠培養出「永遠都只用最好的五件東西的最棒的我」了。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印象里的「斷舍離」還局限在「術」的範圍里,而山下英子的「斷舍離」顯然已經發展到了「道」的層次。比如她說:
不管是食物還是其他東西,都只買最當季的。就像我反覆強調的一樣,斷舍離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當下。所謂當季,不管是食物還是別的,在當下都擁有著極強的能量。放了很長時間的食物想必不會有什麼能量吧?當然,這裡所指的並不是營養上的概念,而是「氣」的概念。對於時尚物品也是一樣。雖然沒必要追求最潮的,但是能穿上流行的東西,也能蔭發出「周身裹著充沛的能量」的好心情。這種情況每個人都應該有過感受,能夠穿著當季最流行的衣服,會讓人覺得很幸福。
再比如:
礙事的東西堵在家裡,造成潛意識的堵塞,因而每拿掉一樣東西,潛意識的堵塞物也就被清走了一個。這在一開始或許只不過是敲開一個細微的小洞,可就在這樣的過程里,你會覺得不僅是看不見的世界,就連看得見的世界也跑來支援自己了。這種「更加看不見的世界」,你也可以叫它神的領域,或是叫它未知的偉大,或是叫它集體無意識,怎麼叫都可以,因為我們一直都在接受著它的支援。
所以在山下的概念里,「斷舍離」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自我提升的修行。
拋開日本人對「物」的崇拜,我讀後感覺「斷舍離」最重要的是強調了從加法生活轉向減法生活的重要性。總結是:
- 「斷舍離」是讓你真正丟棄那些當下無用的東西,真正地割斷和他們的聯繫,而不是僅僅收拾起來。
- 「斷舍離」講究「空間」與「自由」,空間指物理層面,自由指心理層面,都不要被事和物塞滿,要留有自我存在的餘地。
- 「斷舍離」提倡「物」的新城代謝,根據當下的需要補充新鮮物品,但要保持總量不變,有加就有減。
- 「斷舍離」最終目標是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離)。讓你可以完全掌握自己的生活空間,所有物品都處在active並與你自身相稱的狀態,你能遊刃有餘地處理自己的生活,從而獲得舒暢平和的心境。
個人微信號:findingsea,註明來自知乎。
歡迎同時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LinTalk。
http://weixin.qq.com/r/gTkPF87EAZN_rYp092y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斷舍離的概念聽說了很久,但一直沒有深入了解過。恰逢近期正為家中不斷堆積的物品而苦惱,愛整潔的老公常常對我喊:「能不能給我把這些破爛兒扔了啊?」。我總是口頭答應著,心裡卻各種不舍,偷偷盤算著該把它們藏在哪裡。就這樣,不斷糾結不斷苦惱著,長長久久,反反覆復。
機緣巧合,在一篇喜歡的公眾號文章里,看到了作者在斷舍離前後整個生活狀態的巨大變化,迫不及待買來了山下英子的《斷舍離》系列書籍以一探究竟。
其實我的心裡是存著疑問的:「有那麼神奇嗎?一定又是在炒作概念。」但山下英子小姐並沒有給我吐槽的機會。
第一本《斷舍離》剛讀到一半時,我已經對家中無處不在的雜物產生了嚴重的抗拒與不安:孩子已經不怎麼玩兒的玩具、當季或過季的衣物隨處可見;一次性餐具的「收藏」也是我的習慣之一,總感覺什麼時候會用到;永遠不會用到的各種收藏品永久地佔據著各種儲物櫃的最裡面部分;已經被技術革新淘汰掉的各類電子數碼產品;最讓我頭疼的是那些幾乎要從衣櫃裡面溢出來的多年沉積的衣物,可是我每天都在為沒有衣服穿而苦惱…相信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存現狀。
很想馬上開始「斷舍離」,無奈這將是一項龐大的系統性工程,需要一個較為集中的時間進行,我正在找尋這樣的一個恰當時機。我想,或許可以分階段實施。
那天,借著去地下室找東西的契機,我首先對地下室儲存的各種「很好的、某天可能用得上」的各種規格的包裝箱進行了「斷舍離」,有的送給了快遞公司「物盡其用」,有的送給了「收破爛兒的」,地下室的空間一下子騰出來不少。心情也頓時輕鬆舒暢起來。
這只是我很簡單地嘗試性的第一步,隨後,我將進一步清理地下室堆積的其他雜物,然後就是比較容易清理的孩子的玩具和衣物,接下去可能會是廚房和衛生間,最後將挑戰難度最大的我和老公的衣物部分。
「斷舍離」行動才剛剛開始,我們家的狀況已經發生了大逆轉,說出諸如「這個是破爛兒,統統扔掉」、「那個放著永遠不會用,送人」等等話語的人變成了我,而說「還是先留下吧,說不定哪天就用到了,先放地下室吧」的人變成了我老公。於是我開始用書上學來的東西給他洗腦,「現在不用的東西其實永遠都不會用」、「物品使用才有價值,應當物盡其用」、「破爛兒堆積太多會消耗我們的能量」…
現在,我迫不及待地想把我讀書及實踐過程中的一些感悟分享給正在讀此文的你,希望你也能從斷舍離中得到解脫,最終找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感悟1:從「斷」和「舍」做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家裡到處泛濫的當下不需要的物品,管理好你的空間「閘門」
我們的家裡之所以被各種需要或不需要的物品塞滿,首先是因為我們沒有管理好物品的「入口閘門」。看到打折時即便當下用不上也買回家;本打算買小瓶的調味料因為大瓶打折更划算而搬回家,結果放在冰箱直到過期都用不完;本打算花1000元買一條夏天裙子結果看到一件5000打折成1500的秋冬外套,覺得很划算於是買了外套,最終還是沒有裙子穿;還有一些則是不請自來的禮品或贈品:買牛奶贈送的杯子、買生日蛋糕贈送的蠟燭、刀叉盤子、家人朋友或者參加某些活動時饋贈的紀念品等等…儲備了夠好幾年使用的毛巾、床單、襪子、衛生紙、香皂肥皂、牙刷牙膏、洗衣液…
其次,我們也沒有對不需要的物品打開「出口閘門」。面對家裡四處堆積的物品,我們常常這樣想:「留著吧總有一天會用到」、「扔了太可惜了,還能用呢」、「這可是當時我花了好多錢才買的,怎麼能扔呢」、「這些東西有紀念意義,應該留著」、「孩子不用的小了的這些衣物玩具說不定過幾年生了老二可以用」、「(結婚的昂貴禮服)也許有機會還能穿,作為珍藏也不錯」、「這些衣服也許哪天有了合適搭配的衣服還可以穿」、「等我瘦了這些衣服就能穿了」、「這個棒球帽等我打球的時候能用到(但事實上你幾年都沒有去打過一次球)」…其實,這些東西你根本不會再用到。
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掉進折扣的陷阱,被撿便宜心理捆綁,完全忘記了這些東西可能是我們當下並不需要的;我們會因為某些物品太高級了捨不得用而將其永遠的束之高閣;我們會因「萬一用完了家裡沒有怎麼辦」的過度擔憂而儲備過多的日常必需品;我們也會因「扔了太可惜」而保留著很多很多永遠不會用的物品。這些都是你我或多或少都有的通病吧。
這樣的動作周而復始、日積月累,我們的家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總感覺空間越來越不夠用了,心裡光想著有一天能買更大的房子就好了。殊不知就算給你1000平米的別墅,恐怕也總有一天會被你對物品的貪念所「堆滿」。
你還能記起你的新家剛剛裝修完畢擺好了嶄新的傢具、只放了一些必需品,整潔得如同樣板間、充滿了藝術氣息的最初的樣子嗎?你想讓你的房間回到那時候的樣子嗎?那就請你對那些因各種理由要進入你的房間的物品好好甄選,對那些佔據你空間但永遠不會使用的物品敞開大門,掌管好你的空間「閘門」,只有這樣,你的房間才能回到它本來的樣子。
把屬於你的空間重新還給你,這也是斷舍離能帶給你的第一層次的改變。
斷:斷絕想要進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東西
舍:捨棄家裡到處泛濫的破爛兒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念,處於遊刃有餘的自在空間
感悟2:斷舍離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面對房間里那麼多多年積累的物品,我們當如何進行取捨呢?
第一原則:「我要用,所以它是必須的」。
在抉擇是否購買或是否扔掉時要反覆問自己:這是我當下必須的嗎?我會使用嗎?我真的喜歡嗎?這個符合我的形象嗎?主語一定是「我」,而不是「物品」(它真的很划算、它真的很漂亮/很可愛/很獨特、它真的好可惜/很昂貴、它真的還能用)。讓家裡使你「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物品替換成你「需要、適合、舒服」的物品,一切會變得不同。
感悟3:你怎樣對待自己,決定了別人怎麼對待你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家裡珍藏著許多比較昂貴或高級的物品或禮品比如一個頂級品牌的杯子、一套精美的餐具,亦或是小到一條圖案特別漂亮的但比一般毛巾價格高出許多的毛巾或者一個價格較高的精美的筆記本等等,因為精美因為昂貴因為高級,你始終將它束之高閣,總覺得自己用了有點可惜。
你有沒有想過,這樣的習慣,其實是在潛意識中暗示著你自己不配使用這樣高級的東西。
同樣,如果朋友給你送禮物,如果你是每天使用一次性餐具、穿淘寶衣服毫無講究和檔次感可言的人,還是一個生活講究要求品味使用高級物品的人,對方在禮物選擇上會有什麼不同?
一個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夠反映出自我形象,同樣決定著別人對你的判斷、定位以及對待你的態度。
你可以自問:「我能否從隨便選東西提升到選擇更好的東西呢?哪一個我會更自信也更容易被別人重視?」
如果只允許自己使用較為高級的東西,看待自己的方式和角度都會發生改變。你不妨也試試看。試著使用高於自我形象的物品,開始使用時也許會很小心翼翼,渾身彆扭,生怕弄壞弄髒,等到了你日常隨便使用也不再感到彆扭的時候,潛意識裡的自我形象也就跟著提高了,到那個時候,你不妨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周圍人對待你的方式和態度有了怎樣的轉變。
讓我們都來努力成為那種能配得上那些高級物品的人吧。為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讓我們從日常使用的物品開始,進行一場意識上的革命吧。期待你的改變。
感悟4:「**控」,只是一種「執念」
「控」源於英文單詞complex(情結)的前頭音(con),日本人借用過來(コン),按照日語語法形成「某某控」的語言景觀重構,如Loli控、傲嬌控、雙馬尾控、蝴蝶結控、鈴鐺控,指極度喜歡某東西的人。基本的解釋和「癖」相似,表示強烈的嗜好和喜歡,有時候過於極端會給人BT的感覺,所以「控」是有些貶義意味的。
「控」是一種新式的社會認知的自我投射。人們沉浸其中,似乎被物所役,無論該物是宏大的還是細微的,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是有形的還是無形。實際上「所役」等同於「所自役」。就像哲學家鮑德里亞說的那樣:「不僅是物對人的包圍,更是物的意念對人的包圍」。人們投射到物上的意識要遠遠超過於物提供於人的使用價值,這是「控」的真正形態。
斷舍離中將這種「控」成為「執念」,是人對物品的一種無法自控的慾望和貪念。身邊朋友中便有典型的「服裝執念者」,「化妝品執念者」,我自己則是典型的「圖書執念者」,如果要求我把生活中各類物品逐一捨棄,最終只能留下一類的話,那我可以不要衣物不要化妝品,最後留下的必然是圖書。
如果物品不再是「為我所用」,而是成為了我的「主宰」,那它們還有存在的必要嗎?你還會喜歡它們嗎?你還能自信起來嗎?能夠放開執念,人才能更有自信。人必須學會掌控自己的慾望。
某種程度上,物品還可以映射出一個未知的自己。
所謂「扔不掉東西」的人,山下英子小姐大致歸納了三類:?逃避現實型(收拾的過程太麻煩所以乾脆不動)?執著過去型(對過去的時光和物品的難以割捨)?擔憂未來型(萬一缺了怎麼辦?困擾、焦慮不安,喜好囤貨)。我個人補充一個第四類:物品佔有型,就是對物品的一種佔有的慾望,擁有越多越好,擁有了再說,用不用不重要,要的只是「擁有」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執念」。當然,每個人可能都是其中幾種的混合體,比如我自己,可能就屬於二、三、四類的混合型。
現在,我們的時代已經進化到了一個物質充裕甚至嚴重泛濫的階段,我們每個人的身邊都充斥著那麼多能用卻根本不用的東西,有時候是因為太多了根本用不過來。我們的空間我們的生活被數量龐大、多到塞不下的物品所佔據,有時真讓人有些喘不過氣來,於是常常為無法收拾而購買各種收納工具、四處尋找收納技巧,可即便如此,我們也依然煩惱。
又是換季的時節了,多少家庭主婦為衣物的整理替換而正苦惱不已吧。還有,你的京東淘寶購物車、收藏夾塞著幾百甚至上千的物品,永遠都買不完。你有沒有過那種感覺,長草已久的物品一旦盡收囊中之後,開心過後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不妨假想一下,假如你在京東或淘寶購物車裡的東西全部下單之後,喜悅過後會留下什麼樣的感覺?
其實,物品多到一定程度之後便失去了原本的意義。在避免囤積物品的同時,人對物質的慾望也會慢慢淡薄,精神世界反而會異常豐富起來。
所以,我們必須放下這種對物品的「執念」,讓我們的身邊只留下最需要的物品,讓當下不使用的那些物品出現在最需要它的地方(物品要使用才有價值),讓整個世界都回歸到物盡其用的狀態,那該是一種多麼美好的平衡!
感悟5:通過對「看得見的世界」的改變來達到「看不見的世界」的改變
相信你我都曾有過這樣的體驗:收拾了家裡物品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心情也會變得輕鬆愉快了。把堆在房間里的那些猶如便秘狀態的破爛兒全都扔掉,有人得到了更加意料之外的收穫,比如睡眠不知不覺地變好了,或者是不再煩躁不安,能氣定神閑地做事情或讀書了等等。這就是所謂通過對「看得見的世界」的改變來達到「看不見的世界」的改變的奇妙所在。
斷舍離不但是維持生活狀態的工作,更是自我探索的工具。通過反覆扔破爛兒的行動,頭腦和心情都能變得清爽起來,也能整頓好居室環境的氣場。等到內心世界和外在環境都恢復清爽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自我形象也變得清晰起來。
所謂斷舍離,就是在不斷自問自己與物品的關係、篩選物品的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重新打造自己,用「需要、合適、舒服」代替「不需要、不合適、不舒服」,最終訓練自己成為能夠信賴的自己,進而徹底脫離「沒法收拾的自己」,提高對自己的信心以及自我的認同。
感悟6:「選擇力」是斷舍離的衍生品,斷舍離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地選擇,選擇,再選擇的過程。在「選擇力」得到鍛煉的同時,在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我自己想要做什麼」的自主性也會大大提高。
突然意識到,我自己便是一個嚴重缺乏「選擇力」的人,因而也缺乏自主性和決斷力。特別是在某些方面,比如去市場買水果,常常會覺得這個也行,那個也不錯,即便試吃完也不會有太明確的判斷和選擇;比如逛商場選衣服,同樣也是這個也行那個也不錯,猶猶豫豫,毫無判斷,難於抉擇;再延伸到生活中對人對事的許多方面,總是被「辯證」的思維困擾,覺得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性,因而做不出評判和抉擇。
我一個最親近的朋友還有我老公,則是典型的自主性極強的人,逛商場選衣服只需要「掃幾眼」就大致判斷出了自己喜歡或不喜歡、適合或不適合的東西,選擇非常果斷,雖然有時候也難免有些「武斷」或者「不仔細」,但是好在乾脆利索,能節省不少時間和心力,不像我總拖泥帶水含糊不定。
如此缺乏「選擇力」的我,斷舍離起來只怕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但是,反過來,如果是讓我幫助別人做選擇、扔東西,則會異常痛快。比如替老公收拾衣物,或者替父母收拾冰箱,稍問一句,從對方的口氣中大致就能清晰判斷出他與物品的本質關係及需求程度了。而一旦面對自己的物品,由於某些千絲萬縷的情愫,會變得異常艱難,各種不舍,進而蒙蔽了對「已經毫無用處」的清晰判斷。
希望我能在斷舍離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選擇力」和「決斷力」,不再在各種糾結中耗費寶貴的時間和能量。
當前,我們生活在一個物品如洪水般泛濫的時代中,似乎人人都在買買買,人類應該節制自己對物質的過度慾望,而不是讓泛濫的物品侵佔我們的居所、侵佔我們的時間甚至心靈。
知行合一,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果我們每個人能把自己「知」的10%付諸於「行」,那我們的狀態可能就會有很大的不同。成功者就是那些能夠真正實踐的人。
斷舍離,同樣重點在行動上,而且要持續不斷地行動,反覆進行斷舍離,只有這樣,你的生活才能保持一種清爽舒暢的狀態。
如果你如我一般,剛好「想要改變點什麼」的話,那就從簡單的斷舍離開始吧!讓我們一起期待那個變得越來越好的自己!
我希望兩個月之後我能驕傲地寫下這樣的文字:經過兩個月的不懈努力,現在我們家基本又恢復了新房子時的簡約狀態,雜物少了,心情也好了,我們也終於又可以自由地呼吸了。
( 聲明:文中文字均為本人原創,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
如果僅僅把「斷舍離」這個概念應用在物件收納上,未免有點委屈它了。
人人都有「損失厭惡感」,因為害怕損失,所以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就抓著不放,哪怕這東西其實對自己來說已經沒有價值,仍然要抓在手裡,或者堆砌在房子里。「斷舍離」就是根據人的這種心態提出的。
你需要花點時間去想想,哪些東西是可以丟棄的,哪些東西是值得留在身邊的,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清洗心靈的方式。大多數平凡人之所以平凡,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損失厭惡感」太強烈了,於是就有了敝帚自珍一說。不願意有丁點損失,哪怕是已經破舊的掃帚,也要欺騙自己說是珍貴的東西。因為,呵呵,畢竟跟隨了自己那麼多年,有感情在裡面呀,所有擁有的東西,都要強加給它感情的因素。
所以那一屋子的破爛也就不是破爛了,是珍貴的回憶,是珍貴的感情。「斷舍離」說,你啊,就別騙自己了,你其實就像阿Q一樣,得不到更好的,就騙自己說,已經擁有的就是最好的。不過是屯物癖罷了!
當人「損失厭惡感」過於強烈,就容易滿足眼下,裹足不前,放棄了探索和追尋,放棄了更廣闊的未來,放棄了遠方和詩的美好。
而再看那些能有所成就的人,其實「損失厭惡感」就弱很多,到手的物件或其他,即已經得到,也體驗過它帶來的欣喜和幸福感,那麼隨手就可以丟棄,不會糾結也不會痛苦,因為心裡明白,前方有更重要的東西等待自己去尋找,去挖掘。而那些曾經擁有的美好,就讓它留在自己腦海的記憶區就足夠了。
能夠達到這層境界的人,當然天生的非常少,所以才需要刻意練習「斷舍離」。
現實中,其實有很多「斷舍離」的高手,你與其說他們是不易滿足的人,倒不如說他們是「損失厭惡感」太少的人。
房地產行業的那些大佬,互聯網行業的那些大佬,汽車行業的那些大佬,當初哪個不是在國企捧著人人羨慕的鐵飯碗的人?可是即使是這鐵飯碗,人家一樣義無反顧的丟掉,壓根不害怕損失,沒有被「損失厭惡感」束縛。
回頭再看那些無法放棄「鐵飯碗」的人,僅僅三十年而已,已經淹沒在歷史的潮水中。
總而言之,「斷舍離」這個概念本身,幾乎沒有任何價值;「斷舍離」以後的思考,思考之後的選擇,選擇之後的行動才有價值。
什麼才是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東西呢?什麼才是最值得你花費時間去尋找的東西呢?嗯,這是每個人在每個人生的階段都需要反覆問自己的問題。
矽谷座右銘:
Keep growing, fuck everything else.
——只有成長最重要,其它就是垃圾。家庭也好,職場也好,人生也罷,成長過程中會有許多問題的,但你千萬不要停下來,不要滿足眼前,不要害怕有所損失,不要讓其他東西捆綁了你,讓你無法成長,否則你就掉坑裡了,再也爬不出來了。說說我的親身故事吧!
說來有點好笑,我最早聽說「斷舍離」是老公告訴我的,他和我說的時候,我心裡很抵觸,感覺是他不想讓我再買東西,他想限制我。
過了些日子,我偶然聽課,講的「斷舍離」,說家裡東西太多,會產生負能量,對身體不好,當時,我正好身體特別不好,我想,天啊,原來這些東西造成了我現在身體這樣。轉天去圖書館想借這本書,非常奇妙的是:那本書就在圖書館的書籍回收箱里,我根本沒有去找,它就擺在了我面前,與其說我選擇看這本書,不如說是它選擇了我。那一刻,我真正下定決心,一定要實踐「斷舍離」。
我先要做到「斷」和「舍」,我不再接受對我沒用的東西了,哪怕它們是免費的。我先收拾讓我最容易有成就感的部分,也就是面積大的部分,再收拾面積小的細節部分。大的部分比如,家裡的衣櫃、五屜櫃、床下空間,辦公室的文件櫃、儲物櫃。小的細節部分比如,小抽屜、小收納盒等,總之,是面積大的先來,面積小的後來。就像寫文章,先總後分,先整體框架再局部細節嘛。
我先扔掉對我發展沒有幫助的東西。包括家裡過時的雜誌、衣物,以前旅遊時買的,不再光鮮的紀念品,以前朋友送的禮物,辦公室里沒用的資料,堆積沒用的舊什物等。對於以前朋友送的禮物,扔的時候我會同時說句感激的話,對於家裡買重複的新東西,或是其他朋友送的,我還沒用過的東西,我會選擇送人一部分。而對於保存還不錯,但不能送人的東西,我會選擇捐掉,畢竟,中國還有很多地方還是欠發達的。為此,我還特意加入了一個斷舍離理念的app(英文名yourole,中文名字叫「有肉」),這個應用就是讓你把你多餘的東西送給需要的人,還管這種方式叫「物品放生」。我覺得理念非常好,讓物品找到新的主人,實現價值。一些送朋友不合適的我都在上面送出。對方出點郵資,也認識了一些朋友。感覺不錯。
經過以上的「斷舍離」實踐後身心上我覺得更輕鬆了,其次更有時間了。以前每次老公問我什麼東西在哪,我總想不起來,也找不到,有一次甚至脫口而出:「買吧,買比找快!」而現在,他再問我,我就可以馬上說出在哪,而且一找就能找到,體力上和時間上都節省了不少。
老公看到我的轉變,似乎覺得娶了現在的我是一種天大的幸福。總之實踐「斷舍離」後,我真的是受益無窮啊!所以我在心裡常常覺得要感謝寫「斷舍離」這本書的作者。讓我生活品質得到提升,讓我和老公的感情更加甜蜜。
推薦閱讀:
※有人堅持斷舍離的狀態多久?真的有很大的改變嗎?
※如何花最小的代價維護家的整潔狀態?
※拒絕疊放
TAG:斷舍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