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桌禮是乾隆發明的說法感覺是現代人杜撰的,扣指禮的來源是什麼?
據說是乾隆微服南巡時,到一家茶樓喝茶,當地知府不小心知道了這一情況,拼了老命也得去護駕,否則萬一出事,小心吃飯傢伙。知府也微服一番,以防天威不測。到了茶樓,也就在皇帝對面末座的位上坐下,皇帝心知肚明,也不去揭穿,久聞大名、相見恨晚的裝模作樣一番。皇帝是主,免不得提起茶壺給這位知府倒茶,知府惶誠惶恐的,但也不好當即跪在地上來個謝主隆恩,於是靈機一動,彎起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在桌面上輕叩三下,權代行了三跪九叩的大禮。敬茶喝茶是人之常情,又咋知你是微服皇帝,反正你敬我茶,我叩這麼幾下,也不花多少功夫,省得後患無窮。於是這一習俗就這麼流傳下來。
叩指禮的來源:目前有完顏紹元著作的《中國民俗之謎》記載是來源於乾隆。
叩在古代,是一種禮節,如:~拜。~見。~謁。~首。~頭。
我覺得可以追溯得久遠一些,追溯至三禮《周禮》、《儀禮》、《禮記》開始;
《周禮》又稱《周官》,講官制和政治制度。
《儀禮》記述有關冠、婚、喪、祭、鄉、射、朝、聘等禮儀制度。
《禮記》則是一部秦漢以前儒家有關各種禮儀制度的論著選集,其中既有禮儀制度的記述,又有關於禮的理論及其倫理道德、學術思想的論述。
在漢朝之前,無論宮殿庭堂,還是官府民宅,皆無後來的桌椅高床之類的生活用具,按《禮記》男婦老幼,不分貧窮貴賤,一律席地而坐,其方法是「兩膝著地,以尻著踵而安者為坐」。也就是說,人們以雙膝著地,臀部抵於腳根為坐。這種坐姿,相互之間不是一方向另一方的致敬,更不是卑己尊他的單向行為,而是無任何意義的相對而坐。人們採用這種坐姿時,如若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的話,只要將腰桿伸直,臀部離開腳根,即演化為跪姿;而當人們以手觸地之時,則演化為拜姿;以頭觸地,則為叩首。
在朝為官,秦漢時帝皇會向官員「賜座」,議事地位較平等;到了唐宋時開始,演變為官員面見帝皇要站立議事,開始出現不平等;而明朝開始,官員面見帝皇一定要行跪拜禮;清朝就更為嚴重,由於清朝具有奴隸制殘餘,下級是上級的奴才、包衣,尤其漢官被滿人當作俘虜,見上級滿官必須下跪,上級有權在堂上打下級的板子。發展到後來,滿、漢所有官員上、下級之間都變成了主子與奴才之間的關係,下級必須給上級下跪迎接。
而叩指禮的來源有兩個傳說,一個是乾隆為知府倒茶,一個是乾隆為太監倒茶,按當時的律例無論是給這兩個那個倒茶,不行三跪九叩的大禮都是殺頭的大罪。出於被迫無奈才想到了這個折中的辦法。
要說叩指禮的來源,按目前了解到的情況,源於三禮《周禮》、《儀禮》、《禮記》更為合適。
現代流傳茶文化的三種叩指禮:
1、晚輩向長輩:五指併攏成拳,拳心向下,五個手指同時敲擊桌面,相當於五體投地跪拜禮。一般敲三下即可。
2、平輩之間:食指中指併攏,敲擊桌面,相當於雙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
3、長輩向晚輩:食指或中指敲擊桌面,相當於點下頭即可。如特欣賞晚輩,可敲三下。
叩指禮在各地區代表的意思有所不同,不可按此盲目教條主義。
看到最後的朋友點個贊,支持一下。歡迎評論留言相互探討說說你遇到的「叩指禮」
雖然目前沒有確鑿的證據,但是我認為這個說法不合理。 太想當然了。
樓上大神根據各種史料回答的,我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我就說說目前叩指禮的狀況吧,因為朋友是開茶會所的,自己又好茶,所以自己平時接觸到不少來我這喝茶或者在朋友會所見到不少喝茶的陌生人,行叩指禮的有沒有?有,但是大多都不太明白其中的含義是有「跪拜」的意思,大多是表達感謝之情,有次和哥們去喝酒,酒桌上給一發小倒酒,他也去做出了叩指禮。
其實說來說去,傳統的這些禮啊拜啊這些東西,在當今社會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了,無論是叩指禮還是相視一笑點頭示意表達的意思都差不多。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