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當我們入定時我們定的究竟是什麼?是起心動念前的那個剎那嗎?

不知如何去描述這個奇怪的問題。比如說我要做某個動作,就舉手這個動作吧。(試著去感受舉手這個動作)在手將舉未舉之前,究竟是什麼指示大腦控制著舉手這個動作。是不是抓住這個「什麼」就能入定開慧?


問題本身的邏輯很弔詭。

就像一個窮人問,有錢是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然後似乎知道有錢是什麼樣子,就可以成為有錢人了。

難道不是該去賺錢么?

如果定沒有次第,如果定沒有內容的區別,

何苦來的又是漸修又是增上,又是有相定又是無相,又是時間定又是正三昧定……

琢磨得再清楚吃飽了是啥樣兒,也得回來一口口地好好吃飯啊……


曼殊尸利復言。

世尊。云何當見聖八分道。

佛言。

曼殊尸利。若見諸法無不平等 無二亦不作二。此是正見

曼殊尸利。若見諸法不分別。不種種分別。不普分別。無所見故此是正分別

曼殊尸利。若見諸法不可言說。言說平等 善薰修故。此是正語

曼殊尸利。若見諸法無作 無作者。不得作者故。此是正業

曼殊尸利。若於諸法不聚不散。正住活命。此是正命

曼殊尸利。若於諸法不起 不發行故。此是正精進

曼殊尸利。若諸法中皆不作念。念業已離 亦不追憶。此是正念

曼殊尸利。若見諸法本性入定 無散亂 無攀緣。不可得故。此是正定

曼殊尸利。如是應見聖八分道。


首先你得知道什麼是定。

出入定是一個邏輯概念,實際不存在出定和入定這麼一個行為。所謂入定是指從散亂的狀態進入定的狀態,出定則是反過來。

仔細觀察下自己,其實身心是不自在的。精神飽滿的狀態下,你什麼都不幹躺床上,你內心會閃出很多很多念頭,比如吃的,比如喝的,比如工作等等一系列。身體則是表現出時不時希望動一下。身和心都是不自在的。

定的狀態下,則不是這樣。不受這些念頭和身體的擾動。

開慧則是需要學習佛法,並不是入定一定開慧,定越深可以觀察到的東西就越細,對於佛法就更能深入。


題主你好,大半夜看到這個問題,覺得你這個問題特別有意思。雖然不能解答你的問題,但我還是想說一下我的理解,希望能夠幫到你。

先說入定吧,關於入定,各個宗教說法有很多,雖然大致相同,但也有細微的差別。這種定義什麼的網上都可以找到,在這就不多說了。

因為我從小時候就對佛教,道教各類宗教比較感興趣,所以也研究了冥想,入定這種打坐修鍊的方式。在幾年的實踐過程中確實有所收穫和感悟,我就先簡單談談吧。

剛開始入定的時候其實並沒有什麼想法,很多時候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當我靜下來準備入定的時候腦海里總會出現一些反反覆復的念頭,比如一句歌詞,一段話,一個畫面。。越是想靜下心不要想這些就越是無休止的重複。。最後不得不放棄入定。

過了一陣子隨著入定次數越來越多,這種現象也就逐漸減少了,我認為這就是入定所要達到的目的,靜心。經過這些年的入定我覺得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從內到外的改變。首先就是脾氣性格的改變,習慣了靜心入定的我幾乎沒有什麼事情可以讓我情緒有太大的起伏,成功了不會激動不已,失敗了也不會唉聲嘆氣。遇到多大的挫折也可以處變不驚,我覺得這是入定帶給我的最大的好處~~~平常心。

額,有點扯遠了,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

如果一定要描述入定後是什麼樣的狀態的話,

那就是放空。

每個人都體驗過這種感覺,還記得你上課的時候打瞌睡么,自己感覺眼睛是睜著的,也可以看到老師在說話,也可以聽到老師的聲音,但是旁邊的人看你是睡著的,眼睛是閉著的(其實是眯著)。等你完全醒來的時候你不會記得老師說了什麼,明明看著老師一筆一筆寫的板書卻完全記不清寫了什麼。這就是入定的狀態。

至於題主最後的那個舉手的比喻,我認為那是「念頭」。所謂的念頭其實就和剛開始學習冥想的時候腦海里回蕩的歌詞一樣,人的念頭無時無刻都存在著,再比如問你66加1加5再減2等於幾的時候,你心裡的心算過程就是一種念頭。當你有了舉手的這個念頭,腦子裡就自動生成了舉手這個動作的做法,當你控制手臂的時候這個念頭所包含的信息就會由大腦神經傳遞到手臂讓你的手臂完成這個動作。當然,人的大腦遠遠沒有這麼簡單,還有一種念頭不是這麼容易就能夠控制的,比如你的心跳,呼吸都不是刻意的去產生的動作,那這種動作是怎麼完成的呢?答案是潛在的念頭,這種潛在的念頭也是每時每刻都存在的。而打坐冥想或者說入定,就是一種讓你能夠真正的控制念頭的基礎,先學會放空所有的念頭,然後再開始控制自己的念頭。就是這樣。

其實所謂「念頭」其實也就是通常說的「意識」和「潛意識」。建議題主多去了解一下心理學方面對意識的研究,相信會有所幫助。

不知道題主看完有沒有什麼幫助,如果有任何問題你可以再問我。第一次回答問題,文筆不好請見諒!


當我們入定時我們定的究竟是什麼?

定的是:保持一個清凈的脫離語言文字形象的念頭不斷。

也就是:一心不亂/一念相續/凈念相繼。而非一念不生/離念靈知。

是起心動念前的那個剎那嗎?

是。起心動念前,沒有語言文字形象出現,就是禪宗的「話頭」 。

話頭= 念頭 = 話的前頭 = 念的前頭 = 念起之前。

定力的定義

  在正覺同修會中修學的無相念佛、看話頭、參話頭、思惟觀(直觀)、參公案,所需要的同樣都是定力而不是定境;因此本會的同修們所修學的都是動中定,都不必靜坐進入定境中,自然是最安全,也不會被魔、鬼、邪神所干擾的法門。如前所說,想要眼見佛性的人所必須鍛煉的是動中定,是在一切時地都可以看見話的前頭(看話頭),而不是入住定境中獲得什麼境界,就不會被外來的鬼神所干擾,更不必擔心著魔的問題。總之,想要眼見佛性的人,必須鍛煉看話頭的動中功夫,是在一切動態中修練成就的定力,而不是進入定境中享受定境。更何況看話頭時必須看住所看那句話的前頭,而不是話尾;同時也是清楚分明而不是空無所有一念不生的境界,所以想要眼見佛性者,必須修一念相續的功夫—定力,而不是修一念不生的功夫。

  那麼定力又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大方等大集經》所開示的:「不舍於定,亦不隨定。」這是說明有定力的人,他的心住在與定相應的功能中,但是卻不會進入定的境界中。定就是制心一處而不散亂,如果在一切時中都是不散亂的,就是具有定力了。以念佛人來說,如果一直都憶持著某一尊佛菩薩,不論是在靜坐中或在日常生活中,這個憶持的清凈念始終都在,就稱為凈念相繼,就是制心一處而能認定自己確實有定力了。如果以參禪人來說,當他看住一句話頭,都住在那一句話的前頭,沒有使那句話的言語出現在覺知心中,就是在看話頭了;當他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看住話頭,不會散失,那他在人間生活時,不論是看見花團錦簇或看見骯髒的狗屎,都不會動心而繼續看住話頭,就是禪師說的「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的參禪者,這也是定力而不是定境。這二種人,雖然修行目標不同,一位是想要求生極樂世界的高品位,修得凈念相繼、一心不亂的功夫;另一位是想要開悟明心而修得更難的看話頭功夫,但同樣都已經具有定力了,卻同樣都不進入定境之內,這才是真正的定力,所以經中才會說定力就是「亦不舍定,亦不隨定。」

  知道定力的意思了,末學建議大家要在動中修;因為定力從動態之中修練比較容易獲得,從打坐的靜態中修來的大多是定境,不容易獲得定力。即使獲得定力了,也是很粗淺的,一下座,他的定力就派不上用場了。因為在靜坐中修來的定,大多是一念不生、離念靈知,不免會進入粗淺的定境中,到了日常生活行住坐卧的動態中就會漸漸失去定力;在動態中若沒有定力可用,是不可能看得住話頭的,只會落在話尾中;也就是說,因為沒有定力的關係,把一句參禪的話放在心中喃喃自語、自問自答,那是在念一句參禪的話,那一句話已經在覺知心中過去了,這時覺知心已經落入話尾了,這已不是在看話頭,也不是在參話頭,想要求悟是沒有什麼希望的。在佛菩提道中想要真修實證的人,如果想要突破瓶頸、想要見道明心,必須具有隨心所欲的動中定,有了這種在動中修得的一念相續功夫,參禪時才派得上用場。

  再從另一方面來說,定力也是指「心得決定」的意思;譬如百法明門的五位百法中,在「五別境」心所法中有一個「定」心所,這個定的函蓋面很廣。凡是在善法中已經心得決定而不退轉了,就是有「定力」了;反過來說,在惡法中心得決定而不猶豫了,一定會進行到底而完成惡行,也是有惡法上的「定力」了。但是這種「定力」與根本禪定中所說的定力不同,雖然同樣都是制心一處,卻無法與四禪八定相應,也無法與未到地定相應,只是心得決定的意思;這種心得決定的定,也會產生作用的力量出來,使人不會退轉或改變而生起可以堅持不變的力量,所以也是定力的一種,但不是禪定的定力。

  當一個人決定要終生實行每日一善,絕對不會再改變這個決定時,他在這件事情上面是已經有「定」了,就是心得決定。但是這種制心一處而定在善心所中的「定」,是無法進入定境,也無法發起四禪八定,當然更無法看話頭及參禪的,因為下座之後就會失去定力,而參禪是要在行住坐卧中參究的。因此,參禪求開悟的人,想要積功累德的人,想要證得眼見佛性境界的人,以及想要求證四禪八定的人,所需要的定力互不相同;末學先作說明,以免有人誤會而想要以這本書中說的定力而求證其他的定力或定境,白白浪費寶貴的光陰。

見性與看話頭(連載八)

入定是開慧的必要條件之一,但定力具足未必能開慧。還要配合大乘佛菩提道的正確知見,以及足夠多的福德和足夠少的性障。

南無佛法僧


推薦閱讀:

在家為亡母念地藏經有什麼要注意的事項?
怎樣做到真正的清心寡欲和安靜?
如果世界是幻相,那現實世界中的人也是幻相嗎,自己的爸爸媽媽親戚朋友都是嗎?
妄想和正思維有何區別?
如何把微弱的願望轉化成強烈的意圖?

TAG: | 修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