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以前的社會上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句話出現以前的社會風貌是怎樣的以及當時的一些社交方式如何?總是非常嚮往那個年代,但自己了解地又不多,想要更多的了解一下這個問題。


今年我四十一歲了,這年紀在部落里算是破天荒的高了。我這個人,只有實誠這麼一個優點。

我年輕時做的那些個石斧石刀現在也不能用了,我死後讓小崽子們好好修修吧。

我還欠老李頭家兩隻兔子,那繩結上都記著呢,該還得還。這個不能拖,咱這實誠的品質不能敗壞嘍。

我年輕的時候見過黃帝,那人物,了不得啊!我跟著他拿著刀殺了九黎族多少人。門口那一堆人頭骨,都是當年我吃的人,九黎族的人肉真是香,這些個事在繩結上都記住呢。吃多少,記多少,我這個人就是實誠。

隔壁老王頭年輕時凈揀我吃剩下的人頭領軍功,現在也當個小頭頭。現在啊人心不古,炎帝那時候哪有這種人。這些個事,都在繩結上記著呢!

我這個人,就是實誠。我死了就一個願望,希望這些個小崽子們別學現在那幫人,那幫人啊滑得很,不比古時候啊,他們老實本分就好啊。

我說這些你在繩結上給我記下,別讓人忘嘍!


這個,大約也是有錯覺存在吧。

多數人是在父母的保護蔭蔽之下成長的,小時候自然會覺得順利,而書本所學,大都是美好事物,鮮有醜惡。當獨自面對社會,接觸到教科書以外的歷史,就會發現人類的醜惡跟良善是如影隨形的,在任何時代都不缺乏。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就當做無能文人斯文地抱怨吧。


每當我們看到一些「苟且之人」做「苟且之事」,總會想到一句「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聊表作為一個「正義」之旁觀者的感慨。

那麼問題來了,「世風」本應如何?人心又怎麼樣才算「古」?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搞清楚中國人信啥。

說真的,中國人其實還是挺現實的,我們向來比較喜歡實用主義的東西。所以,那些虛無縹緲且不可實證,更不能為我們帶來切實好處的東西,我們是不信的。

所以我們很難理解西方那些虔誠的宗教信徒,對上帝、真主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他們也能信得那麼堅定不移(此處改日另做一篇文章專門討論信仰的問題),何況其中不乏有知識、有思想的文化科學巨匠。

那麼中國人信什麼呢?

中國人一不信鬼神,二不信天地,但是卻有著虔誠的敬祖、信祖傳統。所以中國人的精彩演講與煽動,往往喜歡引經據典,與千百年前的老祖宗遙相拋媚眼兒。

既然中國人信祖,喜歡老祖宗的教誨。那麼這些教誨里,最主流的思想是什麼?無疑是儒家那套看似博大精深、事無巨細的提綱挈領與實踐操作手冊。

如此,「世風日下」這句話中的「世風」,大抵就是儒家對一個人安身立命、自身修養的要求。簡稱「一個君子的自我修養」。

提到儒家,我們便會不自覺地想到仁義禮智信,想到陰陽五行,想到三綱五常,想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說到儒家,便繞不開創派祖師孔子。如果說符合孔聖人三觀的儒家才是最為正統的醇儒,那麼我們就會遭遇一個很不幸的事實,這個正統的儒家很短命,遠在西漢初年便已被篡改得面目全非。

為什麼這麼說?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自此以後,中國真正的封建社會已然結束,接下來便是長達兩千多年的帝王專制社會。秦朝不幸,短命王朝。緊隨其後的威威大漢,徹底把「新儒家」發揚光大。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深埋在每個具有初中文憑者心中的歷史名詞,儒家貌似從此發揚光大。殊不知,西漢名儒董仲舒的儒家大統,早已將孔孟之道牽強附會地改編成上媚封建帝王,下欺黎民百姓的政治綱領。

孔子之「仁」「孝」,順勢演變為臣民百姓對封建帝王的「忠」,《春秋》經典也同樣被花式牽強附會,淪為迎合帝王統御之權術的參考書籍。儼然以聖人知名,行苟且之實。

及至隋唐開設科舉,再到宋、明將科舉發揚光大,四書五經之流更變成應付科舉考試贏取功名的經世致用之物,哪裡還有什麼道德教化與個人修養的功用。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知識分子們這般公開叫囂讀書好,讀書有錢有美女,站在儒家修身的立場來看,臭不要臉可不是今天的專利。

世風如斯,以至於明代大儒王陽明同志公然讀起真正的聖賢書時,不僅遭到同行鄙視,政府還要找他麻煩。想必,「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種感慨,他老人家已經發過無數遍了。

當然,若要追溯「世風」是什麼時候下來的,搞不好就要追到春秋戰國了。世風多半是由各種各樣的禮節和道德修養標準構成,周公制禮,為的就是讓這個社會尊卑有序,便於管理,說白了還是為了創建和諧社會。

孔子的「仁」「孝」,是在方法論上告訴大家,我們應該怎麼讓這個社會和諧。法家堅持嚴刑峻法,賞罰分明,用硬性的規章制度約束人性的弱點。孔子對此嗤之以鼻,他認為應該以德治國,靠禮樂教化,方使民風淳。而仁愛,就是禮樂教化的核心。

「仁」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還要提倡「孝」呢?

孔子所處時代,為真正的封建社會,何為「封建」,分封也。周天子把土地人民分封給兄弟子嗣,是為諸侯。每個封地的諸侯幾乎完全自製,只需要每年給周天子送點禮就好了。那麼諸侯又怎麼治理封地內的事務呢?他會將大小事務分派給他自己的兄弟子嗣去負責。

周朝的封建社會,是貴族社會。天下並非周天子一人所有,而是屬於整個貴族集團。上至周天子,下至諸侯乃至諸侯國大大小小的貴族,都有宗法姻親關係。

說白了,大家都是親戚,須尊宗法禮節。既然是個大家庭,家裡的事兒,自然要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這一套了。所以,「孝」在中華文明中的崇高地位,應該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也就是說,我們所憧憬的世風,應該是在春秋無義戰之前,及至上古堯舜禹這些大聖大賢的時代,可是這些作古的作古,傳說的傳說,實在難以取證。

秦漢大一統後,封建帝王集大權於一身。貴族時代結束,轉眼成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都成了皇帝一個人兒的。父子兄弟去,殿上唯君臣。說白了,就是自皇帝以下,都是奴才和賤民。

世道變了,皇帝掌握最高生殺予奪大權,大部分知識分子們只好可勁兒地討皇帝歡心,扭曲經義以悅君心。而那些錚錚鐵骨的不是被殺,就是下野,儒家真義,你說還能剩下多少?即便是英明神武如唐太宗,晚年也是對魏徵之流討厭得要死,多次動過殺念,何況其他?

受過聖賢熏陶的知識分子尚且如此,你讓文盲率高達99.9%的草莽百姓如何堅守高尚的節操?

也就是說,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早在從孔子時代,諸侯殺伐之時,已經禮崩樂壞了。

當然,除此之外。孔聖人乃至後世一切教人向善,仁愛慈孝的道理,或者說所謂的「君子標準」,著實是一種泯滅人性,高不可攀的道德要求。

人們對於高不可攀的目標,多半是沒有興趣的,倒是那些實用的權謀、厚黑之術,頗得人心。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啊。

故而,不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而是世風一直如此,古之人心也從來如是。而今天這個商業社會,主導其運行的邏輯就是價值交換的經濟學。至於我們為何還在所謂「交易」面前總是羞羞答答,不過是文化傳統帶給我們與生俱來的思維慣性罷了。

還好,如今這句話,多了幾分戲謔,誰也沒把它當真。畢竟,在很大程度上,所謂「古之人心」,只是我們憧憬的上古聖賢時代傳說罷了。


現在的人哀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東周的孔子哀嘆禮崩樂壞

再往前還有伯夷叔齊不食周黍

最後就只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堯舜時期的風俗是啥樣的我是不知道,我只知道那時候的人均壽命根據考古得出的結論是三十歲左右,心嚮往之?呵呵……


推薦閱讀:

這種服務不是機組必須做的,或許一個電話就能搞定
APP 世代

TAG:歷史 | 社會學 | 社會 | 魏晉時代 | 古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