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內美食電影這麼少?

明明拍出來了絕對會有市場(畢竟吃貨國),有時還可以光明正大打廣告,成本也不會太高,也不大可能觸及敏感題材

十幾年前似乎挺多的,近來國內電影市場擴大後反而完全沒見到


美食這種題材拍成電影想要拍的出彩,拍的誘惑其實更主要的形式還是紀錄片,更何況中國的傳統美食講究的是個韻味,是個背景,是個故事,是段歷史。

雖說李安的《飲食男女》裡面有美食製作的鏡頭,但終究不是影片所要講述的重點,只是一個過年團聚,日常活動的一種載體。就如同《大廚》雖談的是分子美食對傳統的衝擊,但更多的不是再講美食本身,而是如今美食的現況。

我個人更傾向於中國傳統美食的影視宣揚方面更多的是以《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的形式上映。

16年1月7號即將上映的《舌尖上的中國》和15年1月23號上映的《味道中國》都是紀錄片,但是我們來看看部分豆瓣用戶的腦殘評論吧。

確實也有很多的有識之眾知道紀錄片的含義,但也有更多的腦殘之士自詡正義。

2015年1月24號下午2點場我去萬達觀看了《味道中國》,總共只有四個觀眾買票。

這種紀錄片在院線上映本身就不賺錢,更何況排片被院線擠壓,宣傳不到位,在賀歲檔面對商業片的衝擊等等自然就不被世人廣為人知。所以自然沒人去拍攝,這種穩賠不賺的紀錄片也只有國家願意投錢去支持去拍攝,去當做一種宣傳片去宣傳。


  1. 豆腐腦是甜是咸?
  2. 西紅柿炒雞蛋放糖放鹽?
  3. 粽子是甜是咸?


你應該慶幸是《舌尖上的中國》這類良心紀錄片搶了爛片製作者們的飯碗。

不然你看到他們不讓你吃兔兔的時候你就該欲哭無淚了。


可能因為國內電影以明星為主,特效為輔,題材次之的順序來拍攝的吧。

美食類的話似乎不需要太大牌的明星,黃秋生吃豬大腸面和一個普通北影上戲表演系的吃豬大腸面,表現效果應該類似吧。(我也是臆測而已,不喜勿噴)

其次如果黃秋生要演爆炒豬大腸,加點特效吧。豬大腸油潤光亮,在主廚大勺的揮動下,騰空而起,轉身翻騰三周半,再配上3D效果。。。你覺得好看不-_-||

再接著題材嘛,不外乎廚神爭霸,廚師界各大門派同台競技。你要是再加上個什麼愛情,仇殺元素當然最好不過,不過導演水平不行的話容易喧兵奪主。

綜上所述,我也不知道。。。是真的不知道。非電影行業人員,也非美食界人員,分析不出個頭頭是道。大家看過得個樂就成。

PS.我很崇拜黃秋生的。只不過他挺過「佔中」就借名一用了。


美食片導演不好潛規則


謝邀!

因為美食影片要求編劇和導演對美食的了解足夠深。


因為高票房的美食電影 太少。。。。


題主看一下下個月《舌尖上的新年》的票房估計就有答案了,應該代表了我國美食電影最高水平了。


1月7號上映舌尖上的中國大電影《舌尖上的新年》,可以去看看


同意@吳賤豪 的答案,因為不賺錢,你會為了看吃的特意買電影票坐在電影院吞口水嗎?


說到美食電影我首先想到的是《滿漢全席》,像徐克這樣的導演國內去哪裡找。

——沒有合適的導演

要求很高,一是要考究菜的派系、做法,我國的食壇爭鬥不比武林爭鬥遜色多少,沒有背景純粹的拍攝美食的電影根本就沒有賣點,會變成像舌尖上的中國一樣的紀錄片,對攝影的要求也是極高的(看舌尖上的中國應該不成問題)。

——沒有好的編劇和劇本材料

反觀日本的美食題材影視劇就有很多題材,他們的食壇呈現出的是溫暖和淳樸居多,用一些微不足道的人物和小故事打動觀眾,讓人感動之餘口水直流。


你們就那麼喜歡在電影院看著饕餮大宴手裡卻只能啃著爆米花?


國產爛片要騙腦殘的錢但愛吃的人一般都不笨


因為大家更關心食品安全問題


純粹講美食的那是紀錄片,現在意義上的所謂美食電影/電視劇,其實大都是用美食來引出人的故事,即使是《孤獨的美食家》這樣一路吃吃吃最後還探店的作品,其實最後粉絲們記住的還是井之頭五郎這個人吧。

從這個意義上來評價的話,中國有一部非常成功的美食電影作品:李安的《飲食男女》。

食物誘人,人性飽滿。這樣評價,當不為過。


因為中國電影行業現在太過於商業化,沒特效沒炒作沒顏值很難吸引人群,別說拍出來沒多少人關注,從投資方獲益的角度來說,他們更願意投那些有話題有熱度的題材,這也是為什麼中國紀錄片都在電視上播而從來不以電影的形式放送。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