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是富人的遊戲嗎?我是否應該放棄?

四線城市普通農村家庭的子弟,很小的時候對科學充滿嚮往,覺得是科學讓世界發生了巨大改變。特別是初三接觸到化學的時候,被化學神奇的實驗和物質各種性質吸引,開始沉迷,非常渴望那種對世界上的物質了如指掌的感覺,於是用盡各種方法搜集資料,高二那年靠著初三暑假在化學吧和中文wiki上學到的一點零碎知識拿到了兩廣化學競賽的省一,但此時,了解到生物生物近些時間高新技術的我已經對生命科學產生了濃厚興趣,並認為生命科學的潛力比化學物理等科學更具潛力,所以高考填志願時毫不猶豫地報了華南理工大學的生物技術專業。

但是報完志願沒多久我就感覺自己衝動了,我媽偶然提起我爸的年齡,我才意識到這點,父親今年五十一歲,如果我走科研這條路,時間以及金錢成本太高,意味著父親六十歲還得干農活供我讀書,現在已經開始後悔了,我對自己沒有太多自信,雖然感覺周圍同學化學好爛( ̄^ ̄)ゞ也許我真的不適合走這條路,當初的天真+成為科學家的野心才導致了現在的狀況。

現在大一,還能轉專業,我也想大學裡學習點技能然後出來工作當一個平凡的人,可是我覺得自己已經習慣了生物和化學的思維,而且作為理科生,沒有學工程製圖,那些工科普遍對工程製圖和數學要求高,由於家庭經濟原因高中才接觸到電腦,而我這段時間學習也發現,線性代數學得很吃力(會不會和我幾節課沒認真聽以及課前不預習平時不看書不懂不去梳理課本的態度有關(逃。。),高數(微積分)還算可以,如果要轉,應該轉什麼專業?

第一次提問,不會排版見諒,還有匿名邀請不了,請路過的親幫忙邀請一下,謝謝。。

--------update-----------///12.08---------------

抱歉之前有處細節搞錯,那個所謂「化競省一」是省賽的一等獎,並非國初,只是國初的資格賽,三等獎可以參加國初,當然我們那種教育欠發達地區是不會讓我參加國初的,畢竟我這種野路子確實和真正競賽的大神沒得比=。=

謝謝大家,我會好好考慮


我想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之前一直覺得,有錢去讀個碩士,幾年就能階級躍遷這種劇情,只會發生在CS金融法律這種專業上,對於科研,窮人和富人是完全平等的。直到我最近參加學術會議,順手查閱了幾位名校畢業功成名就的大牛的簡歷,偶然的發現他們當中的許多都是自帶各種亂七八糟資助才上了名校PhD時,才突然意識到這一點:

有錢,對於科研來說,同樣能提供巨大的優勢。或者,更直接的來說,只要你能自掏那幾十萬的PhD學費,相比於絕大多數只能依靠全獎的人而言,在科研道路上就佔據了絕對的優勢。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在學術圈裡,名校的設施和聲譽,大牛導師的指導和人脈,屬於人人趨之若鶩的絕對稀缺資源。

而一個優秀的PhD學生卻並不是。

學術圈關注的多了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大牛組的學生當中,絕大多數做的工作同樣是很機械的重複,充其量就是做的嚴謹一些,表徵技術高超一些。這些工作,根本不需要什麼高超的個人能力,隨便拉一個985的畢業生都能完成。

而另外一方面,那些做出很好的結果的人,當中的許多,也只不過是認真的執行了導師的安排罷了。

而不管這些工作究竟只是重複灌水還是真的驚世駭俗,它們都會因為掛著大牛的名字,發在我們想都不敢想的期刊上。而這些學生,同樣會靠著大牛的關係和這些文章,找到一個相當令人眼紅的職位。只要不是特別自甘墮落的話,他們的學術生涯,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甚至對於很多人看不起的訪問學者,我也真真切切的看到過,許多本碩博都非常一般的人,就因為去牛組混了一個訪問學者,回來之後便改頭換面。

更不用說最近一段時間美國各種削減科研經費人人自危的背景了。這個時候一個自費的PhD或是訪問學者,已經不再是過去單純免費勞動力這種錦上添花,而是度過經費寒冬的雪中送炭了。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伯樂的鑒定和訓練,要比你是千里馬這件事本身,重要得多。

而區別就在於,有些馬,能自備糧草。


是富人的遊戲。謝謝,而且還很折騰。


建議lz先去了解一下科研到底是個什麼情況,再做下一步的計劃。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 科研這條路

或者lz可以去問一下自己的學長學姐畢業之後都是什麼出路,再做定奪。


國內碩博不怎麼需要花錢,但是另一個方面也不怎麼掙錢。讀完了青教收入也不怎麼高。現在很多高校已經是非升即走。所以入坑需謹慎。


轉計算機,轉計算機,轉計算機

今年大四,同學許多也都經歷了找工作的洗禮,昨天還和同學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為何我們高中畢業填志願的時候都不填計算機?得出的結論是,高中因為所處環境的限制,對計算機專業的認識只是停留在計算機就是一門基礎技能,像英語一樣,你高考會把英語當專業來報嗎?(對一個理科生而言基本不會吧),還有一個原因是,高中都覺得自己學了物理化學生物,學得不錯,於是就萌發了以後報工程類專業或者理科(什麼土木,機械,化學,物理等等),其實到了找工作的時候,你會發現傳統的工科專業的待遇等等都比計算機差遠了,而且就業機會也少,第三個原因是收自己身邊人的影響,我就想問問你高中的時候,有幾個老師,同學,父母是做互聯網的,沒幾個吧,或許直到你大學讀三年,你還沉浸在我基礎差,轉CS沒優勢這樣的錯誤觀點上來,你大一可能會想,我高中沒做過信息競賽,是不是比計算機專業的同學差一截,那你去看看計算機專業的核心課程(數據結構,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演算法分析),有幾個人是高中就學過的,計算機專業又有百分之多少的人是高中做信息競賽出身的。

利益相關,我也曾大一過,也曾迷茫過,現在馬上畢業了,才深深的意識到了一個觀點:一個人的選擇必然會收自己所處環境的限制,信息的不對稱往往使你不能做出最優的選擇。

最後,也不要想著轉機械,土木等後面加工程的專業了(軟體工程除外),這都信息時代,智能時代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別再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裡了,別too young,too simple了。。。。。。。。有時間,關注校園招聘,去各大公司的招聘網站上看看他們需要什麼專業的人,需要掌握什麼技能的人,你就會一目了然恍然大悟,最好有機會去公司實習,廣州環境那麼好。。。。。

手機碼字有點亂,有問題私信我。


強烈懷疑樓上答題的大多是計算機行業得益者。所以一個個都覺得要進IT行業,才能拿到高收入過好生活。對此,我有不同意見。

首先,樓主才剛剛大一,這時候就在猶豫是否做科研是相當不靠譜的。事實上,你是否明白真正的科研是什麼嗎?本科其實只是學習基礎知識,培訓人的綜合素質,其深度和難度離科研還是有距離。就大多數學校,也就本科畢設還和科研沾點邊……對科研還沒有怎麼深入實踐過,就在思考今後是否要走科研道路,實在沒意義。

然後,我覺得的樓主的更深層含義,更可能是,是否要做一個更偏理論研究,有些遠離社會,可能不太賺錢的領域或職業。對於這個問題,確實可以好好想想。家境固然是要考慮的,但個人能力更加重要。如果你很擅長這個領域,總會有辦法獲得好收入。反之,如果你只是貿然進入一個他人說賺錢而你自己並不喜歡擅長的領域,則可能還不如原本專業過得好。

舉例來說吧,我本科是數學系的。數學也是很遠離現實生活,偏重理論思考的專業。它初給你的印象也是做科研的感覺。但是,我們專業學得好的,都過得很好。憑藉本專業的好成績,有保研中科院數學所讀博士畢業後到投行拿30W年薪加北京戶口的,有到復旦讀研金融出來進證監會的,有直接本科畢業工作做碼農進三星網易騰訊的,也有讀完博士留在中科院任教職將來想當教授的……

我們都是本科學數學的,畢業後有人去金融IT或體制內工作,也有人做科研讀博進學術圈,大家都過得很好。大家的收入和待遇都不錯。

所以,真正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是否足夠認真努力(我覺得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還談不上拼聰明),是否在自己喜歡並擅長的領域做到足夠好。只要你夠強,總能有飯吃。

以上,供參考。


前面悲劇的二十年在等待每一個生物狗,二十年之後,他們要麼是習慣了,要麼是出國了,要麼是改行了……


當然是CS大法好啊

雖然你我都不可能達到輪子哥的高度,但是在這個行業立足,能拿一份還不錯的收入養活自己,總還是沒問題的

你現在才大一,有的是時間,這麼早就覺得自己不行了,會不會給人一種內定啊硬點啊的感覺呢?


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是的。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如果你家庭真的有困難,請務必放棄科研,給自己未來的家庭一個希望。

謝謝。


你的認識非常正確。

科研就是富人的遊戲。

諾獎得主,一小半是富豪和權貴家庭出身,剩下的大多數是中產家庭子弟。出身勞動人民家庭的,諾獎百年以來寥寥無幾。

如果想拿自己的一生在科研道路上賭一把,那麼祝你好運。


搞科研起碼要不缺錢,或者至少是除了自己不需要養活別人。這樣只要你自己不是個奢侈的人基本就沒什麼問題。你指望搞科研掙的錢養活別人在博士畢業前基本是不可能的。

但是以你的家境,你確定以後不養活回報你父母么?那樣有點太過分了吧。

大一轉專業其實完全來得及,大不了多補補課,加油!


首先,供你讀書大概也僅限本科。我國碩士和博士都提供獎學金的,而且覆蓋面很廣。這個不用操心。

但是要注意,科研行業本身是沒有經濟產出的。學術圈的受尊重的地位不算低,但是金錢收入低於工業界,這是放全世界都成立的準則。

窮人家的孩子,一般學習都很刻苦,但是當進入研究生階段期間,面對金錢不淡定。此處無貶義。只是一個現象。

不幸的是,生物學的工業界就業前景不樂觀,而國內教職數量日趨減少也是事實。

題主若是真對科學感興趣,也不妨礙自己本科期間多學一些除了本專業以外的知識,這樣將來也有的選擇。

科研這條路,只對某些特別適合科研,又無後顧之憂的人適合。


我是工薪階層出身的孩子。

如果選擇做科研,除了做好自己的科研,還可以把英文學好,出國。(做科研本身也非常需要)

在國外,科研工作者工資也不算高,但是夠生活了。如果當地的社會福利整體比較好,那麼在未來孩子教育,醫療上,壓力少很多。當然,當地合理的房價,物價,也非常重要。

當地的法律體系,也要考慮。一個公平公正的社會,讓人生活的省心。

省心,太重要了。因為生活工作中已經有不少要花心思的事情了。


雖然我是生物化學黑,但是,科研這條路,只要你走到能向國家申請科研經費做老闆的那個高度,你就混出頭了。

這個混出頭的底線是博士畢業。

至於富不富, 不大重要啦。

雖然有錢人也會砸自己的錢去科研,不過大多數時候還是拿國家的錢來科研的。

當然如果你是研究數學或者計算化學之類的,另當別論。


答主在香港讀博,高等教育方向,研究學者以及學者精神 最近剛好有感而發寫了寫。

上周有一天在辦公室呆到11點,全層樓除了一位教授,所有人都離開了。我快步走去洗手間,卻聽到隔壁列印室的機器在刷刷地出紙……心頭微微一緊,不由自主加快了步速……從洗手間出來之後趕緊跑回去拿包,卻碰到了不知道從哪裡跑出來的老師。看到我稍微嚇一跳的神色,他馬上露出招牌笑容,熱情地安慰我:不用怕,無鬼啊!哈哈哈……

這是我非常中意的老師,這學期教我兩門課,劍橋博士畢業,非常年輕有為,出版作品年產量超高,當過中學老師,上課搞笑受歡迎,已經申請終身教職。然而,優秀如他,仍然沒日沒夜地在幹活,有學生看到過他直接睡在辦公室幾個小時,起來接著上課……拚命忙,到底有什麼意思?

最近在看學者和學者精神相關的文章。讀到馬克思·韋伯(Max Weber)在《學術作為一種志業》(Science as a vacation)中提醒想要做學術的青年一些要求(真應該早點看)……

學術的意義——學術領域跟藝術領域不同的「進步」。藝術上有進步的觀念,但是「一件真正『完滿』的作品,永遠不會被別的作品超越,它永遠不會過時。欣賞者對其意義的鑒賞各有不同;但從藝術的角度觀之,人們永遠不能說,這樣一件作品,會被另一件同樣真正完滿的作品超越。跟藝術不同的是,在學術園地里,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我們所成就的,在十、二十、五十年內就會過時。這是學術研究必須面對的命運,或者說,這正是學術工作的意義。」「任何有志獻身學術工作的人,都必須接受這項事實。學術研究,若由於本身所帶有的藝術性,能夠提供人們的滿足,當然可以流傳;或是作為一種訓練方法,也可以有持久的重要性。然而就學術本身的觀點來說,我再重複一遍,將來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被別人超越;這不僅是我們共同的命運,更是我們共同的目標。」

玩命做出來的學術作品並不能永恆。那有什麼能永恆嗎?韋伯引用托爾斯泰的話間接表達了他的觀點。

「對於文明人來說,死亡沒有意義。死亡對於文明人來說沒有意義,因為文明人的個人生命,是置放在無限的進步當中;依照這種生命本身的內在意義來說,這樣的生命永遠不會走到盡頭。因為對那些處身在進步過程中的人來說,前面永遠有下一步待走;任何人在死亡之時,都沒有抵達顛峰,因為顛峰是在無限之中。亞伯拉罕(abraham)或古代的農民年高而享盡了生命,因為他是站在生命的有機循環過程中;因為就生命的本質而言,他在生命的黃昏已經獲得了他的生命所能給他的一切;因為他眼中再也沒有他會想要去解開的疑惑;因此,他可以說,這一生已經活夠了。反觀文明人,處在一個不斷通過思想、知識與問題而更形豐富的文明之中,很可能對生命倦怠,而非享盡了生命。他只能捕捉到精神之生命不斷新推出的事物中微乎其微的一本分,而他所能掌握的,卻又只屬一時而非終極。在這種情況下,死亡在他眼中,乃成為一樁沒有意義的事件。既然死亡沒有意義,文明生命本身也就不再帶有任何意義;因為死亡之所以缺乏意義,正是肇始於生命之不具意義的進步性。」

豆瓣的一位作者翻譯為:肉身的死亡不在科學家的思考範圍內,科學是作為人類整體的精神探索而存在,那是一個沒有盡頭的過程。每個人在這過程中多多少少有那麼一段,並且將跟這種探索一樣永遠存在下去,所以無所謂死。只有人類的進步是永恆。

最近碰巧看到一篇文章「魏坤琳:成為科學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位魏老師的演講《科學家都是奇葩》(Scientists Are Outliers)生動概括了當科學家的要求高、成本大、回報低。他說「一群自以為很理性的人,做了一個最不理性的職業選擇,選擇了一個最需要理性的工作。」然而,做科學家的樂趣恰恰在於每天做著反人類事情——擠壓自己腦袋以求突破知識的邊界,以及沉浸在「那種圈外人嗤之以鼻的奇特的陶醉感」之中。嗯,簡而言之,你開心就好!需要思考就是,當你缺乏經濟能力的時候還能開心不地陶醉不。

當學者要能夠心懷「你來之前數千年悠悠歲月已逝,未來數千年在靜默中等待」的壯志,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經年累月做科研做學術。到最後也只有少部分人是功成名就的「科學家「,多數人是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選擇了這份科研工作,就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


看到題主的問題,我挺心酸的。科學不是富人的遊戲,科學事推動人類進步的工具,誠然在科研界,年齡資本佔有的比重很大,而且絕大多數的學者發力期都在50歲左右,但我希望題主不要放棄。這個時代已經不缺投行,不缺金融不缺演藝更不缺空手套白狼的人了,精神是可貴的,珍重。

真正的牛逼貨,是與生俱來的牛逼,創造歷史的人也終歸會創造歷史,無論他的境遇如何。如需幫助我願進綿薄之力。


分頁阅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