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電影對國產電影打分偏低嗎,為什麼?
十萬個冷笑話我看是今年中國動漫少有的良心之作,雖不是開創性,但也算合格爆米花電影吧,而很普通的一部也有7.5
不一定。
現在豆瓣的人多了,新電影剛出來時的打分的確很可能有些偏頗,情況不同:一種是有招黑的演員,比如《綉春刀》里的劉詩詩,電影剛上映時很多人刷低分,導致評分只有6分多。不過這電影質量有目共睹,所以分數也逐漸增加,最後到了7.5分後才慢慢止住。
一種是電影導演或演員很受歡迎,比如韓寒的《後會無期》,電影剛上沒多久我去看豆瓣評分有8.5分,後來隨著評論兩極化分數逐漸降到了7.2分。
還有一種就是粉絲電影了,比如前陣子的《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我看到最高評分時有8.2分,後來迅速降到了5點幾分。
粉絲電影還有一個知名度相對來說不是很高的-《秦時明月大電影》(我是秦迷)
這部電影剛上時我去看豆瓣評分,尼瑪,9.0分!真是嚇到我了,不過後來迅速降到了現在的6分多。(作為秦迷我想說,大電影真心很爛,大失所望,我苦苦等了兩年多……)總體來說,絕大部分電影的豆瓣評分還是很靠譜的,雖然電影一開始的評分可能會有些偏頗,但隨著評分人數的增多,會有更多理性的分數加入,所以電影評分也會回歸正常。TOP前100中13部國產片,分別是
我覺得豆瓣近期顯示出一種趨勢,很多平庸的並有幸得以在國內影院上映的外國電影評分偏高,例如《速7》真心不值這個分
不低,其實有時候還會往高了打。
比如以前豆瓣還很「純潔」的時候,電影打分還是比較公平的。 現在只要稍加註意一些新上映的所謂「超火」的的國內大片兒一般背後都有幕後推手的運作,打分十分虛高! 明明我心中只有5分的電影愣打成7.5分以上,簡直過分! 欺騙消費者有木有!
另外拿樓主舉的例子來說, 可能你喜歡的這種電影「主流」觀影人群不喜歡,所以讓你覺得這部電影被低估了,評分很低。你要知道,每個人的喜好都不同,我也有很喜歡的電影得分卻不是很高的。 但是,你喜歡,就夠了。
現在的電影其實都是消費品,從中有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的歡樂與感動,就夠了。 其他的愛誰誰不也很好嘛?為什麼豆瓣上給國語片打分都那麼低,一看一些外語片打分都是九點幾,特么就差打成10分啦,這是明顯的偏見
題主心目中的爆米花電影居然超過6.4?我表示很震驚。另外,十萬個冷笑話一!點!也!不!好!看!這種模仿日和的蹩腳作品根本讓人笑不出來好嗎?編劇強行吐槽的能力看過日和的人都明白這又多無聊,日和都多少年前的東西了,要與時俱進好嗎? 王晶的片為什麼爛,因為他一直停留在跟周星馳合作的時期。可是依然有人看了會笑出來,為什麼?因為發笑的人跟時代脫節了。這就是為什麼你會覺得十萬被打6.4太低,而我覺得這就是爆米花們應該有的分了
首先,《十萬個冷笑話》這種片名,直接上不了4星,我無意還喵到了一眼海報,「2B」、「啵兒起」,要是我去打分,一定會找負分的按鈕在哪!
多種原因因1國產電影整體垃圾,都是(不是全部)些騙錢坑人的玩意兒,觀眾看多了,難免以全概偏(十萬個冷笑這種毫無劇情可言,都是以網路上各種段子硬拼成一部電影,也真是難為編劇了)。
對於國產好影片,高票房的,直接一星不解釋————————這是很多豆瓣影評流氓的邏輯。
對於國產好影片,高票房的,刷五星評論一星————————這是很多豆瓣影評人的邏輯。對於國產好影片,高票房的,抓水軍的正義人士———————這是很多假洋鬼子的邏輯。對於國產不好影片,沒啥票房的,直接五星鼓掌———————這是很多豆瓣影評流氓的邏輯。對於國產不好影片,沒啥票房的,直接上嘲諷加為啥沒負星評論——————這是很多豆瓣影評人的邏輯對於國產不好影片,沒啥票房的,拍手稱快就應該這樣的————這是很多假洋鬼子的邏輯。如果左耳之流的粉絲都來知乎問這種問題,還貼圖片,這不是坑流量么?
1.豆瓣用戶群對外語片是有偏向性的,然而一般電影的評分理論上應該由所有看過的人來評價。
2.外語片確實整體優於國產,這造成習慣性給偏低分。
七點幾的國產片基本對應外語片八分以上的片子據說是豆瓣有外國資本,故意壓低國產片得分。不知真假。
前面某網友指出那些高分國產片,其實都不是正經國產片,無一例外是香港、台灣或是與其合作的片子。也就是說豆瓣Top100裡面竟然沒有一部大陸的國產片,這或許真的有蹊蹺。
爆米花電影上了豆瓣也是很奇怪,應該留在團購網裡面吧?
有的明顯偏高。還沒有負分
豆瓣給了《霸王別姬》多少分?
人的觀點都會不同的,打分只是一個形式!
真的已經夠不低了,不信你看看IMDB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