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們會在乎自己的信息被泄露?
在信息泄露規模非常龐大的時候,對某一微觀個體的負面影響真的那麼顯著嗎?
因為信息泄漏了有很大的概率對你實際生活造成影響,舉幾個例子:
**1.所有家裡有車的人幾乎都會不間斷的收到保險推銷、二手車置換和其他相關的騷擾電話,顯然是車管所或者保險公司把你的信息泄漏了,這屬於騷擾,還是能忍的;****2.最近比較常見的電話詐騙,比如:有個包裹在郵局、退稅、中獎什麼的,都多多少少和信息泄漏有關,理論上你信息泄漏的越多,被騙到的概率越高,這已經開始不太能忍了;
******3.網站被大規模拖庫後,有專門的黑色產業鏈負責把相關積分、代金劵等等虛擬資產洗劫一空,航空公司、商旅網站、會員制網站的積分,可都是能當錢用的,欺負到了頭上,這你還能忍?********4.拖庫後就是撞庫,要是你不小心在不同網站用了相同賬號密碼,郵件、蘋果商店、網盤等等全面失竊,回頭打個電話給你勒索個千兒八百的,忍無可忍了吧?**********5.進一步的如果拿到實名信息(比如12306),通過偽造身份去辦理假身份證、信用卡、色情網站、賣假貨的網店等等,後續的麻煩一堆一堆的,是不是無需再忍?************隱私就等於是安全感,如果小區物業說我們給大家在卧室里裝個攝像頭來防盜,我們保證不看,你會裝嗎?**************怒氣值滿槽了。
**********************如果暢想未來,隱私泄漏的後果將更加嚴重,請參閱答案:物聯網發展到巔峰後,如何防止被黑客殺死? - shotgun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6950831/answer/35370356那一早,手機上有個未接來電。陌生號碼。她回簡訊問「哪位」,對方沒有回復。她那天的心情卻因此變得很好,好像在期待著什麼,但又不確定。
就是那股奇妙的不確定,酸甜可口的,讓她充滿熱情,走路去上課的時候,連窗戶外面的風彷彿都是甜的。
她甚至心血來潮上了千年不用的人人網,回復了好幾條前男友的人人狀態,還在人人上更新了日誌。
她在猜測,是不是他們之中的誰,聯繫過她。
她在心裡把有可能的人細細列了個名單,為此還把這輩子談過的一兩場亦真亦假的戀愛反反覆復溫習,溫習,直到咀嚼得真假難辨。
夜晚她終於打了過去,彩鈴響起,是「歡迎您致電xx保險公司,我司目前有抽獎免保活動」的親切問候語。
她的心迅速沉了下去。她把時間往回撥,撥到她不知道真相的前一刻。於是她終於可以呼吸著甜味的風,再次歡歡喜喜地睡過去了。
最近在看《品牌洗腦》,作者從營銷的角度說明了數據挖掘中,精明的營銷者們是怎麼從我們的隱私中獲取我們的財富的。
- 區分消費者價格敏感性,剝削消費者剩餘
不少《財富》100強公司都在使用http://Predicata.net,讓網站得以根據購物者在網上做了什麼,又去了哪裡的信息對他們進行鑒別和劃分,接著再對把他們的預算量身打造、針對性很高的廣告和營銷對準他們。商家可以從我們購買過什麼東西來推測消費者的消費水準和消費方式,同一件商品,它所針對發放的優惠也是不一樣的。比如你在ebay上搜索一款便宜的相機,系統判斷你的消費水平不高,從而給出「個人化」的優惠券,給你找了一早上的那台相機打上一個震撼人心的折扣。但這只是花招之一:你還得跑到店裡把它買下來(到了那裡,你可能會找到喜歡得不得了的筆記本電腦);假設另一位消費者搜索了一款高階相機,這一次,啟用了predicta的網站一瞬間就能知道她想要的不是便宜貨,她願意為所有附加功能花一大筆錢,這就是為什麼它給出了最高檔的相機——還有一張優惠券,讓她能在同樣的高端的皮質隨身包上打上一小折(當然儘管相機本身全價銷售)。事情的結果本質上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價格歧視:你和你的朋友最終在網站上買到的是同一件商品,但是價格天差地別。
- 通過隱私信息精準投放廣告
有一款更新的軟體程序,叫Baynote——使用公司包括ATT和Anthropologie,它不僅會追蹤你在網上買了什麼、你在哪裡滾動了頁面、你點擊了什麼,以及你在任何給定網站使用了什麼搜索詞,還會改善其搜索結果,以便向你推薦瀏覽和搜索過相似產品的用戶具有吸引力的產品。有一個例子,當ATT注意到人們為了一款叫做Insight的新型號手機做了大量搜索時,Baynote就能夠在幾分鐘之內在ATT的網站上把Insight的搜索結果頂得更高,而且不只ATT才會這麼做。eBay有一支團隊會購買網路搜索詞,以便讓搜索流量都流回自己的網站。
Predicata和Baynote只不過是一種名為「個人化定位」或「個人化營銷」的營銷工具的諸多變種中的兩個而已,這種新的、傳播日臻廣泛的營銷工具受到了很多零售商的歡迎,這些程序會捕捉你的電腦自動存入網路瀏覽器的「cookies」,製造出你瀏覽的每個網站和網頁的不可消除的痕迹,接著利用這一份信息,把有關你在網上所讀過、瀏覽過或買過的一切個人化服務發送給你。這其實就是一雙會跟蹤人的寫字的古怪故事背後的神秘力量。正如《紐約時報》去年報道的,一個有兩個孩子的加拿大媽媽某天早上在Zappos——一家大型鞋類網路零售商——看中了一雙鞋子。從那以後,這鞋子就形影不離地跟著她。「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個我瀏覽的網站似乎都在跟我打那雙學子的廣告。」該女性回憶說。「基本上所有商業網站都會利用cookies來做各種事情,包括打廣告、讓用戶保持登錄狀態和定製內容,跟被鞋子跟蹤一樣可怕。」她最近被以前的網上用過的減肥服務的廣告圍剿,導致心情更糟了。「它們還在跟著我,這讓我覺得我很胖。」她說。————我們就是這樣一步步落入營銷者的圈套,人們可能會說,其實這也是雙贏,消費者通過被篩選來獲得自己需要的東西。可是,這些東西是真正我們需要的嗎,或者說,這個價格是理性的價格嗎?通過隱私的泄露,我們少了諸多選擇權,為純粹的商品付費更少,為渠道推廣付費更多。看到過一段被很瑪麗蘇的話:
總有一天,會有一個人進入你的空間看完你所有的說說,讀完你人人上的所有狀態,翻完你所有的微博。因為他知道參加不了你以前的生活,但他想更好的進入你現在和以後的生活,因為愛你,所以會補齊他不曾參與過的你的過去,他堅信,時間會告訴你,誰會一直愛你…
我看完後沒半點感動,倒是冷汗冒了一脊梁骨 ≥﹏≤…… 隨即打開了許多年沒登錄的 QQ 空間,沒心思細細回味從前寫過的日誌,就通通設為了「僅自己可見」,然後迅速關閉了選項卡,在那個記錄了自己少女時代的「空間」里一刻也不願意多待。
真愛我的人,求別去窺探我的過去,只看眼前的我,別讓曾經的無知又矯情、沒新辭強說愁,掩蓋了如今為成熟優雅付出的努力。
除了太過自戀的人,甭管有沒有自信心缺不缺安全感,大多都是在或多或少地否定自己的過程中過生活。為了避免丟面子到想要鑽進地縫裡,連過去主動袒露過的心跡都害怕別人一窺到底,就更別提那些隨時可能傷及信息安全的「隱私」了…心理上的被窺探感和現實生活的不安全
去年研招網的考研報考信息全部泄露,報過名的都知道那上邊的信息有多麼詳細。在那之後的一段時間很多考研黨,不斷接收到各種考研機構的簡訊和電話。本來考研就挺累的了,再來這個,誰能忍。
然而官方連個屁都沒放然而官方連個屁都沒放然而官方連個屁都沒放ps:本人14年考生你很難知道誰拿著你的信息,以及他們想幹嘛。細思極恐
希望有一天,以泄漏信息賺錢的公司可以升級一下信息收集記錄系統。比如說,把我的電話號碼後面備註關鍵的二字:
貧窮
萬分感謝 !!!
雖然有意願,但是...emmmm...我真的不考慮買房。。。
我在百度上查了下非農數據,第二天八個電話問我做不做原油……
當你的聯繫方式伴隨著「辦證」二字出現在街頭巷尾的時候,你就知道影響有多顯著了。
比如就收到個包裹,是你的名字,是你的電話,是你的家庭住址,寄信人是你孩子的地址和名字,到付。
有一天去看房子因為確實有些動心所以留了電話給中介,結果是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每天都接到形色男女的問候電話,內容有介紹房子、投資商鋪、境外消費、朋友被抓、老鄉追債,以及幾十個被標記為詐騙的未接電話。
不是針對誰,我是想說在場的∠(`ω′*)敬禮
再說一個參加了某國家類考試,報名之後接到參加培訓課程的電話,和考完後通知你的考試沒過交錢可過請聯繫 QQwqnmlgb 的簡訊,真是不懂誰出賣了我的信息很簡單,因為信息泄露是不可逆的過程,而且信息是可以無限複製的,隱私信息一旦泄露,就再也不可能收回,也不可能銷毀,而因為信息泄露造成的後果也就無法估計 。
。
個人信息,商業信息被泄露,可能會引發很嚴重的後果。
在歐美,對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已經到了一個比較發達的階段了,而中國的相關立法判例和司法還需要跟上。商業信息就更不用說了, 根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和網路安全公司的有關資料,網路世界的黑客不僅僅將黑手伸向了政府、大公司、銀行、金融機構等竊取有關國家秘密、商業資料、用戶隱私信息等,黑客組織還盯上了大型國際律所,精英律師,試圖從律所的網路安全漏洞中獲得有關IPO的信息、併購交易的信息、客戶知識產權的信息等。網路黑客的高度組織化已經達到了一般人所無法想像的程度,有的黑客組織專門以上市公司、投行和律師事務所為主要的目標,以發送釣魚郵件或者惡意鏈接,甚至是冒充項目組成員發送有關徵求意見的假文件等方式來獲取有關數據,意圖獲取價格敏感信息以便在市場上獲利。這些網路「黑社會」的存在,給國際併購交易的順利進行帶來了更大的潛在風險,公司、外部顧問保護敏感信息的壓力也隨之越來越大。很多人害怕信息被泄露,是因為自己平時所作所為不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從電視上能天天看到國家領導人的一舉一動,他們怎麼不擔心信息泄露呢?
我每天做的所有事情,都做好了隨時上新聞聯播的準備,所以我不怕信息被泄露出去,只要別有人整天煩我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