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閨房記樂 里陳芸幫丈夫找小妾是怎麼樣一種心態?是現代的愛情觀變狹隘了嗎?

他們對於對方都是找到靈魂伴侶的感覺為什麼還能容忍下第三人?

我感覺男人他可能只是對於一個有才的女子有點欣賞 這我能理解 這女人為什麼這麼積極?她是真的不介意嗎?這種事勸丈夫納妾的事在古代很平常嗎?如果確實有 是不是因為有什麼特殊原因?(比方正妻無法生育 出於政治利益目的的聯姻啊等等)

就算這些女人真的勸說丈夫納妾成功 其實心裡也是介意的吧 就是礙於溫良賢德寬容大度等等的頭銜所以不好表現出來吧 可能她們心裡是不舒服但是一想到自古以來很多例子表明這一切理所當然於是她們就自我催眠說這沒什麼的 對吧

她們還是介意的吧?

難道她們真的不介意嗎…?

為什麼…我這麼介意…?

是現代的愛情觀變狹隘了嗎?

因為一夫一妻制?

還是說…是我…太狹隘…?


正在看一本叫《Love and Women in early Chinese fiction》的書,作者是Daniel Hsieh,普渡大學的中國學教授。這裡雖然分析的是早期的傳奇和志怪小說,但是理論基本上是相通的。我來試著分析一下,論述中會有很多主觀猜測的部分。

首先大前提是,在儒家文化的框架之下,愛情是對社會秩序的一種潛在威脅。在正統的「家天下」的觀念中,女人的身份應該是母親、妻子和女兒。而戀人這種身份則很難被納入其中,對慾望的放縱會導致破壞性的結果。因此亡國了,人們就要去怪紅顏禍水。但是人性中嚮往愛情的一部分是無法被消滅的,於是就會從別的渠道發泄出來。比如一妻多妾制就是一種巧妙的規避策略,一個正妻符合正統文化的要求,多個妾則滿足了情感慾望。而這種觀念又體現文學中,就出現了二女侍一男的設定,而且往往以「兼美」,也就是男主角兩位都娶回家的方式,達成大團圓結局。

那麼回到《浮生六記》上。對於沈復來講,他有一個妻子,同時這個妻子能夠完全符合他在情趣上的需求。所以對於他來說已經是「兼美」的狀態,沒有必要再納憨園了。所以他的態度也是不解,甚至是反對的。但是對於陳芸來說則完全不一樣。她迫切需要一個「妾」來確認自己的「妻」身份。憨園是她人生中重要的一步棋,可惜走空了。

陳芸平生最大心結就是沒處理好婆媳/公媳關係。她確實在病重時夢中囈語「憨何負我」。但是隨後沈復也記錄了陳芸清醒時候的說法:

「而平素又多過慮,滿望努力做一好媳婦而不能得,以至於頭眩、怔忡諸症畢備。」

處理不好家庭關係,那麼作為正妻便是不合格的。與沈復感情甚篤這一點更加重了問題,因為這是當時一般意義上「妾」的功能,反而進一步地模糊了陳芸作為妻子的身份,更讓她覺得自己失職。

為了成為好媳婦,陳芸一開始的處理方式是委屈求全。比如夾在公婆之間不好做人的時候,她寧願選擇自己擔了埋怨也不解釋。但是這種方式並沒有緩和矛盾。於是陳芸的第二招就是替丈夫納妾。只要憨園進門,滿足了一妻一妾的家庭結構,她自己「妻」的身份自然就確立起來。同時,憨園是她親自選中的人,身份又在自己之下,第三者插足帶來的危害能夠被限制在比較低的程度。她一定物色了很久才敲定了憨園這麼既「美」且「韻」的完美人選,這就能夠解釋她為什麼一開始那麼勢在必得,憨園被有力者奪取之後又那麼鬱郁。但是這一點用心太深,又不足為外人道,所以沈家公婆也沒能理解。而且非但不能理解,反而更加深了偏見。比如後來有一次陳芸的干姐姐來探望她,被婆婆當做了憨園的使者,罵得非常嚴厲:

堂上誤以為憨園之使,因愈怒曰:「汝婦不守閨訓,結盟娼妓。汝亦不思習上,濫伍小人。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寬限三日,速自為計,遲必首汝逆也!」

憨園一事不成,陳芸再也想不出別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她也沒有機會了,公婆對她「憎惡日甚」,最後直接趕出了家門。陳芸最後鬱鬱而終,此事確實是導火索。

所以說這的的確確是一個時代悲劇。從邏輯順序上來看,儒家文化「家天下」的社會秩序-&>妻子/戀人身份分裂-&>男性追求「兼美」而不得的矛盾-&>產生一妻多妾制度-&>刻板印象形成:正妻滿足社會功能需要,妾滿足私人精神需要。陳芸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本身已是理想女性的「兼美」化身,但是就那麼可惜,生在了聖人已遠、禮教腐壞的時代。

至於沈復,雖說是什麼盟定三生的靈魂伴侶,我懷疑他一生也只看透了芸的一半心思:只知道陳芸為納妾不成一事而死,卻也想不通她為什麼一意要讓憨園過門。他要是真的懂了,《浮生六記》便不會留下這麼反常的一筆,當然,他自己大概也不會落得這麼個家破人亡的下場。


難道不是陳芸喜歡憨園么?

你看,文中沈復在妻子欲為自己納妾時是反對的態度,但是陳芸的態度是很堅持的。

而後,沈復戲謔道:卿將效笠翁之《憐香伴》耶?

老婆啊,你難道要效仿李漁的《憐香伴》嗎?

我們來看看《憐香伴》寫的究竟是什麼:

監生范介夫的妻子崔箋雲新婚滿月到廟裡燒香,偶遇小她兩歲的鄉紳小姐曹語花。崔箋雲慕曹語花的體香,曹語花憐崔箋雲的詩才,兩人在神佛前互定終身。崔箋雲設局,將曹語花娶給丈夫做妾,為的卻是自己與曹語花「宵同夢,曉同妝,鏡里花容並蒂芳,深閨步步相隨唱」。

我靠,這竟然是個女同性戀的故事啊!

再看後文,憨為有力者奪去,不果。芸竟以之死。

要給老公納小妾沒納成,陳芸竟然鬱郁而死。

芸往探始知之,歸而嗚咽,謂余口:「初不料憨之薄情乃爾也!」余曰:「卿自情痴耳,此中人何情之有哉?況錦衣玉食者,未必能安於荊釵布裙也,雨其後悔,莫若無成。

老公都來安慰她,不要惦記那個薄情的小賤人啦!

然自此夢中囈語,時呼「阿雙逃矣」,或呼「憨何負我」,病勢日以增矣。

病重時仍然對憨園念念不忘,這個······

可見陳芸喜歡那個美貌的小姑娘,才想把她討過來給老公作妾的,為的是以後和小姑娘形影不離呀!

極其片面和主觀,僅僅玩笑之語,作個參考。


我覺得是當時的社會體制下對一個妻的要求如此,而陳芸正是以那個時代的一個好妻子的要求來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行舉止。早上早起,是怕堂上人說新媳婦懶惰。受了委屈不吭聲,怕長輩生氣。為沈復藏粥被闔家笑話,從此見到沈復就躲著走。沈復自己說是「衣冠之家」,那麼堂上和他人對這個衣冠之家的妻子自然是有一定期待的。芸從小就是一個懂事的孩子,可以說是一個人奉養了母親有撫育了弟弟。

我是覺得愛一個人,深愛一個人,能為他做的事情,會超乎自己的想像。芸愛沈復,會為他生病吃長齋。偶有表露愛意,也會為了長遠的相處而珍惜自己的名節。正是她對自己近乎變態的嚴格要求(德正),使得芸思慮太多,從而忽略自己最重要的的感受。她可能覺得,自己的感受相對於一個妻的外在形象來說,並不重要。但是她對妻的形象的追求,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沈復。因為她是沈復的妻子。

我想情感總是共通的,除非被教化改變了初衷,壓抑或者「欺騙」了自己。

回到現代的愛情觀裡面,一夫一妻制並不能為愛情做完美的注釋,而我們對愛情本身也知之甚少,因此用狹隘來形容,恐怕是有點不恰當。


如何來看,如今的倫理道德關照之下陳雲這種有些畸形的為夫納妾之舉。首要的因素,應該是跟當時整個社會男權至上、男尊女卑、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的制度構架有關。當時的社會意識里,男人本就可以擁有多個女人,甚至越是有本事的男人,就越應該有。陳芸雖然知詩書通文墨,也很有思想,但還無以有跳出這種時弊的覺醒,更不可能真正反抗它。反過來說,陳芸對於丈夫可以納妾的大方歡迎、幫助丈夫納妾的執著努力、與憨園的相談甚歡,應該都是她本性的流露,甚或還有對丈夫深沉的愛的成分在內,不太可能出自刻意的做作,這個從之前其與沈復相處時表現出的赤忱率真也可以推論出。

第二個原因,也自然有沈復自己不堅定的因素在內。這個說起來,還是脫不了社會意識這一層誘因,畢竟,其時的中國,稍有文採的讀書人,有幾個是從一妻而終呢?可是,沈復在遇到憨園這樣年輕美貌的女子,還是心動了,與芸之間的伉儷情深、互為知音的確讓人生充滿歡愉,可是面對比妻子更美更年輕的女子,他還是抑制不住地動搖了。由於這些文字本身就是沈復自己所寫,敘事之間有時也多有跳躍,故這些心跡沒有那麼直白的表露出來。但從他自己所描述的艷稱表弟新妾之美,見到憨園時的複雜心理,面對陳芸為自己和憨園牽線搭橋時言不由衷地辯解來看,很難說他在憨園即將成為自己家庭生活第三者時,是堅定拒斥的。沈復欲拒還迎的曖昧態度,間接加快了納妾的進度。

最後想說的是,其實也不用太為陳芸急著給丈夫納妾而遺憾。設身處地想,沈復能如此真誠為我們記錄下200多年前,一對不合流俗情意繾綣的夫妻的感情生活,為我們呈現一位被林語堂稱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的妻子形象,難能可貴。一方面讓我們為二人之間的相知相愛,為他們身上的特質而感動,另一方面也向我們揭示了自古至今,愛戀和婚姻的幸福標準是相通的,這一不變道理。所以經歷了歷史的興衰更迭,沈復和陳芸的故事還是那麼生動而具感染力。

參考鏈接:在「閨房記樂」里遙想幸福


此書貴在閨房記樂一卷描寫了芸娘,閨房一卷是兩個人,兩個人怎麼都好,兩個人可以從詩詞歌賦談到腐乳鹵瓜,可以擁之入帳,不知東方之既白。但是,「兩個人」是沈復心中的兩個人,對於芸娘,其實只有一個人,孤孤單單,形影相弔的一個自己。有人說芸娘如何賢惠,如何聰慧,但這是在家中她依附於丈夫的身份所表現出來的,當丈夫外出時,她又在幹什麼呢?她有自己的生活嗎?後來所謂為夫納妾,真是賢良淑德嗎?在我看來不是,只是一個孤獨的人想找一個伴侶罷了。

所以,我對所謂三從四德一生黑,以前的社會,妹子們真的不要抱有太多幻想。穿越過去?看看就好了罷


建議你去了解一下古代小妾的地位是有多慘。。。

你可以理解為跟你老公買了個飛機杯


是否還記得芸娘和沈復一起游太湖的時候,芸娘當時和船女素娘和沈復一起在船上玩猜酒令。期間打打鬧鬧,芸娘還開沈復和素娘的玩笑,好像讓沈復捶素娘的胸?後來芸娘好像喝了幾杯就醉了,她就自己先回去了,然後讓素娘和自己老公單獨在一起。這不是要搞事情嘛?顯然就是芸娘一直希望沈復納妾呀。但是至於出於什麼原因和心態,我覺得高票回答給了最合理的解釋,我的答案權且當個補充回答+佐證吧。


最高票答案說得很好啊。

芸娘在大家庭裡面生活得很艱難,公婆不喜歡她,其他人叫她「三太太」,雖然是戲稱,但可見芸娘很不受歡迎。沈復的弟弟啟堂也不是個省油的燈。丈夫娶妾可以使她更從容地面對這些壓力吧,畢竟是同盟者。

古代女子為丈夫納妾是一種賢惠的體現,有利於夫家開枝散葉,是可以討公婆喜歡的。

從芸女扮男裝和盟姊幾件事來看,她是很享受女性之間的情誼,欣賞其他女性的才華美貌的,而作為一個被限制在閨閣里的女人,她唯一結交一個長期陪伴的女性朋友的方法,就是給丈夫納妾。她用心地要找到一個「美且韻」的女子,其實是她結交朋友的標準所致。

最後,古代人看來,在丈夫納妾這件事上,妻子是不應該嫉妒的。可以說是一種常態。只要夫妻關係不動搖,不威脅芸娘的地位即可。林語堂講到木蘭想給胖子納妾的時候說,總統總是要有兩個副總統陪襯,才顯得總統這個位置格外尊貴。所謂紅花也要綠葉扶,只有花,沒有葉,總是少了點什麼似的。以我們的思維來理解那時候人的思維,是不可行的。


未必不介意。

妻妾有明確的等級高低,甚至於從屬關係。包括未來的孩子也有嫡庶之分,古人這套體系是比較完備的!

雖然有制度保障,但我想大部分「賢惠」的正妻都不會絕對的心甘情願為夫納妾,畢竟愛情具有排他性。

至於芸娘,有說法說她有les之嫌,雖然雷人,但不排除這個可能啊,細思恐極!


不少人對陳芸主動為丈夫納妾這一點看不懂,認為她內心有點矛盾。但其實也沒那麼矛盾,原因就在於宗法制嚴明的古代中國其實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多妾制,簡單地說就是妾享受不到妻的地位和特權,所以不少女人會替丈夫選個妾,這樣既能得到賢名又能主動地把握婚姻(自己人總比老公在外面找的要好吧?)ps:這也是為什麼林黛玉只會與薛寶釵爭風吃醋卻不會與寶玉身邊的襲人、晴雯有矛盾。

《浮生六記》:浮生一嘆

我在公眾號上寫的文章,歡迎關注!


不是愛情觀變狹隘了,

是女性社會地位提高了。

我個人覺得讓人像人一樣活著是很好的。


芸他日謂秀峰曰:「美則美矣,韻猶未也。」秀峰口:「然則若郎納妾,必美而韻者?」芸口:「然。」從此痴心物色,而短於資。

芸娘負氣為之


今天睡不著覺突然相到個問題,與本題沒大關係。我們應該說陳芸嫁給了沈三白呢還是還說沈三白嫁給了陳芸呢。他們到底是誰更幸運些,誰更幸福些。


誰人與君立黃昏,誰人問君粥可溫,婚姻並不一定是愛情的墳墓。

手機觀看,效果更佳


看到那裡我就堵心了,接下來就有不好的預感,後來果然!


一方面是因為古代與今天道德觀的差異,在那個時代人看來男子納妾是一件極其正常的事情,所以芸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再者更重要的一點,我覺得是因為古代婦女一般受禮節束縛,平時很少出門見人,沈復整日在外,有時數月都不在家,芸整天獨自在家裡免不了感覺空虛孤獨,可能憨言正好跟她性格相投,她十分喜歡憨言,所以想讓丈夫納憨言為妾使得她有個人陪伴,誰知道憨言出爾反爾嫁給別人,所以才使得芸感覺「被騙了」吧。難過應該並不是因為沒有給丈夫納到妾,而是被朋友「欺騙」導致。


我一個挺喜歡的朋友把這個問題贊到了我的世界線上

簡單地說,不存在天賦概念,所謂的愛情觀沒有固定的內涵

但是,這不代表我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倒想相對主義,自由的,文明的,善待他人的價值觀終將推而廣之

在此之前,我們必須面對橫橫豎豎的吃人


由餛飩攤子一事,我突然感覺並非像他人所說有多艱辛,整個芸對復君的愛情或許可以用流行的話來講,說:妥帖安放,細緻保存,免他驚,免他苦,免他四下流離,免他無枝可依。


太狹隘聽起來太不政治正確了。

太平凡比較合適。


好像是芸娘身體不好,怕自己不能活久,為孩子打算想找好人選當孩子後娘來照顧孩子


推薦閱讀:

浮生六記陳芸的印象?
浮生六記里的沈復和陳芸經歷了哪些事情而生活落魄?
浮生六記里,他們有一間軒房叫「我取」,這個名字是怎麼跟「清新濯纓,濁斯濯足」聯繫在一起的?

TAG:浮生六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