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覺得萬曆朝鮮戰爭明軍被日本爆的挺慘的??
縱觀整個戰爭,明軍就沒正兒八經贏過幾次,尤其第二次重新開戰後各種潰敗
這是個錯覺。但是讓人產生這種錯覺,這事真的怪中國。第一,戰爭本身的原因。陸戰總共沒打幾場,南原日本人以多欺少,楊元扛了三天最後僅以身免;稷山和青山算贏的;
蔚山之戰把加藤清正圍得喝雨水解渴,差點讓他餓死,最後日軍援軍殺到,楊鎬主持撤了,就差一口氣;
最後三路並進,麻貴小贏,劉綎怯戰(還坑了陳璘一波),董一元先勝後敗。實在是缺乏那種幾萬人拿刀對砍之後追亡逐北流血漂櫓的大場面,勝仗不出名,再加上隔壁思密達吹一吹,隔海的日本人再吹一吹,自然讓人覺得明軍打的都是敗仗……第二,我們在歷史記載上也嚴重缺位,由於在國外,部隊的動向基本要到朝鮮史料去找。導致中國史料對此戰的記載相對來說很少,又各種不靠譜——「蔚山之戰明軍陣亡兩萬」這種日本人都不敢吹的牛X,堂而皇之地寫進了《明史》,給萬曆朝鮮戰爭扣了最大號的一個黑鍋。(這鍋到今天,學界也沒給摘下去——還有人拿明史這段記載說事)至於「祖承訓全軍覆沒」這種把傷亡從300擴大到3000的,相比之下都不算事了。第三,就是宣傳不給力……思密達家有《鳴梁海戰》《懲毖錄》這种放在韓國國內算是現象級的影視劇講(《鳴梁海戰》這個在中國連水花都沒撲騰出來的電影,在韓國刷新了該國電影史的觀影人次記錄——1700萬人次;《懲毖錄》AGB平均收視率衝破10%,完爆……這麼說吧,比《請回答1988》低2%),日本各類大河劇也是經常提及,咱們呢……不說別的,知乎有幾個寫這問題的?不過很欣慰,有更多的人關注這個問題了,也就讓人們(集合意義上的「人們」)離歷史的真相更進一步。信綱不才,願以所學為石,為各位讀者鋪路。才疏學淺,倘有錯處,還望見諒。俺大體支持 @直江信綱君的觀點,缺乏有影響力又足夠仔細的研究者對這個問題貢獻的鍋實在是太大、太沉了。這一話題被關注的極多,但是極少有人詳細地搜集材料,很認真地研究一些基本問題。
例如,明朝在整場戰爭里的實際人員損失因為過去的粗劣研究就被比較嚴重的高估了。祖承訓全軍覆沒、蔚山死者迨二萬這種不多說,補充一個坑了本胡虜很久的《神宗實錄》材料。
萬曆二十七年九月辛酉,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言:「臣聞輸餉者三十鍾而致一石,自海內言之耳,若飛挽異域計費奚啻什伯。近聞大同徵調倭軍,兵六千今只回二千一百。原調馬八千匹,今止回四百。宣府損失大較相同。兩鎮如此,他鎮可知。夫一士馬物故,即餘一士馬餉芻。據奏,病故陣亡者參半,而造報支餉乃一併混開,此非陽輕棄其財擲如泥沙,則必陰重竊其貲隱為囊橐。且梁天胤屢經參劾未見處分,總兵李承勛部下尚無的數乘機混報,恣意開銷。內帑幾何,堪此冒破。乞敕戶兵二部核實重究。上以東征將士勞苦,不欲盡究,寢其奏不下。(《神宗實錄 卷三三九》)
你如果只看過《神宗實錄》里的這段,可能就會很容易接受李應策嘴裡這個「宣府大同東征軍人只剩下三分之一,其他鎮死的也也差不多,東征將官靠空額貪污軍餉」的說法。萬曆爺也因為「東征將士勞苦不欲盡究寢其奏不下」不想追究打馬虎眼,搞得好像上面都是實錘一樣。
然鵝,李應策這個論調完全是胡說八道滴。丁酉再戰明方經略邢玠的第一手軍事文書彙編《經略御倭奏議》由於只有一半卷數存世一直沒有被各路研究者好好利用。其實殘本《經略御倭奏議》就已經足夠補充其他史料中所無的大量史實了。例如其中就包括邢玠怒斥李應策等人污衊東征將士「病故陣亡參半而造報支餉乃一併混開......陰重竊其貲隱為囊橐......部下尚無的數乘機混報恣意開銷「等言語的《請查東征錢糧疏》:
在《請查東征錢糧疏》里邢玠已經明白無誤地彙報了所謂「兵六千今只回二千一百」的大同鎮實際回鎮人數超過5850人.......我不造《神宗實錄》的編修者選取材料時是不是專門想給後人挖坑呢?
PS:俺這套殘本《經略御倭奏議》是經略公邢玠的後人刑其典先生點校的。
另外,「幾萬人拿刀對砍之後追亡逐北血流漂櫓的大場面」當然是有。雙方都有被爆的挺慘的時候,硬要比慘的話,日方被爆的最慘的一次應該比中方最慘的時候慘很多。平壤攻城之戰便是這種典型的「大場面」,明軍與朝鮮軍4萬人左右的力量進攻小西行長部超並徹底擊潰,明軍以傷亡2000餘的代價(七百九十六人,傷一千四百九十二人)取得了1647首級(平壤城一千二百八十五,城外三百六十二),對小西部的實際殺傷自然更高,因為渡海前原額1.8萬人以上的小西部撤至漢陽時就只剩下了6600餘人,該部自1592年4月開始至1593年初其他戰鬥的規模都無法與平壤之役相比,去除非戰鬥損失,我們可以認為,小西部入朝至撤至漢城間8個月余時間中11000餘人的減員中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在平壤之戰中由明軍造成的。
乃萌不要覺得平壤之役斬首1647級看起來很少,在萬曆年間的明軍賞格里倭人與「北虜」的價值已經是一樣的了。一戰斬首1647級的成績超過明軍自宣德之後至此時與「北虜」作戰的任何一次戰役。在這160多年裡萌朝斬首蒙古軍超過千級的戰役只有兩次,一次是天順二年回族將領陳友在鎮番衛南「生擒二十六人,斬首一千六十二級」,第二次是125年後的萬曆十一年李成梁在遼東擊潰逞仰二奴並西虜入犯「伏兵殲之,二奴授首,共斬獲一千五百有奇」。「為此兵部甚至「請薦告郊廟,宣示中外以昭殊烈。」萬曆帝「是之 」。從整個明代的範圍來說,平壤之役絕對是一場不打引號的史詩勝利。
中方類似的大敗在南原與蔚山均發生過,但損傷遠沒有小西部那麼慘烈就是了。中方被人爆的相對慘的時候是一次折損三四千人。據邢玠調查,南原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屬實,守將楊元「所領遼東官兵並家丁雜流等項共三千一百一十七員,今見之存數不滿二百,即有間行續到者,計城中所坑,已幾三千矣」(《會參楊元陳愚衷疏》)。蔚山之敗據《宣祖實錄》李德悅稱:「本月初四各營回軍事,則已為馳啟矣。當日諸軍撤還之際,水陸倭賊合兵追擊,至於三十里之外。唐軍死者無數,或雲三千,或雲四千。其中盧參將一軍,則已在後幾近覆沒雲。《再造蕃邦志》稱「吳惟忠、祖承訓諸將在箭灘者,未及撤回,為賊所迫,浙兵多墮水死。是役也天兵死者幾一千四百人。傷者三千餘人。」
我不知道你勝利的條件是什麼,日本在戰爭中被打的放棄戰國戰爭模式了
包括所謂最擅長的防守戰
平壤是典型的加強版戰國陣城流要塞防守
天正二十年六月三日,豐臣秀吉向朝鮮各大名發布修築「つなぎの城」的命令,
小西行長在朝鮮原有平壤城牆的基礎上,在平壤城牆內修風月樓、密德台、練光亭、以及七星門及普通門附近,修築了五座陣城,城牆外為牡丹峰松山城。不含朝鮮城防,一共六座戰國式陣城。
然後呢?
平壤之戰,明軍辰時總攻,巳時初收兵,戰鬥時間不足三個小時,平壤城牆防線總崩,密德跟風月樓陣城被毀,日軍傷亡過半。你要怎樣才算勝利?
平壤戰後,平壤——漢城之間日本駐屯的新(新築陣城)舊(朝鮮城)要塞(要塞群)一共13個,
然後呢?風聲鶴唳後直接聞風而逃,平壤——漢城要塞全部放棄。
怎樣?現在一票大仙喜歡說倭城牛逼的,怎樣呢?
平壤一戰打的後面十幾個陣城不要了,丫直接跑了,
本子對這種倭城的信心遠遠沒有現在大仙的高。
戰國模式下的「つなぎの城」直接GG了。
知道玩不下去陣城的本子才搞了後面的所謂倭城,而且是在國內沒法複製的倭城
因為那是複數大名在城,加強各要塞之間的聯繫,在火繩槍射程內複數築城
通俗點說,各個城之間的距離直接拿火繩槍能攢射。
戰國陣城模式?不好意思那玩意被明軍平壤一戰直接在朝鮮戰場上淘汰了。
然而現實是什麼?託了朝鮮人偉大的後勤,進入平壤之後明軍只剩幾天糧食
按朝鮮人給天兵的後勤保障能力,就事論事實話實說。
就算以平壤之戰時間為標準,一天掃一個要塞或者朝鮮城牆圈內的要塞群。
明軍實際上一個個打下去連開城都摸不到。
但是日本人對自己的守御能力完全沒自信,跑了。
日本人避重就輕春秋筆法,這塊隱匿了。國內的大仙有幾個好好認真能看下史料的?
本子自己承認了,戰國陣城流在平壤戰後被淘汰,漢城之後改要塞駐防模式。
倭城?那玩意是被明軍錘出來的,
二次入朝的時候朝鮮南部沿海實際上遠超明軍後勤保障能力的極限。
然而也沒見得好哪去啊?
蔚山城只有一個島山城?抱歉大仙們……蔚山城是要塞群不是島山城
連著島山,蔚山要塞群至少有四個要塞以及連起來圍著的一圈外城。
被明軍一波突的剩個島山?多偉大的城防要塞啊
別傻逼了好么,明軍繪圖上日本人自己寫的的蔚山城,在明軍第一波攻擊里就丟了。
戰後加藤跟猴子說要跑路,守城的那位遠遠沒有現在的傻缺日雜對倭城有信心。
說句難聽的,就現在拿著屏風圖玩蔚山的貨色根本沒資格談蔚山之戰。
明、日蔚山要塞群古今測繪跟各類繪圖至少5張以上……
這種基本東西都沒有蔚山島山都分不清楚別談蔚山之戰了
被明軍在後勤極限外作戰還被一口氣打穿5道防線跟要塞,縮進島山等死的貨色有什麼好嗨的?
我就想不明白,本子春秋筆法,島山做蔚山偷換概念情有可原
一幫子活在中國打中國字的所謂中國人只會看本子春秋筆法?
找幾張蔚山城圖看看日軍怎麼從外圍被明軍一路推進島山就這麼難?
蔚山清正大寨呢?
蔚山城呢?認得出么?島山城呢?認得出么?數的出來幾個圈么?
日軍唯一能稱道的沿海要塞防守,那是在明軍後勤補給極限外完成的,
朝鮮國內道路交通條件根本不能維持明軍在朝鮮南部沿海完整狀態下作戰
包括朝鮮人自己,南部運糧食到漢城,那忒木走的是漕運海路,根本不走陸路的
一天到晚嗶嗶明軍朝鮮南部多難看,怎麼不看看朝鮮人在後勤上搞的多難看。
蔚山之戰明軍連個將軍炮都搬不過去只能輕裝,誰爆誰啊
不能雙馬並行,外號黃泉道的玩意……慶尚道內朝鮮古代重要交通要道之一……小西北上的那條路
這種道路交通條件運個吉爾的將軍炮?
朝鮮人這條路就沒考慮過運輸大宗物資,根本不能保證明軍作戰體系下的完整裝備物資運輸
說句難聽的,明軍在朝鮮南部作戰,就是砍了兩條腿剁了一隻手還綁著半隻手在打的。
本子在朝鮮南部依靠朝鮮人偉大的後勤保障能力
生生的把明軍逼到跟自己一樣輕裝火力水平搞攻防戰的,然後被突了個七零八落
說真的,搞這塊的你們不是洞就是水的腦袋裡頭
沒想過明軍後面搬了個木熕用到炸膛?為什麼不用金屬炮?
因為明軍將領跟你們一樣腦袋裡不是洞就是水?
碧蹄館懶得說什麼,退出漢城到南部沿海日軍碧蹄館參戰各部兵力。
碧蹄館主要參戰日方各部剩餘兵力除毛利元康、吉川廣家部之外,其餘各部兵力分別為:小早川隆景部6600人(戰前兵額8000人),小早川秀包部400人(名護屋出陣兵額1500人),立花宗茂部1133人,高橋統增部290人(戰前兩部兵額3000人),筑紫廣門部330人(名護屋出陣兵額900人)。
順便我知道,跟著日本人打仗的朝鮮人,擱你們那都是空氣,都是不存在的。
拒戰之時,射傷我之家丁及馬匹,俱是爾國之箭。
沒啥事別玩朝鮮役……有認真搞心那是玩的累死人的東西,
沒認真的心那就存妙乎一心,放飛自我吧。
反正玩這個的這麼多年來,看的一堆神仙文連蔚山要塞群啥時候開始修的都不知道,照樣談得那個美滋滋。
嗯,明軍被爆得很慘,日本人各種贏,最後贏得實在不好意思,不帶走一片雲彩地撤回日本了,豐臣秀吉因為太高興在家都笑死了,你說明軍慘不慘。
1894,被日本爆的很慘的清朝,被打進東北,簽了《馬關條約》1598,被日本爆的很慘的明朝,看著日本人回了日本
你肯定看的是日本史書或者朝鮮史書,如果真的是日本人爆了明軍的菊花,為什麼最後日本人還勝利轉移回日本島?用腦子想想就明白的事還來提問。
隔海國家打出白和算登陸方輸。
日本:聽說我錘爆明軍?你過來,我們好好聊聊。
中日朝三國對於同一場戰鬥的記錄差別非常大,主要原因就是前線報喜不報憂。 中日兩國都有將軍隱瞞事實的情況,一邊看到大捷奏報,一邊發現賀喜書信。
不管想說哪邊打得好你都可以找出所謂的記載,然後指責另外一邊的記載不可信就可以了。從當年的天涯到現在的知乎莫不是如此,只要一句」雖然xx記載xxx,但是yy記載yyy」就可以了。特別是當年天涯還有分析戚家軍在朝鮮和朝鮮流民打平手的文章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反正最後的結果就是日本退兵回去了。
一,因為這事在我國不算什麼大事,不算歷史愛好者或者發燒友的話,你問100個人,99個都不知道還有個這事。各方面史料也不詳盡,也就最近幾年才有幾個大v作者寫了基本書介紹這個事。
二,宣傳上有問題,不像日本遊戲電影文化這麼發達,什麼虎加藤,鬼島律這樣的一波一波的吹了幾十年,在我國,李如松是誰,鄧子龍是誰,一百個沒人知道,雖然加藤清正島律義弘這號的日本戰國「名將」在朝鮮打的跟屎一樣,見天的就會殺平民,但不妨礙日本人一波一波的吹,玩了日本遊戲的也會記住這幾個「會打仗」的名將。相反的李如松鄧子龍這樣的明朝總兵,打的好多了,人品也好,前一個是不世出的名將,後一個為國捐軀,連個廟都沒有,但是還是宣傳上沒跟上。
三,很不湊巧,萬曆朝鮮戰爭明軍的功績主要是殺傷敵軍有生力量上,對敵方有名有姓的軍官殺傷力不夠,更不湊巧的是,我方的主要傷亡不是士兵而又剛好是領軍的軍官。
沒錯,明軍被爆的很慘,一路拿下平壤漢城推到朝鮮南部沿海,日本到處勝利,殲滅明軍百萬,勝利轉進島國。
有種怎麼有種果軍的既視感,攤手╮( ??ω?? )╭不慘,日本這邊糧草不足,局部兵力不足,明朝聯軍人少,指揮混亂,整個萬曆朝鮮戰爭就是比爛,最後日本水軍全軍覆沒,後援斷絕,只能投降了。
相比之下,30年後的薩爾滸明軍才是真的慘。
這是本人三年多以前,在天涯煮酒論史的考據貼:
平壤、碧蹄館、蔚山、露梁4大戰,日軍死亡均為明軍10倍(韓日資料)
此貼為純技術貼、資料貼。只在證據說話的基礎上做少量分析,不帶主觀渲染。
平壤之戰:
按明代檔案,平壤之戰,李如松上報的資料是明軍戰死796人,戰傷1492人。 而日方死亡數是:守城的第一軍小西行長 《日本戰史.朝鮮役》與《征韓偉略》都記有同一兵力 「城兵一萬五千人」 《日韓古迹》稱有兵28000人.而《征韓偉略》則引得更清楚 當日軍撤離平壤時 「行長檢城兵不滿五千」
即,平壤之戰即使按日本資料,日軍至少也死了一萬餘人,日軍死亡至少是明軍12倍。
看看朝鮮君臣對大明攻取平壤,是如何大開眼界,深感天威凜冽的。
看朝鮮宣宗對大明的感狀疏: 「竊照王師有徵,天吏無敵,乃於本年正月初八日壬戌, 進攻平壤, 不崇朝而城破, 除焚溺斬殺之外, 余賊喪魄逃遁, 其軍威之盛, 戰勝之速, 委前史所未有。 臣與大小陪臣, 初聞捷音, 不覺涕淚之交下。 茲蓋聖天子盛德誕敷, 神武遠暢, 而名公贊謨, 本兵運籌。 侍郞宋專心機務, 指授方略, 謀猷克合, 用集殊功。 總兵李誓師慷慨, 義氣動人, 軍行所過, 秋毫無犯, 臨陣督戰, 身先列校。 至於鉛丸擊馬, 火毒熏身, 色不怖而愈厲。 克城之日, 祭箕子而先封其墓, 恤瘡痍而遍釂陣亡, 宣布德意, 慰問孤寡, 雖裵度之平淮西, 曹彬之下江南, 無以過此。 副參游擊都司以下, 各該將領等官, 闞如虓虎, 如神助勢。 至有巨石滾下而拒之直上者, 丸入胸膛而鏖殺未已者。 小邦袖手駭縮, 莫敢助力, 徒觀其鐵騎所蹴, 飛塵驀野, 火箭所及, 赤焰彌天, 礮觸列柵, 則決若吹毛, 搶剌守陣, 則捷若飛鶻, 腥煙漫空, 流血渾江, 天地為之擺裂, 山淵為之反覆。 彼賊之鳥銃湯石, 政猶螗臂拒轍, 無敢抵敵。 臣竊念, 平壤一城, 實伊精兵器械之處, 臣竭一道之力, 方經年莫窺, 而克複之後, 聞其所設守備, 則決非小邦兵力, 所可攻陷。 天威一震, 列屯望風, 已成破竹之勢黃海以東, 不戰自卻, 舊都指日可復, 宗社次第汛掃。臣思先靈地下之感,念遺黎其蘇之望,悲哀喜幸,惝恍難雙,雖俗報答生成,實難為圖。抑臣之所大快者,念惟小丑跳梁,自大於鱗人之鄉;昧天之威,屢肆狂言,臣常痛之!今者鬼啟其衷,自取天誅,其海島壟栗惴惴然不敢喘息者,殊終其遺育,是豈徒雪小邦之羞,實亦彰百王之烈矣臣又聞之,有願曲遂,天地之大德。所懷必達,臣子之至情。臣念今凶賊被剿,專在王師,而於小邦則未始有一毫創也。」
宣宗「第念再造我國,收復三京,專是皇恩」------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772頁
碧蹄館之戰是一場明軍對約十倍以日軍的硬戰,最終明軍因兵少,雙方交戰後各自退返。但在交換比上,明軍大勝
充分顯示了16世紀末日軍面對明軍的的野戰能力之弱,從此,日軍喪膽,幾乎再不敢主動與明軍進行大規模野戰
先擺資料,說清明軍的死亡人數:
宋應昌的《經略復國要編》有很明確的記載。 宋應昌以兵部左侍郎經略朝鮮、薊遼等處軍務,是李如松名義上的上司
《經略復國要編》透露的入朝第一階段(即日軍敗出平壤、開城、漢城三京為止),明軍一共陣亡1241名官兵
從恤金髮放量可見明細:
【○陣亡官九員 指揮二員,每員銀十兩
千總二員,每員銀八兩(內楊虎路遠,加銀二兩)
把總二員,每員六兩
百總三員,每員五兩
軍丁一千二百三十二名,每名銀三兩】
總計1241人 平壤戰死796人,戰傷1492人。加上開城陣亡6人,陣傷67人
1241-796-6=439
這個數字與《朝鮮實錄》的記載基本相符
《經略復國要編》稱二月內李如松要求給官兵換鞋子 各道相繼送來鞋子如下 【○分守道解兀喇達靴一萬一千四百五十九雙 分巡道解兀喇達靴一萬二千雙 海蓋道解兀喇達靴八千二百雙 金州五百雙 海州一千五百雙】 總計33659雙 通常情況 明軍一定要有33659人 才會發相應數量的靴子 就姑且把這33659當成還能戰鬥的明軍數量 明軍總計38537人 除去平壤死傷2288人 開城死傷73人 還有2517人沒發到新靴子 排除有部分明軍沒收到新靴子和相當多的非戰鬥減員(主要是飢餓與凍傷,有時明軍不食達二日之久) 碧蹄館死傷估計不會超過1000人,扣除其它零散戰鬥傷亡,碧蹄一戰明軍陣亡二三百人左右是比較可信的。
因為朝鮮《宣祖實錄》明確記載,碧蹄戰後,陸續還有不少被認為「陣亡」的明軍回到大營,李如松十分欣慰:
「近日碧蹄被擒天兵,連續還來,提督亦以此為喜」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739頁
可見,上述《經略復國要編》李如松在二月十六號上對明軍兵員的統計很清楚 入朝官兵實到三萬八千五百三十七人 平壤之戰陣亡七百九十六 陣傷一千四百九十二 開城之戰陣亡六人 陣傷六十七人 可戰之兵為三萬六千一百七十六人 臨陣所選精銳為兩萬人
碧蹄館之戰明軍分四批而戰 先是查大受的500人 而後是李寧 祖承訓的2500人 而後是李如松的1000人 和楊元的1000人 要說這輕敵冒進被人伏擊也是查大受 李如松在從坡州趕往碧蹄的時候已經得到官兵不利的消息 他仍然堅持趕往 還傷了左頰
按照《經略復國要編》的精確演算法, 祖承訓、李寧三千前鋒 李如松、張世爵、李如柏一千 楊元一千後繼 總計五千 而戰果則是以五千當倭數萬,最終斬獲一百六十七級,自身陣亡二百六十四,倭敗績遁退 是為「碧蹄之捷」,也就是說按照《經略復國要編》的立場和觀點,碧蹄館是一捷,而非敗績。與此有類似說法的是明朝諸葛元聲的《兩朝平攘錄》,稱李如松三千打退小早川隆景十萬,群倭「咋舌咬指」不敢與之相鬥,是役,斬獲首級一百六十七級(與《經略復國要編》相同)。
按李如松上報,碧蹄館一役明軍死亡264人-------李如松揭報:「職喝官兵爭前砍殺,賊即披靡大潰,我兵乘勝追逐,當陣斬獲首級一百六十七顆,內有賊首七名,系游擊沈惟敬、通事張大膳辨驗明的,奪獲倭馬四十五匹,倭器九十一件,比賊遲奔,因稻畦深陷馬難馳騁不及窮追,收兵回營,查計陣亡官兵李世華、賈待聘等二百六十四員名,陣傷官兵四十九員名,射打死馬二百七十六匹。」
參照宋應昌的資料分析,最多300人。
再看日寇的損失:
萬曆二十一年的三月下旬,宇喜多秀家在漢城清算了一下手裡掌握的全部兵力,數字流傳至今。可與碧蹄館直接作戰的日軍部隊與萬曆二十年七月末進行比較。
萬曆二十年七月末 萬曆二十一年三月末 黑田長政 8000 減至5269 小早川隆景(含秀包) 10000 9552 立花宗茂、高橋統增 3200 僅剩1132 筑紫廣門 900 僅存327
從列表裡可以看出,黑田長政減少了兩千七百三十一人,小早川本隊減少了四百四十八人,立花和筑紫這兩支一線部隊分別減少了兩千零六十八人和五百七十三人。三、六兩軍團合計減員五千八百二十人,將近6000人。
從上可見碧蹄館留下的痕迹非常明顯:
精銳的立花宗茂部隊最早與明軍接戰,減員最嚴重,達70%,硬性減員達2000多人;隨後參戰的黑田部隊稍好,減員30%
最後投入戰鬥的隆景損失最少,只減員5%。當然,這與隆景兵力基數大有關。
這些部隊的減員,是隨著在碧蹄館投入戰鬥的先後順序而遞減。筑紫是和小早川一起投入的戰鬥,兩人減員的絕對數也極其接近。
扣除零散戰鬥、非戰鬥減員等因素(儘管這時段內日軍沒有別的大戰鬥)碧蹄館戰鬥給日軍造成的硬性減員至少是3---4千人。
所謂硬性減員,當主要是陣亡,剩下的是殘廢或重病歸國。因為碧蹄之戰到次年三月已過了兩個月,輕傷和輕病該複員了。
相比明軍陣亡人數,則碧蹄館之役,日軍死亡大致又是明軍10多倍
關於碧蹄之戰,還需多說幾句的是,明、朝方面損失數越多的數字越不可信:
朝鮮方面或說明軍死三百,或說傷亡「幾至五六百者」
最大版本的傷亡數字出自《宣祖實錄》里戚家軍系統吳惟珊對朝鮮官員說「斬倭僅百二十餘,天兵死傷千五百」
但這話連朝鮮君臣也否定,在後面評到「惟珊乃袁主事差來體探人,南兵與提督有隙」
據《宣祖實錄》,明軍分南北派系,同兵系即戚家軍系統的吳惟忠等人。北軍系即李如松為首的遼兵系統
宣宗名臣尹根壽就指出,平壤之戰是明軍南北矛盾之始:「南北軍不相能矣,平壤之役,南人先登力戰,而得首級者皆是北人。故南軍憤怨而如是也」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760頁
還有一段朝鮮君臣對話頗有意思:
「上曰:『提督(李如松)用兵如何?』,(對曰):『提督甚好人,而但南北兵不相得,詬罵提督者亦多矣!』」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690頁
回答者是朝鮮委派的李如松接伴使李德馨
即使如此,朝鮮方認為的天兵死傷五六百事後被證明偏高,甚至最終死亡人數可能在三百以下
「近日碧蹄被擒天兵,連續還來,提督亦以此為喜」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739頁
蔚山大戰,是最需多費口舌的,因為明朝一個言官的誹謗被清代修史者惡意引為信史,釀成蔚山之戰成為明代軍事史上最大的冤案!!!
關於明軍在蔚山死2萬的考證:
該數字最早源自丁應泰彈奏楊鎬與李如梅的奏章:
「遼兵陣亡已逾二萬皆喪於如梅兄弟之手前後費餉六七百萬又謂鎬與如梅媚倭將清正與之講和以私通清正之書進呈因論鎬所當罪者二十八事可羞者十事」
丁應泰其人是什麼人格,稍懂歷史者都知道,此奏一出,遭到在朝的明軍高層一致強烈否定,要求朝廷派人來查勘傷亡
明神宗不知何意,竟任命與丁應泰過從甚密的好友徐觀瀾為「查勘東徵兵科左給事中」赴朝查勘蔚山死亡人數。但徐百般查驗,無法交差,最後只好說查出二千人陣亡,後再無下文。
有明一代,沒有任何史料、檔案、筆記記載過明軍在蔚山死亡超過二千人。 即使一向誇大戰果的日本(比如碧蹄館明軍參戰僅數千,竟報斬殺明軍二萬。而泗川之戰朝鮮史料稱明軍死亡五千人,日方竟「泗川表大明人八萬餘兵撃亡畢」),對於蔚山,按理說會吹個極大數字,實際呢,也不過才吹斬級一萬三千。還有一說是:『淺野家文書』255號記錄,合戦後的日本方面検證各場所合計10386人敵兵遺棄屍體確認。
但就是這個吹牛已相當保守的數字,仍嚴重的言過其實,因為日本另一部史料《冢忠日記》就說了實話!!文中稱,立花宗茂、吉川廣家、黑田長政等人追擊明軍,「斬殺數百」!可見,日本人方面還是有說實話的!!
對蔚山之戰明軍敗撤,《萬曆實錄》僅說「倭襲兩協,棄輜重無算」,完全不承認有上萬人的損失。 明人《萬曆三大征考。倭 下》「是時戊戌正月三日,經理聞報即倉皇撤兵,倭襲兩協,棄輜重無算。經理乃移各兵回王京,圖再舉」
明人《兩朝平攘錄。日本 下》「已而初三,賊兵彌近。鎬益無措,因不俟及期,狼狽先行。盧游擊二千兵在西江口,亦不傳知。諸將聞經理、提督已撤營去,紛紛連夜亂退。賊知援兵到,即開門襲擊,行緩者盡被殺死,賴吳副將、茅游擊兩營浙兵斷後,倭追十數里,見有兵防後方回」
-----------------------------這裡也只說行緩者盡被殺死,但死亡數明顯有限,據朝鮮史料《再造藩邦志》,日軍追擊未久:「經理(楊鎬)令突騎擊之,斬九級,賊乃卻」
而朝鮮《宣祖實錄》關於明軍傷亡則有更詳細的查驗:
副總李如梅接伴使李德悅馳啟曰【○本月初四各營回軍事,則已為馳啟矣。當日諸軍撤還之際,水陸倭賊合兵追擊,至於三十里之外。唐軍死者無數,或雲三千,或雲四千。其中盧參將一軍,則已在後幾近覆沒雲。而軍中諱言,時未知其數也。大抵無端撤軍,賊乘其後,蒼黃奔北,自取敗績。弓矢蹬杖,投棄盈路,以至籍寇。安有如此痛哭之事,言之無及】----------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2474頁
朝鮮國王為蔚山死傷數字辨覆冤枉之事:【○初四日有經理與提督商議,以官兵漸疲,賊援日添,始令退兵。經理令步兵先退,挑選李如梅、楊登山、擺賽等馬軍自領為殿,賊不敢追躡,路遇傷兵,令給標馬載來,各營官兵別無損傷,但據本國別將韓明璉說稱『箭灘堵截官兵與賊交鋒,殺傷相當,該被殺傷之數,亦不得的知』。臣回到安康訪問,[color=red]得先後陣亡官兵共該八百餘員名,被傷官兵共該三千餘員名,其後到安東路上,多見被傷官兵因傷物故,該數想過一千餘員名,官兵死傷之數,大約如此,而非親自查驗,不可保為的數......隨據議政府狀啟:『島山一戰,官兵死亡之數,俱系傳聞之說,不可據以為信』】------------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2572頁
《再造藩邦志》關於蔚山之數傷亡【○當夜經理令撤各營,使擺賽、楊登山為殿,次第卷退,船上之賊見天兵回,爭下陸。經理令突騎擊之,斬九級,賊乃卻。經理令諸軍燒糧餉器械,達夜馳還慶州。吳惟忠、祖承訓諸將在箭灘者,未及撤回,為賊所迫,浙兵多墮水死。是役也,天兵死者。幾一千四百人。傷者三千餘人。游擊陳寅中丸舁還京城。陳愚聞以先鋒將。分守東南隅。領家丁先登。手自斫賊。又放大炮及火箭破賊船。經理獎其壯勇。以城北地險。命移其中攻之。愚聞先入柵中。家丁戒其輕進。不從。已而中丸。舁歸得不死。游擊楊萬金手執金鼓。登城力戰。中丸而墜。舁歸道卒。其他資糧器械。蕩然無遺。】
綜合分析,在攻城階段,明軍死亡九百多人,而撤退階段,犧牲一千餘人,共計二千多人。
而日方近世著名論文《蔚山籠城戰與關原合戰》見《關原合戰與近世國制》第一章/首發於《倭城研究》(城郭談話會)第二號,一九九八年
則承認因被圍困導致嚴重飢餓缺水的日軍,在援軍到來後沒有積極追擊明軍,並且在解圍後日軍將領層普遍厭戰,紛紛要求縮小戰線。而遠在日本的豐臣秀吉卻大發雷霆,因為前線日軍一再說打勝了,而且是「大勝」,卻就是不敢追明軍,這令它深為不解,極為惱怒。引發了豐臣系內部深刻裂痕,直接後遺症就是關原合戰豐臣系的分裂。
正本清源:所謂蔚山明軍死一萬、二萬,實際是清代才開始的說法
最早是清人古應泰(是不是名字也叫應泰,所以站一邊去了?)在《明朝紀事本末》里的謬說。
其後《清史稿》將此沿襲。
這才是後來謬傳蔚山明軍死一萬,甚至二萬的來歷
再看日軍死亡人數:
在朝鮮的日軍野戰能力,不妨先看一小插曲,即第一階段戰役停戰階段,日軍曾有一次萬人級別的北上騷擾,大殺晉州一帶的朝鮮民眾,當他們碰到急急來援的查大受區區幾十個明軍時:
「翌日查總兵與精騎50餘名著甲選馬,馳過宿星峴,遇賊前鋒,斬首15級。賊始知天兵到來,舉陣驚駭奔散,晉州之賊亦退歸雲晉州城內積屍如山,殺死殆盡,自南原過谷城入順天,人家一空。」---------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1854頁
《再造藩邦志》里的蔚山之戰,日軍傷亡
「二十四日。三協俱進兵。左軍圍伴鷗亭賊窟。中軍自兵營之路直衝賊幙。右軍圍太和江賊壘。經理躬自督戰。諸軍鼓噪奮擊。炮聲動天地。火箭數百枝相應俱發。風迅火烈。亂燒賊幙。黑煙彌空。乘勝拔伴鷗亭,太和江兩窟。余賊逃生。走入島山。天兵方搶首級。而賊已入保島山。」
「戊戌正月初一日。賊一人出城致淸正之書曰。淸正前月二十二日來此。而此地無識字者。招僧人之識字者於西生浦。始見貴國書。當共約三國之和雲。經理投諭帖令速降。淸正副將金大夫持答書。招舌官傳致曰。明日?午。貴官與吾會於南山。商和事可也。經理不答。盤詰生擒倭人則曰:「淸正,山時麻,頓吾,黑田,甲斐守諸賊俱在此城會議曰。天兵來朝鮮者累萬。糧盡則回。天兵去後。我兵直抵王京留屯。仍將三道軍糧。入犯大明雲。淸正所率精兵三四百。各陣調來者通共二萬餘。前日太和之戰。太半折損矣」 ------------------這還僅僅是蔚山外圍戰鬥
明人《兩朝平攘錄 日本 下》載「次日進兵,倭賊於路連築三寨,伴鷗亭、城隍堂、太和江皆在島山之前,樹為屏障,四維俱塞壘城,各多設銃眼,倭伏於內,麻總兵申嚴號令,督率官兵,努力向前。此日,游擊茅國器統領浙兵,因李如梅已得首功,不待催督,各奮勇先登,連將三寨打破,又斬首661顆,生擒倭四名,得獲倭馬、器具、盔甲、刀銃、旗幟無算,又燒毀寨內鋪面及住房萬餘間,倉糧牲畜盡數燒毀。倭見我兵勇戰,奔上島上山城,堅守不出」
------------------按明方記載,外圍戰擺賽設伏斬倭400多級(一說500級),隨後全軍齊攻又斬級661級,共得級至少1000。而蔚山戰後邢階上報材料是一共斬級1200,其餘焚溺而亡的,饑渴凍亡的不計。
平壤之戰,中朝日三方資料都是日軍死亡10000人以上,但明軍得首級也不過1200。從此也可見,蔚山之戰,日軍死亡至少在萬人以上
可見,島山之戰,日本軍隊二萬人主要損失於島山外圍的伴鷗亭、城隍堂等三座大寨。島山城小,容納不下這麼多日軍。而且,在外圍戰中,日軍因潰敗太速,發生了爭逃中大批淹死的慘劇。
這一事情,中、朝史料都有記載:
《兩朝平攘錄》「左協副將李如梅同巡撫標下參將楊登山騎兵先到,各挑選輕騎,近岸埋伏,傍海拒援,而令游擊擺賽以五百騎,於是日巳時抵巢誘賊。賊縱萬餘徒,各披帶鮮、明盔甲,銃炮齊發,喊聲震地,各揮刃迎敵。擺賽佯北,賊眾乘勢追趕,我兵伏者四起,奮勇剿殺,在陣斬獲首級四百四十餘顆,生擒倭將一員。已而,右協副總兵李芳春、解生等由西路馬村齊至掩殺,我兵馬步相兼,先後俱進,勢焰張天,煙塵蔽日。賊皆望風奔潰,半由江邊爭船逃渡,覆舟四五隻,渰死無數,具余盡歸新修島山城」
「倭賊之從水路來者,為天兵所趕,翻船淹死者數千雲」------------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2464頁
在大半被殲後,剩餘日軍逃入島山新壘,與守軍一起死守,又因十天圍困缺水無食,暴發慘重死亡。日本記載日本守軍大批饑渴而死。
在圍城中,蔚山城內發生日軍大面積凍餓而死的慘劇,(綜合《宣祖實錄》記載,也寫明蔚山日軍上萬人凍餓而死)。
淺野幸長有位家臣名叫大河內秀元,留下兩卷從軍日記《朝鮮記》,記載著當時的慘狀。
「29日,敵我雙方都按兵不動。我方在城內不分晝夜地修繕防禦工事,根本沒有時間睡覺。城中陽光照到的通道上,還有塔樓腳下,各處都有三、五十人因承受不住饑渴嚴寒而蜷縮在一起,武士、足輕或民夫,大家都沒什麼兩樣。還有一些人垂下頭,躺在地上睡著了。士兵們手持長槍巡邏,也有人一整天都不動彈。人們用槍柄捅他們,試圖將他們叫醒,但有一些已經凍死了。」
日本《征伐記》--【○於是城中及餉路絕矣,夜汲濠水濠多屍混血飲之以救渴,嚼紙或煮壁土而食,或食牛馬,牛馬亦盡。出城外取戰死者腰間糧以充食,將帥共一飯,分數箸以與兵士,與之共艱苦。】
又據《李朝實錄》,島山城內倭軍萬人最後僅存三千。再加上被圍時海上來援倭軍常被明軍轟沉船隻,可見此役前後日本軍隊一共死亡二萬人左右。
而據日本方面留下的筆記,蔚山之戰日軍不僅損失慘重,而且對本國同胞極度殘忍。 早在明軍到來之前的11月中旬, 加藤清正 已知 蔚山 是明軍必攻之地, 因此派親信 淺野幸長 加緊修築城防。 蔚山 以東1公里外有一座小山, 名稱 島山。 淺野幸長 日夜趕工, 在 島山 上築起一座高15米, 周長1.4公里的城堡, 其中分為本丸, 二之丸, 三之丸三道以大石條砌城的城牆。 城最外端也圍起一道號稱「總構」的土牆, 以保衛石牆之外的設施。 這還不夠, 石牆之後, 又豎起12座箭塔, 嚴陣以待。
據參加此戰的日本僧人慶念,以及前述大河內秀元留下的紀錄:
工程浩大, 但時間卻極為緊迫。 為了在明軍趕到之前完工, 日軍上至武士足輕, 下至民夫苦役, 全部上陣, 搬木頭, 打石條, 挖地基, 忙得不亦樂乎。 工地的喧鬧徹夜不停, 吵得隨軍的和尚 慶念 根本無法入睡。 但是為了能在這場戰爭中生存下去, 這點噪音又算什麼? 慶念和尚 一咬牙, 忍了。 (《朝鮮日記》) 為了保證工程進度, 工頭們努力將工人的體力逼到極限, 許多人由於疲勞睏乏, 或者犯了什麼小錯, 都會遭到工頭劈頭蓋臉的一頓亂鞭, 哀號之聲不絕於耳。
與日軍做對的不僅是時間, 還有朝鮮那難以忍受的苦寒天氣。 許多人由於終日在外勞作, 生了凍瘡, 工程進度就更慢了。 再加上大冬天的缺糧, 蔚山 的糧食很快就不夠吃。 管事的便把一些因工傷或凍傷已不堪驅使的勞工趕到郊外, 棄於荒野, 讓他們自生自滅去也。 這些苦人兒千里迢迢被迫從日本來作苦力, 臨了又被一腳踹開, 真是慘不堪言。 雖然 豐臣秀吉 曾親下命令要求將日籍勞工安全送回日本, 但戰火一起, 誰又有閑暇去照顧這些做牛作馬的苦力? 身逢亂世, 人不如狗啊。慶念是大名太田一吉的私人僧侶和醫生。記載表明,武士們對待已方的平民也十分殘酷。這項記載中的受害者,是被強拉至侵略軍中建造蔚山城的日本民夫: 「在做打繩結之類的事時,犯了一點小錯就會挨打。有可能這就成了那個人最後一回犯錯誤(即被打死了),這樣的事我見過許多次。……再沒有比這裡更像地獄的地方了。」 慶念還寫道,有一群民夫被派到森林裡去砍樹,為了修整樹榦而不得不留在那裡,結果被一隊中國巡邏兵抓住並砍頭。還有「從幾千里之外帶來」的民夫,在港口裝卸日軍的戰爭物資時,身體幾乎被背上的沉重貨物壓折。 除了記載這些令人驚駭的殘酷事件,慶念的筆記還清楚地反映了1591年的秀吉發布身份統制令所造成的影響:從那以後,攜帶武器、統一著裝的足輕,與沒有武器、地位低下的農民勞工,有了清晰的分別。
朝鮮李舜臣將軍的筆記證實了這種現象。據他記載,有一次朝鮮士兵抓到一些日本農民,他們在訊問中說,自己是被島津軍拉來的民夫,由於不堪虐待而逃走
更悲慘的是,據朝鮮《宣祖實錄》引證相關情報,蔚山解圍後,原已所剩無幾的日本飢兵更因食物吃得太猛而又發生大面積死亡,幾無倖存者:
「戊戌三月已乙,陳御史接伴使李好閔來啟曰「晉州水軍金守稱說,前年12月21日虜在西生浦時,清正聞島山(即蔚山)圍報,始為不信,曰:『此奴以我遠在西生浦,欲我來往,故為此說。』再聞實報,23日夜,始帶五十兵來投島山內城,二十兵中途見殺,三十同入,清正獨坐其軍,計粒而食,而經累日,事勢甚迫。拔小刀凝頸,軍官倭前奪其刀曰:『此中有牛可烹,吃盡後處之』。天兵退陣之日,方吃其肉,清正見馬兵圍立城下甚盛,清正吐肉,引大劍刺頸,軍官倭又奪之,幸將軍小待,俄而步兵走出。賊闖城看曰『此無奈取糧去耶!』。俄而馬兵馳退,諸賊撫掌大驚曰『今以後免死!』西生之賊船載食物艤於島山之下。兵退即進,窟中之賊得吃粥物,盡斃。惟清正等若干人物得生。清正即還西生,杜門稱疾,不理一事,曰:『我在此處何為?歸國何顏?!』日待關白之如還而已」
由上可見,僅蔚山外圍戰,二萬日軍就已損失大半,那麼按朝鮮記載,剩下的日軍被圍困中死了多少呢?
現摘錄朝鮮《宣祖實錄》兩段記載來一探究竟: 注意時間順序
「經理接伴使(朝方在楊鎬身邊的隨從官員)李德馨、都元帥權粟馳啟:『自二十七日夕下雨達夜不霽,經理(楊鎬)、提督(麻貴)提得逃出被擄人四名盤問,說稱城中無糧無水,賊徒或契收拾燒米,夜來下雨,多以單衣紙張濡取汁飲之。清正深恨棄西生而來此雲』」
--------吳晗《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第2467頁
圍城第五天: 「張雲翼馳啟曰:『今朝我國被擄兒童四名女人二名出來言,清正等五將時在城中,而軍糧已盡,且無井泉,夜間汲城下井水,而卒倭不得飲之,城中賊眾日夜憂悶云云。。。。。。倭賊二人持旗書欲為請和云云』」
---------第2468頁
圍城第七天: 「我國被擄男女六七人出來問之,則城中無糧無井,賊卒乘夜下城收拾燒米而食。城外井泉已皆填塞,賊徒無器,以小缽取水而飲,或以衣濕水而嚙之雲」
----------第2471頁
圍城第九天 「張雲翼馳啟曰:『去夜(30日)倭賊三十餘欲汲水出城,金應瑞與降倭設伏擒五名,斬五級,問於降倭則曰城中無糧無水,而大將則金哥、清正等六將方在,軍卒則萬餘名,而皆飢癃不合戰用,精兵則未滿千名雲』」
-----------同頁
一直圍到第十五日為止。
戰役結束後,楊鎬奏本:
「所幸將士奮勇,徑壓其壘,撲殺四十餘里,破滅堅城大柵數處,除焚溺死者不可勝計,俘斬其將校已千三百有奇。其素日所蓄積,累歲所置,一朝蕩然所掃。清正僅以身免,奔之島山之窟。我兵一再仰攻,惕於彈傷,設長圍守之,既浹旬矣,賊益窘急,據示降者與我被擄者同稱『城守不滿三千,為我炮矢所殲,並饑渴死者橫屍成堆,僅鳥銃手二百名,日食生米一合,余皆奄奄待斃』」
---------------第2478頁
第九天城內尚有萬餘飢兵只是病餓不可戰,到戰爭結束末,已死剩為三千,其中真正能戰的是二百鳥銃兵,而且每天只有一合米勉強不死。楊鎬政敵,及軍中不和者,對此段內容均未做任何否定
正因為遭受如此地獄般的慘狀,第二次蔚山城之戰,面對麻貴的猛攻,加藤清正基本是消極防守,斗膽出來一次還被少量明軍騎兵羞辱,被日方史料大肆吹噓如天神下凡的「虎加藤」原形畢露:
《再造藩邦志》里的麻貴第二次攻蔚山始末:
「麻貴統大兵。以副摠兵解生為先鋒。攻淸正於蔚山。分屯步兵於新寧,義興之間。薛虎臣兵一千我國兵一百留屯左水營。遣我國別將金應瑞於慶州。約以九月十九日。先攻溫井之賊。會差官郝雲賢報。中路附賊鮮民出來者眾。提督招舌官曰。右道之賊有撤去之形。鮮民被擄者多出來雲。今攻溫井。鮮民必多死。爾持免死帖。往與吳,王二將相議。不必速進。十一日二更。解生,楊登山領六千兵趨蔚山。王國棟,頗貴率三千兵埋伏於路傍。子夜直前搏戰。斬十七級。仍屯山上。二十一日。進軍於慶州於朝驛。四更。提督先發標兵。解,楊,王,頗四將馬兵陣於島山相望山上。提督下營富平驛舊址。步兵屯於兵營舊址。挑選精騎邀戰。賊乍出乍入。已而大出。與騎兵交戰。[color=red]千總麻雲等領二百騎由箭灘到島山。賊不意其至。倉黃奔逬。溺水死者甚眾[/color]。只斬一級。盡燒房屋糧草。我國將官金應瑞亦於是日攻東萊溫井之賊。斬數十級。提督令諸營各葺草房為屯守計。日出。游兵往來挑戰。而賊堅守不出。天兵近城則放丸如雨。二十六日。提督令諸將變陣佯退。誘賊出城。而賊猶不出。二十九日。管撥軍楊汝德報釜山賊援數日當到。三十日曉。提督先運糧餉大炮等於三十里外。抄騎兵伏於兵營西谷。平明諸軍皆退屯。遣騎兵千餘。馳騁於白蓮岩下諸賊舶下碇之處。而賊亦不動。提督招四將及我國將官曰。我不可空坐度日。金總兵 應瑞 須抄鮮軍及官兵。早趨東坪。一面剿賊。一面招出鮮民。翌月初六日。提督聞中路失利。多有憂色。卽回軍留四將。伏於毛火村。初七日。我國被擄人全以連報關白已死。家康召淸正還。今將撤回。提督二十三日。移屯慶州回永川。聞賊撤回。引軍還。 」
露梁之戰,是最無爭議的,日軍死亡十倍於明軍肯定不止,最大可能是二三十倍以上
按朝鮮史料《宣祖實錄》記載,釜山的日本遺留人員自己稱死了一萬三千人:
【○通判曰: 「倭子十名, 出來釜營言: 『陳提督露梁戰捷時, 倭奴死者一萬三千, 劉提督(即劉挺攻小西那一路)所殺, 亦千餘矣。 行長, 淸正, 已為撤回原鎮, 平義智方在對馬島, 有再犯之計』 雲矣。】
【○日午,賊兵大敗,追焚二百餘艘,賊兵燒溺俘斬殆盡,義弘等僅以余兵五十艘脫走,行長乘其間潛出貓島西梁,向外洋而遁】--《宣廟中興志》
再來看看豐臣秀吉的囧態《日本外史》--【○吾起人奴,至為關白,孰非國恩哉?吾與明勾兵,禍結弗解,吾深悔之。彼聞吾死,或大舉來報,國朝自古未曾受外國侵辱,及我時受焉。吾深恥之,是吾所以托國家於家康】 【○十三日,疾大篤,將瞑,已而張目曰:【勿使我十萬兵為海外鬼。
附,《日本外史》作者賴山陽可是出了名的日本憤青,所謂豐臣秀吉扯爛萬曆發下的詔書,說我欲王則王,何待爾封?的YY,就是他編造出來的
清末民初的黃遵憲,為了激發中國人知恥後勇的民族覺醒,就把賴山陽這段YY當信史,寫進了他的著作里
賴山陽尚且承認豐臣為在朝鮮的慘敗而恥辱,可見日本在前線的狀況
而《征韓偉略》則是由更厲害的日本憤青、江戶時代晚期學者川口長孺用漢文所寫。裡邊極力渲染日本的侵略戰功,YY殺人之多,不可勝數
但這是這種書,也不得不承認,露梁突圍中的島津部隊損失慘重,島津「義弘苦戰,從人半死」。而日本的《薩摩軍紀》也提到,隨從島津參戰的立花宗茂部,亦「從兵半死」。
而還有一個第三方的史料能證明島津的嚴重傷亡-----姜沆的《看羊錄》,姜沆,本是朝鮮儒士,在戰爭中被擄掠至日本,成了旅日朝人。但也因此故,他能在日本接觸許多直接的一手資訊。他在著作中提到:德川家康因島津家在慶長之役中折損大半而心生竊喜
原文:「義弘之精兵健卒太半傷死於一年之間家康等心喜之雲」。這也是島津軍傷亡慘重的重要旁證。
露梁明軍損失極為輕微,據陳鱗奏報,露梁初戰連死帶傷才二三百人(原文是「而我官兵死傷亦二三百計,大抵矢炮交加,存亡呼吸,安能盡免」),全部戰役大致傷亡500人左右。老將鄧子龍只率二百人(一說三百)脫離大隊孤身冒進,因而犧牲。除此之外,中小船為主的日軍,無力給船堅利炮的明軍造成多大損失。
考慮到朝鮮民族英雄李舜臣部隊在露梁海戰中元氣尚未恢復,兵力有限,殲敵數量亦有限,據《宣祖實錄》載,李部燒毀日船50艘
因此扣除李部戰果,露梁大戰日軍死亡至少是明軍10倍,極可能是20倍以上
這個問題如果在八十年前提出來將會更有趣
這一塊歷史我不懂。
就知道看過櫻雪丸的《史上最強日本史》,記錄這段歷史,是把明朝說的挺不堪的。
感覺就像明朝輸著輸著就把日本趕下海了,日本贏著贏著,就轉進回國了。
我估計大概就是慘勝吧。
因為明軍擊斃斃的日軍里,一個有名氣的將領or大名都沒有。多數人眼裡的日本村長參戰的一堆,正兒八經的被擊斃的就一個來島通總,還是李舜臣打死的,還有一個在野外打獵的倒霉蛋,被朝鮮義軍叉死了。最後麻貴抓了兩個號稱豐臣秀吉親戚的人回去殺頭祭天,但是這倆人是誰不僅中國人不明白,日本人也不明白。加藤清正和島津義弘都是好幾次差了一丁點就死翹翹了,這倆放在日本都是一流將領,結果明軍非得關鍵時刻掉鏈子,每次都是最後時刻被打崩,被反殺死了好幾個將領,令人無言以對,也難免被日軍吹噓一番。
慘倒不至於,只不過用後人的眼光看,這場戰爭更像是菜雞互啄,雙方簡直像是比賽一般不斷搞出各種低級錯誤來,最終完全撤出朝鮮的日軍固然不好看,明軍的表現也說不上多漂亮。當然明朝由於內部政權穩定加上國力具有一定優勢所以在戰爭中的容錯率比日本要高,導致看上去出問題的時候也更多些
主要是明朝戰史基本寫得一筆糊塗賬,總覺得打贏是應該的(畢竟對於大明來說,可能這次戰爭烈度還沒有平定貴州土司叛亂大,畢竟是朝貢衛星國戰爭)打輸了各種春秋筆法(李如松是李成梁的仔,落了魄誰還給你洗)至於日本戰史和朝鮮戰史,大家開心就好。
以下摘自馬伯庸和汗青合著《1592——1598中日決戰朝鮮》(有部分改動,使更簡潔)
儘管明軍在與日本的大部分交鋒中佔據上風,但這一頭一尾兩戰的失敗,遮蔽了後代無數人的雙眼,讓他們以為明軍在整場戰爭中無所作為,從而得出「即使沒有明軍,朝鮮戰爭一樣可以擊退倭寇」的奇怪言論。
對日本來說,這次戰爭不但讓豐臣秀吉氣病身亡,也使他的嫡系損失慘重,直接後果是德川家康乘此機會一舉擊敗豐臣勢力,建立了德川幕府,同時徹底打消了在亞洲稱霸的念頭,採取了延續三百年的閉關鎖國政策,以避免刺激明朝。……
對明朝,尤其對萬曆皇帝來說,這是一件很得不償失的事。因為此後幾百年里,此戰獲得的評價幾乎是一致的,那就是靡師耗餉大傷明朝元氣。不論它到底是否如此。……因為事實並非如此,萬曆時期,明朝的國力毫無疑問是亞洲最強的,而軍力,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軍隊將領、士兵的戰鬥力和意志力,也都是亞洲最強的,這也沒有任何可懷疑的地方。
……日軍出動16萬兵力是實實在在且一次性到位的,而明軍丁酉初期入朝的兵力僅4萬左右,一直到次年五月才集結完畢,換句話說,整個壬辰戰爭期間,明軍一直在以少打多。【我個人想說的是碧蹄館戰役,很多史書里都寫李如松被日本人嚇破了膽,但實際上這場戰役對整個戰略沒什麼大影響,身為客軍,李如松得不到必要的情報和其他實際支持,他輕敵深入的確犯了錯,但這不是主要的,以少對多能及時退出已經很了不起了,李如松沮喪是因為失去了一千的精兵,他覺得對不起兄弟們。表白李如松?(?ˊ?ˋ)?
在萬曆戰爭里,中日雙方的戰死率大概是1:7。這個數據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
對不起我看到很多質疑的評論,關於薩爾滸大戰日軍實際兵力等,書中也有提到,我會努力補充的。其他的不多說,我把以前的答案完全刪了。
因為我,真的是靠著當時看了當年明月《明事》和馬親王的《決戰朝鮮》後的一些映像,來臨時寫的。可以看做是亂答的,之前贊我這個答案的不要打我23333。手機純手打啊。 言歸正傳,我很喜歡玩歷史遊戲。以下當我胡說八道,我就先貼一點點資料。再進行描述。 「初戰失利」【1】「七月,游擊史儒等師至平壤,不諳地利,且霖雨,馬奔逸不止,儒戰死。副總兵祖承訓統兵三千餘,渡鴨綠江援之,僅以身免。」 當朝鮮連續戰敗,一個月丟首都,第二個月不到再丟一個首都。真是夠了,朝鮮官軍自嘲二百年不知兵。宣祖帶著一班人馬,一直逃到了明朝邊境後希望內附。 但是明朝這段時間,一直得到的消息是朝鮮暗通日本,而且兩個月就能把朝鮮刷通真是厲害,我就算在任何遊戲里都做不到(遊戲里的兩個月)。 還好朝鮮反覆的辯誣後,明朝決定先讓遼東地區自己出兵先去試探。這不是明朝輕敵,而是寧夏正在叛亂,要安內才能攘外。 史儒和祖承訓就領遼東騎兵3000,渡過鴨綠江後。一直覺得,要兵貴神速。趁著日軍不備,一戰收復平壤。最開始朝鮮人還說日本軍隊戰鬥力強,不像我們這種戰五渣啊! 還請天軍慎重考慮。 ヽ(`д′)ノ住口,老子在遼東常領三千騎兵,破數萬大軍韃子。我幫你收復首都,你感不感動? ⊙▽⊙ 當然感動啊,自己請的天兵,含著淚也要配合。 朝鮮無奈只有配合,但就這種時候收到了一個消息,平壤城日軍聽說明軍來了已經逃跑了。 祖承訓高興的腿都合不攏。連忙率軍全速前進,當時天下大雨,明軍一直趕路。日軍卻以逸待勞。先詐敗,把明軍放入城內然後收割。祖承訓在親兵的保護下僅以身免。 日軍此戰表現不錯。明軍急於求戰,消息不通,太過驕傲自滿。日軍可以算是完爆這次明軍. 「 平壤大捷」 【2】八日黎明,鼓行抵城下,攻其東南。倭炮矢如雨,軍稍卻。如鬆手斬先退者以徇,募死士援梯鉤而上,殺數人不退,倭悉力拒守。倭方輕南面為麗兵,承訓等乃卸裝露明甲。倭急分兵拒堵,如松已督楊元等從小西門先登,李如柏等亦從大西門入。火藥並發,毒煙蔽空。方戰時,吳惟忠中鉛洞胸,猶奮呼督戰。而如松坐騎斃於炮,易馬馳,墮塹,鼻出火,麾兵愈進。我師無不一當百。前隊貿首,後勁已踵,突舞於堞,倭退保風月樓。夜半,行長堤兵渡大同江,遁還龍山。是役凡得級千二百八十五,余死於火,及從城東跳溺無算。裨將李寧、查大受等率精兵三千,潛伏江東僻路,獲級三百六十二,生擒三倭,乘勝追襲。 祖承訓戰敗後,消息傳回明朝。朝野震動,這小鬼子戰鬥力這麼強。在反覆商議後,覺得非派一支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軍隊才行。由於寧夏事急,派了個大忽悠過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李如松率領4萬三千人入朝,在詐城失敗後。決定猛攻,正面和日軍剛。守城日軍加上朝鮮偽軍應該有兩萬人以上。但是明軍這邊亦有萬餘朝鮮軍隊,雖然有人數優勢。但是考慮到攻城戰,兩三倍都不能算是優勢,畢竟兵法雲「十則維之」。 最開始日軍在鳥銃等先進武器下,打的明軍抬不起頭。 (怒`Д′怒) tmd,讓你們見識下義大利炮的爺爺,弗郎機炮!旁觀的朝鮮人,看得那叫一個爽啊 「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蕩,不可狀言」、「響振天地,山嶽皆動。大野晦冥。煙焰漲天,旁彌數十里。火箭布空如織,火烈風猛。直衝城裡,林木皆焚。」 (°ο°) 果然日軍那見過這些,開始逐漸被動。李如松等將領親自督戰,祖承訓穿上了女裝 !我的錯,朝鮮軍隊服裝。騙到了日軍以為是戰五渣,結果明軍登上城後脫掉女裝(朝鮮軍隊服裝)。嚇得日軍從早到晚大驚失色。 日軍被打得退到了風月樓。我天朝一直都是「上兵伐謀」為了減少傷亡,主動讓出一條出路。日本人信了! ╮(╯_╰)╭ 不信等著被燒死? 果然天朝套路深啊! 李如松提前派了李寧、查大受等率精兵三千埋伏在逃跑的路上,再幫他們一把。此戰明朝完爆日軍。由於開戰時,李如松說了不能在戰鬥時割首級,明軍有因為爭搶首級,導致局部戰鬥失利的情況。而且非常多。所以最後明軍獲得首級還不到兩千,自己傷亡七百多。但實際減員人數可能超過一萬。別忘了還有二鬼子沒算,二鬼子不值錢啊。 此戰日本一直想的是和明朝議和,因為補給不足。但是明朝從頭到尾都是套路,識破一套又一套。把「耿直」的太君打的頭破血流。明朝這次表現非常棒,日本輸的全是破綻。但緊接著就是日本扳回一句。欲知後事如何,等我下次再更。 下面重點段落:血戰碧提館,稷山大捷,蔚山之敗,泗川大敗。 回到題主問題,明軍算不上被日軍完爆,我覺得只能算明軍戰略勝利,日軍最多算戰術勝利。 最主要的最值得銘記的有兩點: 1不可輕敵,驕兵必敗 要居安思危 2 永遠相信「 義武奮揚,跳梁者雖強必」。首先要肯定的一點是,中日之間的軍事差距是隨著歷史的進程是逐漸縮小的。初唐白江口之戰那種一支偏師就能全滅日本+百濟的水軍是不可能重現的。
再說當時從應仁之亂到猴子初步統一日本以來,日本戰國時代浴血廝殺出來的大名與武士,可以說是無論是軍事素養還是士氣軍鋒都處於鼎盛狀態,久經沙場的廝殺漢們+野心勃勃的大名是連作為天下人的猴子都要忌憚安撫的對象,說到大萌,從萬曆初年的復興局面,國力已經衰敗和不斷下降,靠著制度的慣性和張居正留下的老底子得過且過。大萌的軍隊上限和下限的差距是令人髮指和絕望的,簡單的例子,嘉萬時代的九邊將士,在上面喝兵血饑寒交迫的情況下,好一點的九邊官兵官兵敢於在塞外幾百數量跟幾萬南下劫掠的蒙古軍隊野戰死磕,再好一點的在主將被殺後,仍然能保持陣營,殺退蒙古軍隊。最差的就是一群手無寸鐵的農民拿著鋤頭以血肉之軀拖延時間用的。
萬曆援朝大萌軍隊誠然都是各地抽調的精銳,但是,朝鮮提供的後勤精確到個位數不是因為朝鮮人民嚴謹,是因為只能提供那麼多,後勤糧草大萌自己買也就算了,有銀子也買不到糧草的情況,不陌生吧,盧象升不就遇到過?再說單純的提防日軍也就算了,朝鮮的官軍靠得住?朝鮮地方上那群世家大族靠得住?朝鮮朝廷里打的小算盤和故意算計,提防不提防?
一場戰爭說簡單點打的是後勤和國力,說嚴格一點,指揮官,軍隊質量和數量,戰場地形,天氣,山川地貌,國際局勢,戰場局勢,雙方裝備差距,再說你覺得明軍收復的城池要不要分散兵力守?守住城池就不算勝利?只有鼻涕館那種野戰才能算?太多了,你以為這些都不用考慮,靠著武德充沛和一波流就行了?嗯很抱歉,忽必烈當年也是這麼想的,結果呢?事實上的情況是這樣,萬曆援朝中大萌軍隊在克服種種惡劣的條件,適應朝鮮那坑爹的山路
軍隊數量遠遠不及侵朝日軍情況下,一個月之內收復,朝鮮三京怎麼不提?就算是鼻涕館遭遇戰失利,日軍傷亡怎麼不提?其次大萌有多慘的標準是什麼?具體一點到底是指的平壤大戰後的鼻涕館還是收官之戰鳴梁海戰,還是不落的蔚山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傷亡數據交換比你總要知道吧?戰役結果你總要知道吧?雙方軍力部署你也要知道吧?再其次即使你要無視日軍傷亡人數,只烘託大萌傷亡了多少人那就是選擇性無視,再說這幾場戰役就能代表大萌整體的水平,那我是不是可以說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偷襲珍珠港成功就標誌著美帝的失敗?放近一點,洪武年間,徐達深入漠北,慘敗王寶寶之手,傷亡數萬,那麼我是不是可以說北元收復中原如同探囊取物,同理永樂初年淇國公丘福因為輕敵冒進,導致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所以永樂初年蒙古天下無敵?PS:好吧,我給標準,被明軍擊敗日軍將官都是日本天下不入流的貨色,把明軍打敗的才是日本天下有名的將軍,被明軍擊敗的日軍普通武士和足輕都是日本天下不入流的貨色,把明軍擊敗的都是。。。所以小西行長那類型的不入流,又是個做生意的商人,還被明軍擊敗,太辣雞了!突然想起來天下人的猴子好像還是農民,大萌再慘,猴子死也沒打贏大萌吧?那不是說猴子也不入流???未完待續當時朝鮮的王京都丟了,滅國只在瞬間。明軍出兵,以少戰多,勝多敗少,奪回王京,倭軍被逼於沿海地區動彈不得,明軍也由於兵力有限無力進攻。從結果來看,救朝鮮免於亡國,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而日本既沒有攻下朝鮮,也也沒有收朝鮮為附屬國,此戰盡失豐臣家精銳,致使豐臣家轉瞬而亡,這難道不是勝利嗎?再說此戰明朝並沒有用全力,也沒有特別重視,所以史書記載較少。但對於日朝兩國卻是關乎國家存亡的大戰,所以史書大書特書,寫自家英勇,但看結果,就是明軍勝利,朝鮮免於亡國,日本失敗。
既然明軍被日軍爆菊了,為什麼豐臣秀吉一死日軍就倉皇出逃,還被明軍痛打落水狗。萬曆朝鮮戰爭屬於萬曆三大征,這三大戰爭全部以明軍大勝告終,但是力量消耗巨大又是連續作戰,有生力量得不到及時補充,三大征以後除了遼東建州女真開始犯上作亂,雲南的少數民族也開始造反,緬甸也開始侵犯,明朝到滅亡始終處於三線作戰,因此修明史的張廷玉對明軍出兵朝鮮是持否定態度,或者說背後的雍正是否定這場戰爭的。說起來很諷刺,滿清把朝鮮戰爭中明軍說得那麼爛,自己在甲午戰爭輸的更爛,把人心和洋務運動輸的精光。
兩邊都很亂,日本強在補給!對,你沒看錯,他們通過水路補給比明軍千里迢迢把華北的糧食通過北方山區運到朝鮮更容易!但他們的士兵大部分是輕裝步兵,沒有騎兵部隊,機動性很差,而且大部分都是臨時從農村抓的壯丁,跟明軍的職業軍隊比,戰術執行力和士氣比較低下!
你覺得完全沒錯。
內卷化的明帝國已經步入晚期,帶著諸夏走進費拉流沙的不歸路。就算局部打贏了,還是在固定體制內一直走向黑暗。
就算有東邊日本啟發封建自由,西北蒙古輸入武德,明帝國只能在流沙內徘徊,最後被滿蒙注入,提升德性地板81厘米,但是還是在儒家的醬缸里逐漸沉沒。
反觀封建自由的大名們,一直保持競爭,向外國學習,最後甘藍了費拉不堪的幕府。
@姨碩梨花壓海棠
@yjj163419
@姨江春水向東流
多多指正,qqqxx,,,
為什麼總有人說朝鮮戰爭明軍失敗呢……
說碧蹄館虧了,露梁海輸了,中日韓到底誰記載是客觀的總觀全局,第一次戰役日本丟平壤漢城主動議和……第二次突然撕毀停戰協議打了明軍一個措手不及然後佔據地利消耗,明朝那就陪你耗,耗到豐臣秀吉死了慌了……
日本無論怎麼玩,是速戰速決還是消耗戰明朝都奉陪,日本知道怎麼打都打不贏,就撤退了,就是這樣其實第一次平壤就已經能看出差距,李如松和行長都是各自軍隊的主力王牌,兵法五倍圍之(還是十倍來著?),而結果呢,日本主力有幾乎朝鮮第一堅城的保護死亡率是多少,怎一個慘字了得…
侵略的是你,被打的議和還是你,撕毀停戰還是你,最後灰頭土臉跑了還是你,最後還說你贏了,你說你贏在哪裡……相比一百多年以後被人一路從朝鮮推到遼寧好出不知哪去了倒不是想打題主的臉 只是明軍被打慘的戰役 日軍往往更慘
萬曆朝鮮戰爭,明朝是絕對的勝利,相對的失敗。
絕對的勝利是指以劣勢兵力,帶著朝鮮(幾百年來專坑隊友,越塔送人頭,強行送裝備,戰前首先跑,戰後立馬各種吹牛逼的奇葩民族)這種拖油瓶,還能將日本傾國之力打回老家去,說被爆得挺慘,基本只能在日本史裡面找到類似的記(吹)載(牛);
相對的失敗是指打日本這種非馬上戰鬥民族居然還能擾動全國,甚至一定程度動搖了國本,和明朝應該有的國力不相符,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應了在萬曆時期,明朝武備的確廢弛到了一定地步。
這場戰爭在一開始便註定了日本不可能勝利,原因我認為有兩點:
1、清末以前,對於外族的侵略戰爭,中華帝國只虛騎兵剽悍的民族,作為農業文明的中國,在軍事上面對游牧文明時,有天然的劣勢,漢唐盛世的時候還能憑藉經濟上的絕對優勢,培養騎兵或者其它強勢兵種和游牧民族硬拼,兩宋之後面對游牧民族基本都是防禦姿態,統治中國的元和清,都是以騎兵剽悍著稱。但是對於以步兵或者水軍為主要力量的外族侵略,中華帝國從來都是壓倒性優勢。大陸文明或者說農業文明的強勢便是步兵,中國在古代以步兵為主的對戰之中,整體來看都是優勢局,這也是為什麼「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中,對於西戎、北狄絕大多數處於防守狀態,對於東夷、南蠻一直是征服狀態;
2、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豐臣秀吉一開始便對自己太有信心,對於明朝的潰爛程度期望太高。豐臣秀吉認為當初一小撮倭寇便能入侵到江浙腹地,可見明朝武備鬆弛已經到了一定程度,只要自己打下朝鮮之後輕輕一推,明朝這棟搖搖欲墜的房子便會轟然倒塌,然後自己長驅直入大明,統治日出之國到日落之國。流寇入侵到腹地和大軍對壘是兩個概念,就如北朝鮮當初也是幾十個特種兵便能在南朝鮮境內橫行無忌,讓首爾動蕩,但是絕不能說這麼看南朝鮮已經武備廢弛到了不堪一擊的地步,北朝鮮輕輕一推便會土崩瓦解。所以日本軍隊在一月打下朝鮮全部領土之後,志得意滿之時,被李如松以非優勢兵力幾戰而下平壤,一路狂奔全線後撤了400餘里。因為在所有日軍來看,明軍應該和朝鮮軍隊一樣不堪一擊,自己好歹也是日本各大名的百戰精英,怎麼也比當初那一小撮倭寇強。以這種輕敵的姿態妄圖以蛇吞象,從一開始日軍全軍的戰爭心態便是有問題的。就像明明以為這是一場春遊式戰爭,開開心心去收人頭、拿財寶就行了,沒想到迎頭一擊便是以非優勢兵力將有大城為屏障的精銳中的精銳小西行長部打得直接減員三分之二(戰爭中,減員三分之一基本上就能算部隊失去戰鬥力了),以為是順風局強勢收人頭,沒想到卻是越塔送人頭,這種思想上的轉變對於軍隊是十分致命的。
所以說,萬曆朝鮮之役的勝是肯定的,但是對於非騎兵民族的日本,依舊勝得不算輕鬆,也完全可以看出萬曆年間武備鬆弛到了一定地步。
由此可見,明朝確實被黑得太慘了
不不,明軍不是敗於日本,而是敗於朝鮮,朝鮮之於明帝國,猶如義大利之於納粹德國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國風雲兒織田信長好不容易整合了本州中部,正要討伐西邊的毛利家,繼而天下布武的時候,明智光秀一場本能寺之變把織田信長和他的願望化為一團火光。之後是猴子羽柴秀吉,也就是後來的豐臣秀吉,秀吉命令手下的士兵發揚鐵腳板精神,完成了舉日(沒用錯字)矚目的「中國大迴轉」,在山崎一舉擊潰明智叛軍並讓明智光秀授首。再之後,賤岳合戰打敗柴田勝家,小田原之戰讓北條家投降。如此,豐太閣便名義統一日本。為什麼是名義上?因為自己的新妹夫德川家康還是很有實力的。小牧山、長久手兩場大戰,豐臣軍連折森長可、池田恆興兩員虎將,還成就了德川四天王中井伊直政的威名(早已成名的本多忠勝有了個新稱呼:無傷戰神)。萬般無奈之下,猴子秀吉只好用外交手段從道義上獲得了制高點。猴子取得了和德川家康的勝利後,用關東江戶一帶的封地換了德川家的三河老根據地,史稱關東轉封。我們再把目光轉到拿下小田原城,名義上統一了日本的豐臣秀吉那裡。豐臣秀吉在統一之後幹了三件微小的事情:第一件是將姓氏改叫豐臣寫進族譜,第二件是確立了自己的公卿乾爹,第三件是發布命令領民一律不得持刀。做第一件事表示改頭換面,不能再用羽柴當姓了。當年為了提升自己地位,秀吉把信長的重臣丹羽長秀、柴田勝家二人姓氏各取一字。然而時過境遷,丹羽長秀已經臣服於自己,柴田勝家更是被自己打得灰飛煙滅,再姓這個不合適。所以要改!第二件事,要想當天下人,出身很重要。有出身要好好利用,沒出身要編個好出身加以利用。日本姓氏很多,只有源自於源、平、藤原三姓的才能覬覦天下人的位置。信長是平家後人,德川家康依據自己某個祖宗的女婿是源家旁支,而把姓氏生生改為德川。秀吉很上火,自己是貧農出身已經是大家都知道了,要想編造出身只能從奇遇艷遇方面出手。於是,秀吉幹了一件讓大家很佩服的事,編造自己的母親之前是宮女,被天皇寵幸後趕出宮生下了他,之後才嫁給自己的父親彌右衛門。可是謠言還沒流傳多久,有個人就出來怒斥他了,這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生身母親——大政所。大政所攪鬧一番,秀吉嚇得不敢再傳了,只能繼續爸爸去哪兒的旅程。後來找了室町幕府末代將軍足利義滿,人家死活不同意,畢竟自己比秀吉還小三歲。認比自己小的人為乾爹需要勇氣,被認的那個仍舊需要勇氣,這不是平時開玩笑誰是誰爸爸。無奈,秀吉找了公卿裡面的近備前久當乾爹,這才合理合法當上關白。第三件事,不讓大家舞刀弄槍了,改做買賣說傾奇(類似於嘻哈)。猴子本以為這樣下去就天下太平,可是三件事幹完以後他還是在唱著最近比較煩。煩在何處?在家裡,他納妾無數卻生不齣兒子繼承。在朝廷上,大家表面聽話卻是迫於自己威望有點陽奉陰違。在社會上,社會因為突然的太平,有點不適應了,物流不通,戰爭結束許多東西都沒法支撐。各種矛盾在激化發酵,於是日本的傳統在此彰顯,那就是矛盾轉移。你沒錢?跟我去干朝鮮一票。有人說秀吉征朝鮮是為了達成天下布武的願望,其實我覺得沒那麼邪乎,就是國內矛盾激化了,出去打個野。於是乎,秀吉盡全國之力,湊成九路大軍加九千海軍,還有德川、伊達、上衫等為預備隊,採用德川家康之策,速戰速決、倚強凌弱、陸海並進,要吞掉朝鮮。這九路大軍不光是驕兵悍將,還有湊熱鬧的,我且說來你聽聽:頭一路,小西行長帶一萬八,順風仗高手小西君,還是個基督徒,打仗能力平平,物流倒是高手,畢竟商人出身。第二路,加藤清正帶二萬二,身為賤岳七本槍的加藤清正,武藝沒得說,打獵的時候滅掉一隻老虎救了豐臣秀吉,故此人稱「打虎加藤」(和紀委沒關係)。第三路黑田長政,軍師官兵衛的兒子,「今孔明」竹中重治的繼承人,聽上去是個智將,嗯,聽上去就好。第四路,島津義弘,他確實給明軍和朝鮮軍隊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並依據日本人起外號的習俗叫他「鬼石曼子」(石曼子是島津的日文讀法)。第五路福島正則,也是賤岳七本槍之一,是員猛將。第六路,小早川隆景,這是個智將。第七路,毛利輝元,毛利元就的孫子,屬於典型的三世祖,和得一手好稀泥。第八路,宇喜多秀家,秀吉親戚,也是總指揮,此人後來在關原之戰後遭到德川家全國通緝,被流放活得很滋潤,甚至熬死了三代將軍家光。最後一路,鍍金一族羽柴秀勝,沒想到水土不服死翹翹了。這幾路大軍如同群獅搏兔一般撲向朝鮮半島,朝鮮承平日久,又困於黨爭,豈是這群狼崽子的對手。兩個月的時間,日本就從釜山一路高歌猛進,攻下了平壤。朝鮮國王只能向明朝求助,明朝派兵,拉開了這次征戰的序幕。第一仗,明朝打平壤,敗了。為什麼?朝鮮負責提供情報。朝鮮說,平壤日軍只有一千人。祖承訓算了算,三千多打一千,靠譜,於是杯具。因為平壤城內日軍不下萬人,還有朝鮮偽軍。然後,明朝怒了,怒懟朝鮮,並於十月派了李如松來指揮。自此,明朝才重視這場和猴子秀吉的戰爭。日本人用鐵炮,也就是火繩槍,我大明朝直接炮火融城。小西行長被打哭了,戰損一萬餘,明軍戰損八百。然後,為了扭轉戰局,明軍發動了碧蹄館戰役。這一戰,從戰略角度來講,雙方平手,因為都沒達到戰略目的。從損失角度來講,明軍略勝一籌。從場面來講,雙方都是撤退。李如松輕敵冒進,給了島津等人釣野伏的機會,但是明軍也接連討取不少日將。題主有可能是看了清朝寫的明史,才覺得明軍損失不小。戰爭打到這裡,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如果日本的戰爭機器再次開動,得需要源源不斷的糧食。李如松就是那個有常識的人。中朝軍民聯手,由朝鮮人拖住日軍,明軍突襲日軍糧倉,把日本人打傻眼了。於是,自此後,北朝鮮無戰事,戰鬥基本在三千里江山的南段進行。後來就議和了,中朝日三方開始了嘴炮階段。1597年,日軍再次兵犯朝鮮,這回朝鮮依舊是扛不住。於是明軍再援,這回派了麻貴。麻貴是和遼東李家並稱「東李西麻」的軍人世家,也是很有一手。第二次日軍的陣容就沒有第一次群星璀璨了,不過也是有諸如加藤清正這樣的勇將。稷山之戰,日軍雖然佔領了稷山城,但是喪失了主動權,為之後的潰敗埋下伏筆。蔚山之戰,楊鎬自己作,明軍只能繼續增援。兩方拉鋸到1598年,日本因為豐臣秀吉嗝兒屁了撤軍。臨撤退前還在露梁海挨了一記悶棍,當然,中朝聯軍也損失了兩員主將。這就是萬曆朝鮮征伐,要說損失,確實雙方都不小。兩年後,德川家康在關原滅掉了石田三成,掃清了開府建制的障礙。從此,日本進入了德川幕府時代。十七年後,德川家康發動大阪夏之陣,滅掉了豐臣家,頒布了元和偃武令,日本從此進入和平的江戶時代。中國這邊,因為遼東軍損失不小,故而努爾哈赤開始壯大。四十六年後,大明國滅。所以說,這場戰爭對明朝最大的影響,是國運。
這事情其實很好分析啊。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幾乎把朝鮮一路推平了,然後朝鮮找明朝求救,這是明軍入朝的起因。在日本增兵的情況下,依然沒能阻擋朝鮮收復全境,日軍倉惶撤退,這是結果。然後居然有人能看出來過程中明軍在朝鮮被日軍暴打?朝鮮被日軍吊打,援軍明軍也被暴打,然後幾乎佔了朝鮮全境的日軍撤退了?你們覺得可能嗎?後來清末被暴打的結果可以參考吧?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朝鮮軍隊和義軍把日軍打跑了,明軍在朝鮮被日軍暴打。這種也說不通啊?你要打的過至於叫人嗎?明軍如果真的無所作為甚至燒殺搶掠,朝鮮有必要那麼記著明朝的大恩,在明朝滅亡後還繼續用明朝編號嗎?這問題其實想都不用想,偉大夢想落空的豐臣秀吉鬱鬱而終,朝鮮打成啥樣,他自己比誰都清楚。
殲敵一億,轉進台灣
從最終戰果,傷亡比,來看,明軍無疑是壓倒性的優勢。之所以給明軍失敗次數多的印象,是因為日軍在佔優勢兵力的情況下龜縮守城啊……自碧蹄館之役後,連加藤清正,島津義弘,立花宗茂這些在日本國內一等一的猛將,遇到明軍主動進攻,都不敢出戰(在朝鮮日軍數量多於明軍情況下),只敢龜縮守城,明軍失敗的蔚山之戰,泗川之戰,都是明軍在進攻中自身組織失誤出現的敗戰。日軍在朝鮮根本不敢同明軍野戰,兵力差距不是巨大的情況下,野戰的結果就是明軍碾壓拿人頭(稷山之戰為例)……
應為打的本來就不是特別好看,事實上打的漂亮的戰役和大捷根本沒有幾個。以多打少反而失敗到是有很多次。以至於有人想吹只能從所謂的「傷亡比」 如手。 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計算明軍傷亡: 只算有書面有明確記載死了多少人的。 其餘的一定一個沒死!
比如說為蔚山城之戰,雖然明軍大敗。但是計算傷亡的時候,我們可以說只有寥寥幾個中級軍官手下人員減員的明確數字。 所以我們把他們加起來就一定是明軍傷亡! 其他大部隊一定一個人也沒死! 或者只多死了一百個人! 於是有了蔚山近六萬人大潰敗最後只死了不到兩千的人的戰果。計算日軍傷亡: 主要以日軍在某某某城市清點人數為依據。 也就是只要清點的人數少過了他們帶來朝鮮的人數。就一定是被我大明殺死的。 他們不可能被派去其他城市或者要塞駐防,不可能被派去討伐朝鮮義軍,不可能是被朝鮮義軍幹掉了。 總之…
當然最後我大明還是打贏了,這點我倒是很認同,但這更像是國力上的勝利而非軍事上的勝利。萬曆朝鮮戰役已經暴露出明軍的很多不足,正視一下不會死。畢竟你不重視後金會讓你重視:)我們想像一個架空的歷史,美國正在中東干敘利亞,但是暗地裡在和俄羅斯的干,南海東海對峙中國,順便協防台灣偽政府,這個時候,墨西哥憑藉美國無暇南顧,一舉統一拉美,然後想,哥現在這麼強,新墨西哥德克薩斯的恥辱我是要洗刷了,大舉攻打川普邊境牆,美國一看,這還得了,但是現在亞洲打的如火如荼,也不能就這樣撤兵,就醬,國民警衛隊司令,你帶著海岸警衛隊去干,司令一看,我勒個去,帶著這幾號人去干墨西哥,川普大帝啊,估計有點困難,但沒辦法,軍令如山,面對初期一比八的絕對人數劣勢打的異常艱難(李如松4萬人,豐臣秀吉30萬兵力),但還是慢慢形成對峙消耗局面,這能叫爆錘?等到亞洲戰事緩和,回來就一路平A,然後跟國民警衛隊司令說,乾的不錯,升你當太平洋艦隊司令,明天出發去干中國,司令心裡一句MMP
日軍:殲敵一億,轉進本土
就像。。。殲敵一億,虎踞台灣?╮( ??ω?? )╭
可能是你沒有文化,又喜歡跪舔吧。
明朝那些事兒里寫的比較詳細,其實就是大人打小孩,技術不在一個層次,完虐
當時萬曆三大征,朝鮮戰爭只派了一部分兵力作戰。你說的慘估計也就是受碧蹄館合戰,蔚山合戰這些影響。但是實際上那時候的大明朝還是勉強能處在世界前列的,日本人那時候還算是中國的學生,從武器裝備到人員素質都占不到便宜,可能也就火槍是稍稍領先大明朝。明軍加入以後日本人總體還是招架不住的,只是朝鮮實在太爛,完全拿不出手,而且因為大明那時候被寧夏之役拖著著實沒派幾萬兵力到朝鮮,所以即使打了勝仗也沒法乘勝追擊或者展開大規模會戰。所以有時候感覺大明朝被日本爆了
因為在大明官員眼裡這不過是幾萬人的小場面。。。
我就想問一句,日吹會看地圖嘛?不看看蔚山釜山順天在朝鮮半島什麼地方。要是豐臣秀吉死的時候在義州或咸鏡道也許可以吹一下
豐臣秀吉集舉國之力遠征朝鮮,碰到明朝的遼東偏師,打個平手,應該怎麼理解都是日本輸了吧
日本把明軍暴揍了一頓之後
因為愛好和平,回老家了
贏家只有一個,就是德川老烏龜
日軍屢戰屢勝,最後勝利轉進回國?
日本人都在人數佔優的情況下搞龜縮了,還要這麼贏啊?
援朝戰爭差不多是這樣:
日本傾家蕩產準備了十斤屎,大明吃完後抹抹嘴:
還有嗎?為什麼我還覺得是你看得書太少。
萬曆援朝戰爭你只需要知道3點好了:1,韓國電影里把朝鮮吹的那麼牛逼為什麼王京都被攻陷了,幾乎全境失守,國王都跑到遼東去了。2,日本那麼能打,怎麼就灰溜溜的滾回島上了?邪惡勢力可不會主動打消野心,良心發現的。3,明軍那麼狼狽,何以讓朝鮮王朝世代謹記[再造之恩]?戰略還是達到了目的
這麼多歷史大牛來回答 我這個半文盲瑟瑟發抖說兩句判斷這個問題 不需要深厚的歷史只是積累因為有現成的當代例子可以對比抗美援朝和抗日援朝都是外國軍隊登錄入侵戰爭起於朝鮮半島南部當代的結果是雙方於38線停火僅考慮地域的話我方小虧考慮實力對比和國際形勢平中略勝古代那波外軍直接被推下海敵軍制海權基本喪失怎麼來的怎麼回去的你要非覺得反攻日本本土才算贏那隻能說二戰日本也沒輸美軍大規模登錄之前就投降了嘛
難不成萬曆還是控制台玩家,最後輸了~ yesman……
因為你讀的書少。
卧槽,這標籤居然還有日本文化?!建議我乎趕緊上線顯示題主的功能,方便拉黑。
因為你還太年輕,還要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too young too simple , sometimes naive , 你識唔識得噶?
歪個樓。
話說中途島以後,日本國內的宣傳是擊沉美國正規空母一艘,數百美軍葬身海底。。。
美國航母都沉了,中途島怎麼看怎麼都是日本贏了。為什麼我覺得你的覺得挺shabi的?
本來日本史愛好者在中國就不受待見,還有題主這個來抬杠的。你說明軍被爆的慘,那怎麼如今朝鮮還是獨立的兩國?一場雙方情報都不明了,補給能力有差距,甚至科技樹都不同的戰爭,互相之間有勝有負很稀奇嗎?島津義弘,伊達政宗,即使是大家口中的「村長」,那也都是參與過萬人級大會戰的猛將,贏了明軍一兩次很稀奇嗎?最終結果就是日本戰敗了,過程可能一度從64開跌到73甚至82,但日本方面也沒有一味地被吊打。日本的鐵炮戰術,築城技術,武器質量也被大明讚歎過。就這樣,別給日史愛好者們招黑了
鷸蚌相爭被兩邊的漁翁得利
也不能這麼說,贏了就是贏了,而且日軍被套路不止一次,可以說日本人心中是一萬隻草尼瑪在奔騰,只是因為萬曆遠在北京不了解日軍情況,加上萬曆新政那十年積累的財富快打完了,這才和談
腦子是個好東西,但是……
因為文化淺
重新定義「縱觀」這個詞。
emmmmmmmmmmmmmmm該怎麼說呢……樓主錯覺吧。從陣亡數量和最後戰果來看,明軍取得了全面的勝利。何況,民兵組織和正規軍打,怎麼可能會輸。即使有幾個武術好的,也請問問我手裡的火槍再重新組織一下語言吧。再者,戰爭也需要人去指揮的,日本人的指揮藝術,我到現在都有點理解不了。
別逗~~~~
明軍具體戰績我確實沒看太多,就說一個名字:李舜臣
一個李舜臣都把那些大名打的哭爹喊娘的了.....
還有,當時日本戰國公認的戰國第一人武田信玄,那個水分也是大得離譜
雖然我挺喜歡武大爺的,但是被村上義清+長野業正玩的快屁了也是真事
要知道,信濃雖然很大,但是產出真的挺一般的,村上,高遠,小笠原,諏訪等幾家都是信濃的
最強武將連一個村上都費了那麼大的力氣才幹掉(村上還跑了.....)
就更別提後期這些位了
各位答主,問題不在於日本是否勝利,而在於以明朝的國力,在友軍戰場作戰,居然不是完勝。
想想看聯合國軍打志願軍的心情,各位就明白了。客觀角度上來說
明朝贏了,達成戰略目標:阻止朝鮮被日本吞併朝鮮贏了,達成戰略目標:政權延續日本輸了,戰略目標未達成,並且損失不少兵力,甚至還動搖了當時主要統治者(猴子)的統治不過從戰爭結果來說,稍微有點不一樣
大明:保護了朝貢國,維持了自身威信,但是損失了一部分軍隊,加上消耗的補給,整體而言是虧本的朝鮮:被燒殺搶掠了一番,雖然損失慘重,但是至少沒有被打死,所以算得上保本(雖然虧的比較多)日本:搶劫了各種人員和財物,對於非豐臣系大名來說樂於看見豐臣系折損力量,所以算是賺了一點以上是遊戲腦得出的結果,且做議論其實和近代那次的過程有點像。開始一鼓作氣對手始料不及,後來雙方僵持談談打打。等到知己知彼的時候,雙方在某個局部想要突破都很艱難。
區別是明朝這次對方的大領導死了,撤的乾淨。非現代的戰爭很難說清楚當時的情形,畢竟兩國記錄不同不是嗎?上面有些人說某某史書記錄什麼什麼的,難道不清楚當年甲午打完後大清的記載是日軍潰敗逃到日本島臣服大清天威嗎?要不是影像和信息開放,很多人就會這麼理解了,然而事實呢? 歷史本來就是帶著強烈主觀性被記載的,我想說的是這個問題不真正深入了解說不清楚呢,有些人真的覺得日本當年潰敗不成軍連登陸都不行的,那京都的那座聞名的耳朵墳墓難道沒有大明軍人的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