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中國,「大媽」成為非理性(瘋狂)投資的代名詞?為什麼很少聽到「大爺」或「大叔」呢?

首先「大媽」一詞包含兩層含義:

  1. 性別層面。女性。
  2. 年齡層面。年紀較大的女性。

如果只是單純的年齡歧視的話,為什麼很少聽到「大爺」或「大叔」的說法呢?這是否是性別歧視導致的,亦或是真實存在的現象呢?(個人觀察到在瘋狂投資的人中確實多為35-60左右的女性)。

不僅是在投資領域,曾幾何時「大媽」一詞成為非理性行為的代名詞。無論是我們口中的「中國大媽」還是「韓國大媽」,如果這是真實存在的現象,

  • 為什麼會導致這種現象呢?
  • 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呢?
  • 這只是在中國的特有,還是全世界都有的普遍現象呢?


就是一個符合大家粗略印象的說法,但未必準確。

大致來說,有錢投資/投機的一般限於年齡比較大的人群(比如40歲以上)。大多數年輕人,如果不是富二代,在40歲以前可能還在還房貸/養孩子/謀求升職,不太會有很多儲蓄供他/她投資。所以金融市場上的主力只能是大媽或者大叔/大爺。

但是大媽比大叔更有畫面感。大媽更容易讓人產生不講理,喜歡一窩蜂追漲殺跌的感覺,這就好像我們經常用女司機來形容開車技術差的司機,女博士來形容難嫁的剩女,其實未必符合事實。

不管是大媽,還是大叔,或是小鮮肉,都應該加強自我教育,提高金融知識,努力做理性的投資者。


大叔大爺沒有錢,大叔大爺的錢就是大媽的錢,

大叔大爺只有私房錢,一般藏在《橋樑工程中的流體力學》這種書里,

女性認為男人有錢就變壞,男人沒錢就老實,

我只能說:確實如此,

一個男人哪怕你長得再帥,兜里沒幾個閑錢,也是無法風流瀟洒的,

一壺濁酒喜相逢,但一壺濁酒也要錢,

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沒錢別說紅杏,沒錢連園子都進不了,

人性是禁不起考驗的,

是貧窮拉高了我們的道德水平,

在防微杜漸,家庭和諧,預防犯罪這方面,

大媽算你狠


錢都上交給老婆啦,大爺我想不理性,貧窮也讓我理性啊…


大叔和大爺們都坐在辦公室里賺錢呢,哪有時間搞這些亂七八糟的


跟去早市搶新鮮蔬果一樣,哪有「大叔」去的。說白了,愛操心+愛貪點小便宜+一哄而上


能不能弱弱補充一句, 感覺非理性投資一般由「大媽」帶鹽,而瘋狂保健品一般由「大叔」承包,角色分工很明確。


說明女性多操心持家


男的不願意放下臉去問這些東西 也不管錢 怕自己投資失敗活在女人嘮叨聲中

女的話多 管錢的也多


很多家庭都是女性掌管經濟啊


悄悄告訴你

因為在家裡,都是媳婦管錢的。


大媽沒見識,管錢,喜歡主做。其實日本有大媽。

日本大媽叫:渡邊太太。上世紀90年代,渡邊太太不工作的家庭主婦,有閑錢就想投資。


一般來說,大媽都是家庭財權的掌握者,大媽喜歡買買買

於是乎,當大媽從買衣服什麼的轉為買黃金,股票等投資品時,我們認為市場已經瘋狂了


大媽有錢,大爺有也要藏著。


因為大叔和大爺的錢都被大媽管著呀


可能是長期積累,比如傳銷、龐氏騙局式的理財、買各種高價保健品,上當受騙的大媽比例比較多,女性偏感性,容易被人一忽悠就上當了,男性更理性一些。so。。大媽成了非理性的代名詞了。還有一點大家說的很對啊,大叔大爺把錢都給老婆了,想瘋狂也瘋狂不起來,回家還得跟老婆商量,到那時候,當時的熱血沸騰的勁兒已經過去了


推薦閱讀:

P2P備案指引的6個要點解讀
理財小白福音書——投資入門精華
有哪些較為簡單的賺錢方式或方法?
想理財,先看看這些賺錢的行業!
MBI理財可信嗎?

TAG:行為經濟學 | 個人理財 | 比特幣Bitcoin | 大媽 | 行為金融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