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吊威亞為什麼叫吊威亞?怎麼來的形容


譯自單詞 wire,其實直接叫「吊鋼絲」就好了,簡潔明了直觀。跟著粵語翻譯成「威亞」感覺很蠢,同樣蠢的還有 strawberry 不叫草莓叫「士多啤梨」,cherry 不叫櫻桃叫「車厘子」……


小時候無論是看小人書還是電視劇,我們都愛追著看武俠。每個孩子都幻想自己可以偶遇隱居高手,學到絕世武功,然後拯救武林,成為江湖霸主。而在電視和電影上實現這一切,都需要一件必不可少的道具配合——我說的不是屠龍刀也不是倚天劍,而是那條細細的鋼絲,俗稱「吊威亞」。

威亞,英文叫「wire」,即鋼線的英文譯名。這個來自香港的拗口音譯辭彙,就是諸多影視劇中,能讓各位大俠在空中飛來飛去的秘密武器。多年來,影視劇的武戲指導把威亞技術的力學原理特點,廣泛運用於影視劇動作特技之中。我們在大銀幕上看到諸多出神入化的武俠大師,他們飛身、翻騰、打鬥等特技動作,把武俠人物渲染得活靈活現。而這一切,都是那細細鋼絲的功勞。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吊威亞技術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無論是飛檐走壁的武打招式,還是上天入地的精彩打鬥,都能藉助威亞使一個普通演員瞬間成為俠客。

如今多數觀眾都認為,硬橋硬馬的拳腳功夫已經有些落伍,好像這是八十年代的象徵;殊不知由吊威亞、電腦特技合作完成武打動作,早已在八十年代的大陸開始流行起來。如我們大家熟知的六小齡童版《西遊記》,就是較早把威亞技術運用到電視拍攝中的例子。在打架還靠一招一式見招拆招的八十年代,《西遊記》劇組已經學著香港電影的方法,運用吊威亞技術和電腦合成畫面,把孫悟空打造的騰雲駕霧神出鬼沒了。只不過,當時的動作相對單一,合成技術也比較落後,孫悟空只能完成一些騰雲遠望駕霧而去之類的簡單動作;甚至在畫面上,有時還可以看見摳像沒摳乾淨而出現的毛邊。

追溯香港電影「吊威亞」的歷史,可見的最早記錄則是1966年由長城公司拍攝,傅奇、張鑫炎導演的《雲海玉弓緣》。在《雲海玉弓緣》中最為武俠迷們津津樂道的,便是劉家良與唐佳兩位武術指導,改良了此前不太成熟的威亞技術——從此之後威亞便成為武俠片不可缺少的道具。而劉家良所做的改良,則是從日本電影《紅影飛天俠》中吸取經驗。「當時由於《雲海玉弓緣》中那段飛天戲距離太遠,鋼絲會低下來,於是我們便試著在天橋打燈的地方綁鋼絲,在下面推軌道。但這樣一來又穿幫了,鋼絲擦不掉;於是我們就利用前景的樹枝起到遮蔽的效果。」從此以後,劉家良因吊威亞聲名鵲起,漸漸成為香港武俠電影的一代宗師。

除了劉家良所說改良自日本電影,其實吊威亞技術還有一個更為久遠的起源——這事就得說到民國年間。1928年的上海,某家大戲院正在上映《火燒紅蓮寺》,「電影皇后」胡蝶在早期「吊威亞」的威力下,如仙子般飄飄飛來。試想一下,對於二十年代的中國人來說,看到一個古裝美女從天上飛下來,那種震撼比真正看到菩薩轉世也差不了多少。而這一切,都是拜吊威亞所賜。

《火燒紅蓮寺》的攝影師董克毅,正是電影拍攝中吊威亞的第一個發明者。據說為了拍攝劍俠飛行,董克毅查閱了許多資料,他根據一本美國雜誌上介紹安全保護設備的隻言片語,憑著想像用土法子實驗,想出了空中飛人的拍攝方法。當年扮演「紅姑」的一代女星胡蝶,就這樣身著戲裝腰掛鐵絲懸在空中,在巨型電扇吹出的大風吹拂下,衣袂飄飄如同仙子駕臨。從此之後,中國武俠故事中的男男女女,在吊威亞的威力之下,紛紛如神仙般向觀眾飛來,給我們帶來一出出令人驚心動魄如痴如醉的武俠好戲。


「威亞」就是從wire(鋼絲)這個單詞音譯過來的。


推薦閱讀:

執柯作伐——真不是扛起斧頭去砍柴

TAG:漢語辭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