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什麼會為知己者死呢?這是種怎樣的情懷?
但求一個存在感
士為知己者死?士被知己者死。
1.日本的武士道其實也是模仿我們古代的一些時候的,那時社會風氣是這樣,覺得被人了解、賞識,是寧願死也無所謂的。
2.那是生活備件差,死是常事,對死的觀念更平淡,如果周圍的人都40歲就死了,你還會擔心自己能不能活過60歲么?40歲就很夠了,那讓你在30來歲時,為一個賞識自己的人死,留下感恩與美名,很值得。
鸞見類,終宵奮舞而絕。
信仰使然。都拿刺客說事不恰當,那是他們的職業,比如當下領導人的保鏢。
就像是仙三里飛蓬和重樓
推薦看余英時的《士與中國文化》。
士,活的太痛了。一如「蘇秦」。
中華上下五千年,雖然沒有感恩節,但歷來崇尚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結草銜環」、「一飯之德必償」、「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通「仇」)矣。」
說人話,就是要報恩、了因果。這裡「知己」並非現代的知己,更有伯樂和恩人的意味,而士在古代則指有理想、有道理、有文化(技能)、能感恩的四有新人。
蘇軾在《論養士》中曾說,「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傑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人,皆役人以自養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也就是對待人才要給足利益共富貴,有股權的分股權,沒股權的給個核心骨幹大獎盃。
挾恩圖報也是上位者最喜歡乾的事情,當然這無可厚非,在今天來說這叫做天使投資,畢竟天使們也承擔了很大風險,也付出了白花花的銀子。而「士」們則需要跟對人以及政治正確,這當然和命有關,不是誰都能看到十年後,是謂富貴在天。
從前戰國四公子養士、養死士,現在的公子們更多在養乾妹妹乾女兒,這當然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我們可以說人心不古,別人的見義勇為會讓我們羞愧不已,遇到老太太依舊不敢扶,讀書愈多俞怕死,這當然不是壞事,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如標哥才會兼濟天下。
今古的差異,就在於從前戰亂不斷,給碗飯吃就為你做牛做馬,但今人聰明了,買足五險一金十六薪也難留住人才。
知遇之恩在今天或許能讓人賣命,但賣一年容易,賣一輩子難,而且不至於為恩主而死。至於過勞死或者某某烈士犧牲,你懂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絕非出於自願。要理解古人的「士為知己者死」,還得看「女為悅己者容」,這是一種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的阿飛精神,為了林仙兒可以做到太多太多,我們當然也可以,紅顏「知己」美人一笑,這是一種怎樣的傻X情懷?
但是無悔!一開始我很想答。但我看到情懷二字,知道自己不可能答。我不相信自己能懂古代某些人群的心情。我猜不中。我一開始想答的的其實是士為知己者死的條件。那些死全家救其他人的士,按生物學是該預期能救人救到其他人基因加總能差不多組成自身因基的程度才行的。
憑何一士會認為知士者能救千萬人?我猜測是因為當權者集中了宗族社會的權力。多數情況下,人依附家族,小家族依附大家族。死一人利在宗族千萬人,有時是一筆不虧的買賣。關於士這個話題,可以看看易中天的這個講座:《廈門大學文化講堂 先秦的士》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從《史記》的刺客列傳開始,就一直渲染這種思想啊。
互為輔助輔助願意為adc死就是這樣
其實我特別想從先秦的周公之禮到禮崩樂壞再到漢獨尊儒術講文化的影響人格塑造人生作用。無奈我為了補覺睡到現在發現我要在兩天之內複習九科考試,我還是閉嘴。
基友?
基情
無非是一個亂世過度壓抑所制。在一個階層流動機制幾乎沒有的年代,貧寒之士想一展所能只能希冀於當權者的個人認同,而這種認同在那個年代又是那樣難能可貴,再加上中國人刻在骨子裡的仁義觀念,所以願為知己者死。不過究其根源用現代話講不過是一種屌絲心態作怪罷了(歷史是殘酷的所謂的知己者全是當權者,所謂的士全是下層屌絲)。本質上不過是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一種高大上說法罷了!
參考余英時的《士與中國文化》,個人在讀中,首先應該是從士的起源開始算,是些沒有恆產的人,然後又兼受夏商周代禮樂的影響,對道這種比較在乎,可能在道中就包括有這樣的內容。我個人的陰暗猜測還有一點就是作為無產者,這些士除了能用命報,好像沒別的能報了。
現在應該是士為己知者死,女為己悅者容吧
推薦閱讀:
※為什麼如今大多數中國人不認為儒教是宗教? ?
※中國有豐富的歷史、神話和傳統藝術資源,為什麼動漫產業仍然不發達呢?
※中華文化筆記15,墨家科學思想之四
※對於經典《老友記》你怎麼評價它的價值?
※如果你願意一層一層一層地穿上這雙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