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什麼會為知己者死呢?這是種怎樣的情懷?

想起了小時候看的刺客列傳之魚腸劍,鄭則仕那胖子演的專諸嘴裡一直念叨的就是"士為知己者死",從此以此為記,再說人生若真能得一知己,死又何足懼,多少人一輩子都生活在無邊無際的精神墓園裡


張小龍說人們都在追求所謂的存在感,被人認同就是存在感得到滿足的表現。

俞伯牙鍾子期那樣的就是把自己存在感的滿足完全寄托在一個人身上,那個人沒了,自己也覺得自己沒有繼續活下去的必要了。

門客死士那樣的,就是奴性表現而已。


在現代社會:你的能力,你的努力獲得了領導A的認可,你對領導A感激不盡,有一天領導A分管的工作中有個部分出現了大簍子,可能會影響A的地位。你主動衝過去將問題扛起來,直至損失降到最低(不是為0,零)。大領導不高興,出來問責,原本捅了簍子的人當場倒戈翻臉,如果不是某某攙和,我們一點損失都不會有,這件事跟他沒有關係,但是他的XXX行為導致了我們如此這般的損失。

如果A清楚這件事來龍去脈,肯為你說話,你可能會洗清冤屈,乃至得到勇於擔當的認可,從此平步青雲;如果A不清楚事情原因,不為你說話,甚至不願意管你,你就掛了~~

你為知己者死了。我干過這樣的事,我掛了,如今有點後悔,但是重來一次還會管。

在古代:A可能就是官宦、是豪紳,大領導可能就是地方官甚至皇帝。

其實,就是被人欣賞認可之後,那種願意為其做事的熱血心態,雖然,那種欣賞與認可其實是施捨的。這句話無貶義。如果是彼此欣賞與感恩,其實會更好。

央視版《聊齋》中,有個故事叫田七郎,其實是一個變相的士為知己者死的故事,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估計知乎上很多年輕人沒有看過這個故事和短片)。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范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去而事智佰,智佰甚尊寵之。及智佰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仇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內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於所當過之橋下。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也。於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仇,而反委質臣於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襄子喟然嘆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為計,寡人不復釋子!」使兵圍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致報仇之意,則雖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by《史記·刺客列傳》

=========

說說感想吧~

1,被欣賞,被理解是一種幸運,是一種幸福,無論是誰的給予;

2,其實真的要做好領導,做好兩句話就足矣;

a,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b,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3,不要看現在的人忠誠度很低啊....古代的人為啥忠誠度看來比現代人高?好吧,有才華的你,只要跟哥干,房子馬子車子銀子妹子包分配,管夠!

這個....哪個企業能做到....請聯繫吾....


--「你別攪和,被我連累」

--「這麼多年不就這麼過來了么「

所以...認真的說,有沒有可能因為愛?


江心浪險鷗偏穩,船里客多人自孤。能被人理解,是多麼幸運的事。


還是信仰和靈魂的交流。很多父子 夫妻都不能如此。世上的另一個我。超越朋友的所在。一是要成為至交。二是要有為友而死的大愛。願意死去讓他活著。把一切都交給他。願意為他下地獄。永恆受苦。所以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般人也成不了如此義人的知己。可說是也許世上僅有的兩個義人之間的感情。


莫名想到一句話,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愛我者不知我因何而死。。答非所問。。摺疊我吧…


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活得特別慘的情懷——如果活得慘也算一種情懷的話。一個正常社會,人才能夠自由發揮發展和流動,就不會產生這樣不健康的「情懷」。正是因為古代中國人活得很慘,一旦失去了知(kao)己(shan),和死了也沒什麼區別,就會出現為知己者死


請不要忽略一個重要的事實:士是有權利接受教育的。

這種權利賦予了他們治國安邦、合縱連橫的能力,卻沒有給他們任何機會去做他們能力範圍內的事。

他們當中的很多人胸中都積攢著「難難難,英雄有志,怎奈時務不堪」的怨憤。

剩下的電腦上補


因為我知道在寫這一類人的時候會充滿爭議,我知道我們的民族已經失去了這樣的人物,最後的士風已經斷送在三百年大清的輝煌屠殺之下,遺留的士,帶著徹骨的絕望把王陽明的光芒帶向我們的鄰國,許多年後,當日本開始在資本主義的文明中突飛猛進時,我們在麻木的苟活中沉睡。

  

   士。曾經出現在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卓爾不群,笑傲王侯的天才人物。

  

   比如田常。他曾經帶著極度鄙夷的目光打量秦國,用嘲弄和責難攻擊著秦國延續百年的混亂和落後,他希望看到秦人的暴怒和唾罵,然而秦國的國君同樣是靜默堅忍的人中龍鳳,在靈魂的交鋒分出結果後,田常選擇用鮮血去宣揚秦公的坦誠和高義,也讓嬴渠梁傲然獨立的君王之心留住了真正熱愛奮鬥的人,他們在見證一個高貴靈魂離去的同時也見證了秦公心中的決不屈服:

  

   公等對秦國百年以來之諸種弊端,皆做通徹評點,切中時弊。嬴渠梁以為,非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惡。諸位既敢公然非秦,亦當有膽略治秦,精誠之心,何自覺無趣?

  

   公以國士報我,我以國士報之。寧靜的笑容,綻放在喧鬧的堂室里。

  

   這是那個時代的一種自然現象。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就是這個樣子的,他們習慣用力過猛。

  

   很多年前,一個門客用自己的生命交換了趙氏家族的未來,活下來的另外一個人會選擇在勝利的宴會上揮劍離開。又過了許多年,一個叫做豫讓的門客決定用一生的時間去證明士道的尊嚴,或者,在劉邦統一天下的最後關頭,田橫和五百士用決絕的死亡追逐了一個遠去的時代,那個時候的華夏民族是那樣熱烈而年青——

  

   然後災變襲擊了這片古老的大陸,南下的馬蹄聲淹沒了文明和光榮,當我們再一次被迫對世界張開眼睛時,奮發犧牲的劇變正在遙遠的日本掀起新的颶風,我們嘲笑著他們的武士道和無所不在的自裁行為,卻忘記了,從春秋戰國,到第一帝國,到三國亂世,層出不窮

  的自殺事件充滿了每一個紀年。

  

   我始終認為,從春秋戰國到三國亂世,是這個民族最美好的時光。那個時候的中國人,充滿了對道義的尊崇,對俠義和劍的膜拜,以及征服四方的夢想。

  

   田常。已經絕種的,不復存在的一種中國人,沒有明哲保身,沒有厚黑之術,有的只是意氣風發和千金散盡。

  

   而這些人,都已經死在了寧古塔的北風裡。

轉(出處不詳)


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有句話叫知遇之恩,講就是士和君之間的精神契約。

士有很多種,戰國時很多公族子弟的門客,一技之長的食客,不顧生命的刺客,替天行道的遊俠等。

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有才無權,不想平庸碌碌一生,需要當權者給他們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機會。

而一旦有君主看上了士,該士會用一生一世將他供養~~~比如程嬰,豫讓等。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第一》:

伯夷齊叔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

岩穴之士,取捨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這段話道出了士的心聲,士也是要」砥行立名「的。然而沒有」青雲之士「能行嗎?遇不到」貴人「就湮滅於歷史的紅塵里了。

《三國志·魏書·陳登傳》

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卧百尺樓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許汜說陳登這孫子裝逼不理我,還讓我睡小床,自己睡在大床。劉備聽了說你小子才是真裝逼,說在搞科研,其實用國家項目經費買了儀器自己接私活掙錢,陳登才不屑幹這種事,他搭理你才怪呢。要是我,直接讓你睡地上,還想上床?

這說明士也有不同,有些士是沒知己的,像許汜這樣的。

諸葛亮說在《出師表》中,」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答謝玄德的。

他又在《誡子書》中告誡說」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外甥書》中說」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都為了說明士要有才能,不然就是碌碌無為的一生。

現在的話,士為知己者死是對認同感的渴求,對寂寞的派遣。畢竟知己是朋友了,不過用在工作崗位上一樣可以指上下級關係。

張中行的《負暄瑣話》就是紀念自己記憶中的人和事的,很蕭條的味道。

記憶中的人是幸福的,至少會欣慰有人記得他,而紀念者就顯得寂寥無比了。

網路上就是互粉互贊契約。

所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活著都想被關注,被聽到VOICE。


人有五倫,即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朋友有信、長幼有序。古人人如果做不到五倫,那麼他就是連人也不會做了。所以有節氣,有正氣的國人都非常忠實自己的國家和君主,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因為士人懷有那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壯烈,每個士人都在等待著那一天的到來,不管有沒有真的來。可能是三顧茅廬,可能是捫虱問道,也有可能是扭曲自己一輩子就為了獻言一句「 此輩自詡清流,宜投諸黃河,永為濁流。」(PS.這是我最喜歡的話之一,透著歷史報復時的殘忍與暢快)

昨夜三刀夢,臨明獨自愁。因風當舉日,名滿鳳凰樓。


看到問題我就想到原來有個學者解釋的中國古代的士包括後期的門客,文人,學者。都是天生有一種想要被人承認的心態。


分頁阅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