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為什麼會為知己者死呢?這是種怎樣的情懷?

我能夠感受到渴望被了解的心情,但是士為知己者死這樣的情況在古代或者在現代發生是為什麼呢?


多出現於出身悲劇但又才華橫溢,不希望這輩子就這麼混完的人身上。

他們只需要權勢者給他們一個舞台,痛痛快快爽一把,所謂不負平生所學。

死?死在人生巔峰其實蠻好的。

譬如郭嘉身體都那樣了,在南方還染上了瘟疫,但出塞擊胡那是死也要去的。他死去的時候,正好是曹操輝煌的頂點。

孟子說,無恆產而有恆心者,唯士為能,也是大概的意思。

中國自戰國以來,就有一批不把物質條件當做生活必需品的狠人。

這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高貴的一部分。

身無分文,心懷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這是左宗棠和太祖的義氣和精神。

願原力與你同在,喵。


破題關鍵在於,題主對「知己」這個詞的理解太機械了。沒錯,這個詞從字面上理解確實是「了解自己」的意思,而且在古人說這個詞的時候,很多情況下也是「了解自己」的字面意思。但是,在更多時候,「知己」這詞有更高層面的意思——了解/認可價值。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人們不認可我的價值,但我卻不因此而心生怨恨。

子曰: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別擔心沒人了解你的價值,你自己要首先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子曰:「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對曰:「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愛己。」子曰:「可謂士矣。」子貢對曰:「智者知人,仁者愛人。」子曰:「可謂士矣。」顏回對曰:「智者自知,仁者自愛。」子曰:「可謂士君子矣。」——子路說:「有智慧的人讓人了解/認可自己的價值,有德行的人使人尊重自己。」子貢說:「有智慧的人了解/認/可別人的價值,有德行的人尊重別人。」顏回說:「有智慧的人了解/認可自己的價值,有德行的人尊重自己。」

從這個層面理解「知己」二字,才能體現出《論語》中這一段的思想性。

然後我們回過來看看「士為知己者死」的豫讓是怎麼說的——「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

所以,「士為知己者死」這種情懷並非什麼義氣,更非什麼為了共同的理想。而是遵循了一個很基本的需求理論——「自我價值實現的需求」。

如果一個社會的物質、文化生活越是貧瘠,那麼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方式,就越是單一的。在先秦時期,君主認可臣子的通行做法,就是「禮遇」二字。

所以我們有「禮賢下士」一詞,魏公子無忌,親自駕車,虛左位以迎侯嬴;燕昭王以禮遇郭隗的宣傳效應,招致天下之士;太子丹又是殺馬又是剁手,拚命討好荊軻;曹操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還贈袍贈馬,厚待關羽。

這是現代公司管理裡面說的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不,在古代中國,君主的這種做法是有作秀性質的,一方面展示自己禮賢下士,但更重要的是,讓「士」在社會公眾面前獲得榮譽感,這是一種承認對方價值的行為模式。君主通過這種行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確實能夠讓物質、文化生活都不豐富的「士」獲得極大滿足感,可以說,人生的終極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那麼,在那個生存條件十分艱苦的時代,苟且偷生又有什麼值得留戀的?

「以眾人遇我,以眾人報之,以國士遇我,以國士報之。」你實現了我的人生價值,我就用生命來報答你。

於是有了專諸捨身刺吳王僚,豫讓捨身刺趙襄子,聶政捨身刺俠累,荊軻捨身刺秦王,侯嬴自殺以成全魏公子無忌「能得士」的名聲。

這些典型的「士為知己者死」的例子,都有3個共同點:一,士受到了主上超出本分的禮遇;二,士在赴死時已對生死看得很輕(比如本來就是社會底層窮苦人:專諸、聶振、荊軻、侯嬴;比如已經跌入了人生低谷:豫讓;比如已經了無牽掛:聶政;比如已經是個風燭殘年的人:侯嬴);三、「士」除了捨身以外,沒有更好的報答手段。

最後,舉個例子,分析一下士為知己者死的典型心態。

柱厲叔與莒敖公

柱厲叔是莒敖公的臣子,但卻得不到莒敖公的重視。柱厲叔認為老闆「不知己」,於是辭職跑到海島上隱居去了。後來莒敖公落敗,柱厲叔毅然赴難,為其而死。柱厲叔的朋友就勸他,你不是怨恨他「不知己」嗎?幹嘛還為「不知己」者而死?柱厲叔說,這樣更能證明他確實「不知己」。

這是什麼邏輯?其實很簡單:我認為自己有價值,老闆覺得我沒價值,於是我不為你幹活以示抗議。但是,我最後要通過為你而死,證明我的價值,同時證明:是你不識貨。

看見沒,士為人而死,不在於那個人知不知己,而在於,這是否能證明自己的價值。


士,在這片土地上,往往會有著很苦的出身,而且是苦到讓人回想起來就想吐的那種苦,不一定非得是貧窮,常常還帶有各種在精神上的壓力。

你們能懂他在一個人時,是靠什麼熬出頭的么?

你們能懂他有些許成就時,要遭受到身邊多少的鄙夷與揶揄么?

你們能懂他在深夜時,無意間回想到先前時那一瞬間的顫抖么?

你們能懂他在痛苦時,仍要繼續前進,乃至於都來不及痛苦的憋屈么?

絕大多數人不懂,甚至是鄙夷他走的路。

所以他必須 堅強,不讓別人有可乘之機。

但是,他內心的那一處,始終脆弱如初。

可他抗住了,走過來了,也就成了士。

想到一個台灣老兵的一句話「未曾在深夜痛哭,何足以談人生」。

士的人生,是孤獨的,只能在深夜痛哭。這時何其冰冷?

如若有人能懂,那將是他莫大的溫暖。

人在經歷了無盡的寒冷後,一旦享受到溫暖,便不願再回到冰冷的世界中。

所以,士為知己者死。

那些中二病啥的,就別來鬧了。


王先生一直在畫兩個方塊,一大一小,畫了一輩子,所有的人都在笑話他傻逼。突然有一個人路過他身旁,驚呼到:布谷鳥!王先生的眼淚就流了下來,拉住他的雙手說:知音!他們就成了最好的朋友。但其實那一天王先生畫的是斑尾鴿,但是王先生想,世界這麼的貧瘠,能到這個程度,也就忍了吧。

布谷鳥尚如此,莫提斑尾鴿。

微博@里八神


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突然有當年熱血沸騰的感覺,在這裡我想說出一些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對,但是一定會給大家一個新的思路。

題主所問的問題關鍵字在於 了解 即渴望被了解,應該考慮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為個人交際問題,還是個人理想問題,希望再完善此問題。

而大家回答的關鍵詞大多是 死 共同的理想,大家都看史書,所以只需要看一些不帶情緒的關於的回答,我覺得沒有可以補充的了。

我想聊聊別的,關於 知己,情懷,話題就是「武俠」「強者思維」和「狼性精神」這個名詞只是一種象徵,並不完全代表本來的意思,我會解釋。

「武俠」講兩個男人之間的故事,胡一刀和苗人鳳。因為這種感覺我沒法形容出來,引用個故事。胡一刀和苗人鳳這兩個當世武功最高者,因為一個誤會的世仇而不得不一戰。交戰前,剛剛分娩三天的胡夫人執意為胡一刀做了一桌菜,胡一刀正吃時,金面佛苗人鳳到了,以下是敘述。

胡一刀頭也不抬,說道:「吃罷。」金面佛道:「好。」坐在他的對面,端起碗就要喝酒。田相公忙伸手攔住,說道:「苗大俠,須防酒肉中有什麼古怪。」金面佛道:「素問胡一刀是鐵錚錚的漢子,行事光明磊落,豈能暗算害我?」舉起碗一仰脖子,一口喝乾,挾塊雞肉吃了、、、、

胡夫人向金面佛凝望了幾眼,嘆了口氣,對胡一刀道:"大哥,並世豪傑之中,除了這位苗大俠,當真再無第二人是你敵手。他對你推心置腹,這幅氣概,天下就只有你們兩人。「胡一刀哈哈笑道:」妹子,你是女中丈夫,你也算得上一個。「夫人向金面佛道:」苗大俠,你是男子漢大丈夫,果真名不虛傳。我丈夫若是死在你手裡,不算枉了。你若是給我丈夫殺了,也不害你一世英名。來我敬你一碗。「說著斟了兩碗酒,自己先喝了一碗。

金面佛似乎不愛說話,只雙眉一揚,又說道:」好。「接過酒碗。范幫主一直在旁沉著臉,這時搶上一步,叫到:」苗大俠,須防最毒婦人心。」金面佛眉頭一皺,不去理他,自行將酒喝了。

這裡面有一種東西是田相公,范幫主這樣的人不能想像和理解的,這種英雄識英雄,英雄惜英雄的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這跟現在時興的心理學,影響力,管理是沒有任何關係的。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中的」知己「,不單單是別人理解你就是你的知己,更多的是你理解他,互相理解才算是知己。

對於,真正的士其實是不希望被人理解的,沒錯,可能你會不理解,因為這裡面存在著強者思維,真正的強者,只會希望自己欣賞的人理解自己,而不是庸夫,也是希望強者欣賞自己,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處事之道和理想,最重要的一點的他們沒有畏懼,他們做人做事,不是因為害怕才不做什麼事,就比如說強者思維的人為什麼不犯法,遵守規則,廣交好友,不是很多人的思維害怕坐牢,害怕孤獨,怕沒前途,而是因為這樣對自己有用處,能交到自己朋友,能實現自己目標,他們能明白自己要什麼,所有的事情不是因為害怕去做或不做,被不被人包容理解,會不會受到懲罰都是無所謂的,而是為了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手段,僅此而已。

這裡就可以說說狼性精神,也是現在企業家一直倡導的,狼性思維有幾個特點我想列出來供大家思考。1:狼群團結,並且競爭性強,服從」狼王「。

2:狼在落單的時候是最可怕的。

3:適應力強,忍耐力強。

另:羊也喜歡群居,只是不團結,任人宰割,最重要的一點:落單的羊會害怕。

胡一刀和苗人鳳為什麼豪爽坦蕩?因為他們兩個人都是強者,足夠的理解對方,而田相公,范幫主是弱者,這輩子也無法理解,這無關什麼武功高低,地位高低,能力大小,藺相如與秦王池邊宴會,藺相如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也能在君王威嚴下,侃侃而談,這才是士為知己者死,是因為藺相如是強者,趙王也是強者,心心相惜,為國為民(共同的目標),即使是死也死得其所,死得痛快!


終於拿到融資了,要對得起投資方的賞識,要好好乾。。。

寫了30多小時的代碼後。。。

過勞死。。。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就這個意思。


其實是沒有選擇的餘地。

在古代,人才的流動渠道是很少的。更關鍵的是所謂的士是沒有什麼專業技能的。

可以想像成一般的公務員,高薪厚祿,如果主子失勢,只有歸家當農民的份,那公務員也會為主子拼死拼活的。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日本的武士。世代為同一個主子服務,根本沒有換主子的餘地,換了以當時的風氣也會受到鄙視,所以一旦主子完蛋,他們也只有切腹一條路。

所以不要美化士,歷代的士對他們的美化已經夠多了。


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豈可以鄉利倍義乎?


我的理解是:士都是很孤獨的,通常都是有夢想(信仰)的人,生活在市井被人所看不起(心理上得不到認可) 這個知己者了解賞識自己(肯定),並給與能實現抱負的機會。這樣的人你可以辜負嗎?士的回答是即使是死也不能辜負。 士的核心就是有原則有信仰,你以為那種關鍵時刻背叛夥伴苟且偷生的人也能叫作士?

人什麼時候會死?

是停止呼吸的時候嗎? 不是

是心臟停止跳動的時候嗎?不是

是大腦不在思考的時候嗎? 不是

是被人遺忘的時候。


無以為報唄


因為士窮的只剩下一條命了!在高富帥的引誘下,吃人家的嘴短,拿人家的手短。因為窮,所以重視尊嚴到病態的程度。欠人家的人情,又沒辦法還清,不還吧就把自己降低到街頭無賴的程度。所以死對士來說是一種解脫,就是我為你死了,那我欠你的一切人情都還清了。不盡如此,我為你死了,我老婆孩子家人你都得幫我養活,要不然你等著被唾罵死吧!所以春秋戰國和漢朝時期,地主老財們利用士的這種心理,刺殺了不少人,這種人被叫做「死士」。所謂「知己者」,就是欣賞你,被貴族欣賞一下就要去賣命,這得自卑到啥程度才能做出如此變態的行為。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當時普通的士根本無法向上層流動,所以碰到能出名的機會就得趕緊抓住。死對士來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士的本領就在於能將死利益最大化,就是要死的有價值,主要是對知己者有價值。當然士的死一般都是為「貴族」而死,你見有幾個士是為「屌絲」們死的。而真正有權有勢的貴族們又有幾個會為「知己者」死的,都是別人為他們去死。而讓別人為自己去死那絕對是」統治術「中最重要的一環-洗腦術。中國古代最NB的洗腦術是那一個,當然是儒家學說,核心就是」時刻準備著為君王去死「,前提是你讓我中了科舉,那你就是我的知己者,我隨時準備為你去死。你讓我死我去死,我覺得死對皇上有好處那我自動去死。


我讀史記的時候,最愛的就是刺客列傳,國士遇我,國士報之,報的就是知遇之恩,你成就於我,我便此生奉獻與你,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就是相惜,相愛。即使百鎰黃金又怎樣,太史公評價這五人: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說白了就是,這條命,不賣給權勢,不賣給財色,只賣給懂它的人,這便是士的風骨吧。


什麼是知己?

簡單說來就是「知道自己」的別人,而這個人出現和存在的前提是我們已經「知道自己」。這樣才能判斷出那個人是真正的了解真實的自己。

有些人,花了大量的時間,通過大量的思考,理解自己的內心,塑造自己的三觀,設立自己的人生目標。這些人心裡對自己,對別人,對世界都有相當清楚的認識。在這個時候,如果偶然碰到那麼一個幾乎完全理解自己,並且真心誠意支持自己的人,那該是怎樣的一種的心境啊。

如果能碰到這樣的人,我也願意為了Ta去死啊。

可惜大多數的人,花了一輩子的時間都難以做到「知道自己」。


姬先生的答案雖然讀起來熱血,類似於『夢想有一天能夠逆襲成高富帥心裡還有些小激動呢』

這樣的回答,在我看來,是把歷史放在當下的世界觀下解讀

我較為認同的觀點是,士屬於階層,class

他們這麼做,因為他們世界觀就是這樣

就像那個玩笑(僅作舉例)等我賺大錢了,買兩碗豆漿,喝一碗倒一碗

更詳細敘述可以看陳芝在豆瓣的一篇日誌,這個回答也是受那篇日誌啟發


為了被點贊,人啥事都做得出來,命都不要了


分頁阅读: 1 2 3